网站导航

2024-W06

#周刊

需求::周刊V09:终于完成卡片盒笔记法电子化,通过输出倒逼输入
产品::[[周刊]]
期数::9
编码::8.9.2024-02-11

数字花园建设思考

行业遇到的问题

  • 越来越多的人表达一个观点,感觉知识管理或者打造第二大脑是一个伪命题。
  • 原因是:大部分知识管理者更多是在采集和整理,缺乏真正主题笔记输出,也就是体验软件的人比认真写笔记的人多,而能输出的人,大脑很厉害,随时随地都在捕获和加工信息,并不一定需要电子化的采集和整理。
  • 所以知识管理爱好者不能总炫耀自己使用了什么软件,而那些不停的写软件攻略的人, 其实人家的主题就是研究效率软件或者就是卖软件的,而看完内容的你,可能研究主题”肯定不是“效率软件,但是这些研究效率软件的人误导了很多人,以为用好软件就是知识管理
  • 输出倒逼输入,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无论你采集了多少的信息(包括想法、阅读、刷视频、听博客),这些所有的信息源都应该是为你的输出服务,为目标服务,而不是堆积过多毫无结构的信息

个人遇到的问题

  • 首先我要承认自己的缺点,小学语文经常在60分徘徊,数理化随时能拿80分以上,而语文就没有超过80分,还记得小学,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或者古诗,背不下来不准走,留到晚上8点过,天黑了,妈妈发现没有回家,到学校来接我,我也没有把课文背出来,当时内疚的哭了,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不会背诵古诗。
  • 数理化有推导逻辑,而语文的逻辑自己就是找不到门道
  • 讲话也是一门技术,每次发言、沟通、演讲我都是一脸的茫然,非常怕。所以互联网行业这个不需要太多描述和语言逻辑的行业,都是确定的交互和逻辑,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也是比别人能更加静下心思考的地方
  • 随着年龄的增大,关注范围变多,包括事业、学习、生活娱乐等等,发现记忆变难,容易忘记,很多事情,感觉很熟悉的东西,怎么都记忆不起来。
  • 另外,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快四十了,应该达到“不惑”境界,为啥自己总觉得很多事情没有搞明白呢? 在认知领域明显有缺陷。
  • 古人云:“360行,行行出状元”,也有人说:“上帝给你关闭了一扇窗户,就会给你开另外一扇窗户”,到了不惑年龄,自己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天赋,自己的特长,这是一件让人很着急的一件事。
  • “知识改变命运”,让自己从农村能到大城市安家,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做到这点呢?这算不算是我的特长呢?

总之,面对行业的不理智或者说不健康,已经自己踏上了“中年”这条船,如何让自己在未来的几十年还能有一技之长。是自己要总结和不停的探索

谈谈“一技之长”

  • 我们70、80后是很幸运的一代,虽然有人说这两代辛苦,但是辛苦和回报是匹配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浪潮和信息产业在中国的落地,带来巨量财富。
  • 这些财富是某个人的能力产生的么? 比如发明cpu、GPU或者汽车? 不是,是因为,国外的模式在中国的普及,加上中国的人工红利和地域资源,有句话说:“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而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是享受了潮流带来的红利,大部分人是应用者,而不是创新者。
  • 深处互联网行业,我们在10年前的技术栈和当前的技术栈完全是不一样, 产品形态也是完全不一样。说自己的互联网的老兵,目前大部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已经固定,就算是老兵,你也不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 互联网变化太快,10年前的能力和技术,现在不一定有用,你现在的能力,也不代表你10年后,还能继续领先(公司也一样 ,雅虎、诺基亚这样的企业,落后也就是那么一两年)
  • 所以我真不敢说自己有一技之长。

聊聊张小龙

  • [[张小龙]]是自己非常佩服的一个人,从foxmail、QQ邮箱、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企业微信、微信读书,一步步的在迭代。
  • 当“雷军”在宣传“小步快跑”的时候,微信甚至几个月没有发布一个版本。
  • 如果听过张小龙的“微信产品观”,你就了解,做产品实际在研究人性,产品只是人性的一个延续。
  • 微信“已读”功能呼声很高,就是不做,微信开屏是多大一个广告牌,但是一直都是:星球和人。
  • 据传张小龙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这不合理”,很多版本需要先做出来,可以体验,至于要不要发布,需要不停的辩证思考,很多功能实际上是是被张小龙砍掉的
  • 用上帝视角看产品,从人性的角度做产品,商业化优先级排在最后,喜欢小团队,不营销产品,让产品自然增长,成长后在谈合作和推广,不要一上来就讲故事。

谈了这么多,可能会疑惑,是讨论在张小龙,貌似和主题无关,拉回来

  • 在我喜欢研究人物,特别是优秀的人物,[[曾国藩]]的长期坚持,个人反思能力,可从量变到质变,感觉属于防守,保证自己不掉队就是前进,属于盾
  • 而张小龙的深度思考,理解人性,解决人性的问题,是剑,剑就要反复打磨,抓住机遇,步步为营,根据人的弱点一步步建立护城河

回到自己一技之长的选择

  • 产品设计和产品技术的特长,是跟随着互联网的演化,目前还是遵循[[摩尔定律]],自己是跟不上节奏的
  • 古人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改变是长期的,也不是轻易变化的,互联网是树木,变化快,而我想办法树人,这个变化慢,可以长期投入,而人最难攻克的是人脑
  • 有多少数据就有多少智能,自己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管理经验,是不是可以用到训练大脑上?
  • 自己思考的最终结果是:一技之长的选择是帮助自己训练大脑,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以及[[知识图谱]](维基百科,[[ryooo]]-总结为[[KG笔记法]])已经实践能够帮助很多人提升自己,那么可以帮助自己么?这可能就是自己的研究主题
  • [[把自己作为方法]],如果自己都没有成功,就不应该宣导太多,误人子弟,[[酷口家数字花园]]就是自己在实践的过程,希望通过这个获得一些反馈,也自己的思考过程的外显

这是一个没有商业化的项目,也不知道有没有效果,最低目标,至少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要让家人为我担心,同时能助力自己的工作效率

居然选择卡片盒笔记法和kg笔记法来训练我的大脑,那就需要找到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通过知识管理,建立专家级的[[心理表征]],同时将这套方案电子化,提升效率,并变成可以规模化的方法

卡片盒笔记法的电子化历程

  • 阅读了[[卡片笔记写作法]],对[[卡片盒笔记法]]有一定了解,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乐高]],乐高的积木都是简单的一些组件,但是可以拼装为各种建筑和形状,而卡片盒笔记法就是由一张张的卡片,可以深入研究出很多学科领域
  • 乐高有几种基本的组件,比如长方形,圆形等等,而卡片盒的卡片也有几类笔记:[[ 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项目笔记]]属于特殊的永久笔记,是有时效的永久笔记,会结束)
  • 第一次接触卡片盒笔记法时,自己的确不知道,各种笔记到底应该如何记录,特别是闪念笔记,没有限制和格式,导致笔记数量超级多,无法形成主题笔记,检索也被污染,最后的结果是:放弃和对卡片盒笔记法进行驳斥,删除了所有的闪念笔记
  • 正当放弃的时候,看到了ryooo的kg笔记法,他的简洁和高效,让我懂了,原来[[维基百科]]原来是这么打造的,自己很早想建立自己的百科网站,因为不会,最终没有做成,发现kg笔记法解决了我的问题,而KG笔记法就是自己的[[永久笔记]]

笔记分类和对应的记录工具

按照卡片盒笔记法的分类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注:最近解决了[[fleetingnotes]]的重复同步问题,闪念笔记的解决方案就彻底解决。

周刊创作感悟

  • 过去的文章聚合,并不能提升自己,每周的周刊还是选择一个主题深度写好一些

文章来源:2024-W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