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深,号梅溪、忠介,湖南衡阳人,[[清朝]]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是[[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为平定太平天国起了重要作用。曾国藩也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改革家之一”。
- 内圣外王
- 结硬寨,打呆仗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2 平定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战争是中国[[清朝]]时期一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战争,于1850年爆发,由[[洪秀全]]领导。曾国藩作为清朝官员之一,多次参与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并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治理经验,成为了清朝政府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主要力量之一。他在[[湖南]]、[[湖北]]两省组建新军队,并在许多战役中获得胜利,被誉为“太平天国最可怕的敌人”。这场战争历时14年,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财产损失,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 评价曾国藩
- 流芳百世孙中山,遗臭万年曾国藩
- 三不朽
- 立功:主要有两件,一为平定太平天国,一为洋务运动;
- 立德:是其做人的态度,真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作息表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并且言行如一;
- 立言:即是其学术上的成就以及广为流传的曾国藩家书,情深义重。
4 能力
4.1 [[清单-行为-曾国藩-十二条必修课]]
4.2 [[曾国藩人生]]
4.3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术
5 曾国藩故事
5.1 为什么曾国藩不成为帝
- [[曾国藩]]是汉人,平乱,皇帝会用汉人去治乱,平乱之后一般都会用满人去掌军,无军队难称帝
- 查了一下他弟弟:[[曾国荃]],有一个不省心的弟弟也挺惨的,当曾国荃打下天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开始下旨批斗[[曾国藩]],派清兵来接手。
- 在攻打天京的时候,曾国藩让曾国荃去上海,把天京给别人(清军将领),曾国荃为了清朝给的“封王”这个诱惑,打下了天京,还进行大屠杀
- 曾国荃不去上海,[[李鸿章]]看到机会,就去了上海,后面发展的非常好。
- 为了躲避朝廷的追责,曾国藩,马上让曾国荃辞官回湖南
5.2 [[曾国藩]]控制了半壁江山,为何不推翻清朝?僧格林沁:他试试?
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覆灭。此时[[曾国藩]]指挥的军队(包括其弟曾国荃的五万嫡系)高达十二万,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且当时同治帝年幼,[[慈禧太后]]擅权,可谓起兵的绝佳时机。曾国藩虽然手握精锐,但湘军的“勇”,“兵”和“勇”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先不说朝廷在天京周围布有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以防有变。光[[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人,就不好处理,毕竟大家都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的,谁比谁能差多少。
清廷历来就对汉族将领处处提防,怎么可能对曾国藩这种手握重兵的大军阀不管不顾?当时在曾国藩的周围,外有僧格林沁率蒙满八旗最后的精锐监视,内有向来与曾国藩不合的左宗棠部湘军以及算不上铁杆的李鸿章部淮军。虽然湘军巅峰时算是天下最强的战力,但是湘军始终是团练属性的自筹军,军饷难以持久供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曾国藩本人以及汉族官僚全力配合朝廷消灭[[太平天国]]就是最好的证明。曾国藩也清楚,虽然他在东南有一定声望,也握有兵权,但是一旦打出反清旗号,就是以一隅敌全国,最终难有胜算。曾国藩是个政治家,而不仅仅是个谋取个人利益的政客。他有着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统儒家情怀,他看到经过十几年战争,百姓已经饱受战争荼毒,他不愿意让人民再次堕入战争火坑。
湘军从建立第一天起,曾国藩就教导全体将士要以“忠义为本”,如果曾国藩反过来带他们造反,恐怕湘军就丧失了他们的精神信仰,与太平起义无异。湘军的北边和西边,是僧格林沁、都兴阿、冯子材和官文等人的军队,他们和湘军的关系并不密切,假如湘军造反,这些忠于朝廷的军队肯定会把枪口对向湘军,即使湘军能赢,也会损失惨重。
6 名言警句
1、凡⾏公事,须深谋远虑。——曾国藩
2、听⾔当以理观。⼀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曾国藩
3、今⽇所说之话,明⽇勿因⼩利害⽽变。——曾国藩
4、放开⼿,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曾国藩
5、勿以⼩恶弃⼈⼤美,勿以⼩怨忘⼈⼤恩。——曾国藩
6、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曾国藩
7、决不可存苟且⼼,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曾国藩
8、劝⼈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喜则语⾔易⼊,怒则语⾔难⼊,怒胜私故也。——曾国藩
9、凡世家⼦弟⾐⻝起居⽆⼀不与寒⼠相同,则庶可以成⼤器,若沾染富贵⽓习,则难望有成。——曾国藩
10、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之。——曾国藩
11、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曾国藩
12、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忌者败,反覆多诈者败。——曾国藩
13、凡⼈⽆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曾国藩
14、既有定识,⼜有定⼒。——曾国藩
15、名节之于⼈,不⾦帛⽽富,不轩冕⽽贵。⼠⽆名节,犹⼥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曾国藩
16、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励志,蓄其⽓⽽⻓其智。——曾国藩
17、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得者,其得易失。——曾国藩
18、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
19、⻅异思迁,欲求⻓进难矣。——曾国藩
20、将事⽽能弭,遇事⽽能捄,既事⽽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知其来,始事⽽要其终,定事⽽要其变,此之谓⻓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21、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安为福,⼼劳为祸。——曾国藩
22、今⼈计较摆布⼈,费⼼⼼思,却何曾害得⼈?只是⾃坏了⼼术,⾃损了元⽓。——曾国藩
23、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我开端。——曾国藩
24、⼈⽣⼀⽇或闻⼀善⾔,⻅⼀善⾏,⾏⼀善事,此⽇⽅不虚⽣。遇富贵⼈,宜劝他宽,⻅聪明⼈宜劝他厚。——曾国藩
25、善⼈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曾国藩
26、遇棘⼿之际,须从耐烦⼆字痛下功夫。——曾国藩
27、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存济物是富相。——曾国藩
28、家和则福⾃⽣。——曾国藩
29、未有根本不正,⽽枝叶发⽣,能⾃畅茂者也。——曾国藩
30、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曾国藩
31、⼈⻅其近,吾⻅其远,⽈⾼明;⼈⻅其粗,吾⻅其细,⽈精明。——曾国藩
32、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曾国藩
33、家勤则兴,⼈勤则健。——曾国藩
34、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威。——曾国藩
35、⼀念之善,吉神随之。⼀念之恶,厉⻤随之。知此可以役使⻤神。——曾国藩
36、作善岂⾮好事,然⼀有好名之⼼,即招谤招祸也。——曾国藩
37、观⼈之法,以有操守⽽⽆官⽓,多条理⽽少⼤⾔为主。——曾国藩
38、举世惟⼀真字难得。——曾国藩
39、[[国家]]之强,以得⼈为强。——曾国藩
40、有才⼲,定要表现之。——曾国藩
41、闻⼈善则疑之,闻⼈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曾国藩
42、事事顺吾意⽽⾔者,此⼩⼈也,急宜远之。——曾国藩
43、君⼦但尽⼈事,不计天命,⽽天命即在⼈事之中。——曾国藩
44、带兵之道,⽤恩莫如⽤仁,⽤威莫如⽤礼。——曾国藩
45、素⻝则⽓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不浊;读书则⼝不浊。——曾国藩
46、⼈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毫妄想,可谓智矣。——曾国藩
47、惟正⼰可以化⼈,惟尽⼰可以服⼈。——曾国藩
48、吾不知所谓善,但使⼈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恨者即恶也。——曾国藩
49、有理义以养其⼼,则虽⽼⽽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志衰矣。励志之⼠,可不戒诸。——曾国藩
50、沽虚誉于⼩⼈,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孙,不若周⼈之急。——曾国藩
7 关系图谱
7.1 曾国藩的朋友圈
弟弟::[[曾国荃]]
儿子:: [[曾纪泽]]、[[曾纪鸿]]、[[曾纪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