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究 #卡片盒笔记法 #知识管理能力 #卡片盒 #思维模型
基本信息
需求::卡片盒笔记法
产品::[[卡片盒笔记法]],[[方法论]]
编码::
官网::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介绍 (Introduction to the Zettelkasten Method) • Zettelkasten Method
卡片法最核心的点在于做索引,[[KG笔记法]]的部分刚好能提供一个主题索引, Kg笔记法有点像是项目笔记或者永久笔记
项目笔记、永久笔记这种名称不是本质,本质上就是一个主题目录。卡片笔记法拆开看来就是一堆素材加多个主题目录(索引卡)进行管理。kg法就不要素材笔记,直接把素材的内容写到主题目录上
1 第一代和第二代卡片盒
- 第一代卡片盒,卢曼在 1951 年 -1962 年间建立,涉及的学科较多,主打一个积累。这段时间卢曼的阅读兴趣集中在政治学、哲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组织理论、社会学等学科中。
- 第二代卡片盒,是卢曼在 1962 年之后建立的。这个版本的卡片盒以问题和输出为导向,聚焦的领域集中在社会学中,而且是按照卢曼自己的理解和兴趣方向从 11 个顶层话题出发构建。
1.2.2 卡片盒笔记法的特点
- 闪念笔记要输入和记录快
- 文章笔记要记录来源
- 永久笔记要编码,主题化,原子化
2.1.1 大脑和卡片盒有明确的分工
好的工具并不是在我们已有的工具基础上增加功能和更多的选择,而是帮助我们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提供了一个外置工作台,可以让我们在其中进行思考,帮助我们的大脑完成那些不太擅长的工作——存储大部分客观信息
大脑和卡片盒有明确的分工
- 卡片盒负责处理细节和参考资料,存储的是一种长期的记忆资源,它能保持信息的客观性不被改变。
- 这使得大脑可以专注于要点、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科大图景,并更具有创造力。 大脑和卡片盒可以分别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标准化、互相关联的笔记提升效率
-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总的来说,一心多用会让人疲惫不堪,也会降低我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 有了一堆标准化、互相关联的笔记,就很容易以无穷无尽的形式快速组装,像伟大的现代作家纳博科夫,进行拼图一样的卡片式写作
3.3.1 使用卡片盒笔记法的名人
- 世界上热衷于做卡片笔记的绝不止上述二位,奥斯卡编剧Dustln Lance Black、诺奖得主司马贺,中国作家钱钟书、梁文道,以及出版家王云五、历史学家吴晗,日本生态学家梅棹忠夫妇,和美国作家安妮·拉莫特等写作高手也在用。
4.1.1 如何实践小卡片盒?
尝试使用小卡片,一个想法一个卡片,这必然导致网站的笔记数变多,另外就是fleeting同步的内容,是不是尝试使用标题
4.1.2 一天收集多少张卡片呢?
每天6张 ,一年后是2190张,最简单的方法是,每天1张卡片
4.1.4 每张卡片盒多少字?
每张卡片不要超过 200 字,比较适合的大小事 100-200 字之间。
如果一次卡片写了过多,比如写了四五百字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看看是否能分解为多个小卡片,分解为多个小卡片,今后使用(复用)的时候会容易很多。此外,写作过程中,培养精简的写作习惯也很重要,尽可能用比较少的字数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而不是用很多字。
5.1.1 如何实现电子化的卡片盒笔记法
卢曼实体的卡片盒系统
- 卡片盒架子
- 卡片盒抽屉
- 卡片(编码,正文,标题,链接)
电子版的卡片盒系统
- 卡片盒架子 -> moc
- 卡片盒抽屉-> KG笔记法对应对应的:主题笔记和概念笔记
- 卡片 ->写卡片的系统是用的fleetingnotes.可以和OB进行无缝的连接,随时编辑就可以双向同步到OB
5.2.1 笔记类型和对应的软件
- 闪念笔记:自己的想法,记录在fleetingnotes
- 文献笔记:读书笔记,以及大牛的文章, 微信读书,五彩
- 永久笔记:obsidian
7.1.1 需求池:完成五彩的卡片盒
五彩划线卡片盒太大,滴答清单简单,先做一个卡片盒,然后就尝试做五彩划线卡片盒
9.1.1 反思记录:第二次将合并后的笔记拆解为原子笔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把之前合并到卡片盒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原子笔记上,这次拆解就要思考逻辑,需要认真思考每个卡片的关系,不重复
这是我的卡片盒笔记法编码体系
12 互动记录
table without id 编码,需求 as 卡片 ,"[["+file.name+"|详情]]" as 详情
from [[卡片盒笔记法]] and ![[个人词条]] and ![[五彩]] and -#moc and -#dataview and "9文献笔记"
where number(编码)<0
sort number(编码)
13 已编码卡片
table without id 编码 ,"[["+file.name+"|"+需求+"]]" as 卡片
from [[卡片盒笔记法]] and ![[个人词条]] and ![[五彩]] and -#moc and -#dataview and "9文献笔记/fn"
where number(编码)>0
sort number(编码)
14 卡片汇总
//输入目标小标题(含#),例如:## 项目进度条
const header = '## 正文'
// 按【路径或文件夹、文件名、标签】筛选并按修改时间降序排列
const pages = dv.pages('[[卡片盒笔记法]]').filter(p => p.file.name.includes("") && p.file.path.includes("fn")).filter(p => p.file.name.includes("") || p.file.name.includes("")).sort(p=>p.编码,"asc");
// This regex will return text from the Summary header, until it reaches
// the next header, a horizontal line, or the end of the file
const regex = new RegExp(`\n${header}\r?\n(.*?)(\n#+ |\n---|$)`, 's')
for (const page of pages) {
const file = app.vault.getAbstractFileByPath(page.file.path)
// Read the file contents
const contents = await app.vault.read(file)
// Extract the summary via regex
const summary = contents.match(regex)
//显示全部包括空结果if (summary) {
//不显示空结果if (summary && summary[1].trim()) {
if (summary && summary[1].trim()) {
// Output the header and summary
dv.header(3, page.编码+' '+page.需求)
//或者dv.header(2, '[[' + file.basename + ']]')
dv.paragraph(summary[1].trim())
}
}
15 原则
15.1 卡片盒笔记系统的作用:越积累越有价值
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发表有价值的观点。
与自上而下按主题组织的存储系统相比,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越积累越有价值,而不是越积累越乱、越令人困惑。
如果按主题分类,就会面临两难,要么在一个主题中加入越来越多的笔记,这样只会使笔记越来越难以被找到;
要么在其中加入越来越多的主题和子主题,而这只会把混乱的情况转移到另一个层面。
相比之下,传统的笔记系统是为了找到你意图搜索的东西,让你的大脑疲于回忆,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则是为了给你呈现你已经忘记的想法,让你的大脑专注于思考。
16 技巧
16.1 卡片盒笔记的4类笔记&两类卡片盒
参考:[[笔记分类]]
16.2 永久存放在卢曼卡片盒里的笔记只有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前者可以非常简短,因为上下文很明显就是它们所指的文本。后者则需要写得更加谨慎和细致,因为它们需要一目了然。
卢曼从不在他所读文本中的句子下画线,也不在空白处写评论。他所做的只是将文中引起他注意的观点在另一张纸上做简单的笔记。
“我把书目细节记在卡片上,并在背面写上‘第x页是这个,第y页是那个’,然后把它们放进文献卡片盒里——那里收集了我读过的所有书目”(Hagen,1997)。
但在他把文献笔记存放起来之前,他会阅读当天记录下的东西,思考它与自己的思想的相关性,然后写在永久笔记卡片上,放入主卡片盒。这个卡片盒里的任何东西都不会被扔掉,有些笔记可能会消失在茫茫笔记海中,再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而另一些笔记可能会成为各种想法思路的连接点,并在各种情境中经常出现。
16.3 建立的每一个笔记需要做两件事: 编码&标签
按照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每个卡片需要建立索引,每个笔记我一定要做的:
- 标题建立索性,编码可以自己定义
- 定义一个标签
至于内容随时通过标签和索引,想到了就索引出来编辑
有个原理是,[[必要难度理论|必要难度理论]],处理的有难度,索引出来才快,记忆才好。
你越快记录,越容易忘记,不是所有东西机器都能发挥
16.4 利用卡片盒笔记法撰写论文的步骤
-
记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不必多虑如何写或者写什么。这些都是闪念笔记,仅仅是你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不用想太多其他东西。可以把它们放到一个你定义为“收集箱”的地方,稍后统一处理。我通常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但如果碰巧没带,我也会用餐巾纸或收据来写,有时候我也会用手机留下必要语音记录。如果你已经整理好自己的想法,而且时间比较宽裕,也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把想法写下来,作为一条已完成的永久笔记放在你的卡片盒里。
-
记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最后把这些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
-
记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现在打开你的卡片盒,仔细阅读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笔记(最好每天一次,以及在你开始遗忘为什么记它之前),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因为这里面只包含你感兴趣的东西,所以翻阅卡片盒很快就可以完成。这种笔记上的思想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新的信息是否与你卡片盒里或脑海里已有的信息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是否能把已有的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又引发了什么问题?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此时,扔掉第一步的闪念笔记,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入你的文献管理系统。待所有重要的内容都进入卡片盒后,你就可以忘记它们了
16.5 自己的卡片盒文件夹
- 收件箱 :每天清空-闪念笔记 - 用[[滴答清单]]来承担
- 文献笔记和得到听书稿文件夹: 用来记录读书笔记和视觉笔记-文献笔记
- 卡片盒:各种主题卡片盒 - 永久笔记+项目笔记
- 其他文件夹
- 附件
- 模板
- 输出(日记等)
- 个人思考(dataview的统计)
16.6 别人的卡片盒分类
16.7 探索互联网下的卡片盒笔记法
这种没有什么对不对的,反正理论上根本不提这一套…
对于个人来说,关键在于每种定义能不能很好地从操作的角度解释对应的东西是什么。
从描述来看,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定义还算清楚——自己想出来的算闪念,基于别人文章得到的算文献。但这里可能有一个bug:自己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但实际别人很早就发文章阐述过的想法算什么。
项目笔记和领域笔记也还算清楚。但也有一个实践的bug,比如写作是我的领域,但是有人向我约稿,时间后天截止,这个应该算领域还是项目?
原子笔记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定义。
最后,以上笔记类型的划分在后期检索时帮助不大。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原子笔记就是一个一个的主题
至于主题的大小是,根据自己的深入度,不停的拆解的
就是kg笔记法中的概念或者,实体
最近又在重读卡片笔记写作法,感觉不能按照书中的内容来写
卡片盒笔记法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可能形态会变
其实卡片笔记法(指卢曼那套,不是书里描述的)的管理方法实质是非计算机时代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这点其实不会因为计算机的引用而过时
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的管理还是刀耕火种水平…
那基于计算机时代的卡片盒笔记法是怎样的呢
17 反思记录
17.1 碎片化信息的管理
220916,最近在整理上发现一个技巧,如果我把所有的项目信息都记录到了滴答清单,内容太碎片化,可以将这些待办事件记录到一个 在线表单的执行清单中和其他人进行协同,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项目的目的,之前计划是用tapd进行管理的发现那边的操作比较麻烦,不好归类,使用腾讯文档貌似方法还行,之前还尝试过用滴答清单和flomo进行管理,其实本质就是希望所有的想法和执行都能在一个项目中进行管理,而不需要散落在,一个一个的碎片化消息中
17.2 打造自己的卡片盒
- 何必去记忆,将记忆外包给卡片盒 - <font color="#ff0000">记忆外包,第二大脑</font>
- 每次遇到要解决的问题,就把自己的卡片盒拿出来 - <font color="#ff0000">复习和回顾</font>
- 利用卡片盒,把所有你要思考的环节都已经记录下来,你只要去回忆,更新、应用即可 -<font color="#ff0000"> <font color="#ff0000">好记性不如软笔头</font></font>
- 假如你有一个装满卡片盒的房间,按照主题分类,你已经整理了很多卡片盒,大脑需要的功能就是辨别这个问题是哪个卡片盒的问题,然后找到对应的卡片盒- <font color="#ff0000">提升检索的能力</font>
- 做笔记,并将其添加到你的卡片盒中。新卡片会进一步改善已有的卡片。每一个想法都会增加群聚效应的临界量,最后你可以把一个个单纯的想法集合起来,变成一个想法生成器 - <font color="#ff0000">复利效应,持续更新</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