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理查德·费曼传》听书稿

#得到/听书/《理查德·费曼传》 #听书稿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劳伦斯·克劳斯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曾出版过《无中生有的宇宙》《星际迷航里的物理学》等科普作品。费曼的传记有很多,但是大多没有详细描述他的科学成就。在这本书里,克劳斯很好地把费曼的生平和他的物理思想结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地描绘了这位著名物理学家的生平。

关于本书

本书是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的传记。在西方,费曼大概是最受公众喜爱的科学家,他喜欢搞恶作剧,做事不拘小节,形象和蔼可亲,在大众眼里是明星一般的存在。但是,除了各种奇闻异事之外,很少有作品能够全面地描述费曼的物理学思想,这本书弥补了这一缺陷,把费曼的生平和他的物理学成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地描绘了这位物理大师精彩纷纭的一生。

核心内容

理查德·费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是科学界著名的“老顽童”。他最喜欢搞恶作剧,做事不拘小节,形象和蔼可亲。其出版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等书在美国都成了著名的畅销读物,费曼也成为了公众眼中明星一般的人物。但是,除了各种奇闻异事之外,费曼在学术上的成就究竟有哪些?应该如何来认识这位物理大师的内心世界?本书很好地把生活琐事和物理学结合在一起,全面地描绘出了这位“一半是天才,一半是滑稽演员”的科学家生平。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如果问: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是谁?可能很多人会说牛顿或者爱因斯坦。但是如果问:有史以来最具人格魅力的科学家是谁?很多人可能就一下子答不上来了。不过,我们这本书要讲的主人公,理查德·费曼,肯定会是这个答案的候选人之一。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费曼大概是有史以来最受大众爱戴的科学家。对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物理学家,我们一般是仰慕、钦佩,也是一种高山仰止,遥不可及的感觉。而费曼则不同,你绝对不会觉得他是一个高高在上,需要去崇拜的对象。虽然毫无疑问,费曼也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拿过诺贝尔奖,但说实话,大众对他在学术上的具体成就其实并不是很了解。那么,为什么费曼会如此受到欢迎?如此被民众所热爱呢?很简单,因为在所有的科学家里面,费曼的人格魅力是独一无二的,他是那种让你情不自禁,发自内心去喜欢的人。费曼告诉我们,物理学家并不都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满脸正经的白胡子老头,他也可以是一个永不长大的顽童,他可以玩桑巴鼓,可以撬保险箱,可以画裸体画,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是一个有趣的人,可以对生活抱有永不磨灭的好奇心。

那么,为什么费曼会有这样的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呢?《理查德·费曼传》就是回答这个问题很好的一本读物。其实在这本书之前,已经出版过不少关于费曼的书籍,比方说“每天听本书”曾经介绍过的《别闹了,费曼先生》,还有费曼的另一本自传《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不过这些书多半都只是费曼的一些生活记录和奇闻轶事,而没有完整地梳理过他的学术思想和物理成就。这本《理查德·费曼传》的作者是一个物理学家,叫作劳伦斯·克劳斯,他很好地把费曼的学术和生平结合起来,构成了这部比较完整的费曼传记。如果你有时间,我推荐你去细读这本书的原书,更加深入地了解费曼的人格魅力。

本期音频,我把书中的内容提炼、汇总成了三个部分:第一,费曼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那么多,他给人留下了最特别的印象?第二,费曼有着怎样独特的物理思想?他是如何培养出这种思考方法的?第三,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费曼那里学到些什么?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讲讲,为什么费曼会如此受到大家热爱?金庸曾经在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面写过一个很受欢迎的人物,就是老顽童周伯通。不过,如果说现实里也存在“老顽童”的话,那么费曼大概就是最适合的人选了。当然了,说“老顽童”也不太合适,因为费曼这个“顽童”的形象其实是一以贯之的。不管是年轻的时候在大学读书,还是后来功成名就,拿了诺贝尔奖,他始终都抱有一种孩子般的心态。费曼最大的特点就是超级爱开玩笑,爱搞恶作剧。不分年龄,不分场合,只要他觉得好玩有趣,就一定要抓住机会来恶搞一番。

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年轻的时候参加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是美国陆军研制原子弹的,可以说是集中了西方国家中最优秀的科学家,可想而知,那是一个多么高度机密,多么严肃紧张的地方。但就算在那里,费曼照样大搞恶作剧。他有一个绝活是开锁,为了提醒大家研究所里的保险箱其实并不安全,费曼就经常乘人不注意,跑到别人的办公室,把档案柜的锁弄开,把里面的文件拿走,然后下次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就装作很正常的样子把文件还给对方。有的时候,他还会在保险柜里面留一张纸条,上面写:这个保险柜一点都不难开嘛。结果看到纸条的人还以为是军事机密泄露了,差点吓出心脏病。所以,当时人人看到费曼,都像是看到瘟神一样,上级甚至专门下达命令,只要费曼来过你的办公室,就一定要马上更换保险柜的密码。

可能你会觉得,这种行为毫无意义呀,纯粹是胡闹嘛。但在费曼看来,这就是他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标。他的想法很单纯,人生不为名,也不为利,为什么?就是三个字:有意思。就像以前的港剧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开心,对吧?我估计这句话也是费曼的座右铭,所以但凡是让自己觉得开心,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去尝试。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孩子式的价值观?

不过,费曼这个顽童跟周伯通还不一样,周伯通是心智发育不成熟,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用孩子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而费曼不光在知识上学富五车,还经历过人生的各种风雨沧桑,他不是不知道成人世界的规则和逻辑,而是知道,但依然选择始终当一个顽童,这就尤其难能可贵。所以说,费曼的开玩笑和恶搞并不是纯粹的瞎胡闹,其实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认真的人生哲学。而费曼终其一生,都在以非常严肃和执着的态度坚持着这种人生哲学。

我们再举个例子:有一次,费曼去一所公立大学演讲,他对政府的那一套繁文缛节的程序非常讨厌,就跟人约定,自己在各种文件上的签名绝对不能超过13次。对方一开始答应了,但是后来发现,各种需要签名的地方还真不少。在演讲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费曼已经签了12个名字了,但是还有两个地方还需要签名:一个是证明确实是他本人做了演讲的表格,但签完表格之后,他还需要在支票上再签一个名字,不然就没法把支票兑换成钱。

费曼就不干了,他拒签那张表格,否则签名总数就超过13次了。他说,如果一定要签那个表格,他就情愿不签支票,不领钱。但是就算不领钱也不行,因为政府规定,已经安排好的款项不能不领,否则就全乱套了。最后这件事拖了好长的时间才终于解决,解决的办法是,政府特别批准,费曼不用签那张表格就可以领钱。这个事情表面上像是一个玩笑,但你可以从中看到费曼对自己人生准则的执着,他固执地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

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如此喜欢费曼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一生所追求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敢想象的一个目标,那就是:坚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这个想法听上去似乎很简单,但其实绝大部分普通人都做不到。我们长大之后,往往被各种功名利禄束缚,为了迎合别人的目光,只好随波逐流,把自己改造成圆滑和世俗的样子。而费曼告诉我们,哪怕你是一位大物理学家,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你也可以永远坚持当一个小孩,可以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管这种方式多么离经叛道,多么不符合世俗的眼光,但你不用在乎别人怎么想,你只需要追求自己的快乐就行了。在很大程度上,费曼代表了很多人心中向往,却没有勇气真正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告诉我们,世界上真的可以有人从小到大,直到功成名就,永远都保持着一颗单纯的赤子之心。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讲了费曼独一无二的性格。当然,费曼这么受人尊敬,除了性格,还有他独特的思考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的物理思想。

第二部分

前面说了,虽然大众对费曼非常热爱,但多数人主要都是被他的人格魅力和奇闻轶事所吸引,所以多半对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不太了解。其实,费曼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之所以说是20世纪后半叶,是因为20世纪最主要的两次物理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基本上都是在世纪的头30年里完成的,那段时间是物理学的黄金年代。而费曼是1918年出生的,在黄金一代物理学家里属于小字辈,所以江湖地位肯定就比不上爱因斯坦和玻尔这样的学界泰斗。不过虽然年轻,费曼还是在量子论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以说抓住了大革命的尾巴。因为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摆脱繁琐的数学推算,以一种非常本质的眼光来发现问题。

费曼生平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发明了量子论的第三种形式,叫作路径积分。量子论最初诞生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形式,这两种形式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但是大家对它们的内在意义却争论不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通俗来说,就是一个电子既具有粒子的特性,也具备波的特性。那么,电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而这也是量子论最受争议,至今尚未定论的问题。

而费曼对此提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解决办法。在他看来,一个电子在运动的时候,你既不用把它想象成粒子,也不用把它想象成波,费曼认为,一个电子在运动的时候,它同时充满了整个宇宙。什么意思?比方说一个人从家里走到学校,如果你每天观察他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人有某几种可能的行进路线,他多数时候沿着笔直的大路走,但有时候也可以走偏僻的小路,甚至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他可能会先朝反方向走,绕一个大弯再回到学校,等等。

之前的物理学家所争论的,就是到底应该把这个人看成一个粒子还是一个波,才能解释这些路线。但是费曼提出了一个极其“狂野”的猜想,他认为,粒子还是波并不是本质问题,因为你看到的所谓行动“路线”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当这个人从家里出发走到学校的时候,他并没有沿着“某一条”路线前进。那真实情况是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他其实是在同时沿着“所有”可能的路线前进。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当这个人出发的时候,他其实是同时沿着大马路走,沿着小路走,绕着弯走,甚至还从地下挖隧道走,飞到火星再绕回来……这个路径甚至还包括时间,也就是说,你还可以想象这个人先坐着时光机从家里回到冰河时代,然后再从冰河时代回到现在的学校,诸如此类。总而言之,当一个人从家出发到学校的时候,他并没有沿着某一条路线前进,而是同时沿着宇宙时空里所有可能的路径前进,任何一条路线只要起点在家,终点在学校,他在上学的过程中就都要走一遍。这个就叫“路径积分”,也就是当一个电子在运动的时候,它其实是把所有可能的路径都遍历了一次。

你肯定觉得这种说法很魔幻,那为什么我们在现实里没有看到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方式,而只能观察到这个人沿着某几条特定的路线上学呢?费曼告诉我们,因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些可能的路线会两两抵消。比方说,为什么这个人没有纵身一跃,沿着一条抛物线从家里直接跳到学校?费曼说,不是因为这个人不会跳或者没有跳,其实他确实跳了,只不过在这条路线上,他同时经历着两种相反的过程,一种是沿着时间正向,从家里跳到学校,另一种是沿着时间反向,从学校跳回家里。这两个过程同时存在,因此它们的可能性互相抵消了,所以我们才观察不到。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只有某几条特殊的途径,它们的可能性不会抵消,这就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电子的轨迹。

不知道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反正我第一次学到费曼的路径积分时,那种感觉是非常震撼的。它提供了一种普通人怎么也想不到的,看问题的角度:一个地方如果看上去是空的话,那不是因为没有人在那里。恰恰相反,那是因为有两个“相反的人”同时存在那里,所以互相抵消了,我们才看不到。

这就是费曼高明的地方,他有一种非常深刻的物理直觉,可以跳过繁琐的数学推算,直接把握事情的本质,不管这种本质有多匪夷所思。这其实跟爱因斯坦有点像,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数学也不算最好的,但他的物理直觉特别厉害,能够跳出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来看问题。费曼也一样,虽然费曼本人的数学非常好,甚至拿过数学竞赛的大奖,但他不太喜欢过分纠结在数学推导上,觉得这样反而会损害问题的物理意义。包括他教学生也是这样,很强调形象化思维,强调把握本质的物理思想,而不是一味做题或者数学运算。他编写过一套著名的教材,就是《费曼物理学讲义》。这套书里面没有满篇的公式,用词也非常简明易懂,但却是物理教材领域里的“圣经”,不知有多少学生从这套书入门,正式走入了物理学的殿堂。

这就是费曼思考问题的显著特点:形象化,抓本质。也正因为此,他才得以跳出固定的思维框架,提出了许多非常富有创意的想法。除了路径积分之外,他还发明了著名的“费曼图”,用非常直观图表来表示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极大地方便了后来的研究者。看费曼的书和文章往往令人赏心悦目,从来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跟他的这个特点也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部分

了解了费曼的思想方法之后,我们再来谈谈第三个问题: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向费曼学习?

现在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学校里整天拼命学习,结果课本背得滚瓜烂熟,做起题目来也是熟练无比,但真正要你提出原创性的思想和观点,基本上就很难了。其实费曼对这个问题也有过很深刻的思考,在他看来,很多教育制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严重地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我们知道,人类本质上是一种天性好奇的动物,我们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对世界,对自然有着深深的好奇和向往。费曼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物理学之外,他对各种东西都很感兴趣,他会修收音机,会开保险柜,会玩桑巴鼓,会画素描,他不但是赌博方面的专家,还研究过玛雅人的历史和科学。如果你问他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他其实也不能回答,就是单纯地觉得好奇,觉得好玩而已。但是很明显,如果没有保持这种旺盛的好奇心,也就不会有那个老顽童式的,天才的费曼。

费曼发现,很多学生在经过了学校教育之后,虽然知识有所增加,但对自然的好奇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却反而消失了。比方说,费曼有一段时间去巴西的大学教物理,就发现巴西的物理教材非常死板,严谨有余而毫无乐趣可言。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根本不懂物理本身,教科书上的习题做得很熟练,但是把问题稍微转一个弯,学生就不会了。

对这种教学方式,费曼深恶痛绝,他在大学年终演讲的时候,就直截了当地说,为什么巴西的小孩比美国小孩更早学习物理,也比美国小孩用功很多,但是巴西却没有出过多少著名的物理学家?那是因为巴西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在教科学。

这话一说出来,底下都快炸了,巴西人觉得,我们的物理课本都是非常严格准确的,怎么说没有在教科学呢?费曼就随便从教材里翻了一页,里面解释“摩擦发光”,说这是晶体被撞击时所发的光。费曼说,这样的句子看上去好像很严谨,但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你只不过是用一些字来解释另外一些字而已。学生就算把这些字都背得滚瓜烂熟,他也不知道摩擦发光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发光。长此以往,学生对科学的热情自然就被慢慢磨灭掉了。

另外,巴西的教材只知道强调概念本身,而丝毫没有教给学生其中的本质。费曼说,这就好比一个学希腊文的学生,你问他,苏格拉底关于真理和美的关系,提出过什么主张?这个学生答不出来。但你换一种方式问他,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里面跟柏拉图说过什么话?这个学生就立刻眉飞色舞,用优美的希腊文熟练地从头背到尾。原来他根本就没有理解,苏格拉底在对话录里说的话其实就是“关于真理和美的主张”。

在费曼看来,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单纯地啃教科书,把上面的定义一字不差地记住,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只会让你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无聊。真正的教育,不是去死记硬背一堆名词和概念,而是让你从根本上理解一件事情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去寻求感兴趣的问题答案。

那么,怎么才能改正这个问题呢?费曼就提出两点,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费曼本人思考方式的最大特点,一个是形象化,一个是抓本质。

什么叫形象化?好比前面说的摩擦发光,费曼说,如果教材上换一种写法:“在黑暗里,我们拿起一把钳子,用力打在一块方糖上面,这时候,你会看到一丝蓝色的光。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但这就是摩擦发光。”你这样写,学生就有了一种直观的体验,甚至可能有人回家后就亲自去做这个实验,从而得到一次和大自然相遇的美妙体验。这远远好过用一堆字去解释另一堆字。

再比如抓本质,这就要求你不要去死背课本上的一字一句,而要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记住它的内容。为此,费曼提出了一套“费曼学习方法”,他的建议是:每当你学习了一个知识,你就给自己分配一个假想的任务:假如我是老师的话,我应该怎么把这个知识教给一个门外汉?很明显,你不可能简单地把教科书背一遍,而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问题重新解释清楚,然后再用形象的方式给别人讲出来。费曼说,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说明你确实吃透了这个知识。

费曼的这些意见,其实直到今天都仍然很值得我们参考,包括在对青少年的科普方面。因为我自己本身是一个科普作家,我就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科普过于追求“严谨”“准确”,这跟学校教育其实是同样的问题,而这种科普实际上对孩子的好奇心和科学热情起到了极大的扼杀作用。在此,我们不妨向费曼的父亲学习一下,因为费曼“形象化”和“抓本质”这两个技巧可以说是从他身上学来的。

比方说,费曼爸爸在向小费曼描述恐龙的时候,绝不会说这只恐龙身高多少英尺,头有多少英尺宽,因为这些具体数字对于小孩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相反,他会形象化地告诉费曼,恐龙的头可以够到二楼的窗户,但比窗子要宽,所以它就没法把脑袋伸进房间里面。这样说的话,小费曼就很容易理解。

再比如,有一次费曼看到一只鸟,就问他爸爸这是什么鸟?他爸爸其实并不知道这只鸟的名字,就胡诌了一通,说它在意大利叫什么什么,在葡萄牙叫什么什么,在中国又叫什么什么。不过名字不重要,他爸爸主要让费曼仔细地观察这只鸟有什么特殊的习性,然后解释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小费曼对此非常感兴趣。然而,后来有人问费曼这是什么鸟,费曼答不出来,对方就说,这是一只黑颈鹤嘛,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后来费曼回忆,直到长大以后,自己才明白爸爸有多么了不起,他其实比别人更加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意义所在。因为一个东西,你单单把它的名字记住是没有意义的,真正重要的是你得理解它的本质,这样你才算真正“懂得”了这个东西。费曼说,父亲小时候给自己讲的那些事情,其实有很多细节是不够准确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是父亲的引导,使得费曼始终保持着对科学、对自然的好奇和热爱,并为此奋斗了终生,这远比记住一千条“严谨”的知识要重要得多。我相信,今天的孩子中间肯定也有很多小费曼,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好奇不被扼杀在成长过程当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总结

好了,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首先,费曼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物理学家,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以幽默和恶搞的方式追求着自己所热爱的生活,这使他成为历史上最受大众热爱的科学家之一。

费曼坚持形象化,抓本质的思维方式,并创造出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科学想法。从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学到一些经验。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或多或少,对这个世界抱有深深的好奇,但为什么在长大以后,极少人还能像费曼这样,保持着赤子之心不曾改变?或许,身为大人的我们,有时候也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最后,希望今天的小费曼们能够快乐地长大,他们仰望星空的眼睛,不会因为现实的引力被永远拉回到地面上来。

撰稿:曹天元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徐惟杰

来源:https://de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