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洞察》听书稿

#得到/听书/《洞察》 #听书稿

关于作者

艾米·赫曼,美国艺术史学家,在世界范围内对千万专业人士教授“洞察艺术”,她的TED演讲点击量突破3000万次。 FBI,美国国防部,[[海豹突击队]],维和部队,美国海军作战等多个政府机构及强生等跨国公司都请她作为顾问进行演讲,在美国广受欢迎。

关于本书

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艾美•赫曼的“洞察艺术”,她在世界范围内教授人们如何用艺术的方式锻炼洞察力。她的“洞察艺术”TED演讲点击量突破3000万次。在这本书中,艾美・赫曼通过多幅著名的艺术作品和大量生动的案例,指导我们更精确地观察、更有效地沟通,从而深度开发我们的五官潜能,重新审视身边貌似熟悉的事物,觉察原本可能错漏的信息和机遇,甚至及时躲避可能存在的危机。

核心内容

一,如何精确观察?三个重点:克服偏见,转换视角,留意缺席的事物。

二,如何有效沟通?两个关键:抓住共鸣,并且意识到你的表达如果被截取一部分,是什么效果。

三,如何让沟通更容易?3R法则给出了三个小技巧:重复,重新命名,重新构筑。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真真。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

本书的英文原名是Visual Intelligence,直译过来就是“视觉智力”的意思。这是什么意思呢?智力有很多维度:比如推理、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等等。而在本书作者看来,能否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进展,其实也是一种智力水平的体现。

本书作者艾美·赫曼,是一位美国的艺术史学家,她开创了一门课,叫做“洞察艺术”, 她关于这门课的TED演讲点击量突破3000万次。这门课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各种美术作品的细节和全貌,用观看艺术品的方式锻炼日常和工作中的洞察力。她告诉医生,要注意观察病人床头摆放的东西,推断是否有人来看他,他有哪些爱好和习惯,而不只是看图表和仪器;她提醒警务人员,在调查罪犯时要分清什么是推论,什么是事实。目前为止,这门“洞察艺术”已经成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等众多部门的员工的培训课程,她的学生们发现,艾美讲授的技巧能帮助他们更迅速、更准确地破案,应对突发情况。

对于工作不是面对紧急情况的普通人来说,精确观察也一样重要。通过开发我们的五官潜能,重新审视身边貌似熟悉的事物,我们可以觉察原本可能错漏的信息和机遇,甚至及时躲避可能存在的危机。抓住机遇,发现事实,是不管哪个职业都需要的品质。

今天我为你解读的这本书,不能说是艾美“洞察艺术”课程的笔记,更像是她这些年来教学中的体会。因为这本书里有不少需要看图的章节,如果你对看艺术品感兴趣,我推荐你去读一读原书。因此,在这有限的二十多分钟的解读中,根据本书的副标题说的:“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我将会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一,如何精确观察?二,如何有效沟通?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讲如何精确观察。

精确观察图的是什么?是能发现今天同事剪了新发型,然后夸夸对方吗?这么想也不错,但精确观察真正精髓在于为我所用,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我们先来看一个观察高手的案例。

在书的一开始,艾美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77年,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课堂。这节课有点特殊,因为医院随机派来一些病人来到课堂上,教授让学生们在病人开口之前,判断他们患了什么疾病,当然教授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些病人。

忽然,教授问一位老太太:“你的短柄烟斗呢?”老太太很吃惊,果然从兜里掏出来了一支陶土做的烟斗。教授对同学们说:“我知道她有烟斗,并不是因为我看到了,而是我观察到了。你们看,她的下唇有一个小的溃疡,面颊上有一片光滑的伤疤。”原来,这两个位置,正好勾勒出一个短柄烟斗的形状。这是她的习惯,说明她习惯用短柄烟斗凑近自己的面颊。下一个病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教授让学生来判断病因。学生认为这个人髋关节有问题,教授却不赞同,教授认为如果再仔细地观察一下,就能通过观察他脚的受力方式,会发现其实是他得了鸡眼。这节课结束时,教授说,“一个人的生计手段就写在他的双手上,他的其他故事就写在他走路的样子、举止、手表链、装饰品和那些粘在他衣服上的棉絮里。”

这个教授是谁呢?他就是约瑟夫·贝尔博士。你可能不知道这位教授的名字,但你绝对知道他的一位学生——亚瑟·柯南·道尔。柯南·道尔后来以贝尔博士为原型,创作了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个角色。福尔摩斯有一句名言:“大多数人只是在看,却没有观察。”其实就是这位贝尔博士经常挂在口头的话。看是被动地让事物进入眼帘,而观察是主动地抓取信息。因为从事医生这个行业,贝尔博士识人的本事非常强。精确的观察能力让他更好地诊断病情,而他又在一次次和病人的交流中,不断精进着自己的观察能力。

贝尔博士代表着一种强大的综合观察能力。还有一个例子,则是精细观察的极致。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位内科医生,名叫亚瑟·林特根。 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本事:他能“看到”声音。仅凭看着一张黑胶唱片的沟槽,林特根就能迅速准确地知道这张黑胶唱片上录制的是哪一首古典音乐。林特根不仅仅能识别唱片的名称和作曲家,还能说出每个作品有多少个乐章,每个乐章时间多长,每个乐章的音量和打击乐的冲击力,有时候,他甚至能说出这是哪个交响乐团录制的。

众多专家经过检验,他们认为林特根的能力是真实合理的。他能做到这点,不是有什么神秘的能力,而是他通过观察唱片上最微小的物理细节,看沟槽的间隔、着色和轮廓,然后和他所学的古典音乐的知识联系起来。举例来说,他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之间会有一个较长的间奏,并且能识别这个间奏是如何在黑胶唱片上表现的。林特根并没有异于常人的眼睛,他甚至还高度近视。他只是很仔细地观察唱片,他知道一个声音在黑胶唱片上是如何表现的,可以说,林特根的能力代表的是人类裸眼观察能力的一种极限。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虽然不如某些动物看得远,动态视力强,但是人类的视力也很强大,而这种强大不是生理功能强大,而是人类懂得一边观察一边分析。我们都有这样的能力,只要你愿意去训练它,就会越来越强大。其实不管是贝尔博士还是林特根,他们都没有什么超能力,他们只是懂得在平时的生活中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在福尔摩斯的原型贝尔博士这样的人面前,你不需要说什么,他就能说出你的职业、你今天去过哪些地方,甚至能说出你父母的情况,我们可能永远都不能拥有福尔摩斯那样的能力,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那样观察和表达事物的习惯,从而让自己更快发现事情的本质。

那么,如何才能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的前提是,我们总是透过一个有色眼镜去观察这个世界,这个眼镜会让我们看到的世界的失真,这个眼镜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偏见。几乎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的经历左右,改变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没有人能逃得过这副眼镜,因为每个人的经验必然会让我们对事情有着既定的反应。你当然可以带着你的经验观察,但不要忘记了,你的经验会对你产生影响。书中展示了一张新闻照片,请你跟我一起想象一下:照片上是一位黑人女性坐在地上哭泣,身边一个黑人女孩在关切地看着她。 一打眼看上去,会以为这张照片是在控诉种族主义,这位女性遭受了不公的待遇。但如果你冷静下来,再看看画面中被镜头虚化的背景,你会发现,她们身处一个有桌椅的非常整齐的屋子里,她们身后远处有一些人在鼓掌和微笑。原来,这张照片想要捕捉的并不是一个黑人妇女因为她的种族受到了欺凌的瞬间,而是喜极而泣的复杂感情。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底,那个瞬间,是在公布一个消息: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当选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在课堂上,大部分人不会注意到后面微笑鼓掌的人们,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哭泣的黑人妇女,就会马上联想起来一系列他们对种族问题的看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感受,或许并不能反映这个事物的本质,但是能反映我们是怎样的人。

既然我们的个人经验会妨碍我们冷静观察,我们就得学会用变换视角,用多视角来观察事物。这就说到了第二点,转换视角。举个例子,FBI或者特警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执行任务的时候,总要双手持枪举高,和自己的目光平齐。如果你看战争片的时候,可能已经留意到了这一点。这样在危险的情况下,就能保证自己的枪口和视线对齐,可以缩短从“看到危险”到“攻击并消除危险”的时间,以最快的时间扣动扳机,便于攻击对方和保护自己。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点,是电影中比较少见的:特警们在往前行进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回头,回头不仅仅是为了不忽略身后的视觉盲区,更是为了看到自己返回的时候的路是什么样的,便于稍后更快地撤离。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办事,等出来以后按原路返回,就有些糊涂了,因为来时看路的视角和去时看路的视角并不相同。反复回头确认离开的时候的景象,你就会像走过一遍一样熟悉了,在黑夜里的时候这点格外重要。

转换视角,还涉及到用他人的视角去看事情。我对这点就深有体会,跟你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我的姥姥年纪大了,总说自己看不清,我于是带她去眼镜店,配了一副老花镜。但我后来观察到,这以后姥姥虽然不再提这事了,但我发现她的某些动作是不对劲的,视力正常的人不会那样去摸索一个东西,但就算这样,她也依然不戴眼镜。于是我问姥姥,为什么不戴眼镜,她给我的答案是不习惯。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担心事情没有“不习惯”那么简单。

我决定换一个视角,从姥姥的行为来看:如果有一副眼镜能让模糊的世界变得清楚,为什么不戴呢?那么就不是“不习惯”眼镜,而是眼镜并没能改善她的视力,还存在别的问题。事实果然如此。我和妈妈安排带姥姥去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说幸亏现在来了,如果再晚一两个月,眼中的多余组织就要长到瞳孔中间了,到那个时候,再做手术就非常麻烦了,可能会造成视力损伤。做了手术,姥姥已经恢复了视力,重新能看清东西了。每次回家,她都开心地跟我念叨,幸亏做了手术。你看,不管是出于不想添麻烦还是什么原因,老人可能未必愿意表达,也可能是不能表达清楚,但我们只要愿意转换视角,从他们看似奇怪行为去倒推出他们的处境,而不是责怪他们,或者粗暴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类为“不可理解”,或许就能发现更多事实。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事出必有因。如果我们不理解什么,大概率是我们没能看到全部事实。

第三点是,关注那些缺席的事物。艾美提醒我们,“没有什么”和“有什么”同样重要。关注缺席的事物,可以让我们在日常中留意到反常的迹象。比如,柯南·道尔的短篇小说《银色马》里,检查员问福尔摩斯有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福尔摩斯说,得注意狗在晚上表现得很奇怪。检查员说,可是狗在晚上没怎样。福尔摩斯说,狗没怎样,就是奇怪的现象。这说明杀人凶手是死者和死者的狗熟识的人,狗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叫喊。

关于“关注缺席的事物”这一点,作者艾美在书中提到两个真实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个酒店保洁发现,在冬天,一间客房里的女孩穿着单薄的衣服,她精神萎靡,没有行李,也不跟保洁人员打招呼。保洁人员觉得蹊跷,于是报了警,结果端掉了一个大型的跨国人口拐卖和卖淫的犯罪组织。这个女孩语言不通,受到监视,也无法求助。第二个例子,来自一个医生的分享,他说如果一个患者呼吸急促,医生会听听患者肺部是否有爆裂声,如果没有,说明患者没有患上肺炎。你看,关注缺席的事物可以帮我们排除重大可能,更快明确方向。

艾美的一位学生赖特,是律师事务所的调查员,你可以理解为他做着有资质的侦探工作。在一次工作中,他去调查一起船只造成的死亡事故,船上的证人说,船被卷入了水中,导致一位乘客落水,不幸遇难。在场所有警官都觉得这事不对劲,但没有人能说明白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赖特到达现场的时候,发现船头的甲板上,有一个网袋里装着很多纸质文件。赖特想起艾美提到的“关注缺席的事物”,这里缺了什么?缺了水。如果证人说的是真的,那么这个网袋里的东西应该都湿了。由于赖特出色的观察,法院调取了船只的导航系统证明,船根本没有翻,他们将那个乘客丢入海中,然后围绕乘客旋转,导致乘客被螺旋桨绞死。原来这不是一场事故,而是一场有计划的谋杀案。

艾美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去考虑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那样会显得他们多事或者无知。但其实,指出缺少哪些东西,意味着“大家没有注意到,而我非常仔细,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缺席,请大家一起帮我找到答案。” 在公司里,管理者也需要去开创一个开明的氛围,让员工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不知道什么,少了什么。如果一个员工坚持用自己的无知去填补空白,并且无视少了什么,那么结果对谁都不利。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如何有效沟通。

沟通离不开我们刚刚讲的视角的转换和细致的观察。视角的转换,意味着你有能力和他人共鸣。抓住共鸣就是第一个要点。共鸣是你站到了另一个人的立场,去表达他们的感受和视角。《福布斯》杂志也把共鸣称作“让生意进展的推动力”。

举个反例,这个例子代表的错误的宣传策略其实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一个慈善机构的四十周年纪念日到了,成员们在他们所有的印刷品,比如宣传单,广告衫上都打了广告“庆祝本机构40周年”。但是没能达到预期的募捐金额,他们不懂,这么重大的事件为什么不能像以往的宣传那样给他们带来捐款。相信你现在能回答了,其实问题就是出在他们采用的是员工的单一视角:是的,四十周年了,员工当然会非常感动和自豪,但当他们沉溺于纪念的时候,反而忘记报道他们过去做的每一件具体的好事。别忘了,以往之所以能拿到捐款,是因为捐赠者在小册子上读到了他们帮助别人的故事,而决定捐款的。

第二个关键是,你要能够意识到你的表达被“断章取义”后,会产生什么效果。

一个女孩打算在推特上发一张照片,那是一张万圣节派对的照片。女孩穿戴整齐,衣着得体,左右两边是两个肌肉发达的赤裸上身的男孩。这是一张为了好玩而拍的照片,女孩发照片的时候,也是带着开玩笑的心态发的。但是她的母亲有点顾虑。于是母亲和女孩展开了讨论,母亲问:“你的男朋友发现照片里没有他,他会怎么想?”女孩说:“他说没事,他知道他们是我的朋友。”母亲继续问,“如果你现在的男朋友不是你最终要结婚的人,你们分手了,这张照片你未来的男朋友看到了,他会怎么想呢?”女孩紧张了起来。

女孩随后意识到,这张照片其实可能会让别人以为,她只喜欢壮汉,她只愿意和这种身材的人约会。如果将来自己的心上人不是一个壮汉,看到这种照片,或许就会退缩了。母亲又问,“你的男朋友无所谓,但你男朋友的妈妈看到这张照片,她会怎么想?你的祖母、校长、未来大学的招生人员,你将来的老板看到了,他们又会怎么想?”女孩明白,妈妈说得没错,因为这张照片一旦传到网上,就永远不会消失了。慎重思考后,女孩决定不发表这张照片。

我们要意识到,有些事情,你自己看到听到知道,但并不意味着别人知道,他们不像你那样,掌握了那么多信息。我们知道这是一张开玩笑拍的照片,但是别人没理由知道,这两位裸着上身的男孩仅仅是女孩的朋友,也不知道这是万圣节开玩笑拍摄的。当这张照片转发了以后,单独呈现的时候,就可能会造成“断章取义”的毫无必要的麻烦。这是互联网时代格外要注意的。当你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你要保证你全面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发现自己忽略的地方,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把什么当做了“理所当然”的事?当别人进入我的领域和我的世界,有什么事,是他可能不知道的?

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让沟通更容易,也让你的话更容易被接受呢?艾美给出的建议是:运用3R法则。

第一个R,repeating,重复。 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同意你的观点,而是他根本没听明白或者你没有表达清楚。你可以在阐述完你的想法以后,请对方重复一下你的观点,如果你认为这样做太唐突了,你可以试着问:“这样做的话,您觉得最难的一步是什么?”来设置一个隐形的测试,如果对方支支吾吾或者绕开你说的内容,那么你就用提问的方式再次重复说明你的观点。

第二个R,renaming,重新命名。艾美提醒我们,把你想要的东西改个名字,或许,你就能得到它。如果你的对手不愿意谈合同,那就说成对合同进行一些增补。即使是艺术史上,也有改名让作品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的例子。毕加索完成了一副巨型油画,画面上是五个线条硬朗,肢体脱节的裸体女人,这幅画描绘的是巴塞罗那阿维尼翁的妓院,他就将这幅画简单命名为《阿维尼翁的妓院》,简称《我的妓院》。考虑到画面的内容已经非常大胆而原始了,毕加索的友人在展出这幅画的时候,将这幅画改名为《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个名字能让原本对此羞羞答答的公众更加愿意注视它,讨论它,传播它。这幅画后来被永久保存在现代艺术博物馆里,并且被认为是毕加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离不开改名的功劳。改名字不会改变它的内容和构造,但能让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被人们接受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R,reframing,重新构筑,如果真的出了问题和麻烦,你也可以将它变成一个问句,让人更容易接受。不要说“我能跟你说五分钟话吗?”“你能来我办公室一趟吗?” 想象一下吧,听到这种话是什么心情?哦,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听到这种话的人,绝对做好了防御的准备,等着棘手的矛盾和麻烦了。你可以这样问:“你能帮我一个忙吗?”或者是“有一个事情,我需要听听你的看法。”这样做,能消除不必要的对立等消极情绪。

结语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如何精确观察?三个重点:克服偏见,转换视角,留意缺席的事物。如何有效沟通?两个关键:抓住共鸣,并且意识到你的表达如果被截取一部分,是什么效果。如何让沟通更容易呢?3R法则给出了三个小技巧:重复,重新命名,重新构筑。

之所以为你解读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只要拥有更好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就能避免很多损失,也能看到更多机遇,更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人。

最后,我想跟你分享一个打动我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艾美提到的案例,而是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本书的编辑埃蒙·多兰,在阅读完艾美的初稿以后,也尝试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地观察。有一次在上班的路上的地铁里,他注意到有一位女士非常不安,一边抽泣,一边狂躁地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寻找什么东西,而且开始咳嗽和喘粗气。周围的乘客问她怎么了,她却说不出来话。乘客们面面相觑,还有的乘客以为她情绪不稳,试图安慰她。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你认为,这位女士怎么了?多兰毫不犹豫跑向列车中段,那节车厢里有检票员。他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说:“你应该立即让这列列车停止运行,去叫医疗救助人员。2号车厢有一位女士,她应该是哮喘发作,她找不到她的人工呼吸器了。”

于是,列车紧急制动,医护人员赶到。等到这位女士情况好转了以后,她说自己的确是找不到呼吸器了。有80%的哮喘致死的情况,其实只要有呼吸器,就可以避免的。但很多成年人还是因为忘带了呼吸器而死,可以说,多兰救了这位女士的命。

多兰告诉作者艾美,在读到这本书之前,他是不会那么做的,不是他漠不关心,而是他不会观察得那么仔细,行动得那么迅速,沟通得那么准确。读了这本书,让他无意识间拥有了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他记得检票员车厢的位置,他注意到那位女士位于2号车厢,他留意到那位女士的症状,并且积极联想她可能出现的问题,他更注意到表达的用词,他会使用专业的列车词汇来沟通,比如“停止运行”而不是“停下来”,检票员因此可以更快速接收到他的信息。比如精确报出车厢号码,不必让工作人员再跑一趟,争取了宝贵的救助时间。

或许艾美这本书的本意,是提高观察和沟通水平,进而提高我们日常工作的能力。多兰这么做,也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但往往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改变,去帮助一个人,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才是这本书能带来的最好的结果。

听了编辑的这个故事,艾美说:当你深入了解了你的视觉智力,你彻底就改变了,你就成了集超级侦探、破案高手和守护天使于一身的人。

是的,一个人越是拥有更强的能力,就越能运用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世界变得更好。请你睁开你的双眼,去体察和洞悉吧。我想,洞察不是脱离于人的学术发现,而是发现人的需求和痛苦,而是看到了人心最隐秘的角落,并且愿意去照亮那个角落的能力。

来源:https://de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