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卡片笔记写作法》听书稿

#听书稿 #卡片盒笔记法 #写作能力 #听书稿

关于作者

申克·阿伦斯,德国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哲学讲师。同时也向学生、学者以及专业人士教授时间管理、决策和个人成长。著有《实验与探索》以及《卡片笔记写作法》。

关于本书

本书介绍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的笔记方法。教我们如何通过卡片高效收集、整理以及内化信息,并且从中产生高质量的洞见。

核心内容

你将听到:

写作很难的突破口究竟在哪儿?

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什么?它好在哪里?

如果你想要实践这套方法的话,作者给了哪些实操方面的建议?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张铂镭。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卡片笔记写作法》。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给你介绍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作尼古拉斯·卢曼。

卢曼原本是德国的一名小公务员,他的兴趣爱好是在工作之余看看书,做做读书笔记。但他很快意识到传统的读书笔记效率不高,于是卢曼自己发明了一套新的学习方法。靠着这套方法,他进步神速。有一天,他把自己的想法集结成册,寄给了当时很有名望的一位社会学家。这个社会学家看到卢曼的作品后惊为天人,建议卢曼去新成立的一所大学里担任社会学教授。但是卢曼压根儿没有学过社会学,而要成为社会学教授,他必须拥有博士学位以及一篇足以让他成为教授的定职论文。结果卢曼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成为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在此之后,卢曼继续保持高效的学习。在之后的三十年间,他出版了58本学术专著,数百篇论文。在他死后,他的一些手稿被整理出来,又出版了六七本书。他的著作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很高,不少作品都成了各自领域的经典之作,其中1997年出版的《社会的社会》一书更是在学界引起了轰动。

卢曼为什么可以从一个小公务员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社会学家,并且有如此高效的产出呢?德国社会学家约翰·施密特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在卢曼的住所找到了9万多张卡片,最后他得出结论说,卢曼的生产力来源于他独特的学习方法。所以这套方法被叫作zettelkasten,就是卡片盒子的意思。你可能也猜到了,没错,也是今天这本书隆重介绍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在此之前,关于卡片笔记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都是用德语写作和流传的,系统介绍这个方法的英文书在2017年才出版,也就是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作者申克·阿伦斯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哲学讲师。可能因为和卢曼一样从事学术研究,他认为这套方法应该用在学术写作和非虚构写作上面。

但是我通读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只是把卡片笔记法当作写作方法就太小瞧它了。这套方法实际上在教我们如何搭建一个大脑的支持系统,让我们更高效地实现输入到输出。因此,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写各类文章、工作报告、研究论文,还可以帮助我们整合海量信息,不断产生新想法。

接下来的内容,我会分成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第一个部分,我们都知道写作很难,那么它的突破口究竟在哪儿?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什么,它好在哪里,第三部分,我们来了解一下,如果我们想要实践这套方法的话,作者给了哪些实操方面的建议。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卡片笔记写作法所应对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究竟难在哪里?

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你的老板突然很关心健身行业,要你写一份行业调查报告。可你对这个行业一点都不熟,怎么办呢?有朋友告诉你,要写好调查报告,只需要做好四步:想出一个好问题;针对问题找资料,发问卷,收集数据;收集好之后,分析这些资料;最后,把分析结果写成文章。听上去很简单吧,但你会卡在哪一步呢?有的人可能觉得是最后写出来那步,根据作者的经验,人们很可能在第一步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想不出一个好问题,写作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为什么提出一个好问题这么困难呢?作者认为,因为一个好问题的背后,是前人没有想过的角度,换句话说,是一个洞见。而产生洞见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迭代的过程。

在写论文的时候,学生也需要提出一个好问题,但是学生开始能想到的问题,是基于他当时的阅读量和认知的。自己该读什么书,也是基于这个时候的认识。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学生会发现,自己一开始提出来的问题是很可笑的,必须放弃。他们会进而提出新的问题,继续求索,直到找到合适的问题,把自己这一路的思考写成论文。这个过程就像是冒险,我们无法提前规定终点,也很难变成某个固定的流程。

既然很难变成一个固定的流程,那是不是说我们自由地阅读,思考,等待着一个好思路在我们大脑中自然成形会比较好呢?不少在校的学生就是采用的这个办法。但作者认为,这样的办法过于粗放,虽然确实可以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当问题复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压力非常大,效率也容易变得很低。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处理复杂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解释说,大脑本身的注意力、短期记忆力,和意志力这三种资源是有限的,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首先我们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其次,我们的短期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把事情了结,把已完成的事情从我们的思维中清理出去,才能维持大脑的高效运转。就像电脑的缓存,如果长时间不清理,会影响整个电脑的运行速度。最后,我们在克服困难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意志力,所以如果困难太大,我们会没有动力去继续走下去。

为了让大脑高效处理复杂问题,作者说,我们需要一种“思考的支架”来辅助我们思考。这就好像牵牛花,如果只是任由它自然生长,它会杂乱地向四周蔓延。但是如果给牵牛花搭建一个支架,那么花就可以顺着支架爬得很高,长得很整齐。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这个思考的支架,就是笔记。

很多人听到这个答案会感到失望。因为说起笔记,我们太熟悉了,从小到大,笔记始终是我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但是又有几个人把笔记变成了帮助思维的利器了?更多的人只是把记笔记当成了一种学习的仪式,上课听讲,阅读书籍的时候顺便记一记,但会拿笔记出来认真复习的人已经很少了,更不要说有人用笔记来进行有效思考了。

作者认为,很多人无法好好使用笔记,是因为笔记天然地会存在一组矛盾,那就是可用性与实用性的不可兼容。翻译一下就是,笔记多了以后,要么不好用,要么不好管。

如果只有十几条笔记,我们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也可以横向查看不同的笔记,产生新的灵感。这时的笔记是好管也好用的。但是如果笔记多了,就不好找了。因此,很多人会对自己的笔记进行分类,把自己的笔记搭建成一个需要索引的数据库。随着数据库越来越大,我们记录和整理笔记所要耗费的精力越来越多,我们想找到一条笔记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很多笔记本来可以放在一起碰撞出灵感,但是因为被归类到了不同的门类下,很难被我们联想到一起。耗费的精力越来越不能抵消笔记带来的好处,久而久之,笔记系统就荒废了。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因为笔记整理的功夫不到家,如果我们用更科学的办法,更多的时间整理,或者把笔记整理变成日常习惯,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但作者认为,做笔记遇到的困境不是个人投入不够,在更深处,其实反映了笔记管理模式与大脑运行模式的不兼容。

在我们做笔记的时候,可能提前预设了分类,然后做一个笔记,归类到这个分类里面。例如,我们一直在学英语,就会用这个分类方式放笔记。比如一段关于奥运会的英文报道,我们会放在英语阅读的文件夹中,英语阅读又归类在英语这个文件夹里。这样的归类方式其实是我们提前预设了,这是一段英文的材料,我阅读它是为了学英语。这样的分类方法是自上而下的,我们先分类,做好一个个文件夹,再把文件装进去。但自上而下并不是大脑运行的方式。同样是这段关于奥运会的英文报道,我们可能会把它用作奥运会的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可能把这段报道和其他国家的报道对比,研究不同国家对于奥运会关注点的差异。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并没有预设这段材料是干什么的,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理解材料,再产生一个新的分类。作者把这种运行方式称为自下而上的。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种方式是不兼容的,所以传统的笔记在支持我们的大脑时会遇到困难。这其实不难理解,我们还是以奥运会的英文报道为例,如果我们不预设它是干什么的,这份材料就无法被归类。但是我们的预设会限制我们的想法。我们在想一个社会学选题的时候,很难会想到去英语的笔记中找材料。

回到我们刚才说的难题,写论文时如何确定一个好题目?

要想提出一个好的创意,需要大脑在自下而上的在材料之间发现联系,把这些联系整合成片段,再从这些片段中提炼出新的主题,但是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和笔记方法,看上去很好操作,但无法帮助大脑思考,有时反而会降低大脑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写作的困难在于,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但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笔记方法,很难帮助大脑进行复杂的思考和写作。

第二部分

既然我们用传统的方法难以管理自下而上运行的大脑,那么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呢?你应该已经猜到了,没错,作者认为,卡片笔记法可以做到。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说说,这究竟是一套怎样的方法,它又是如何帮助我们的大脑,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的呢?

在书中,作者将卡片笔记法比作集装箱。集装箱的装载和运输非常方便,人们设计专门运输集装箱的船只,码头和运输系统,最后整个体系变得非常高效。作者说,卡片笔记法也是如此,它是一个非常高效的体系。具体来说,卡片笔记法是这样的,在记笔记的时候,我们一般是写在笔记本上,而卡片笔记法是把笔记写在单独的卡片上;在整理笔记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把一本一本的笔记本放在一起,而卡片笔记法是把记录的卡片放在一个卡片盒子里。

这样听下来,这个方法也没什么了不起啊,不就是用卡片记笔记,放在盒子里么。有什么特别之处么?

首先,作者认为,这套方法可以节省我们大脑的关键资源。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同时关注多个事件,而因为卡片上能书写的地方有限,所以我们每次只能表达一个意思,从而减少了注意力的耗散。同时,每写完一张卡片都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任务已经完成了的感觉,这不但减轻了短期记忆的压力,而且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像游戏一样让我们欲罢不能,不需要动用意志力强迫自己专注。

当然,卡片笔记的好处不仅仅是节省大脑资源,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

我们每天接触的大量信息会刺激我们的思考。带给我们灵感的可不光是课堂或者书籍,还可以是一段视频,一次谈话,一场电影,一篇微信公众号,等等。我们不太擅长管理这些零星的启发,以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是碎片化阅读,会让人变得浅薄,缺乏思考。

但是本书作者认为,碎片化输入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大多数人的母语都是依靠碎片化的输入慢慢习得的,而不是依靠系统学习语法。因此,问题不是碎片化输入,而是我们缺乏管理和整合碎片化信息的手段。

在这方面卡片笔记的优势很显著。卡片笔记非常灵活,可以很好地配合我们的思想自由地驰骋。不管接受的内容是来自电影,谈话,还是公众号,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拿出一张卡片,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卡片笔记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直观地衡量我们的收获和成长。因为每张卡片上只会写一个关键点,所以有几点收获,就会写几张卡片。这样一来,卡片积累的数量就成了我们成长的进度条。

这样的成长是扎实的。我们大脑里的某个想法可能转瞬即逝,但是在卡片盒里的思考永不忘记,新的想法会变成一张张新卡片。这就意味着,思考的成果是可以不断累积的。我们用卡片盒子的时间越久,里面成形的想法越多,我们思考结果的质量也就越高。同时因为里面信息彼此之间差异极大,所以很多之前看起来完全无关的想法,可能突然产生链接,孕育出意想不到的奇妙创意。

在金融领域有个术语叫复利效应,是指本来不多的钱在长时间不断利滚利之后,可以变成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个效应在卡片笔记法中也是成立的。我们每次记录的卡片,都可能推动下一次的思考。这样一来,卡片越多,我们越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考。卢曼教授出版了58本学术著作,数百篇论文,积累了9万张卡片,但他平均到每天需要写多少卡片呢?只有6张。这就是复利效应的威力。

当卢曼教授将自己的卡片笔记法应用到学术写作中时,他似乎就开了挂。不少学者还在为写某一篇文章焦头烂额,他已经凭借自己卡片盒里的大量想法,同时写作很多篇论文。他的学术产量非常惊人,同时质量也很高,充斥着极为精彩的思考。有人评价卢曼说他担心的似乎不是字数不够,而是学术论文的篇幅无法装下他那么多精彩的思考。当被问到自己为何如此高产时,卢曼的回答显得很谦逊,他说,“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卡片盒子想出来的”。

这样看来,卡片笔记法和我们传统的笔记不同,它不是把知识搬到纸面上的记录,而是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个思考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我们大脑进行自下而上的高质量思考,而轻松地完成大量论文,似乎更像是这个高效系统的副产品。

第三部分

有不少人在读完这套方法之后很兴奋,想要着手搭建自己的笔记系统,实践一下卡片笔记写作法。但是在实操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所以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实践卡片笔记写作法。在这个部分,我们会聚焦三个问题,分别是写好一张卡片笔记的窍门是什么?怎么管理卡片盒子?怎么产生一个关键性洞见?

让我们先从写卡片说起。这是卡片笔记的基本要素。每张卡片上我们只需要写三个内容:编号,主要内容和来源。比如,我在读一本叫作《稀缺》的书,书里提到稀缺这种心理状态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稀缺的心理状态就是,当人们感到时间有限或物资有限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感到珍惜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改变他们以往的行为模式。比如,一个喜欢同时间做各种事情的人,突然有一个马上交稿的任务,他就开始集中精力写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同时做很多事情,因为时间很有限;再比如,本来一个人喜欢点外卖,但他突然发现自这个月自己剩下的钱不多了,他想想自己买菜在家做饭菜比较省钱,于是开始在家做饭吃。稀缺这种心理状态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那么我就可以写一张卡片,先给它一个编号,比如24号,下面写上我想记录的句子,稀缺迫使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让我们做事情更理性,更有选择性,规划性。底下再写上来自《稀缺》这本书的第80页。这张卡片就完成了。

每张卡片只表达一个意思,那如果我进一步的思考还有很多,意犹未尽呢?比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有没有什么相关的研究可以佐证这个想法呢?再比如我想到我下周去买东西的时候需要列购物清单,不能想到啥买啥。没有关系,在刚才的24号卡片背后,再追加一张卡片,编号25就可以了,再不够就继续往下写。

那如果我在写24号卡片时产生了另一个想法呢?比如我突然想到,除了稀缺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个人行为和选择,还有一种状态也会,例如,本来一些人饮食很规律,可是当他们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就开始暴饮暴食,导致肥胖,那压力是不是也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呢?这个想法和我之前笔记的方向完全不同,那怎么办?我只需要再写一张新卡片,夹在24和25号之间,给它编号24a就可以了。

按照这个方法记卡片笔记,我们的卡片盒子就可以慢慢壮大,变成一个为我们提供思路和灵感的小帮手。但是不少人在自己的卡片多了之后,会觉得里面零碎和无关的信息太多,并不能发挥出书里所说的效果。作者提醒我们说,要注意提高笔记的质量。因此,他将笔记分成了三类,第一种是我写的下周要去采购的购物清单,这是要做的专门的某个项目,这叫项目信息类;第二类是我读《稀缺》时顺手抄下来的里面的精彩段落,这属于文献摘抄类;第三类是我根据摘抄的段落想到的压力与肥胖的想法,这属于想法类。作者认为,为了提高笔记的质量,我们应该去除卡片盒子里无关的笔记卡片,只保留想法类的笔记。文献摘抄的卡片可以放在另一个文献卡片盒里,方便我们写论文时查找,至于项目信息类的笔记,可以全部整合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项目结束之后,直接把文件夹扔掉即可,无须放入卡片盒里。

但即使卡片盒里存放的都是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这也还是不够。作者建议,把平时记录灵感的卡片设立为闪记笔记,只记录,不存档,有想法就记下来。过一段时间我们回来再看,也许自己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好的想法,这时我们只留下有价值的笔记,完善一下卡片里的想法和表达,作为永久笔记保存在卡片盒里。这样一来,卡片盒子里留下来的主要是自己经过反复思考后的精华,因此卡片盒中的思想纯度更高,优秀的想法更加容易发生碰撞,产生更多的好想法。

这样整理过后,卡片盒子可以成为我们产生新想法的有力武器。但是新想法并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在翻找卡片盒子的过程中,去总结和发现。那么有没有什么寻找新想法的窍门呢?作者在书里推荐了两种方法,分别是,寻找不常见的联系,和寻找有差异的解释。

我们先来看看不常见的联系。我们一般说到的创意,其实是发现别人没想到的新组合。就像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机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其中两项关键发明是用合金批量制造的字母模具,另一样是把涂上油墨的字板压在纸上的螺旋压机。但其实古腾堡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的工作是金匠,需要批量制造出金属镜子。他制造字模的工艺其实来自制造镜子时积累下来的手艺。此外,他的故乡美因茨盛产葡萄酒,当地已经有一种机器可以用来压榨葡萄。古腾堡只是把这种机器加以改造,用它去把字压在纸上。因此,古腾堡的关键发明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他找到了一个别人没意识到的新组合,把已有的技术迁移到了新的领域。作者说,我们在翻找卡片的时候,可以大胆地去一些看似完全没什么联系的领域,看似无关的卡片往往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新的想法不仅可以来源于没什么关联的信息,也可以来自特别接近但有差异的信息。作者说,产生一个新的想法有一个特别快的办法,就是构建对立面,也就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寻找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这不是为了抬杠,而是为了人为地制造差异。有差异,我们就必须要去看,这两者的共同点在哪里,说的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哪里说的有道理,为什么不一样。作者尤其提醒说,如果我们在翻找卡片盒子时,发现我们有两张卡片在说同一个概念或者同一件事儿,但是说法略有不同,那么赶快把它们抽出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究竟是哪里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新的想法。

最后,我们再回到刚开始的那个场景。一个对健身行业完全陌生的人,该怎么写出一篇有洞察的调查报告呢?关于健身这件事,很多上班族虽然会办健身卡,但是很少能坚持下去。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健身房离公司和家太远?是不是人比较懒?要不要先养成健身习惯?如果要写这方面的调查报告,我们试着用卡片笔记法来做,我开始翻找卡片笔记盒,看到了一张我读《稀缺》时的笔记,说在稀缺状态下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当自己要在几天内完成一项任务,没时间就不会想去健身;然后,我又找到一张卡片上的想法,说人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改变自己规律的作息。根据这两条笔记,我想到了一个不太常见的思路:人们办了健身卡,又经常不去健身,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强度太大,时间变得稀缺,因此改变了时间安排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加班、保证睡眠的优先级永远都排在健身前面,因此一直都给自己找理由没健身呢?

就这样,我利用卡片笔记法,找到了几条思路,就可以开始写关于健身的市场报告了。

结语

好的,关于《卡片笔记法》这本书,到这里就差不多为你解读完了。让我来为你总结一下,作者认为,写作真正的难点不在于确定某种固定的流程,而是我们缺乏对大脑自下而上运行的管理方法。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节省大脑的关键资源,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持我们碎片化地输入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消化和整合。在实际操作时,我们要注意只在卡片盒子里放入和想法相关的卡片笔记,同时提升输入的质量,确保我们的卡片盒子里思想浓度。在如何产生创意的部分,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卡片之间寻找联系,也可以在不同的解释中比较异同,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想法。

最后,我想跟你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认为,如果我们想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掌握多个学科的不同核心概念,把它们整合到我们自己的思维当中,结合我们的经验,不断修正,获得跨时空跨学科的智慧。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里介绍的方法,正是一个广泛吸纳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不断发展想法的成长利器。我们所有的努力,收获,想法都可以随着卡片盒子积累,不断重温,不断生长。让我们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时,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撰稿、讲述:张铂镭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来源:https://de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