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学会提问

#书名 #听书导图 #美团四大名著书单

1. [[批判性思维]],不是怀疑一切、批判一切,而是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加以思考、评价,再作出回应。

2. 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不是原理,而是丰富的知识。

3. 批判性思考,不仅仅是对他人言论进行批判性思考,还可以应用于我们自己的发言和写作中。

讲书稿

  • [[《学会提问》听书稿]]
  • [[《学会提问》2022版 听书稿]]

视觉笔记

image.png|600

image.png|600

赞誉

信息爆炸时代,专家满天飞,盲信比不信还糟糕。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听完别人说的话以后,不是只会说“对对对”,而是会说“你说得真好,我有一个好问题”的人,那么这本书是你的必读书。

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为不同凡“想”,所以不同凡响。

学术研究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现象进行不断提问、假设和验证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那么他就很容易上当受骗,我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

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

前言

仅仅因为我想得出一个特定的结论,就认为我掌握的事实与你掌握的事实等价,这是最低劣的智力欺诈。

坚持提出这些批判性问题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理解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1章 正确提问的益处和方法

我们生活在嘈杂、混乱的世界

学习目标
1)对比不需要批判性思维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之间的异同。
2)弄清楚专家在我们的信念和推论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3)阐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4)辨别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5)将价值观的作用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
6)掌握用批判性思维激发对话的技巧。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把我们对情感的依赖描述为一头发怒的大象沿着乡间一路蹂躏肆虐,而我们的理智则如同一个弱小的骑手,竭尽全力想要控制住这头大象狂热的撒野行为。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一定靠得住

我们倾听他们,是为了构建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听了他们的话以后,马上就按他们说的去做,好像自己是只无助的羔羊,或者是个牵线的木偶。

靠大脑理性思考

批判性思维鼓励你倾听他人,向别人学习,同时掂量别人所说的话,看看它们的分量如何。如此,你将了解到我们必须要依赖他人,但又不能来者不拒,必须做出选择。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一术语,指由以下三个维度激活的评估技能:
1)意识到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批判性问题;
2)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3)有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批判性问题的强烈渴望。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和它展开互动。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信念加以评价。

价值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我们最常见的倾向就是只愿听那些价值观倾向和我们相似的人的话,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去抵制这种倾向。我们必须要与这种倾向做斗争。

让对话有效进行下去

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他人且平静随和,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你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的目的是虚心学习,而不是舌战群英。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当一个科学家有了一个想法时,他的第一步不是走出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证据,而是思考想法中每一个可能的错误。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描述型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批判性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注意: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原动力。

描述性论题是指关于各种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描述准确与否的问题。

寻找论题

所谓结论,即写作者或发言者希望你接收的信息。

寻找结论

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找到结论的5条线索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为什么相信这个结论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信念、隐喻和其他陈述。

注意:理由是指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原因或原理。[插图]注意:证据是指证明理由的真实性的事实。

找出理由的第一步,就是在接触每个论证时都采取怀疑的态度,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

注意: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切记!评价之前要先等一等。

通过提示词寻找理由

·由于(as a result of)·研究显示(studies show)·因为这个事实(because of the fact that)·因为这个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由以下材料支撑(is supported by)·因为证据显示(because the evidence is)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操控型论证就是指以一个结论开始的论证。然后提供论证者选择理由和证据,它们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当我们接到一个写作或发言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不是以问题的形式来陈述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把它重新组织成一个问题。把论题当成一个问题来思考,你就能集中精力,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读者或听众明白,你是被某一个问题所困扰,与其他问题无关。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准确辨认出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你在决定是否同意别人观点时的一个必要步骤。

我们常常会误解所读到的文章或所听到的言论的含义,因为我们总以为词语的含义都显而易见。

找准关键词

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检查有没有歧义

第一个障碍是你自认为理解的和写作者想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要判定你是否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代入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论证中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力产生重大影响。

判定歧义

要控制自己,不要一遇到含义模糊的词,马上就全部记下来。对一名批判性思维者来说,只有在论证过程中出现的含义模糊的词才是重要的。

根据上下文找出真正含义

指写作者或发言者的背景、这一词语在某一争论中的习惯用法,以及位于歧义词前后的其他词语和陈述,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为潜在的关键词或短语的意思提供了线索。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意义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的一种:同义替换(synonyms)、举例说明(examples)以及我们所谓的“具体标准定义”(definition by specific criteria)。

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写作者和发言者才是努力要说服你接受某些观点的人。身为说客,他有责任回答你对可能存在的歧义的各种疑问。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1)在论题和结论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或解释它们。
2)在理由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或解释它们。
3)识别核心论点中的抽象词,一个词越抽象,我们就越有必要澄清它。
4)问一问:“那些与我持不同意见的人,可能会如何用不同方式来定义这些术语以支持他们自己的论点?”

另外,请记住,我们只需要定义那些对我们的论证具有核心意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可能是模棱两可或是抽象的。我们不需要定义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或短语。

第5章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到哪儿去找假设

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而又有理有据地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观点或采取哪些行动。

其一,在理由和结论之间,寻找理由要证明结论所必不可少的假设(连接假设);其二,在理由中,寻找理由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假设。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我们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两种价值观冲突时选择哪一个

价值观假设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在一种情况下适用,可一旦规定性论题的具体条件发生改变,我们就有可能出现非常不同的价值倾向。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在识别价值观冲突的时候,你常常发现在某一个论争中,似乎存在好几个价值观冲突,并且它们对形成结论似乎都很重要。

把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要找到价值观假设,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就是检查一下作者的背景。

把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判定价值观假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问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个人如此看重他用作理由的特定后果或结果?”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方法

最后,你应该经常看看,不同的意见是不是来源于以下这个价值观冲突:个人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和这种行事方式给集体福祉带来的影响之间的冲突。

了解其他人的价值倾向的价值

认识到别人的价值观假设及其价值偏好的根据,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更能理解人们所持立场的来龙去脉。

价值观与相对性

一个价值偏好需要有支持它的理由和证据,恰如所有其他的结论都需要理由和证据一样。

找出描述性假设

所谓描述性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而规定性假设或者说价值观假设,你应该还记得,是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念。

描述性假设举例说明

描述性假设就是一种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没有明说的信念。

常见的描述性假设

找到描述性假设并借助它们评价其所支撑的论证,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能,要培养这种技能,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对一些较为常见的描述性假设变得特别敏感。

找到假设的线索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更复杂的是,我们其实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区别不在于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而在于我们对价值观的排序。

确定我们自己的价值偏好的第一步是退后一步,思考不同的价值观,它们可能导致对于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问题都可能有多种答案,我们要确定哪个答案最符合我们的信念。

第6章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用提问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判断结论是不是强有力,或者判断它的价值是大还是小。

人身攻击型谬误:指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从假设中寻找谬误

叙述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能讲出一个貌似可以解释一系列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故事,所以我们已认识到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全部联系。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

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地以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当立论者所使用的论证主要是为了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不再关注最相关的理由时,你就要特别警惕。

粉饰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赢得论证。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1)甲主题正被讨论;2)将乙主题引入,它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干;3)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第7章 证据的效力: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陈述

事实还是见解

当证据接近事实而远离纯粹的见解时,它就具有说服力。

批判性问题:源自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以及专家意见的证据,其效力如何?

我们需要可靠的证据

见解和事实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相关证据的情况。支撑一个信念的证据越多,这个信念的“事实程度”也就越高。

证据的来源

所谓证据,就是立论者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支撑或证明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明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明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以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以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遇到将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用作证据的情况时须审慎!

是否在某些时候,典型案例即使算不上有力的证据,也非常有用呢?当然!如同个人经历一样,它们也展现出各种重要的可能性,在抽象的数据让呈现出真实的人的画面。

以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可靠吗

这类证据到底有多大用处?它的用处通常并不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这类当事人证言无须过多关注,除非我们能找出它们背后更多相关的专门知识、利益纠葛、价值观和偏见。

以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这个专家所处的地位是否使其有特别好的渠道来获取相关事实?

第8章 证据的效力:个人观察和调查研究

以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

批判性问题:个人观察和研究报告形式的证据效力怎么样?

观察者不像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以往经历、过去接受过的训练以及期待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对于一次经历,我们挑选和记住的,都是和以往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那些侧面。

有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差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偏差是措辞偏差(biased wording)和语境偏差(biased context)。

以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就应该被抛弃。

样本能够代表总体吗

注意:我们只能将研究结果推广到那些和我们在研究中探索过的情况类似的人群或事件。

测量方法可靠吗

请经常对遇到的科学研究提出这个问题:测量方法是否让人满意?同时还要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概念,如果有,它们是否可能提供不同的结果?”

专家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

一个专家观点对你的生活中越重要,你就越要对可获得的证据做深入的研究。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不管你对一个结论的感受有多强烈,或者你多么喜欢你的理由,如果没有足够好的证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它当成一次学习经历,然后重整行装再出发。

第9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可能存在替代原因

所谓替代原因,即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它能够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替代原因的说服力

找出替代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自己遇到的关于因果关系的结论进行回应,遇到这类结论的情况主要有三种:1)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2)以往或现在的世界大事;3)科学研究的结果。

寻找替代原因

·我能不能想到这个证据的其他解读方式?
·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事件,那么我可能会把哪些因素当成重要的原因?
·如果这个解读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读可以说得通?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因果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警惕“确认偏误”

在你努力找到各种原因时,要警惕专家和你都具有的一个倾向——沉浸在“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当中,只努力寻找并依赖和我们的信念相一致的证据。

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记住:相关性或关联性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共同原因谬误: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忽略共同原因谬误: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混淆“在此之后”与“因此”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乙事件是由甲事件所引发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甲之后发生。

解释单个事件或行为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影响,这种错误指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

评价替代原因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你必须竭尽所能地评估各种不同解释,看看每一种解释与当前的证据的契合度,尽量对你的个人偏见保持敏感和警惕

替代原因与你的表达和交流

学会的教训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由各种替代原因来解释。2)专家可能检查同一个证据并发现不同的原因来对它加以解释。3)大部分立论者都只提供那些他们偏好的原因,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原因不会一目了然。5)最后,一个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维者获得适当的理智上的谦逊。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识别不知来历和有偏差的数据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会)撒谎。它们并不一定能证明表面上证明的观点。

在对这样的数据做出反应之前,我们先要问一问它们是怎么得来的。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不仅判断一个平均值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非常重要,判定最小数值和最大数值之间的差距(即全距(range))以及每个数值出现的频率(即数值分布),常常也很重要。

错把一件事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

我们一定要加倍注意统计数据和结论的措辞,看看二者是不是指的同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写作者或发言者就很可能是在用数据说谎。

通过省略信息进行欺骗

当只有绝对数值摆在眼前的时候,问一问知道百分比是否可能帮你做出更好的判断;当只有百分比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问一问绝对数值是否会丰富它们的含义。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找到省略信息的益处

有用的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写作者到底隐瞒了什么信息,不论写作者是无心省略还是有意隐瞒。

几乎每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让它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第二,我们大部分人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很有限,并且如果信息长得没完没了,我们就会感到厌倦。

我们需要知道确切的数字

不管你在什么时候读到或看到一个论证,其中使用诸如“更大”“更多”“更快”“更瘦”“在……之后”(多久以后)之类的概念,以及任何表示大小或范围的其他概念,都要养成习惯,意识到细究具体数字的必要性。

负面视角的重要性

注意:在考虑省略的信息时,要记住问一问:“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负面效果是什么?”

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

我们早先曾警告过你,论证的过程从来都是不完整的。如果你认为只要有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决断,那么这只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作为批判性思维者,我们要做的不是试图用任何可能的手段去说服读者或会话者,而是尽力使自己的论点得到充分有力的论证,不需要玩弄诡计就能令人信服。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二分式思维: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1)意识到二分式思维的危险。2)培养灰度思维,而非黑白思维。

灰度思维:两面还是多面

灰度思维是一种反思型思维,致力于探索用“是”和“不是”之外的其他方式回答复杂的问题。

条件的重要性

对于批判性思维者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就是保持谦卑。经常使用条件句和谦卑这个重要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

为了避免在寻找最好的结论时出现二分式思维,你可以使用前面提到过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等问题来为这些结论添加限制性的语境。

思考过快

所谓慢思考,就是使用我们的大脑来吸收和理性评估别人与我们交流的内容。如果必须要用两个字来概括本书传递的信息,那就是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放慢”。

刻板印象

如果我们相信这些刻板印象,我们就会失去强势批判性思维所需的开放、包容的精神,从而难以持开放的态度去接触这些人和他们的思想

背叛我们的思维习惯

所谓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我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一个积极或消极特征,然后就把这一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所谓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指的是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

自我中心

所谓自我中心(egocentrism),是指相对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我们赋予自我的世界以中心地位。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如果一个人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业已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他就在忠于内心而非真相。

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一个批判性思维者:1)博览广识,涉猎广泛,为从多角度理解假设提供基础;2)以理由和证据作为决定的依据;3)以愿意接受的姿态对待他人的信念,但以质疑的态度来确认该信念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撑的;4)迫使他或她自己寻求和尊重对其主张的真相的多种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