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透过地理看历史

#书名

前言

以大航海时代为时间节点,世界历史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此之前,世界历史主要是欧亚大陆的历史;在此之后,才是全世界的历史。

序言

地理是客观存在的,但地理知识长期以来却是一种看不见的权力。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提出过研究历史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和目录学。

非洲由于地势高,加上雨旱两季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5~28℃,比想象中的要凉爽许多,大大修正了多数读者的刻板印象,使得知识通俗有趣。

第一章 丝绸之路

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中断,才导致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

今天的达坂城属于乌鲁木齐的一个区,乌鲁木齐之所以能成为新疆的首府,正是因为它扼守着南北两疆的通道。

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开始南下,其中一支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摧毁了古印度,统治了那里肤色黝黑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并建立种姓制度;另一支雅利安人进入伊朗高原,后来建立了波斯帝国,然后从高原西下,摧毁了巴比伦王国和古埃及。人类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都亡在雅利安人手上。

第二章 为什么是欧洲

但在大航海时代开始时,欧洲人在航海技术方面并不领先,中国人、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都比欧洲人强,但为什么偏偏是欧洲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时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先贤们也在思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哲学家们在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办法,农耕文明的人口密度大,不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出乱子。

第三章 寻找通往东方的道路

用一句话概括,基督教原本就是为了争取权利而生的,到了后来更是权力无边,而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是政教合一,所以这两个宗教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利益之争。

就这样,一个改变欧洲人命运的大航海时代在亨利王子的带领下正式开始。

第四章 亨利王子

与此同时,远在东方的郑和已经四下西洋,足迹已达非洲东岸。单从技术上说,这时的中国遥遥领先,只不过正像龟兔赛跑一样,在大航海这场竞赛中,我们最终成了那只自大的兔子。

1420年5月,罗马教廷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任命亨利王子为托马尔骑士团大统领,管理骑士团的财产,并将骑士团的收入用于航海和探险事业。

在远洋技术还很落后的15世纪初,在大洋里航行有两点成为关键所在。一是沿大陆边缘航行,这样如果船只发生事故可以马上靠岸修理;二是沿途需要稳定的补给点,这样就算船队往前什么也没找到,还可以原路返回休整。

中国人对加那利群岛应该不太陌生,中国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在这里定居,后来她的爱人荷西(Jose Maria Quero Y Ruiz)在拉帕尔马岛潜水时丧生,三毛才离开这里

葡萄牙人此时的目标还是到非洲南部,所以还没有意识到亚速尔群岛对去往美洲大陆的意义,他们往这里殖民的目的就是养牛、养羊,种植小麦,以补充国内的物资。

实际上,应该把非洲大陆分为两部分来看,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在撒哈拉沙漠的北边,西部是柏柏尔人,东部是阿拉伯人(古埃及人已不知所踪),他们都属于白种人,都同闪米特人关系密切,都信仰伊斯兰教;撒哈拉以南,就是常说的“黑非洲”,那才是黑人居住的地区。

第五章 穿过佛得角的世界

特里斯塔奥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殖民海盗活动中丧生的有名有姓的冒险家,其余部的返航过程也是有史以来欧洲人最远的一次不靠岸远航,这充分证明了葡萄牙的轻型帆船的优越性能在欧洲首屈一指。

枪出现后,最先倒霉的并不是非洲的土著,而是穿着铠甲的欧洲骑士。骑士原本是欧洲封建时代的支柱,随着枪的出现,骑士倒下了,欧洲的封建制也逐步瓦解,另一个靠大航海发财的阶层兴起,这就是资产阶级。

我们看欧洲的历史,会发现他们的城市很少改名。相反,中国的历史名城却经常改名。原因就在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同样是“城市”,欧洲重点在一个“市”字,先有商人在此交易定居,而后有政府入驻;而中国城市的重点在一个“城”字,是因政治和军事而设置的据点,而后才有百姓入住。

亨利亲王虽然一生从未登上一艘远洋船只,但他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从胡椒海岸往东,葡萄牙人相继发现了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和奴隶海岸。这四个海岸让葡萄牙人一夜暴富。

第六章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通常所说的非洲是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撒哈拉以北,我们把它归为地中海文明,因为受巴比伦、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影响,北非的文明程度和欧洲几乎同步,并不存在代差

非洲的落后不是因为自然条件差,恰恰是因为自然条件太好。

在体育竞技场上,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西非黑人擅长短跑,东非黑人擅长长跑。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在热带雨林里,西非人狩猎靠的是爆发力,而东非人在草原上追逐野兽,需要长久的耐力。

马达加斯加岛远离大陆,原本是个无人岛,早在公元前数个世纪,一批南亚人从印度尼西亚出发,漂洋过海来到了这里,成了岛上的主体民族。9世纪左右,阿拉伯人陆续迁入,并从非洲大陆运来大批班图人给他们种地,于是,岛上的主体居民成了黑黄混血。

因为黑非洲没有自己的文字,也就没有历史记录,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他们的历史含混不清。欧洲人的到来,虽然给非洲人带来了灾难,但从此他们的历史变得明晰起来。

第七章 黄金海岸

与中国人熟悉的双峰骆驼不同,阿拉伯人驯化的是单峰驼,是热带沙漠的产物,而双峰驼是温带沙漠(比如中国的新疆)的产物。

西非的文明深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越靠北,离阿拉伯商人的贸易通道越近,就发展得越早,反之则越落后。

在签订条约的第二年,卡斯蒂利亚王国与阿拉贡王国合并,成立了西班牙王国。

刚果国地处热带雨林区,这片雨林是全世界除亚马孙雨林之外最大的雨林。

这片沙漠正是纳米布沙漠,从今天的纳米贝一直到奥兰治河,南北长2100公里,东西最宽处160公里,最窄处只有10公里。它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和撒哈拉沙漠在纬度上正好南北对称。

于1488年2月3日发现了从西向东的海岸线,这是非洲的最南端。

不久后,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觉得风暴角这个名字不吉利,于是改名为好望角。

第八章 哥伦布

哥伦布算出的距离比实际少了一半。应该说,正是这一错误,造成了一次伟大的发现。否则,别说西班牙王室,就是哥伦布本人,也决不敢冒这个险。

欧洲的土地更像是贵族的私产,中国的土地始终都是国家的。

第九章 新大陆

现代标准的1节就是1海里/小时,合1.852公里/小时。而1海里就是经线上1'的距离。

磁极的位置是飘忽不定的,而且移动的方向似乎也没有规律。

马尾藻海,被后来的航海家们称为“海上坟地”。

1492年10月12日凌晨2时,平塔号的值班员确凿无疑地看见了陆地。上午,哥伦布一行经过三十多天不见陆地的航行后,终于抵达并登上了西半球的第一块陆地。这是一个珊瑚岛,当地人将这个岛称为瓜拉尼岛,哥伦布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今巴哈马境内)。哥伦布以为他到了印度,于是把当地人称为印度人(Indian),为了区别,我们翻译为印第安人。

第十章 信风

在这些地方,哥伦布并没有发现黄金,却发现了美洲独有的农作物:玉米、土豆和甘薯。这三样东西对当时的哥伦布来说一文不值,只是作为他们到达过新大陆的证据,却在后来促使世界人口激增。

但是却发现了像金子一样值钱的植物——烟草

季风气候最大的好处是雨热同期,是最适合发展农业文明的气候。

第十一章 回到西班牙

哥伦布从加那利群岛往西航行的时候,沿北纬28°航行,正是利用了东北信风;返航的时候,沿北纬38°航行,正是利用了盛行西风。

1493年5月4日,亚历山大六世发布教谕,以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的经线划分两国的势力范围。分界线以西属西班牙,以东属葡萄牙,这就是所谓的教皇子午线。

也许是运气好,哥伦布早在第一次西航时就发现了这股洋流,并顺流来到了百慕大群岛东北方向,然后就遇到了盛行西风。这条路线虽然没有风,但顺水,而且正好从马尾藻海和百慕大之间的空隙穿过,避免了危险。

哥伦布先后发现多米尼加岛、瓜德罗普岛、维尔京群岛、波多黎各岛等大小岛屿,并将当地人命名为“加勒比人”,意思是“英勇善战的人”——加勒比海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

西班牙人刚到时,海地岛上有土著居民25万以上,到1508年只剩下6万人,到1548年仅存500人,到16世纪中叶基本灭绝。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海地人都是黑人,那是西班牙人后来从非洲贩卖过去的黑人的后裔。

印第安人处于石器时期,在他们的概念里并没有奴隶这个词,所以会反抗。非洲人不同,非洲的奴隶制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在黑人眼里,只要被定义为奴隶,被迫劳动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反抗的必要。

第十二章 达·伽马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著名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奉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之命,从里斯本启航,前往东印度。

根本原因是郑和所经之地全是文明发达的地方,有成熟的港口,补给蔬菜很容易。而欧洲探险者们前往的地方全是蛮荒之地,土著大都还处在茹毛饮血的阶段,根本不知道蔬菜为何物,就算有钱也买不到。

自从7世纪阿拉伯人兴起后,伊斯兰势力迅速向世界各地蔓延。伊斯兰势力扩张主要靠贸易。相比战争,贸易的扩展范围更大,影响更深。在陆地上,穆斯林的贸易主要靠骆驼,在海上,则是靠阿拉伯三角帆船。

中国的帆是硬帆,和阿拉伯及欧洲的软帆不同。硬帆的操控性很好,逆风航行也不是问题,但由于硬帆本身的特质,不可能做得像三角帆那么大,所以速度上受限制。相比欧洲和阿拉伯船只,中国帆船很早就使用了隔水舱,优点是不容易沉船,缺点是船舱较小,装载不了那么多的货物。

南纬4°的蒙巴萨。这里也是郑和七下西洋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当时中国人把这里翻译为“慢八撒”。

第十三章 印度

印度次大陆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西北部的印度河平原、北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12世纪末,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挤压下,印度佛教最终灭亡。今天印度的佛教是后来从中国反传回去的。

第十四章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有一个重要的战略价值——当河西走廊不通的时候,中原王朝可以从兰州这里走祁连山的南麓,穿过柴达木盆地进入西域,所以柴达木盆地可以说是河西走廊的备选方案

远古时期,华北平原还很不稳定,沼泽遍地、洪水肆虐,而祁连山一带有山有水,有牧场有森林,是原始人类最适宜生存的地方,于是有一批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他们被称为古羌人。

“麦克马洪线”分两段:一段是所谓的中国和印度的分界线,称藏南段;一段是所谓的中国和缅甸的分界线,称缅甸段。

直到1941年抗日战争形势严峻的时候,国民政府为了换取英国人的支持,希望英国人不要帮日本人,不要封锁滇缅公路,就把江心坡和野人山划给了缅甸。这是利益的交换,和强占性质还不一样,当然英国人仍是趁火打劫。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正因为江心坡的丢失,才让后来印度敢肆无忌惮地侵占藏南地区

阿克赛钦是维吾尔语,这个词源于古突厥语Aksai Chin,意为“中国的白石滩”,Aksai指“白石滩”,突厥语称中国为Chin(秦)。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起因就是阿克赛钦,当时中国刚刚修建了新藏公路,印度即以“约翰逊线”为由,声称对这里拥有主权,集结军队侵入阿克赛钦。中国军队迅速反应,击退了印军。在藏南,因为后勤补给问题在内的各种原因,中国军队最终退守喜马拉雅山脉以北,但在阿克赛钦,中国军队寸步不让,原因就在这里。

第十五章 印度航线

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在卡利卡特去世。巧合的是,达·伽马最后也是死在卡利卡特。

而此时的哥伦布还在寻找印度大陆,他不知道达·伽马已经到达了真正的印度。

第十六章 阿美利加洲

1507年,德意志青年地理学者马丁·瓦尔泽穆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写了一本书叫《寰宇志导论》,书中以阿美利哥的名字命名了新大陆,称阿美利加洲,简称美洲。阿美利加(America)是阿美利哥(Amerigo)的拉丁文写法。

亚马孙河的长度虽然屈居世界第二(第一是尼罗河,第三是长江),但它的流量和流域面积却是世界第一,这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

只是哥伦布及其子孙世代统治“西印度”的权力没有了,也就是圣塔菲协定基本作废了,因为这时西班牙人新发现的陆地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西班牙本土的面积,原协定也无法执行。

所谓的“黑三角贸易”就是欧洲人开辟的从欧洲到非洲,再从非洲到美洲,最后返回欧洲的一条贸易线。欧洲人把盐、布匹、羊毛、葡萄酒、玻璃球等运到几内亚湾,换取非洲的奴隶,再把黑奴运到美洲,卖给那里的殖民农场主,再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每一趟都不走空,每一趟都赚得盆满钵满。这条航线状如三角形,又因其中黑奴的价值最高,所以称为“黑三角贸易”。

在今天的美洲地图上,有众多以哥伦布命名的地名,其中最大的是哥伦比亚,他们以哥伦布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国家。哥伦比亚(Columbia)是哥伦布(Columbus)的拉丁文写法,就像阿美利加和阿美利哥的关系一样。论面积,哥伦比亚在美洲算不上大国,可论成就,阿美利哥和哥伦布没法比。

第十七章 发现巴西

洋流是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其动力主要来自风,因此洋流的分布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但洋流的运动不仅仅受风的影响,还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同时,由于海洋底部也是凹凸不平,所以洋流也受海底地形的影响。总之,洋流的形成比较复杂,但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常年沿某一个方向持续、稳定地流动。早在古希腊时期,远航的古希腊人就发现它们像河流一样在海面流动,因此称它们为洋流。

在寒暖两股洋流交汇的地方,寒流往下钻,暖流往上跑,于是搅动海水,把大量的矿物质带到表层海水,造成表层海水浮游生物繁殖加快,鱼类也循迹而来,于是这些地方就会形成大型的渔场,如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在英国北部形成北海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

他们发现这里盛产红木,于是用红木(Brasil)来命名这个地方,音译成中文就是巴西。只是当时的葡萄牙人万万没想到,巴西的面积比葡萄牙本土大了将近100倍。

第十八章 征服印度洋

葡萄牙人到印度的最终目的还是利益,毕竟这里的香料在欧洲价格能翻20倍,如果不用武力就能获取这些利润,葡萄牙人当然乐意。所以,葡萄牙人派遣武装帆船到印度绝不是简单地为了开战而开战,主要还是为了维护贸易安全。

曼努埃尔一世给阿尔梅达的命令是:歼灭一切非葡萄牙的舰船,占领所有重要沿海据点,封锁从直布罗陀一直到马六甲的海路,垄断所有东方贸易。

葡萄牙人和穆斯林的战争,既有利益上的争夺,也有宗教上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之争

威尼斯人长年生活在水上,对船体的构造比对自己的身体还清楚,他们把这些战船在亚历山大港解体,通过陆路运到红海岸边,再重新组装下水,成功地解决了埃及人的难题。

这种火炮的管子比较长,欧洲人管它叫加农炮,“加农”是拉丁语(canna)“管子”的意思;

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到香料群岛的咽喉,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也就控制了香料从远东到欧洲的整个贸易航线,同时也能确立葡萄牙海上贸易帝国的地位。很显然,葡萄牙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入东南亚,攻占马六甲。

第十九章 马六甲

公元元年前后,位于中国云贵高原的西南夷人部分南迁,他们分为两支,一支沿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往南,称为孟人;另一支沿湄公河而下,称为高棉人。

五代十国时期,安南(越南)趁机脱离中国独立,从此一去不返。

还有一部分哀牢人沿湄南河南下,这就是泰人。没走的那部分哀牢人,就是后来的傣族人。我们常说傣泰民族,其实他们原本是一家。

加里曼丹岛在中国古书里称为婆罗洲,这个名字相信大家耳熟多了。不过在中国,婆罗洲也并非仅指加里曼丹岛,各种神话故事里就经常出现婆罗洲,它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水中陆地”的代称。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小乘佛教强调渡己,大乘佛教不仅要渡己,还要渡人,也就是普度众生。

三佛齐把首都迁到北部的末罗瑜(占碑),从此走向衰落。末罗瑜(melayu)后来被翻译为“马来”,马来族的名称正是来源于此

随着航线的安定,更多的中国人开始来到南洋做生意,许多人就在马六甲一带定居。这些人后来和当地的马来人通婚,世代繁衍,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男的叫峇峇(bā bā),女的叫娘惹。也有人称他们为“土生华人”。

此时的马六甲,无疑是东南亚的霸主。但随着明朝海禁政策的兴起,中国在这里的影响越来越弱,而欧洲人的脚步逐渐临近。

第二十章 西北航道

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主要有三支:一支是来自今丹麦南部的盎格鲁人,一支是来自今德国北部的撒克逊人,还有一支是来自今丹麦北部的朱特人。其中盎格鲁和撒克逊两个部族在文化上很相似,可以把他们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人进入不列颠后把这块土地称为“盎格鲁人的土地”,即“盎格兰”,谐音England,这就是“英格兰”这一名称的来由。

黑死病给欧洲最大的影响是,人们对基督教宣扬的那套东西产生了质疑,因为无论基督教徒如何虔诚祷告,黑死病照样吞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在此之前,没人敢怀疑上帝的万能,也没人敢怀疑牧师的权威。

并把“首次见到的陆地”改名为“新发现的陆地”,即“New Found Land”,音译过来就是“纽芬兰”。

第二十一章 发现太平洋

安提瓜是欧洲人在美洲大陆上第一个稳定的殖民点,这里食物丰富,而且当地的印第安人也没有毒箭。

9月25日,探险队来到一座陡峭的山峰之下。印第安向导告诉他们,从这座山的山顶可以看见西南方的大海。为了青史留名,巴尔波亚把队伍留在山下,一个人登上山顶,果然在西南方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他把这片新发现的海洋命名为“南海”,以区别北方的北海(大西洋)。

沿用当地印第安人的称呼,他把这个地方叫“巴拿马”,意思是“渔村”。

1518年,巴尔波亚把西班牙大帆船的零部件通过陆地从加勒比海运到了圣米格尔湾,然后组装成船。就这样,第一艘西班牙大帆船航行在了太平洋上。

第二年,在巴拿马地峡北岸的阿克拉,也是巴尔波亚发现太平洋的关键登陆点,阿维拉将巴尔波亚斩首示众。

与世界主流的大河文明不同,玛雅文明属于丛林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丛林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高原上,属于高原文明。而印加文明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属于山地文明。

第二十二章 麦哲伦

万万没想到的是,上岸后,索里斯不幸被当地土著捉去吃掉了。

在欧洲,即便是王室,要让臣民冒险做事,也像一笔买卖,所获得的利益也是分成式,这极大地调动了这些冒险家的积极性。反观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出资者是皇帝,亏了赚了都是皇帝的事,郑和只是奉旨办事,所以郑和的远航注定后继乏力,最终也是昙花一现,于中国的历史并没有任何改变。

帝企鹅生活在南极,而麦哲伦企鹅生活在温带,有时甚至跑到巴西一带的热带地区。

麦哲伦把这条海峡命名为“圣徒海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伟大航行,将其改名为“麦哲伦海峡”。

第二十三章 环球航行

在南纬30°附近,船队离开了南美洲海岸,开始向西北方向横渡“大南海”。这一天是1520年的12月21日,此后的日子,是麦哲伦做梦也没想到的煎熬之旅,否则的话,他至少应该在南美洲西海岸补给充足后再走。

太平洋面积是1.8亿平方公里,而地球的总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太平洋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5%。而地球上所有陆地面积加起来才1.49亿平方公里,还没有太平洋大,最大的欧亚大陆约0.5亿平方公里,别说太平洋上的小岛,就是地球上的大陆,在太平洋面前也就相当于一个岛屿。

这一次轻敌,让麦哲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掩护西班牙人撤退的时候,被追上来的拉普拉普的士兵围攻,最终被杀身亡。

所谓的香料群岛,虽然可以泛指马来群岛,但香料品种最丰富、产量最多的则是摩鹿加群岛,即今马鲁古群岛。这里盛产丁香、肉豆蔻、肉桂、胡椒、生姜、香石竹等各种香料,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所以,真正的香料群岛就是特指摩鹿加群岛。

从摩鹿加群岛返回塞维利亚港,西班牙人有两个选择:一是经原路从太平洋返回;二是经印度洋和大西洋,实现环球航行。原路返回距离远,走印度洋和大西洋会经过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还会有暴风雨。

12月21日,维多利亚号在港口向特立尼达号和香料群岛鸣炮告别。这一幕让人感到莫名悲壮,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永别。

正是维多利亚号走的这条路线,让葡萄牙人开始对帝汶岛的战略地位重视起来,并加紧对这里进行殖民。东帝汶后来能独立成国,正是因为受葡萄牙殖民的影响,其文化与荷兰殖民的印尼格格不入。

9月6日,维多利亚号驶入西班牙的圣卢卡尔湾,这时船上只剩下18人,而且全都疾病缠身。至此,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胜利完成。9月8日,千疮百孔的维多利亚号被拖回了出发港塞维利亚。

麦哲伦虽然没有活到最后,但由他计划并指挥的这次远航行动,首次实现了人类的环球航行。这次航行前后历时整整3年,行程80000公里,从实践上证明地球是圆的、海水是相连的。

第二十四章 印加帝国

和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印加人也是在大约1万年前越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的。

西班牙也好,葡萄牙也好,他们的语言都属于拉丁语系,和后来属于日耳曼语的英语不同,所以人们又把中美洲和南美洲合称为拉丁美洲。

第二十五章 加拿大

法国此前一直忙着处理陆地上的事,等到他们下海的时候才发现,到处都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简直无处落脚,于是法王干脆和海盗合伙,给他们发放私掠许可证,让他们袭击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只,还给他们提供资金,赚了钱再分成。这个方法后来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效仿,并“发扬光大”。一时之间,披着合法外衣的海盗在大西洋特别是加勒比海一带出尽风头。

在河口以南,这里的印第安人把自己的村落叫作“加拿大”,于是卡尔捷便以为“加拿大”是这个地方的地名。再后来,“加拿大”便演变成了对整个北美北部的通称,最后竟成了一个国名。

1536年7月,船队回到法兰西。法兰西斯一世立即公布了他们的重大发现,并把加拿大地区正式划入法兰西王国版图,命名为新法兰西。

法国人虽然起用海盗开拓殖民地,但相比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对印第安人的所作所为来说,他们简直就是“圣人”,此后英国的海外殖民政策也深受法国人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 东北航道

西葡在南美杀人越货,以抢夺资源为主,造成那里至今后继乏力,而北美没有那么多资源,英法不得已只能自己开荒种地,发展却蒸蒸日上。

从这时起,中国人为了区别两种教派,常把旧的基督教翻译为天主教,而新教仍称基督教。相比于天主教,新教只是一种改良,将罗马教廷的权力分散到各个王国的宫廷,并没有改变劳苦大众被教会盘剥的本质,

与其冒着重重危险去做这些得不偿失的冒险,倒不如学学法国人,给海盗们发放私掠许可证,去抢西班牙的大宝船,然后分成。

第二十七章 加勒比海盗

德雷特斯发现这里的土著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和非洲几内亚湾的黑人很像,就连这里的气候和风光也很像几内亚(都是热带),于是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新几内亚。

这次东亚航线的开拓主要是受王子菲律普(Philip II of Spain)支持,后来他们就用王子的名字命名了他们在亚洲的这片殖民地,这就是菲律宾。

欧洲人有维京人和日耳曼人的血统,维京人就是海盗出身,日耳曼人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出身的中国人来说,自己种粮自己吃,抢劫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以国家的名义抢劫更令人不齿;但对海盗和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占有的资源有限,一到冬天就缺吃少穿,不抢劫根本活不下来,抢劫对他们来说并不可耻,只是一种生存方式,已经刻在文化基因里了。

第二十八章 屯门海战

所谓佛郎机,其本意是法兰克(Frank),印度斯坦语作Farangi﹐波斯语作Firangi﹐音译过来就是佛郎机。所以在当时,从印度洋到东南亚的人,特别是穆斯林都管他们叫佛郎机人。但穆斯林的本意并不是单指法兰克人,而是用法兰克人泛指一切欧洲人,所以穆斯林口中的佛郎机人就是欧洲人。顺理成章地,欧洲人使用的火炮也称为佛郎机炮。

我们经常用下海这个词代指经商是有道理的,下海的核心就在经商,海洋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如果仅仅是捞点鱼,本质上和农民没什么两样。

应该说,明朝时,中国人还是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汪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

第二十九章 日本

因为这种陶器外表有像绳子一样的纹饰,所以史学家把日本的这一时期称为绳纹时代。

因为这种代表性的陶器最早发现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弥生町,所以后人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弥生时代。

一直到3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个大和国,从这时开始,日本历史进入大和时代,作为日本主体民族的大和民族也开始形成。这一时期称为古坟时代,因为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喜欢大量建造坟墓。

公元前1世纪,来自中国东北的扶余人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建立了高句丽国;另一支扶余人南下征服了马韩部落,建立百济国;东部的辰韩也建立了一个国家,叫新罗。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

第三十章 澳门

我们常常感叹:为什么中国没有抓住大航海时代的机遇,以致后来落后于欧洲?看看双屿港的结局就知道,中国不是没有像葡萄牙和西班牙那样敢于冒险的人,只是这些人在欧洲是英雄,在大明朝就是走私海盗。双屿港由中国商人和葡萄牙人共同建造,著名的海盗头子汪直正是以此为据点,双屿港被毁后,他只好奔走日本。

所以中国历史上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和日本国内政局息息相关:日本政局混乱,倭寇就多;政局稳定,倭寇就没了。中国官方把他们定义为倭寇,实际他们和日本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不过是中国海商雇佣的私家军队。

1580年,西班牙攻占了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第二年,西班牙彻底吞并葡萄牙,葡萄牙王国没了!

第三十一章 墨卡托投影

1569年,尼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发明了一种正轴等角圆柱投影,非常适合航海人使用。后人为了纪念墨卡托的这次伟大发明,就把这种投影命名为墨卡托投影。墨卡托投影对远洋航行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基本的地图投影类型就是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圆柱投影三种。一般情况下,在制作南北极地图时,用方位投影;制作中纬度国家地图时,用圆锥投影;制作世界地图时,用圆柱投影。在实际应用中,又会根据需求调整,在这三种基本投影的基础上变化出很多种投影。墨卡托投影即是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的一种。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原南部各省和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1830年南部脱离尼德兰独立,成立比利时王国,1839年《伦敦协定》承认卢森堡为独立国家。所以这里的尼德兰包含了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个国家,而用荷兰单指北部地区,简单明了。

第三十二章 海盗德雷克

1141年,西辽国击败了欧洲人痛恨的塞尔柱帝国,一下子声名远扬,于是欧洲人就把这个来自东方的强国称为契丹,他们并不知道当时的中国已经四分五裂。不只是英国,当时的葡萄牙、西班牙都称中国为契丹,甚至一直到今天,俄罗斯仍称中国为契丹——俄语里的中国(Китай)一词实际是契丹的音译。

爱斯基摩人这个称谓是印第安人起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们很不喜欢敌人给的这个称号,更喜欢因纽特人这个称呼

西北航道虽然一无所获,但在另一条线上,有一个英国人却收获满满,他就是著名的海盗德雷克。

水手们常说一句话:“40°以上没有法律,50°以上没有上帝。”意思是在高纬地带,满眼荒芜,严寒相逼,一切只能靠自己。

6月中旬,金鹿号绕过好望角,8月中旬越过北回归线,9月下旬回到普利茅斯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环球航行完成了,全程历时25个月,去时160多人,回来时幸存56人。

第三十三章 英国的崛起

“无敌舰队”的覆灭,对西班牙是个沉重的打击,初代“日不落帝国”从此一蹶不振。经此一战,英国开始树立在海上的霸权。从此,大航海的主角由葡萄牙和西班牙换成了英国和荷兰。

第三十四章 海上马车夫

与欧洲别的国家以贵族立国不同,荷兰从一开始就是以商业立国。也就是说,欧洲列国是从封建制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荷兰从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这里没有传统的封建贵族,只有商人,我们可以把荷兰看成一个国家,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公司。在欧洲甚至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把商人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1597年6月20日,巴伦支和另外一名水手因坏血病相继死去。按照惯例,巴伦支的遗体被葬入大海。到19世纪,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探险家,把这片海域命名为巴伦支海,还有他参与发现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东部的一个小岛被命名为巴伦支岛。我们看世界地图,会发现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凡是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地图上的,都是了不起的人。

到17世纪,荷兰的造船业居于世界首位,其商船吨数占欧洲总吨数的一半。那时候,荷兰的商船遍布世界各地,到处都有荷兰人繁忙的身影,人称“海上马车夫”。

第三十五章 哈得孙和西北航道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大海之上正是新旧两股势力交替的时候。一边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没落,一边是英国和荷兰的崛起。法国人也结束了内战,重返大海。

直到1903年,挪威王国的极地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才完成了这一使命。阿蒙森用了3年的时间,乘一艘47吨的约阿号帆船,以仅6人的团队,最终完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行,而此时距离约翰·卡波特首次探寻西北航道已经过去了400多年。

但探索西北航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西北航道本身,更在于在探索的过程中,北美大陆的神秘面纱渐渐褪去,它在英国人眼里越来越清晰明了。

第三十六章 新法兰西

1608年,钱姆普林率领一支32人的队伍来到圣劳伦斯河。7月,魁北克城建成。从这一刻开始,法国人才算真正在加拿大殖民

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没有海权的国家陆权也难以保障,法国人后来丢掉了北美的殖民地,正是因为在海上的优势不如英国。

1620年,一艘满载着清教徒的三桅帆船从英国的普利茅斯悄悄出发,在北美的科德角登陆。上岸前,他们在船舱内签署了一份《五月花号公约》,公约的核心内容是:要创立一个不同于欧洲的自治社会,在这个社会,管理者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不是某种权威。这种平等自由的精神为日后美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

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所谓的五大湖,就是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等5个相连湖泊的总称,又统称为大湖,有“北美大陆地中海”之称。五大湖总面积24.5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0多个青海湖的面积;总蓄水量约228000亿立方米,约占全世界淡水湖总量的1/5。

判断某个地方地理条件的好坏也主要看两个指标:物产和战略纵深。

第三十七章 澳大利亚

1605年,摩鹿加海战爆发,荷兰人战胜葡萄牙人,控制了安汶岛。

正是美洲白银的大量涌入,使得白银真正成为中国的流通货币,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民间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政府撷取民间财富的能力,明政府晚期出现财政危机,与美洲白银的大量涌入有直接关系。

瑟诺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指挥船队的女人。

到1665年,荷兰正式宣布将“新荷兰”并入版图。“新荷兰”音译就是“特拉”,“南方大陆”音译即“澳大利亚”,所以“特拉·澳大利亚”这个名字存在很久,直到1817年,英国殖民政府正式将澳洲定名为澳大利亚,意即“南大陆”。我们常说的“澳洲”是一种音意结合的俗称。

第三十八章 台湾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直到晚清,日本趁清朝自顾不暇,逐渐掌控了琉球,最终废弃琉球国号,改设冲绳县,琉球国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政府对台湾土著进行民族划分,把那些汉化的土著称为平埔人,把仍在山地中的土著称为高山族。高山族其实是个统称,包括泰雅、赛夏、布农、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等十几个部族。这种笼统的称呼源于不了解,所以,现在台湾基本不用“高山族”这个称呼,称之为原住民。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李旦还随身带了一人,此人精通闽南语、南京官话、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他的名字叫郑芝龙,既是此行的翻译,也是李旦的义子。

第三十九章 海盗郑芝龙

田川松嫁给郑芝龙后,很快有了身孕,这个孩子就是郑成功。

今天的台湾,主要有三大族群:一种叫“原住民”,是最早到达这里的土著,他们是百越人的后裔,语言为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第二种叫“本省人”,是从颜思齐开始,明清时期移民台湾的汉人,以福建人居多,操闽南语,还有一部分客家人,是清朝康乾时期从广东移入的,说客家话;第三种叫“外省人”,是1949年跟随国民政府退守台湾的军队和家属(约200万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讲国语。

如果说颜思齐是开启了往台湾移民的先河的话,郑芝龙则是往台湾大规模移民的首倡者。

长远来看,收保护费的效益比打劫更持久和稳定,试想一下,如果大海盗都靠打劫为生,那就没人敢做贸易,最终也就无劫可打。这其实是一种维护贸易秩序的方式,打劫是竭泽而渔,收保护费是细水长流,有实力的海盗都会选择后者。

1628年,在归顺朝廷前,郑芝龙突然反击,在厦门除掉了许心素,完全垄断了台海贸易。

第四十章 金门海战

金门海战之后,往来于东亚海洋的商船都挂郑氏令旗,交保护费。郑芝龙一时成为东亚海域的王者,其通商范围遍及大泥(马来半岛上一个城邦古国)、浡尼(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的古国)、占城、吕宋、笨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位于爪哇岛最西部)、旧港、巴达维亚、马六甲、柬埔寨、暹罗。手下的兵员有汉人、日本人、朝鲜人、马来人、台湾原住民、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等,共计20万,大小船只3000多艘。

第四十一章 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正是日本人田川松所生。田川松生下郑森后一直待在日本。直到郑森6岁,郑芝龙被明廷招安后,母子俩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镇(今晋江市安海镇)。从这时开始,郑森就在此读书、应试,接受传统的中国教育。

郑芝龙投降后,郑成功劝阻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士兵出走金门。郑芝龙带着其他几个儿子到达福州后,就被胁迫北上,清军乘机出兵攻打郑芝龙的故乡南安。战乱中,田川松自缢身亡,郑成功由此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

但郑成功认为清廷没有诚意,只要他不受诏,父亲在北京反而高枕无忧。

郑成功还将厦门改名“思明州”,以示对明朝的忠心。

这是郑成功犯的第三个错误,本来是水战,先变成攻城战,现在又变成了阵地战。郑军水战有优势,攻城战不擅长,阵地战则完全不是八旗兵的对手。

第四十二章 收复台湾

此时附近的汉人和原住民听说国姓爷来收拾荷兰人,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帮助郑军登陆。据荷兰方面记载,大约有2.5万壮劳力参与了这次协助。

第一件,“迁海令”。清廷下令从山东到广东沿海所有居民内迁50里,沿海50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焚毁,田园废弃,舟船也付之一炬,片板不得下海。郑成功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海上贸易,清廷的这一招无异于釜底抽薪。但如果把这件事放在整个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看,清廷不积极备战,发展水师,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且不说给沿海的百姓带来多少灾难,单是造船、航海技术,又不知后退了多少年,所以到200年后英国人来的时候,清廷毫无还手之力也就不足为怪。

第四十三章 英国三战荷兰

1648年,西班牙终于认清现实,正式承认荷兰独立。同年,荷兰人把葡萄牙人在好望角一带的势力清除出去,因为这太妨碍他们去东方了。4年后,他们在此建立殖民地“海角之村”,“海角之村”后来发展成“海角之城”(Cape Town),音译过来就是开普敦。

战列舰是因用法而非船型命名的军舰。

当时的台湾和荷兰一样,既没有特产,也没有市场,主要靠转口贸易生存。

1664年4月,一支英国远征队占领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改名为纽约。这给了荷兰一个很好的出兵借口。

但在海洋上,英国通过三次战争大大损耗了荷兰的海上贸易和海军实力,世界海洋的霸权逐渐从荷兰人手里转移到英国人手里,英国终将成为那个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世界也由此出现了第一个全球性霸权国家。

第四十四章 基辅罗斯

欧洲北部很早就生活着三大蛮族: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在200多年的统治里,为了更好融入当地,蒙古的王公贵族不停地与俄罗斯的贵族结亲,所以西方有句谚语:“剥开一个俄国人的皮,就会看到皮下蒙古人的血脉。”这是俄罗斯不被西方世界接受的另一个原因。

第四十五章 莫斯科公国

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Ivan III of Russia)迎娶了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Sophia Palaiologina)为妻,哪怕东罗马帝国已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伊凡三世此举的目的就是向世人表明:莫斯科从此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正统。

第四十六章 俄罗斯帝国

很多人经常把鞑靼和蒙古混淆,其实鞑靼的历史比蒙古久远得多。早在南北朝时,中国的史书里就有鞑靼的记载。但鞑靼并不单指某一个民族,一般认为,其最早指的是蒙古高原上柔然的残部。

所以在欧洲,鞑靼人属于黄白混血人种。

克里米亚汗国将这些波兰人、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抢来后,就当作奴隶卖到奥斯曼帝国。据说,从14世纪立国到16世纪末,克里米亚汗国共贩卖了300万名奴隶,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人。

沙皇一词来自于拉丁语Caesar,就是凯撒的意思,转到俄语里后就成了царь,如果用罗马字母拼写就是Tsar,发音是“沙”,意思是皇帝,中文半音半意译为沙皇。

从俄罗斯到波罗的海,最近的入海口是芬兰湾的涅瓦河入口处。正因此处的战略位置显要,后来的彼得大帝才在这里修建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

第四十七章 西伯利亚

一些不愿成为农奴的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就迁徙到俄罗斯的南部,这里曾经是金帐汗国的核心地带,金帐汗国瓦解后这里成了无主之地。他们在这里结群而居,不受任何人的管束,被附近的鞑靼人(说突厥语)称为“自由人”,音译过来就是“哥萨克”。

一边找合适的地方筑城作为据点,一边蚕食鞑靼人的土地。这种方式成为他们后来征服整个西伯利亚的基本模式。

第四十八章 通古斯人

在蒙古高原的中部,即今中蒙边境线一带,有一大片沙漠戈壁,统称为蒙古大戈壁,俗称大漠。大漠往东一直延伸到大兴安岭,往西直接阿尔泰山脉,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正是这道屏障,把蒙古高原分为漠南和漠北。

1616年,努尔哈赤在东北自立。之前的女真人曾建立过一个金国,所以努尔哈赤的国号用了现成的,还是叫金,为了区分,我们称之为后金

在俄语里,斯克和格勒都是城市的意思,格勒比斯克大,斯克也译作茨克(或次克)。还有用得极少的“堡”,是从德语里引进的,也是城市的意思。

通古斯人也是渔猎民族,会养鹿、养猪,平时以捕鱼狩猎为生,和早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人极为相似。

西伯利亚的环境至今都是人类生存的极限,不可能成为某个民族的发源地,只能成为某些族群的避难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如果不是受到生存的压力,人类都会向温暖的地方迁徙,而不是相反,这无关种族和文化,只是一种本能。

第四十九章 黑龙江和库页岛

注意,这个时候沙俄实际上已经侵入了中国的土地,虽然明清正在打仗,但外兴安岭以南是中国传统的势力范围。

第五十章 尼布楚条约

1682年,康熙平定三藩刚一年,就立即着手准备用武力对付俄罗斯人。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也在积极备战。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Fyodor Alexeyevich Golovin)等在尼布楚签订了关于中俄东部边界的协定,这就是《尼布楚条约》。

总之,《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俄罗斯和中国的东部边界,以文字的形式确认外兴安岭以南的外东北地区和库页岛属于中国。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划定边界,在此之前,中国都是以势力范围来控制边防,边界是模糊的。

俄罗斯人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努力,发现了整个西伯利亚,并将其纳入版图

就这样,从1418年亨利王子派出第一支远洋探险队开始,到1699年俄罗斯人在堪察加半岛建立据点,欧洲人经过将近300年的时间,把殖民者的旗子插遍全球,也让全球的特产和物资彼此流通了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航海时代

后记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大航海互为因果,彼此促进,最终让欧洲脱胎换骨,从蒙昧无知一步步走向领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