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漕运:秦至清的粮食生命线与社会变迁

[[2024-04-14]] , 来源
#视频笔记

页面笔记

[[漕运]]

需求::漕运:秦至清的粮食生命线与社会变迁
产品::[[漕运]]

总结

这篇文章总结了中国古代漕运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王朝兴衰的深远影响。

论据清单:

  1. 秦朝通过修建灵渠,实现了中原粮草直达珠三角,促进了领土的迅速扩张。
  2. 两汉时期,由于关中粮食紧缺,必须通过黄河从华北平原运送粮食,但三门峡峡谷的险要地势导致漕船经常覆没,损失巨大。
  3. 隋唐时期,关中缺粮情况加剧,隋唐大运河的完工提升了漕运的国家战略地位,对唐朝维持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4. 元朝时期,粮食供应完全依赖漕运,红巾起义截断漕运后,元朝迅速崩溃。
  5. 明朝时期,漕运被视为国家命脉,朱棣迁都北京后,漕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6. 清朝设立漕运总督,管理漕运事务,漕运的顺畅对康乾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清末,漕运机构腐朽,黄河决堤导致运河淤塞,漕运系统开始失控。
  8. 嘉庆帝提出海运代替漕运的想法,但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改革难以实施。
  9.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南北漕运通道被切断,漕粮海运的提议得以实施,但清王朝已无力回天。
  10. 1901年漕运彻底停止,依靠漕运生活的漕帮转变为青帮,成为运河沿线的黑社会组织。

字幕

秦统一六国南征百越之时遇到一个难题。

由于南岭的阻隔,中原粮草无法运送到前线。但秦人突然发现,在今湖南广西之间有一条长长的走廊,湘桂走廊。秦人便修建了一条 36.5 千米的运河,灵渠,用来连通湘江漓江。而湘江漓江又是长江珠江的支流,如此通过河流,中原粮草可直达珠三角。牵一发而动全身,30 多公里的灵渠,让秦朝领土迅速扩大。

这种通过河流运送粮草的方式,被称为漕运。两汉定都长安,人口爆炸式增长,使得关中粮食经常出现紧缺。每年必须通过黄河从华北平原运来粮食。但在河南三门峡有一段长 65 千米的峡谷,两岸夹水,地势险要,漕船逆流通过三门峡时经常会覆没,损失很大。

隋唐时期,关中缺粮情况更加严重,甚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两口子只能跑到洛阳去吃饭,吃饱了再回长安。隋唐大运河完工后,漕运的地位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历代王朝最为重视的一块。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唐朝还能维持 100 多年,有个重要原因就是隋唐大运河不断为长安输血。

元朝新修京杭大运河后,粮食供应完全依赖漕运。元末红巾起义截断漕运后,元朝迅速土崩瓦解。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将漕运视为国家命脉,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漕运断绝 1 年,王朝就会灭亡。

漕运如此重要,自然也诞生了一大批依靠漕运维持生计的人群,比如水手、纤夫、运丁、商人等等。像从淮安青口到徐州张庄的大运河,需要一路逆水而上,需要 20 至 30 个纤夫才能拉得动一条漕船。这段运河虽然只有 200 多公里,但纤夫们却要拉两个月。有时由于泥沙淤积导致运河河道变浅,必须开挖疏浚,这些挖淤泥的人被称为“浅夫”。

而清朝吸取历朝经验教训,设立了一个管理漕运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漕运总督。漕运的顺畅,造就了清朝的康乾盛世。但到了清末,漕运机构已经演变成一个利益固化腐朽的机关。

向清廷在江南实际征粮 140 多万石,运到北京,国库只剩 400 万石,剩下的都被各级官员层层剥削,中饱私囊了。嘉庆年间 25 年时间,黄河决堤 15 次,黄河每次决堤,大运河就要淤塞得来一次“脑血栓”。黄河的决堤使漕运系统开始走向失控,漕运梗阻,漕务废弛。

虽然嘉庆帝提出用海运代替漕运的想法,但漕运牵扯的既得利益集团太多,靠漕运获得利润的地方督抚、漕运衙门想尽一切办法阻挠漕粮海运。

当内部改革缺乏足够的动力,或者无法冲破利益集团束缚时,外部的压力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助力效果。1850 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切断了南北漕运通道。1853 年 10 月,京城大米已经断绝了三个月。这时再也没人反对漕粮海运。

即便如此,清王朝已经走向末路,无力回天。1901 年,漕运彻底停止。依靠 漕运生活的人们,也就是漕帮被迫上岸到运河沿线发展,而这些人逐步发展成一个准军事化的黑社会组织。进入民国后,漕帮正式改名青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