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关中地区的历史地位与战略价值解析

[[2024-04-14]] , 来源
#视频笔记

页面笔记

产品::[[关中平原]]
[[陕西]]

需求::关中地区的历史地位与战略价值解析

这篇文章探讨了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重要性及其地理、政治和军事特点。

论据清单:

  1. 关中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历史上多次成为政治中心。

  2. 地形上,关中北有陕北高原作为屏障,西有陇西高原及河西四郡,南有蜀道之险,东有黄河天险和函谷关、潼关两道关卡。

  3. 从政治角度看,关中地区是大一统王朝的龙兴之所,东西两都的布局体现了古代智慧。

  4. 历史上,关中地区依赖大运河的运输方案,供给经济需求,但其战略地位随着北方游牧政权中心的东移而逐渐减弱。

  5. 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政治和军事重要性达到顶峰,但五代十国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增加,关中不再是国家中心。

  6. 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背景下有望得到提升。

在我国,以地理方位命名的行政区域并不少见。像以黄河为界的河南、河北,以太行山为界的山东、山西,以洞庭湖为界的湖南、湖北都遵循这样的命名规则。但就陕西的命名来说,却显得十分不同。虽然我们在历史古迹中能找到“散关”,也就是周朝少二公分散而至的分界点,但对于“山东”这个称呼,我想大家闻所未闻。当然,了解西周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山东”的方位主要是以洛邑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周平王东迁后,诸侯之间攻伐不断的同时,除了使诸侯国领土不断向燕山及长江流域扩展外,也让地理方位上的山东形成了文化迥异的一个个地理单元。相比于面积狭小、区域封闭的陕西,山东这个称呼自然也无法指代一片松散的区域。

虽然横向意义上的山东和陕西没有形成,但纵向范围上的陕南与陕北,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关于陕北在近代历史上出现的频次之高,主要还是因为1935年,就不得不提到其精华——汉中盆地。无论是刘邦以此为跳板夺取天下,建立西汉,还是蜀汉拼尽全力拿下汉中,六出祁山,都证明了这里是南北兵力对峙的最前线。

既然有陕南和陕北,那必然就有陕中,只是它有名气更大的称呼——关中。关中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关隘之中。西汉谋士罗晋曾对刘邦说:“关中被山带河,四面以为险固。万一有急,虽有百万之众,无足惧之。”这句话究竟说得对不对,我们应该根据关中的地缘结构来系统分析。毕竟关中对敌军的阻碍作用,也是与地缘息息相关的。

从地形上看,关中北面是人烟稀少的陕北高原。虽然这里没有高大的山脉阻隔,但条件恶劣的沙漠和沙地,加之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与不高不矮的北山山脉,确实可以让北部的游牧民族望而却步。而对于西面的陇西高原及河西四郡,从历史尺度来看,应该也就只有吐蕃军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乘虚而入,横穿河西走廊,翻越陇西高原后,一路杀入关东。因为毕竟这样的荒凉之地,一般情况下很难有与关中势力匹敌的对手。

再看关中的南部,通过蜀道翻越秦岭后,就是汉中盆地。很明显,关中平原对汉中盆地来说,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上都占据压倒性优势。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关中的安全缓冲。所以只要主将不是太蠢,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悲剧。

当然,最值得讲的还是关中的东面,因为这里有一个很大的“bug”。我们都知道,关中去往中原的首选线路是“小关古道”,这也是正面作战最容易想到的一条大道。但函谷关与潼关两道关卡的设立,足以保证关中东部的路上安全。但是我们知道关中与河东地区仅一河之隔,可以说除了黄河天险外,关中与山西的大小盆地本就是一个整体。在水路运输已经很发达的冷兵器时代,站在河东地区渡过黄河就是关中。

我们从太原出发,沿山西盆地一路南下,在河东与关中的黄河衔接带,有五个重要的古代渡口:他们是龙门渡、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当然,风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不用考虑,因为即使从北岸渡过黄河,还是得面临潼关天险。当然,蒲津渡也不是最好的方案,毕竟距离潼关太近,如果被潼关的守军先期察觉,很可能无法全身而退。毕竟历史上的曹操在走这条线路时,过程还是略显艰难的。所以最优的方案应该是通过龙门渡,进入关中平原,沿关中平原一路西进,后跨越渭河之地。长安这条线路是因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大军进入关中,走的正是这条道。

讲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世界上并没有百万之众,游牧民族巨制的地方。任何地形都有其脆弱的一面。农村老话常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对陕西历史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关中地区的政治核心可以分为两大单元:一是千渭智慧的西部都会区,二是八水长安的东部都会区。你也应该知道,西部都会区是大一统王朝的龙兴之所,但你也许很困惑,唐代帝陵与西汉帝陵为何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渭河北岸,且形成了东西两都维地理的奇特布局。当然这种布局形势我们已无从问起,如果非要给个理由,只能从《周易》的角度来说,西部是龙兴之所,东部是阳宅帝都。

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自五代十国后,关中已不再是大一统王朝的心脏。有人说是长安毁得太彻底,也有人说是人口密度太大,已无法满足经济官民的生活需求。其实,在冷兵器时代,一个都城的选址主要考虑四点:选址的自然条件、应对四方的便捷交通、经济发达的物质储备、抵御外敌的优势站位。当然,历史上任何一个都城的选址,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以上四点,只能根据主要矛盾选择最优方案。

我们都知道,隋唐时期就修建了隋唐大运河,可见当时的关中就开始依赖大运河的运输方案,供给庞大的经济国门需求。但相比于选址的自然条件和物资储备,抵御外敌的优势站位应该是最先考量的指标。五代十国之前的关中可以震慑西北的游牧民族,但之后的金灭辽、蒙灭金、清灭明,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北方游牧政权的中心正逐步向东方移动。俗话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原王朝的都城也不得不向东北移动。从此以后,关中再也不是拳打四方的经济重地。从明朝在关中设立西安府来看,这里顶多也只能是空鄂西北的西部重镇。

但春秋一叠,岁月轮回,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关中的战略地位将会在千年的轮回后,再次得到提升。今天关于关中的话题,我们就讲到这里。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视频,欢迎点赞、分享加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