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是我一直坚信的。而在选择“器”的时候,总会陷入体验产品的漩涡,而忘记了真正的目标:输出
知识管理工具应该选择什么软件呢?
在知识管理工具选择上,自己经历了蛮多了软件:[[有道云笔记]]、[[幕布]]、[[腾讯文档]]、[[飞书]],[[flomo]]、[[滴答清单]]、[[印象笔记]]、[[飞书云文档]] 、 [[语雀]]、[[obsidian]],当自己还在不停的探索的时候,那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笔记理论和笔记工具,当方法和工具都确定后,那么剩下的就是不停的丰满打造这个知识库
这里不细说每个笔记软件的历程,因为现在回顾,发现陷入软件怪圈是痛苦的,因为笔记软件太多,关键不在工具的选择上,更应该通过原则找到合适的软件:
- 知识的迁移是一个比较费时的事情
- 软件永远会有新,不要追新,软件不是财富,内容才是,不要舍本逐末,要不忘初心
- 多个系统记录碎片化信息是浪费时间的,没有形成[[聚群效应]]
- 好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流程非常重要:比如[[卡片盒笔记法]],[[GTD]],[[知识图谱]],[[双链]],[[KG笔记法]]
工具选择的原则
返璞归真,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是:
- 原子化: 一个主题只有一个笔记,形成原子笔记,方便被其他笔记引用
- 标签化(少文件夹):每个[[原子笔记]]都能打标签,通过标签进行聚类,无论使用哪个软件,都需要建设有一套相同风格的标签体系;个人是倾向于尽量少建立文件夹,文件夹是用来区分文件类型,比如附件、卡片盒、收件箱,自己的笔记系统基本就只需要这三个文件夹。
- 编码化/链接化:相同标签的卡片,需要通过标题对卡片进行排序,这里需要自己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编码体系]],没有编码也可以使用[[MOC]]
- 简单化:纯文本的输入,符合markdown语法即可,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微信的输入框是最快捷的方式,所有手机都会第一时间安装微信,置顶输入框,发送文字和链接都可以记录是非常方便的.
- 流程化:知识管理的三个步骤-输入、整理、输出,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工作流,做到一气呵成,每个环节能连接,没有断点。
- 产品化:每个工具一定要有对应的适用场景和产品理念,没有产品灵魂的产品,最终都会坚持不下去;放弃大而全的产品,兼顾所有,最后啥都做不成,小而美的产品反而能做到极致.
- 开放性:[[知识管理工具]]开放的底层数据是关键,强烈认可
工具特征
原则 | 必备性 | 介绍说明 |
---|---|---|
可发布 | 必备 | 发布到网上方便(自建或者第三方发布都行)和其他人交流,获得反馈 |
创建简单 | 必备 | 随时随地创建页面,[[obsidian]]、[[智能文档]]就非常喜欢 |
支持标签,yaml | 必备 | 标签支持层级,任意添加,添加标签时可以索引,[[五彩]]和[[obsidian]]的标签输入,大爱 |
可定制 | 必备 |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增加任意功能,自定义快捷键 |
付费 | 必备 | 不付费的产品,缺乏信任,因为可以关闭服务,最好支持本地备份最好,防止企业倒闭 |
双链 | 必备 | 支持双链,通过双链形成知识图谱,建立可视化的链接 |
最终选择
一个系统兼顾易读性和维护性很难达到,建设了两个系统实现:基于标签的线状卡片盒笔记体系和基于双链的网状笔记体系
- 基于标签的线状的卡片盒式笔记体系:有逻辑,是完整的文章。的确方便阅读,但维护不方便
- 基于双链的网状笔记体系:每个卡片一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通过实体和关系相互连接,实现卡片笔记的原子化和连接性,优点是方便维护,缺点是不方便阅读。
目前推荐的方案是
- 采集:
- 存储和加工:
- 分享:
- 数字花园:[[wordpress]]
专题文章
ob地址:笔记
推荐文章
- 5.1.20250711 app-知识管理工具-Dinox(聆龙) (0.852)
- 5.1.20250809 微信读书 (0.831)
- 1.0.20250803 新产品体验记录 (0.611)
- 1.2.20250711 行业-即时零售 (0.611)
- 2.2.20250711 行业-浏览器 (0.611)
- 8.1.20250804 今日头条的诞生与早期探索 (RANDOM -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