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笔记大小

#主题研究 #知识管理能力

国外有知识管理的爱好者,针对一个笔记的大小进行了讨论,具体可以参考这里One-Size-Fits-All How to Take Big Notes and How to Take Small Notes

1 小卡片的使用场景:创新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比较推崇的是原子化的笔记,即小笔记,类似一张明信片的大小,这种笔记,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积累,每个卡片一个知识点,类似乐高的积木一下,通过最基础的形状组合成各种复杂的建筑。

这种场景目前很适合碎片化的场景,比如时间管理、阅读一篇文章,每次的阅读都是一个主题的一部分,没有像书一样的从头到尾进行系统的讲解,我们永远不知道本次的阅读,到底会汇聚到哪里,这个时候,就用小笔记,让其自然发展,一周或者一个月review一次,最终输出一篇篇可以任意组合的文章。

推荐的工具是:滴答清单和cubox,当然obsidian也ok,只是移动端的输入体验不佳

1.1 小笔记:简洁&扁平层次结构

小笔记的支持者认为,将自己限制在简短的笔记中是有益的,因为它迫使你简洁;大小约束被视为一项功能,而不是错误

通常与小笔记相关的概念是扁平层次结构的概念,正如Zettelkasteners所看到的那样,他们通常更喜欢基于扁平标签的系统而不是分层文件夹系统。例如,卢曼极力反对思想的等级组织,担心等级制度会“提前几十年将他束缚在某种秩序中”。扁平化小纸条层次结构的目的是鼓励我们自己寻求联系,而不是接受别人强加的命令。理想情况下,我们通过寻找以前不相关的主题之间的联系来变得更有创造力,这种效应也被称为偶然性。.

总而言之,“小笔记心态”的特点是更自下而上的笔记方法,针对想要开发新想法的知识工作者。

2 大笔记的使用场景: 特定项目或者主题输出

当自己要针对一个主题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输出时(项目汇报、主题研究),就需要从上而下的规划,然后不断的填充内容,通过目录的导航,将一件事情讲透,需要采集各种信息在一个页面进行组织,这种软件就:对排版就很重要,需要支持各种丰富的内容。

但是不需要标签系统,对目录或者Moc链接要求比较高,还要支持团队的协同,共同评论和编辑。

这种场景比较推荐的软件是:腾讯文档、飞书,当然还有传统的word,wps,以及专注知识库的应用:印象笔记、语雀、notion等等。

3 总结

笔记的大小,没有好坏,但是要根据不同场景的选择不同的形式和软件,切莫追求All in one的产品。 宣导all in one的产品,切莫使用,四不像。

4 大笔记

“传统”笔记方式:通常将与多个想法和见解收集在一个笔记中

尽管如此,大音符与小音符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们的长度,还在于结构是在内部创建的:虽然小音符中包含的知识是通过使用高阶音符在外部构建的,但大音符是通过在音符本身中包含格式元素来内部构建的:标题、列表、枚举和段落都起到了在混乱中创造秩序的目的,否则就会成为大脑转储。

通过嵌套这些格式元素(例如副标题或包含列表的列表),可以满足更高级的结构需求。嵌套列表可以被视为大纲方法的标志性特征。(对于我所知道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嵌套枚举示例,

大笔记倾向于引入比小笔记网络更具层次结构的结构。话又说回来,这不一定是缺点,但可以看作是一个优势。安德鲁·阿博特(Andrew Abbott)是一位社会学家,他和卢曼一样,早在“PKM”一词存在之前就处理了如何组织知识的问题,他强调了等级秩序如何使他作为学者受益:

作为研究人员,您需要比网络派生相关性列表提供的更多控制,因为您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有凝聚力且最终线性的参数。此外,一旦开始分析,您需要即时、无痛地调用材料。您不仅需要组织,还需要快速组织。事实证明,层次结构是即时调用的最容易的组织系统,即使层次结构牺牲了一些超链接。这是因为分层分类需要较少的脑力劳动。

严格的分层结构使您能够尽快找到特定的信息,而更加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结构需要太多的精神超负荷,因此争论。如果搜索特定信息,则首先搜索总体主题,然后导航到该注释的相应小节。因此,大纸币知识库的“成熟度”对应于平均纸币的大小和结构程度。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系统中,秩序不是涌现的,而是在早期建立的,这使得这种记笔记的方法更适合收集既定的知识。毕竟,当许多比我们聪明得多的人已经努力开发精心设计的订购系统时,为什么要重新发明轮子并从我们的想法中创造秩序呢?正如每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每一个大音符都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思想家的无数小音符的肩膀上。这就是为什么,所以我的假设,做技术笔记的人比专注于创造性工作,知识工作者更有可能写更长的笔记。

“大笔记思维”的核心特征是自上而下的笔记方法,目的是组织预先存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