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管理?
社会进步太快:工具效率提升产生认知盈余,导致信息过载
随着互联网工具的发展,分享和协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人类对自治和有胜任感的期望,激励人们将自由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产生很多的数据,然后变成一种资源,我们把它叫”认知盈余”,维基百科就是认知盈余创造出的一个伟大产品。
认知盈余产生了大量的知识,发布的形式和渠道也越来越多,公众号文章、音频说书、视频讲课、在线培训等都在快速增加,知识数据和速度都在快速增长,导致信息过载。比如:
1)现在每48小时所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人类文明开始到2003年累计的数据总量。
2)当今世界90%的数据,是近两年内产生的。
而信息过载,就导致下面的问题
知识稀缺性被互联网技术掩盖:真正知识非常稀有
过去信息的寿命和价值是正相关的,高价值的信息被长期保存下来,比如书和合同;而低价值的信息只会被短期记录下来,比如信件和面对面的谈话。互联网延长了低价值信息的生命,比如信件变成了邮件。同时,互联网又减少了高价值信息的含金量,比如新闻和书。信息流应用,把高质量的文章,和八卦混在一起,让用户感觉他们有一样的价值。互联网延长了低价值信息的生命,导致信息出现:『寿命长,价值低』的情况
并且真正知识非常稀有,一直以来,大部分商业行为获利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一个巨大的谎言是,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很遗憾,这不是真的。
- 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不在互联网流传,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有些信息和资讯,只在小圈子里流通,对广大公众而言,这些信息是无从获知的。
- 即便互联网存在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也是混杂在大量垃圾无效信息里的,甄别的技术难度极高。而且更严峻的是,即便是这种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也是以碎片化方式存在,你必须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中寻找这样的有价值碎片,再一片片拼起来,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脑记忆缺陷,信息过载与大脑的处理能力不匹配带来的焦虑
大脑思考经历四个过程:感觉-》知觉-》情绪-》思想
- 感觉是由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感知器官产生。
- 知觉是,通过感觉器官产生的信息,和大脑皮层之中的记忆相互结合,产生对事物的一个认知。比如看到门上有一个手柄,就会调起之前的的记忆,知道这是可以用来开门的。
- 情绪是调起大脑中的深度记忆模式,将知觉的内容,同自己的认知标准进行对比,产生喜怒哀乐,并做出相应的应激反应
- 思想是调度心智计算模式,将知觉和情绪进行综合固化,通过表达和推理形成自己的认知标准
大脑思考经历的这四个阶段,需要花费非常多的体力和脑力。除了思考过程需要大脑CPU高速运转之外,还要消耗我们的记忆。
人类大脑配备高速CPU,但嵌入了容量极低的”内存”和”硬盘”大脑数据存储(记忆)分为3种类别,感知记忆,长期记忆,工作记忆:
- 感知记忆:量太大,大脑容量有限,基本属于过路数据,可擦除,新的感知数据代替新的感知数据,可用性比较差
- 长期记忆:只能记忆特殊的内容,比如骑自行车,开车等知识,当然如果长期没有调入到工作记忆中,也会被擦除。这里有个原则,在工作记忆中约复杂思考和加工数据,在长期记忆中保存越久
- 工作记忆:好比是我们的内存,一断电就消失,一旦我们不反复使用,就可能被遗忘。
随着数据量的飙升,我们手机的内存越来越大,电脑CPU越来越快,网速突破100m、200m,即将迎来5G时代。 但最重要的,我们的大脑,却仍然保持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信息处理能力(比如大脑记忆缺陷:遗忘曲线(2天)),没有任何提升。 这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信息」和「处理」的严重不匹配。 想一想,你每天所接收的信息里面,有万分之多少是有效的?这一小部分有效信息,能被你注意到、吸收、内化、化为己用,又只有万分之几? 我们的信息触觉越来越敏锐,但却同时也越来越「空虚」。
小阻力原则,导致大脑懒惰,形成思维定势与道德束缚,让你属于”文化”
群体极化。简单来说,假设有一个小群体,由100个人组成,每个人都有着某种倾向(比如「反对特朗普」)。那么,他们所组成的群体,总体的倾向跟个人一样,但是在程度上,会更极端、更激进。
你的三观,生下来就受自身所处时代、文化与环境的束缚,而是经过思辨再突破后的,但当你的理性、经验本身就是建立在扭曲现象的基础上时,怎么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扭转呢?你在扭曲的外部世界基础上,再运用自身既有的逻辑通道来思考,其实是进一步的扭曲。 可怕的是,逻辑通道一旦形成,几乎无法走出来。大脑是懒惰的,遵循最小阻力原则,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意识”。
正是由于大脑的容量有限与大脑惰性,即使大脑运算速度非常快(有科学家论证过,绝大部分人类的智商都是一样),面对目前过载的价值信息,没有有效输入,即使看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课,我们不会去伪存真,完善我们的『信息过滤器』,将记忆力外包,保存和检索知识,通过持续的行动将关键知识保存到工作记忆,决策时不需要去翻阅和查询,我们就会产生迷茫,焦虑,甚至是痛苦。
改变从现在开始还不晚
面对信息过载,我们的打法改为:聚焦核心,主动挖掘,做深做精,通过减法和逆向思维,以慢为快,以少胜多,做到小而美,短而精。 就意味着要具备空杯心态,自废之前的罗汉拳。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现在认识到也没有关系,还来的急。
知识是什么?
知识的定义
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需要先了解DIKW金字塔模型, 它代表了知识管理的四个层级,也是学习的四个层次,分别是: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以及 Wisdom(智慧)。
举个例子, 16,这个是一个数据(data); 一个人16岁是未成年,这个是信息(info);而如何服务一个未成年(比如因为意志力弱,打游戏要限制在线时长),这是知识(Knowledge); 每个人都要经历16岁,都要会长大去面对人生,这是成长法则,这是智慧(wisdom)所以我们管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你管理的是数据,信息,还是知识、智慧?
知识分类:到底要学什么知识?
知识好比是AI的数据,大脑有效运转需要有效的知识,正式这个原因,知识管理对于一个人就至关重要,知识的质量决定了人的质量,即输入决定输出。
按照”外部”和”内部”存储分类
1.大脑”内存”和”硬盘”应该存什么内容:隐形知识,认知标准
面知识: 通过原则,规律,建立索引,连接点,将各种碎片化,零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为演绎和归纳提供依据、线索
2.强大的”外部硬盘”:结构和形象知识
点线知识:结构化、形象化知识,更好让大脑理解,调起长期记忆的内容,引入到工作记忆。
按照内容分类
- 基础知识:四个元知识-产品、人、时间、信息
- 产品(与产品对话,很多会认为这个是专业能力,但是我相信,随着互联网的进步,产品能力会变为一个基本能力)
- 人(如何与自己、他人、组织对话)
- 时间(如何与时间对话)
- 信息 (如何与信息对话,这就是本次文章的主题)
- 专业知识(类别就很多:客服、金融、财务、物流、零售、律师、烹饪等等都是专业领域)
- 框架知识(也就是DIKW模型的金字塔的顶端:第一性原理)
每个人都可以一套知识分类标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点就是:确定好主题,从变化中找到不变的原则,做好分类,不断的沉淀稀有的知识,在行动中,不断的举一反三,达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效果。
知识其他特性
时代在变化,对知识也认知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线性-》 网状,知识开始从线性变为网状,信息不对称性逐渐在消失,并且产生新的特征
- 中心化-》去中心化,
- 信息不对称-》信息过载
- 知识的权威性和透明性【标准难定】:区块链,信用体系多么的重要
- 结论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佛系少年(知识越多,越全量,越没有对错),丧失原则】
信息的结构 :1. 弱结构信息 2. 强结构信息
知识管理梯度T字形: 横向和纵向
- 细化,是进行纵向的垂直细化。
- 跨界,是横向关联。亦即将其他领域的能力,跟自己的能力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领域。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论【BACH】模型: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人工智能带来的启发
2017年接触智能客服,与知识管理进行了一次碰撞, 之前我也在研究大脑的生理结构,会有很多心理效应,但是都是一些概念,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产品形态。智能客服的出现,能让自己更加结构化的类比人的大脑,用机器语言来形象化表达出来。
- 一个AI对话的结构: ai对话的核心是数据和服务
- AI,开放域与封闭域对话, 不受限-》 受限 不确定-》确定。
- 我们可能所有的业务都精通,但是在某个领域是没有问题的
目前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因素是:
- 算法(自然语言理解+ 机器学习)
- 算力(持续训练)
- 数据【结构化知识】
而这几个因素,也是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点。本来之前有搭建了一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论,在这人工智能理论基础上逐渐清晰和强化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论,形成了自己的
【B PACK】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太阳下没有新鲜的事情,人生也许只需要领悟那么几句话,就能过好这一生!
关键路径是:1个公式、2步骤、T字形知识结构3+1+N、5步法 、10个原则和习惯
1个公式
知识品牌(B)=产品系统(P) + 行动系统(A)+ 认知系统(C) + 知识系统(k)
2个步骤
查理.芒格讲了一个道理:1. 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原则2. 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原则行事
T字形知识结构:3+1+N
横向:3个元认知
- 信息
- 时间
- 人
纵向 :1+N
- 产品
- 各种垂直应用场景
5步法
- 问
- 集
- 理
- 享
- 思
10个原则和习惯
品牌、认知、行动、人性的关系( 王阳明:知行合一)
- 认知系统是提供进步的数据
- 行动系统解决行动问题
- 人性系统解决动力和效率
- 品牌是3个系统的结果
3个系统的解释
行动系统是解决我们怎样持续行动的问题,而认知系统是解决我们怎么进步的问题。我们怎么让自己的后一次更新,比前一次更好,让自己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做得更好,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提升和突破,加上行动系统的作用,我们就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行动不学习,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人们经常说,我为什么一直在坚持,却没有进步?因为坚持往往是行动系统要解决的事情,而不断进步却是学习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把被动接受信息当成学习,把从各种社交媒体上浏览新闻当成学习,严肃的学习活动有娱乐泛化的趋势。这些形式算不算学习先不说,即使算作学习,如果缺乏行动的辅助,很容易变成只会发微博、朋友圈,对理论精通,却没有办法落实。这种只“学习”不行动的行为最后让你变成纸上谈兵的理论家。
对人性把握,让行动和人性系统,增加了助推剂,往往有指数级进步的效果。
过程型和结果型
就像努力和回报的关系,努力就是过程型能力,你需要训练的是自己“努力”的能力,但是回报是否能够如愿,是一个概率累积的问题。这一次不能如愿,不代表以后不会如愿。只有我们不停地“努力”,才能尽可能地增大得到回报的概率。而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具备“回报”这种结果型能力。
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