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酷口家数字花园

#数字花园 #酷口数字花园

原则

背景

  • 经历了各种[[知识管理工具]], 再深度体验[[obsidian]],发现自己之前的知识管理缺乏体系,从[[wordpress]]时代开始线性的记录,但是总感觉[[知识管理能力]]的流程不顺畅,2022 年接触了[[卡片盒笔记法]]、[[KG笔记法]]以及[[obsidian]]的[[双链]]结构,发现了知识管理可以进行原子化形成卡片盒, 通过建立[[索引笔记]],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这种方式才是贴近真实的知识结构。 为此,全力转向了[[obsidian]],进一步探索这种模式。
  • 大模型的出现,让AI平民化,也让一直吃灰的收藏夹变得非常有用,感谢[[deepseek]],让越来越多的软件具备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Dinox]]、[[ima]]、[[get笔记]]的出现,发现了新的笔记软件形态,卡片盒笔记法的实践难度再次降低,选择一个主题,做深做透才是硬道理
  • 本网站就是基于这个背景,一个新的开始 - 221003国庆节, 通过这个结构,就可以尝试每天更新这个[[数字花园]],将自己的思考写下来,通过内链将已有的内容进行关联,把大脑的知识具象化,降低了写作门槛,更符合自己发散性的思考结构,希望能自下而上的产生一些洞见和著作,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与大家进行交流,获得反馈

底层知识

  • 一个借鉴[[知识图谱]]底层知识,实践[[卡片盒笔记法]]和[[KG笔记法]]的[[数字花园]],帮助自己打造第二大脑
  • [[卡片盒笔记法]]与KG笔记法、数据仓库、知识图谱的关系:
    • 笔记系统整体框架:是卡片盒笔记法,把笔记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项目笔记]]、[[索引笔记]]
    • 闪念笔记:要求笔记原子化(一个笔记只讲一个观点),导致笔记数量无限扩展,降低了笔记的检索效率,由KG笔记法形成的永久笔记,解决了这个问题
    • 永久笔记:[[KG笔记法]]的[[实体笔记]]、[[概念笔记]]、[[关系笔记]],正好就是[[永久笔记]]的分类。把闪念笔记组织为KG笔记,检索效率提升,关系图谱更加清晰,同时解决了自己想建立个人百科的愿望。
    • 笔记加工:如果笔记数只有100条内,那么笔记怎么管理都没有问题,但当笔记超过10000条,很不幸,自己的笔记数已经超过了10000条,那就稍显复杂,就借鉴卡片盒笔记法进行管理。
    • 引入了大模型进行笔记加工,效果好的大模型工具是:[[Dinox]]+ [[obsidian]]+[[get笔记]]+[[ima]]
  • 目前是模仿[[维基百科]]在打造自己的[[数字花园]],基于[[KG笔记法]]的组织方法,[[卡片盒笔记法]]的工作流,使用[[obsidian]]和[[Dinox]]作为工具,采集各种碎片化的笔记,最终通过整理组织,最终形成相互关联的[[永久笔记]]、[[项目笔记]]
  • 感谢[[卢曼]]和[[ryooo]]。

输出倒逼输入

  • 数字花园希望记录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历程,为自己的个人数字助理准备数据,同时通过卡片笔记的管理过程,训练大脑,做到像[[卢曼]]的那样:
“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  

不忘初心

  • [[关于我们]]提到酷口博客时代就开始经营[[博客]],中途有中断更新,但是个人知识管理研究重来没有间断过,如果知识管理也是一种编程(类似乐高一样,通过简单积木可以搭建各种建筑),那自己积累的[[知识管理]],最终能否帮助自己形成什么有价值的洞见呢? 自己也不知道,希望通过自然发展,看一下最终能达到什么境界?
  • 不是特别喜欢博客的线性文章,按照时间线阅读,更喜欢[[双链]]模式,类似[[维基百科]]的阅读方式,可以任意跳转,从任意页面开始读,最好的方式是搜索或者跟着首页(即[[正在思考]])往下探索.
  • 在探索个人百科的历程中,发现数字花园符合这个特征,结合了[[数据仓库]]的架构,建立了适合自己的[[数字花园架构]],每天浇灌本[[数字花园]].

声明

  • [[采集能力]]是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有新的想法和看到优秀笔记(特别是[[小红书]]、[[公众号]]、[[得到]]、[[B站]]),自己都采用进行采集和综合,然后通过[[GTD]],[[卡片盒笔记法]],[[KG笔记法]]根据主题建立卡片盒,方便自己学习,如果笔记内容涉及版权,请联系[[关于我们]]进行删除.

数字花园建设历程

ob地址: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