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中国哲学简史》樊登视觉笔记

上一讲我们讲到诸子百家,诸子百家里边孟子曾经做过一个预言,说谁能够一统天下呢?孟子说“不嗜杀者可以一统天下”。就是将来一统天下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喜欢杀人的人。但是特别不给面子的是,统一中国的竟然是秦始皇。这个人不但喜欢杀人而且还焚书坑儒。

那天我在陕西一个村里边逛,我说你们这个村怎么地这么黑呢?说陕西还有黑土地,他说这就是遗迹。我说什么遗迹?焚书坑儒的遗迹。那你说孟子的预言错了吗?实际上也没错。为什么呢?秦朝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就是整个秦朝的统治维持了不到十五年就被推翻。所以这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真的是一个不嗜杀的年代,就是汉朝。

汉朝所出现的第一位大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把他称作是汉帝国的理论家,叫董仲舒。董仲舒写过最有名的书叫《春秋繁露》,这个《春秋繁露》怎么写的呢?据说董仲舒是把家里的窗帘垂下来,然后三年不朝外边看一眼,就是保证自己每天连窗外的风景都不带看,他也不怕近视。每天就这么一直写,一直写,写了三年时间,写出《春秋繁露》。

而且董仲舒讲学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叫“下帷讲诵”,就是他和他的学生之间不见面。在面前垂着一个帘子,然后学生在帘子外边,他在帘子里边这么讲颂,然后传授。《春秋繁露》在学术史上是有着相当的地位,因为它有很多开创性的一些见解。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是很大的,因为他去说服汉武帝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你知道这里边我们要感谢汉武帝这个人,为什么呢?汉武帝他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他不像秦始皇那么极端。

你说如果秦始皇来干这个事,搞不好就是把别的书全给我灭了,然后就剩这一本。那个可能又是一种很糟糕的状态。而这个汉武帝是说我们官方推荐是这个儒家的书,然后你们大家都学这个,都来看,但是其他的书也允许它存在。

《春秋繁露》这本书被冯友兰教授概括为是五行阴阳家与儒家的合流。就是董仲舒一边研究儒家,你看它名字叫《春秋》。他认为《春秋》这本书给我们的暗示和启发实在是太大,他甚至觉得孔子是那段时间的统治者。就整整那几代的统治都是孔子做出来的,匪夷所思。然后他又结合了阴阳家,我们在上一讲当中没有怎么讲阴阳家。

实际上阴阳家最大的影响是反映在董仲舒这儿,他认为人和这个天简直是一回事。就是这个上天造出这么一个人出来以后,虽然人只有这么小一点,但是五行俱全。和天的架构几乎是一模一样,所以他特别追求天人合一。你比如说四政,就是一个国家有四种政策,庆、赏、罚、刑。这庆、赏、罚、刑四政怎么用呢?春夏秋冬。所以你看我们过去经常听说,谁家被判了秋后斩。为什么秋后斩呢?因为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到最后一步上刑,为什么呢?因为天是到了秋天才落叶的,肃杀之气。冬天一股肃杀之气,百花凋谢,然后整个植物的叶子全部落光,这时候你才能杀人。就是连国家做这些庆赏罚刑的这些事都要和春夏秋冬配备。

更好玩的是这个,官员分四等,为什么?四季嘛,春夏秋冬四季嘛。每一等官员有三个助手,为什么三个助手呢?因为一季三个月,所以有三个助手。所以他在架构整个国家的时候,全部是希望能够把天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天不变,道亦不变”,一个国家叫受命于天。所以在董仲舒这儿提出了被后人经常痛骂的三纲五常这些伦理学说,什么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宇宙论,他说天、地、阴、阳、木、 火、金、土、水、人这10种要素,构成了整个的宇宙。

然后人是天的复制品,这里边有一段话。他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怎么成之呢?董仲舒认为是靠礼和乐,也就是靠教化和修养来成的。所以他把人的地位其实提升的也很高。关于人性是善是恶的这件事情,他说善恶都不对。就是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都不对。他说“善如米性如禾”,这个禾虽然能够出米,但是禾谓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所以他说“米与善人之继天而盛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旨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

他非常强调王教。就是如果人天性就是善的,就不需要王教,就不需要礼乐成之。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本性当中是像糙米一样,像那个稻谷一样还没有筛过的,那么就需要王教来帮你不断地修正来筛选,才能够把你的真善提炼出来。为什么说董仲舒是阴阳家和儒家的结合呢?就是在过去人们认为整个历史朝代的更替是有五德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德,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属相。这个属相比如说金克木,那么当上一代是木的时候,那下一代出来的这个属相就是金。所以这个五德不断地运行。

但是到了董仲舒这他用三统来替代武德,什么叫三统呢?就是黑统、白统和赤统。他在《春秋繁露》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按照董仲舒的说法,说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代表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历史循环的一周。然后继周之后历史又开始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该代表黑统。就是中国历朝历代有很多人喜欢用比喻,用天道来介入这个人间,这个习惯最重要的从董仲舒这开始的。

他认为天地和整个政策是完全感应的,所以如果你做错了什么事,老天一定会有反应。比如说那边突然6月飘雪,那肯定是有问题,然后那边突然发洪水了,那边怎么怎么样。所以古人对于这些没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把它和政治因素连接起来,因为他们认为天人合一,这些东西是一致的。这是我们说汉帝国的第一个理论家叫董仲舒,他写过最有名的书叫《春秋繁露》。有机会等你将来退休以后好好研究一下这本书,因为读起来真的相当的艰涩。我那天见我的大学老师,我问他说,最近老师在读什么书?他说就在读《春秋繁露》。我一听就肃然起敬。

那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儒家会兴盛?其实从大的历史观的角度来解释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人们太痛恨法家了,就是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严苛的法家的方法来统治。所以当刘邦攻入咸阳以后就说了,约法三章。说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一切法律都作废。所以儒道两家在这个时候慢慢地崛起,是有这个大的历史背景。我们有了这个脉络之后,你就能够很容易理解中国的这个政治和中国的哲学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接下来就是儒家的兴盛和道家的再起,那么儒家兴盛到什么程度?孔子已经被神化,所以竟然有人写了纬书,这个纬是经纬的纬。你看不是有六经吗?《诗》、《书》、《礼》、《乐》、《易》、《春秋》。有六经,既然有经,那就应该有纬,所以就有人写了《诗纬》、《书纬》、《乐纬》什么各种纬。所以这些纬书很明显都是汉朝的人假写的。但是他们当时说,发掘了最新的书。实际上是假的,叫六纬。这个纬书当中说,孔子是黑帝大神的儿子,曾经行了许多的神迹。在纬书当中孔子被推上了神的地位,认为他可以预知未来。如果这些看法果真得以流行的话,孔子将在中国享有如同耶稣在西方的地位,儒学就将名副其实的成为一种宗教。但实际上后来纬书逐渐地都被淘汰掉了。

这个学派分成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是干嘛?就是以杨雄和王充为代表的,他们认为应该更多的去发掘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那些经典。我们依据那些老的经典来做事儿,这是古文经学的核心。所以王充写过最有名的就是《论衡》,王充反对天人感应,反对这种机械的类比,反对机械论。然后王充的论衡为道家的复兴,从道家到这个道教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铺垫。而这个今文经学,就是像董仲舒这样的现代人所编的东西,汉以后的人所编的东西。

那么公元220年,汉朝随之灭亡。汉朝灭亡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的分裂和动乱。一直拖延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其间四个世纪,中国分裂成南北朝,然后南部战乱连绵。另一个特点是北部的外族兴起,有的通过战争在中国北部建立的国家,有的则以和平迁徙的方式移居到中国北方。在北方曾建立过几个朝代,据统治地位的都是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但在他们的统治范围始终都未曾到达长江流域。这四个世纪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六朝或者南北朝。

那为什么要交代这一段历史的变化?就是你理解了当时人们整天处在战乱之中,你比如像三国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一下子锐减了三分之一,就是战乱不断。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关心什么?人们这时候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保身,如何在这个战乱当中去愉快地学,愉快地生活。所以接下来你就理解了玄学的出现。这时候我们要讲到特别美妙的一群人,也就是我们说的竹林七贤,非常的潇洒。他们喜欢清谈,喜欢做很多出人意表的事情。

那么在竹林七贤到我们这个历史当中之前,还有一个叫崇尚理性的玄学。崇尚理性的玄学的代表人物有两派,一个派是王弼,王弼这个人有多了不起?大家都知道王弼注的《老子》是非常有名的。王弼注《老子》,注《易经》,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学者。但是你知道王弼死的时候才23岁,就在我们今天看来一个23岁的孩子能干什么?就大学还没毕业,什么都没学到。但是王弼在23岁死之前,就已经注完了《老子》和《易经》,成为了当时非常著名的大学者。

另外崇尚理性的玄学家就是郭象和向秀。大家都说郭象注《庄子》,但是很多人讲说郭象注的这个《庄子》是抄向秀注的这个《庄子》。所以后来有比较严谨的学者就说,《庄子》的这个注是向/郭,叫向郭注,就是向秀和这个郭象两个人一起注的。据说是历史上注的最好的版本。

那么另外一派玄学就是豁达率性的风格。豁达率性的风格当中就要提到一个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词叫作风流。我们都说魏晋气象是特别风流的气象,这个风流是从哪体现的呢?你要去看一本书,晋朝的刘义庆写的一本书叫《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边所记载的就都是这些风流人物的这种风流雅士。

那么风流的界定是什么?冯友兰先生对风流做了一个界定,他说风流其实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难以确切说明的词语。从字面上讲风流是荡漾着的风和流水,和人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他似乎暗示了有些人放浪形骇、自由自在的一种生活风格。这些风流者他们是有自己的理论依据的,这个理论依据来自哪呢?其实来自于我们上一讲当中所讲的诸子百家里边的杨朱。就是在《列子·杨朱篇》里边,有内外之分。这位假托的杨朱说“生民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好好地休息,不能够生活得很愉快?一个就是为了多活命,一个是为了出名,一个是为了有地位,一个是为了挣钱。这些东西把我们紧紧的束缚在这,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怕这四样东西,那么这个人不是能够生活得特别愉快吗?

所以《杨朱篇》里边对于这个寿、名、位、货的这种反抗,到了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就逐渐地变成了玄学愉快的风流的态度。这里边只要给大家讲几个故事,大家就理解了。你比如说有一个竹林七贤的之一叫刘伶,我们不是有一款酒叫刘伶醉。就刘伶特别爱喝酒,一天到晚泡在酒缸里边喝,刘伶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躺在那。然后他的朋友来一看说,你这也太过分了,衣服都不穿,成何体统。刘伶怎么回答?刘伶说天和地是我的房子,这个屋子就是我的裤子,你们这些人干钻到我裤子里边来?你嫌我不穿衣服,是你钻到我裤子里面来的,所以才这样对付我。

这个王徽之,就是王羲之的大儿子。王徽之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段子叫作何必见戴,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王徽之有一天晚上在家里边突然觉得兴致高昂,然后看外边下了雪,夜大雪,他决定说喝酒。然后把门打开,喝酒,喝了酒以后呢,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用左思的这个《招隐诗》忽忆戴安道。就他突然想起他一个朋友叫戴安道,当时这个人在外地。然后他立刻乘小船走了一夜的水路,然后到了那个地方。到了人家门口,转身就走,然后别人问他说,唉你这来访他,你怎么不进去呢?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就是非常经典的一个典故,叫何必见戴。就是我本来就是想来就来的,我想来就来,我到这来了以后,我这个兴致已经没有了,结束了,所以我兴尽而归。这多舒服,不用见。

这种感觉就特别像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他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就感叹,中国古人去找人没找着,还依然那么开心。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就会说,哇今天水逆,今日诸事不宜,我们就会有特别多的抱怨。但是你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多愉快的一件事。这个就叫作风流,这叫作潇洒。

还包括钟会见嵇康这一段,哇如果从画面上呈现出来,真的特别好看。钟会听说嵇康是一个很棒的人,他想去见一见嵇康。两个人没见过,然后他到那个树下一看,稽康正在打铁,嵇康是一个美男子啊,浑身的那个肌肉块是特别棒。他的身材,人把他叫作松下风吗。然后他就当当当当这么打铁,钟会站在旁边看,互相都不理。就是嵇康也不理他,这钟会也不跟他说话,看了半天,然后转身准备要走。这时候嵇康问了一句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说你来这儿听到些什么,你走的时候你见了些什么呀?

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时候已经有了禅机了,你发现吗?就是两个人根本不需要明说,就是互相欣赏、互相仰慕。阮籍更有意思,你要知道竹林七贤里边有好几个姓阮的。阮籍一家子都爱喝酒,喝酒喝的不亦乐乎,拿杯子喝不过瘾,拿瓢喝,拿瓢喝不过瘾,拿瓮喝。然后一家人趴在那个瓮上喝,喝的愉快的不得了,瓮倒了也不管。那猪跑过来,就是猪闻到酒味就过来喝,他们连猪赶都不赶,跟猪一块趴那喝酒。咕咚咕咚,一直喝酒。

各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气度?还能够跟猪一块喝酒?有人说这是疯了吧。还记得庄子讲的《齐物论》吗?就是如果你知道万物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差别,没有那么多的分别心。那为什么佛教讲的无分别心到了中国,很快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了呢?就是因为有《齐物论》在打底啊。所以你干嘛跟猪有那么多的分别呢,不都是爱喝酒嘛,大家一块喝挺愉快。所以阮籍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在竹林七贤的这个时代,也就是我们说的豁达率性的玄学的风格当中,孔子已经不再是一个神了。他们说孔子能够做到的最棒的叫作有情而无类。有情而无类就是一个圣人境界,你不需要把他神化。什么叫有情而无类?孔子在《论语》当中哭过很多次,你就比如说颜回死了,孔子大痛,就哭的不得了。旁边人劝他说,夫子不要哭成这样。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哭,为什么样的人哭。但是孔子的特点是他哭过之后很快就能够回归正常,哭过之后他依然会去做自己的事。他不会为情所累,这就是一个圣人所能够做到的境界。

就是友情很正常,但是千万不要过了,过了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有那点私意在。当你的私意泛滥的时候,你的情绪就会过剩。

这里边有一个故事挺感人的,就是王荣失子的故事。王荣儿子死了,哭得特别难过,然后他的朋友来看他,说你也不用哭成这样吧,不就是怀中之物吗?小孩是怀中之物死了,你这么难过有点过分了。王荣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就是你要是活到庄子、老子、孔子那个境界,他可以做到忘情。最下不及情,就是我们比我们更糟糕的人,这个有可能理解不了这份情感,他过得比较粗糙。他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就是我们这群不上不下的知识分子,我们是情感最充沛的人,怎么能够不难过呢?这话真的是说到每个人心里边去了。就是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也就是我们这些人烦恼最多。

那么风流的真意到底是什么?这个冯友兰教授最后总结说,什么是风流的真意,他说在他们的思想里,风流来自自然。而自然与儒家倡导的明教则是对立的,这是儒家式微的时期。而当时著名的学者岳广还说“明教中自有乐地”,这个时候风流的真意是自然,然后在自然中去寻找快乐。他和儒家所讲的明教和这些约束,侍奉君王这些事情看似是相对的,但是实际上这里边蕴含着一个种子。什么种子呢?就是你不能仅仅只在风流和自然当中寻找真乐,如果你能够把这种乐趣延伸到了侍奉君王,延伸到了明教当中,这才是真的快乐。所以这为后边的哲学的发展又奠定了一个台阶,就是中国人在这个时候把快乐发挥到极致了。但问题是这个快乐怎么样产生现实的功用?这个到后期就会逐渐地呈现出来。好了,竹林七贤,大家有机会好好读一下《世说新语》,就能够知道特别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那么接下来一个里程碑式的事情,就是佛学的基础会不断地出现。佛教进入中国是很早的,就是你到洛阳的白马寺,你会看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汉明帝的时期,就已经白马驮经就到了中土了。

所以你没发现王阳明在处理社会矛盾的时候用了特别多禅宗的方法吗?他是在禅宗当中打过滚的人。他发现如果一个人吃饭、喝水、担水、砍柴这样的事情都皆是妙道,都能够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都能够致良知的话。那为什么不能够把这件事情扩充到侍父、侍君这样的事情上?这是佛学在中国的发展,这个主要是发生在唐朝前后。

接下来唐朝过后到了宋朝,更新的儒家出现了。更新的儒家这群人说起来特别好玩,这几个大家,周敦颐、邵雍、张载。这个周敦颐我们都听过他的《爱莲说》,他最有名的这个哲学作品叫《太极图说》,他认为这个太极创造了整个的这个世界。然后他所提出来叫率性而活,率性而行。邵雍又叫邵康节,他写过最有名的书叫《皇极经世》,就是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皇极经世》来推演以后的时代。就他是把前后500年全都算清楚了,你就只要根据他的《皇极经世》去推断,你就知道哪一年会发生什么事。这是一个《周易》的高手。

这个张载就是说那几句话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看多大的气魄,就这几句话说的特别简单,但是气魄极大。张载是我们陕西人,他被叫作张横渠。所以他这四句话被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这是所有知识分子共同所追求的那个方向和目标。张载认为太极就是气,这个气就慢慢地演化成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所以周敦颐、邵雍和张载这几个人都被称作是宇宙论者的儒家,这是宋朝的时候。

接下来他们的子侄辈出现了两个厉害的人,一个叫程颢,一个叫程颐。程颐、程颢叫二程,这俩人住在哪呢?就是伊川县。我们洛阳附近有一条伊河,在那个地方伊川边上住着。那为什么我说这些人都是一个村的人呢?因为这个程颐、程颢的父亲和周敦颐是好朋友,然后他的父亲跟张载是表兄弟,所以你看人多近。再加上邵雍他们家跟他们家是街坊,是邻居,所以这俩孩子从小跟这仨人混在一块。你想这个底子打的得有多好,所以程颐、程颢两个人引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而这两条路线上的人都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

程颐影响的人叫朱熹,所以产生了朱子。朱子下来所带来的就是我们说整个的这个科举考试全是按照朱熹的路子来的。而这个程颢所影响的是陆象山,这个陆象山接着影响了,就是我们的全民偶像叫王阳明。所以你说这兄弟俩对整个中国有多大的影响?那么接下来咱们来看看这程颐和程颢两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根本的分别。

按理说这俩人兄弟俩,他们俩提的理论应该差不多,但是他们俩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区别。程颢是老大,也叫程明道,叫明道先生。程颐是老二,叫伊川先生。程颢认为人应当有所为叫必有事焉,但是不要揠苗助长。这是孟子养其浩然之气的方法,新的儒家十分推崇这段话。程颢更认为做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这一点并且真诚用心去做,这就够了。人若日积月累的这样下功夫,就会真正感觉到自己和万物融为一体。程颢所讲的真诚用心去做是提醒人要下功夫,但又不是矫揉造作,这便是程颢所说的“心勿忘,无助长, 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

所以我们说程颢这一支更多的是接续了孟子所讲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及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的这一派,所以他把这个东西发挥出来,形容万物一体,影响了陆象山说什么?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这话说的多狂妄,说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为什么呢?因为我所做的这一切,本身就是符合于整个这个规律的。所以当我秉承着我内心的澄明之心,我用明明德的这种方法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六经所写的不就是我这些事吗?这就是影响了陆象山。

程颐不一样,程颐提出来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道和器的分离。我们经常讲形而上,形而下就从这来的。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形而上的就是抽象,形而下的就是具体。程颐给朱熹提供的是理的来源,为什么说是程颐影响了朱熹呢?我们要知道程颐和朱熹的理的观念都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他们认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仅是器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他各自的理。万物各从其类,因为器的这个聚结,各一不同的理。花之所以成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是便生成了花。叶之所以成为叶,是因为它的气按照叶的理聚结,因此便成为了叶。这个要解释一下什么意思,就是当他们都从张载那了解这个天地万物是由气形成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气怎么就突然变成了物?怎么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个一直解释不通。

所以程颐认为这一切东西当中还有一个理在。即便是这朵花还没有,但是这朵花的理是已经在的。所以这朵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它是完全按照它的那个理把那些气凝结在一起长出来的。那你说这个杯子有没有理呢?有,这个杯子一定有它的理。就算你没有造这个杯子,但是造这个杯子的理是已经在了的,然后把这个理和那些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这个杯子。因此他们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在。

这你们就理解为什么王阳明要去格竹子了吧?就是格物,格物就是要格出这个东西里边的理。这个竹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把这个理想明白。而且这东西就算没有,没有创造过,比如我们现在说人工智能。你要让朱熹看人工智能,朱熹说人工智能这个东西虽然我不理解,但它一定有一个理在。依循着人工智能这个理,就自然能够出现人工智能。就这么一套逻辑,他认为理是先天就有的,我们人类只不过是不断地去依寻着这些理创造了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万事万物。

程颐给朱熹打下了一个基础,找到了万事万物当中都有一个理在。因此后来朱熹把它发展成了理学家。到了这个二程这个地方,其实就已经非常关注鸣叫中的快乐。我们前面不是讲过,在竹林七贤的时候,大家只在自然中,在风流中寻找快乐。在禅宗的时候我们在吃饭、穿衣、担水、劈柴当中寻找快乐,寻找道。

但是这些有责任感的儒生,他们始终在思考的就是如何在鸣叫当中,如何在侍父、侍君的这个过程当中去寻找到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来听一下程顥,也就是明道先生写的这首《春日偶成》,你就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首诗我在读书会每日一诗里边曾经推荐过,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就是一个人能够真的做到富贵不淫,贫贱而乐,这时候你才算得上是一个豪雄。

他们经常研究孰为孔颜之乐?就是孔子跟颜回这两个人日子过的都那么糟糕,但是为什么两个人天天那么开心?所以他们就是想把孔子和颜回的开心接续下来,然后用它拿来侍父、侍君。就可以使得我们这个社会在无时无刻当中都能够感受到道的快乐。这是他们所做的探索。

那么接下来更新的儒学出现了,就是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家。新的儒家认为四书是非常重要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朱熹写过《四书集注》,认为这是他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著作,据说他是在临去世前还在写这本书的。朱熹的这几本书有多么重要呢?就是到宋朝之后一直到明清两朝都沿袭考四书,而且不能离开朱熹的这个集注。一直到1905年清朝政府废了科举办了学校,才废除了这一套做法。所以朱熹影响中国也是时间相当的长。

朱熹把程颐所说的理的这件事发挥到了极致,他说在具体事物存在之前,这些事物的理便已存在。朱熹在答刘述文书中说,“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成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其物也。”比如说有人未曾发明舟车之前,舟车的理已经存在。所谓发明舟车,无非是人发现了舟车之理,于是按照它去制成舟车而已。

在宇宙为生成之前,一切理便都已经存在了。就是爱因斯坦不是碰巧发明了相对论,而是被他发现了相对论。牛顿不是发明了地心引力的这个公式,而是被他发现了地心引力的公式。所以朱熹这个话说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所以朱熹特别强调格物,他认为一定要在每一个事物当中去寻找到这个事物的天理。所以他说存天理,去人欲。这个存天理,去人欲,在我们后来很多人听来觉得非常的反动,似乎特别的没有人性,其实不是。就是把你内心的这个私欲逐渐地减少,他把这个私欲称作是人欲。存天理就是你要去依循天理做事,你要去寻找万事万物当中的这个天理。

所以朱熹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理、气、性、心、用尽和格物。朱熹是倡导柏拉图式的自我约束的,他认为格物致知是最重要的做学问之道。你需要理解每一个事物当中,在宇宙未发生之前的理,寻着理去做事就不会错了。

接下来一派就是宇宙心学,宇宙心学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陆九渊和王守仁。陆九渊有几句话对王阳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这话很像是一个顿悟了的人说的。朱熹认为现实包含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而在陆九渊看来,现实只包含心的世界。陆九渊所讲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影响到的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王阳明。

我们在《王阳明大传》和《王阳明哲学》当中都仔细地分析过王阳明这个人。王阳明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致良知,明明德。什么叫致?致是一贯的意思。致良知就是当你的心能够时时刻刻地处在当下,你的心中有那么一点良知。也就是那点明德在的时候,你做任何事都遵从着这个明德去做,就无往不利。所以王阳明做事非常的潇洒愉快。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他比朱熹的那个格物去求理的方法似乎更有操作性。所以王阳明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王阳明对于朱熹是公然的反对,你看他说这段话,他说“心即是理也”。那时候人都流行说理,就大家都说朱熹的那个理说的很多。他说“心即是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就是他和朱熹是直接唱对台戏的。

朱熹认为说不管你有没有这个心,不管你有没有做这件事,甚至不管这个东西存不存在,这个理都是天然存在的。而王阳明认为说,如果你没有这颗心,如果你的心根本就不理解这件事情,你没法做到知行合一,那根本就不存在那个所谓的理在这。所以这就是新学和理学的一个根本的分歧。

中国哲学发展到这个时候,就是理学家和新学家的这个昌盛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从此以后,明朝结束,到了清朝,基本上没有特别多的这个哲学家的出现。在哲学的这个研究方向上,也没有更多的学派更新。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清朝的时候,西方的思想开始不断地传入。这时候像严复他就引入了特别多的像《天演论》,像《国富论》这样的书,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的思想。

而且在民国的时候,还有两位大哲学家来中国访问,一个是杜威,一个是罗素。那个时候这两个大教授来中国访问是一件盛事,就是很多老百姓都会关注这样的事情。那现在我觉得可能全世界的人都不太关注一个哲学家去哪吧?所以那段时间还是相当的有追求的。

所以中国哲学简单地这么看下来,我们讲的真的是相当的粗浅,我相信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可以基本理清一个脉络。诸子百家结束之后,秦朝严苛的统治导致了汉朝的出现,汉朝放松之后,儒家和道家逐渐地上扬,因为法家把人们搞得太严苛。接下来到了南北朝,两晋南北朝,整个战乱的时期,人们倾向于玄学和清谈,倾向于过得更加的自在。这个自在快乐的心情,不能够不面对现实的生活。然后它结合了佛教和禅宗,这都是帮助我们快乐的哲学。这些快乐的哲学能不能拿来侍父、侍君呢?于是就出现了我们说的儒学的兴起。所以新儒学的兴起又分成两派,一直从程颢出来的,我们说叫作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学学派。一直从程颐出来的到朱熹的理学的学派。所以中国哲学基本上简单点讲,就是这么一个大体的脉络。

那么在这本书的最后,我认为冯友兰教授最推心置腹的他自己的感受是说,人为什么要学哲学?按理说樊登读书会所讲的所有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比较实用的。我们教大家怎么带孩子,教大家怎么赚钱,那都是我们信手拈来就可以讲的东西,很简单。讲哲学这么费劲的东西,我为什么要使劲地讲这本书呢?就是我被最后这段话打动了。

人的生活是有四个境界,第一层境界。就是一个人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像儿童或原始社会当中的人一样,他只知道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感受,他感受不到这个东西对别人的意义,这种人生叫作自然境界的人生。自然境界,就你生活得像个孩子一样,你生活的像一个原始人一样。第二种境界就是他有私,他时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但他知道这个社会的规则。他不会全然的不讲道德,因为他讲道德也是为了自己。这种人我们说叫功利境界,就是必须用法律来约束的人,这个叫功利境界。

第三种人呢?说他懂得世界上并不只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它是一个整体,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的理解,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或者用儒家的话来讲,他行事,为人是为义,而不是为利。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具有道德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叫作道德境界。

但这个始终还不是最高的境界,人最后可以达到的境界是他有这样一种认知。知道在这个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大权的整体,就是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宇宙的一个成员,是一个公民,但他同时还是一个天民,这种境界叫作天地境界。所以在这四种境界当中,前两种,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都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道德境界所讲求的是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所讲求的是超越道德的价值。就是当我们真的能够活到孔夫子所讲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就是超越了道德的境界。

在之前,我们可能需要通过各种名相,需要通过各种法度,需要通过各种道德的约束来要求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但是到做到最后的境界,你发现你真的做到了天人合一,你可以遵循着道去做事,就像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纯然的快乐一样。所以思考一下哲学的问题,我们从哪来,到哪去。我们怎么样能够让自己的认知再上升一个台阶?也许能够从客观上帮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豁达和幸福。

所以用两讲的时间讲完了《中国哲学简史》,有讲的不到位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在这本书的讲述过程当中,我始终认为有机会的话,应该把《中国哲学简史》里边所涉及到的一些诸子百家的原文拿来看一下,那才是真正的哲学。谢谢大家!

欢迎你们加入樊登读书会,跟我们一起每年五十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