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断舍离

#书名

听书导图

image.png|600

版权信息

书名:断舍离
作者:[日]山下英子

引文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
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
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
然后,
翻开人生新篇章。

推荐序一 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我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学习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眼光。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推荐序二 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

原来我们做的不仅是简单的家居整理,更是践行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一直隐藏在内心的对生活之美的认同。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
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是受到让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瑜伽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启发而生成的思维方式。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鲇鱼

有一个需要切实认清的现实: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务”的心理机制,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为断舍离的实践活动装上助推器。

本来能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香鱼,逐渐变成了水槽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鲇鱼。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 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
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这种案例不在少数。

因为“眼不见为净”——只要关上门,只要看不见,就能眼不见心不烦地过日子。这种状态已经不是简单的“囤积”阶段,而是严重到连收纳都无法进行的“塞东西”阶段。

“如果是想留下的,咱们不扔掉也没关系。”

断舍离讲求的就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不穿的衣服”认为自身与主人的关系上存在一种“惰性”。
被一堆堆不穿的衣服塞得满满当当快要关不上的衣柜里,哗啦哗啦地冲出惰性的大洪流。被卷入这种惰性洪流中的人自然也会感染惰性,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来。

扔掉不需要的杂物,建立舒适的生活空间,才有可能改变人生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舍”与“弃”的不同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与物,两者都是在某一个时点出现,又在某一个时点消失,区别不过时间的长短之分罢了。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太可惜了”这种感叹的回应。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放手的自由保留的自由取舍选择的自由

那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它对你已经没有价值了,感觉已经不适合你、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了,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没有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根据八个技巧和五个收纳指南,
了解断舍离的工作机制和“放手”的效果,

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2.停止自我否定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收纳指南
1.“三分法”
2.“7·5·1法”
3.“1 out 1 in法”
4.“one touch法”
5.“自立·自由·自在法”

“不管怎么样,请尝试先从淤积着垃圾废品的蓄水池跳出来吧!”

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实际上,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搞清楚这个目的后,显而易见,“收拾东西”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在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单位越小,将物品从收纳柜取出来所花的时间就越少。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你家里是不是住着很多“陌生的大叔”(忘却物)?

而以“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时,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

●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
● 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 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断舍离,形成良性循环

她从“必要·合适·愉快”这三点开始实践断舍离。

“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

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最正确的“打扫”程序是首先清除那些垃圾、废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收纳指南1 “三分法”

断舍离虽没有什么规则指南,但能提供“自我轴”“时间轴”和“必要·合适·愉快”等新的思考方式。

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

即便多么想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把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这才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因为先处理之前的关系才能切实地提升再一次的“获得”的质量。

所谓“解愿”就是当一件事情了结之后,不管结果如何,都去神社感谢神灵和陈情。

尤其是觉得“家务事真烦琐”的人,一定要动动脑子,下点功夫去减少“花时间的、烦琐的”做法,这样的话,家务活做起来会越来越有意思。

收纳指南5 “自立·自由·自在法”

“物如其人”,杂物收纳的样子就是你本身的样子。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而断舍离也正是要从非常简单的小地方着手的。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有很多“必须去做的事情”,却“提不起劲儿行动”,这种“有心无力”的状态持续下去,会过度泄漏我们的精力(精气神)。这才是真正的“太可惜了”。

以前那位“只剩下15分钟,什么也干不了”的稀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逐渐变成了“还有15分钟呢,看看有什么地方还能做断舍离”的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处理掉忘却物象征清理潜意识中的沉淀混浊物。同时,把“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整理成无论对谁都能大大方方展示的状态,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自我肯定感。

“吃饭”,吃的不仅是味道和营养,更是“气氛”。煮饭时,不能急躁地撒调料,最重要的是创造美好的煮饭吃饭氛围,这会让饭菜更香。

“绝不糟蹋食物”固然没错,但是把食物扔进冰箱置之不理,难道就是在珍惜食物吗?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反省的。

在对冰箱进行断舍离时,如果看食物的视角从“反正可以放冰箱,饭做多了也没关系”转化成“只做好够现在吃的量就OK”,那么饮食习惯就会出现很多转变,不知不觉身体就会变得结实紧致起来,成功去掉多余的脂肪。我的很多熟人都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读书要读到最后”,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不怎么有趣的书,终于努力看完了”的人不在少数吧?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其实只要我们坦然面对自己,很多书是可以放下的。

按照断舍离的铁则——勿从执念强烈的杂物开始实践断舍离,新手应该先从其他地方开始锻炼选择取舍的能力,之后再挑战书籍的断舍离。

厕所最重要的是“清洁感”,尽量不要放杂物。

如果玄关放满了杂物,就会影响对家的整个第一印象,所以要重点收拾玄关。

最重要的是做到“不要把东西放在看得见的地方”,这样才能让空间显得干净清爽。

如果不能立刻全部清理,那就进行局部的小清理,比如说“今天可以做15分钟的断舍离,那就只清理这个抽屉吧”,规定好清理的时间和地方,逐渐完成客厅·餐厅的整体清理。

“一放手,减压力,笑容多。”

第3章 断舍离改变人生

一阵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

舍得便是获得。复位人生。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和决断。重拾自信心。成就自在·从容的人生。

最有名的“断行”就是“断食”。连续几天除了喝水,不吃任何东西,是考验克制和忍耐力的禁欲式修行。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怀着这种态度处理杂物,会让物品和内心产生更剧烈的联动性。当处理掉作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上面附着的情感越是沉重,内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叫轻盈。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获得深刻的智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

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 Step1 “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
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 Step2 “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
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 Step3 “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
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

“有舍,便有得”,是千真万确的。
断舍离,人生新陈代谢的催化剂。

意识到自己的苦恼和焦躁都源于缺少对自我的肯定,断然放手曾经折磨自己的执念,迎来了新的心境和人生。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其实,重现类似高野山上感受到的令人神清气爽的“场”和“空间”,并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昂贵的家装,只需要有“空间”的“留白”以及不由自主想深呼吸的“空气感”就足够了。

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视视点,而是:

● 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 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不仅如此,遇到任何事情,并不是仅仅归结于“幸运或不幸”,应该将其作为某种体验,能以一种从容豁达的真我视角来看待人生各种各样的不同境遇。

“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局部即整体,整体即局部”是日本的一种身体观。

“一看居所,就知道住这里的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状况。”
“一看钱包,就知道这个人的居所状况。”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沟通力显著提升

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有意识地利用时间·空间·手间(精力)的“间”意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人际关系机能才能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与他人的沟通才能更有效率,人生才能更上一层楼。

比想象更怡然的人生就在不远处

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这就是锤炼执念心的结果。

第4章 断舍离,怡然生活

没有“出”,则难获自在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镌刻心中,
不断地深入断舍离,
找回自由呼吸的美好空间,
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

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

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自身要尤为注重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受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这就像北风和太阳谁能最快让人脱下衣服的故事一样。美香女士并没有强硬地处理先生的东西,而是让丈夫感受到什么叫舒适的空间,让他主动行动。

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

活在当下
结果反馈到自身
给予

机 机会、机缘度 程度、力度间 间隔、节奏感

于是,她把所有的积分卡都扔掉,明确了自己买东西的标准——自己需要的不是积分卡,需要的是商品。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一旦家里杂物量减少到最适度,进入了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在精神方面的人际关系也会改善,也就是人生本身一定会流动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从前一样紧绷着,变得舒畅轻松起来,而且笑容总是挂满眉头。

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

“现在准备做的一些事项或待办事项,对于你来说都是必要·合适·愉快的事情吗?”“日程里面是否有一些其实不过是自己想当然的事情?”

我们把烦恼的种类进行大致分类,分为以下三种:金钱健康人际关系

断舍离并不是一个一个消灭具体的烦恼,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动解除。

实际上,节约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金钱
精力
时间

不要被人们口中的“常识”所束缚,从自己独特的“必要·合适·愉快”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这才是超越节约本身,将各自人生中的杂物进行精简智能化。

我们经常说的“结婚”有三个观点:精神性的结婚动物性的结婚社会性的结婚

本来结婚是“结不结婚”的问题,但不知何时被偷换成“能不能结婚”的问题,导致很多女性的自我肯定感下降。现在不管我们有没有结婚,一直笼罩在“社会性的结婚”的结婚制度的大伞下。

从这些角度来看,想要挑战“结婚”这项“冒险旅程”,最重要的是像维护“空间环境”一样,不断地坚持“保养”和维护夫妻关系。重要的就是“保养”。也就是,通过家务劳动来体现对对方的关心和爱护。

越是觉得家务麻烦的人,就越要尝试一下“压缩杂物=节省时间精力”。这是达到“享受家务活=获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的最便捷的通道。

“我们总不自觉地带着很多有形无形的‘遗憾’迎来与世界的永恒离别”。

癌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幸福的死亡方式。
并不是像心脏病或脑中风这种突然死亡的病症。
在死亡来临之前,还有力气来做想做的事情。
还能在死亡来临之前,全身心地用力生活。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让人生的各项事情都有始有终,不留遗憾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并不是“未来”,而是“当下”。

“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另一种是保养式的断舍离。

断舍离,并不是充斥徒劳感的“收拾整理”,而是提升空间次元的“搬家”,同一个地方,同一所房子,却有完全不同的风景,还有崭新的自己。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我认为一定程度的负荷是提高自信心的一种方法。在那些认为人生就应该事事准备万全,才能预防“万一”的人看来,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比较极端。但是,人总是通过失败才能有所觉醒,才能掌握要领不再重蹈覆辙。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恢复“呼吸空间”,获得自在人生

呼吸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吐气”。所谓“呼吸”,先“呼”后“吸”。从吐出阻塞的气体开始。呼吸又称为“调息”,发生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是“结合”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不断地追寻“出”之美学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后记

曾经,仅仅是私人生活哲学的“断舍离”升华成了“人生实践哲学”,接着又成为每个人都能实行的“改变人生的断舍离”,从“哲学”逐渐升华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