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记笔记

#知识管理能力 #主题研究

属于[[知识管理能力]]中的[[采集能力]]环节,记笔记是为了更好的忘记,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

知识管理的概念([[标签]][[文件夹]][[双链]],[[关系图]],[[知识图谱]][[MOC]],[[yaml]])在怎么玄乎,都是建立在记笔记的基础上,没有笔记知识管理都是空中楼阁

与其体验各种app还不如坐下来找到一个主题,做这个主题的笔记。

1 先记录,多了再整理和素材

  1. 先记录,不整理。

  2. 系统内容多了,混乱到一定程度了,开始考虑整理:

    • a) 对大篇的阅读笔记进行原子化
    • b) 将碎片化笔记、已经原子化的笔记归入基本大类
    • c) 基础大类不够用引入子一级类目
    • d) 子一级类目不够用就开始考虑设立自己的目录进行总结归纳
    • e) 重复bcd三步
  3. 利用笔记系统进行知识输出

2 做笔记和记笔记有什么区别?

Edgar Wright 区分了记笔记(note-taking)和做笔记(note-making)的区别。记笔记经常发生在听讲的场景中,主要目标是为了快速捕获内容。而做笔记则经常发生在阅读场景中,主要目标是为了增强学习效果以及更好地输出内容。记笔记一般使用信息源原作者的语言,记录更为容易,但是后期难以吸收。而做笔记虽然速度更慢,但是由于更多地使用笔记者自己的语言,使得笔记内容更容易理解。记笔记更像是知识搬运工,而做笔记则倾向于编织自己的 想法之网。作为对比,做笔记是一种更为主动的信息和知识处理方式。

因此,在阅读工作流中,在记录笔记内容的时候,需要 从记笔记切换为做笔记,从被动收集到主动创造。做笔记的核心在于重新表述、连接想法、整合想法。

那么,应该如何记录笔记内容呢?

已有的笔记记录方法, 既有[[康奈尔笔记法]]、[[麦肯锡笔记法]]、[[大纲笔记法]]、[[子弹笔记法]]、[[一元笔记法]], 也包括近年来兴起的[[渐进式阅读]][[常青笔记]][[卡片盒笔记法]]

如果将前者视为 关注笔记静态结构的笔记记录方法,那么后者则倾向于重视想法连接、 关注笔记动态结构。

换而言之,前者更适合记笔记理念,后者更符合做笔记理念。这些笔记方法各有千秋,拥有各自的适用场景。然而,从阅读工作流的角度加以考虑,则更要重视 [[渐进式阅读]] 、[[常青笔记]][[卡片盒笔记法]]这些聚焦于笔记动态结构的笔记记录方法,进而将僵化的笔记内容重新流动起。

至于,笔记内容的结构管理,最后同时融合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知识管理体系,而不是非此即彼或者厚此薄彼。

3 如何培养记笔记的能力呢?

每天5分钟阅读,收集一张卡片就是一种训练。只有把这个能力变成同每天都要吃饭的程度才行。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 [[福格行为模型]],通过暗示,奖励和简单行为来进行一个行为设计。

记笔记是一个值得设计的一个行为。

Pasted image 20221102190633

Pasted image 20221102190645

Pasted image 20221102190654

Pasted image 20221102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