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卡片盒笔记法

#主题研究 #卡片盒笔记法 #知识管理能力 #卡片盒 #思维模型

原始卡片::卡片集合:[[dataview_卡片盒笔记法]]
推荐::

1.1.1 什么是卡片盒笔记法 #card

Zettelkasten(中文译为“卡片盒”)工作法是一种用于知识管理和笔记整理的方法。它由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创造和发展。Zettelkasten工作法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构建和组织大量的小卡片(即“Zettel”),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以促进知识的创造、整理和发现。
卡片盒笔记系统是一款个性化的,用于思考和写作的工具。它具有超文本(hypertext)的特点,让你的所思所想互相连接形成网络。与其他系统不同的是,你创造的是一张由你的想法、看法、灵感、或者遇到的具体的知识组成的思想之网(web of thoughts),而不是孤立的笔记。它强调笔记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把所有笔记堆在一起。

1.1.2 第一代和第二代卡片盒

  • 第一代卡片盒,卢曼在 1951 年 -1962 年间建立,涉及的学科较多,主打一个积累。这段时间卢曼的阅读兴趣集中在政治学、哲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组织理论、社会学等学科中。
  • 第二代卡片盒,是卢曼在 1962 年之后建立的。这个版本的卡片盒以问题和输出为导向,聚焦的领域集中在社会学中,而且是按照卢曼自己的理解和兴趣方向从 11 个顶层话题出发构建。

1.1.2024-01-07 卡片架和抽屉代表:主题和顺序

卢曼卡片架上,有很多抽屉,每个抽屉有主题卡片,每个卡片之间是有顺序的,虽然没有架子,不过可以在网络上形成这样的架子,这里就有卡片排序的说法。这是卡片排序的背景

1.2.2 卡片盒笔记法的特点 #card

让有机生长(organic growth)成为可能。让连接笔记成为可能。卡片盒笔记系统超文本的非线性特征让笔记之间的连接变得非常简单。卢曼曾在他如何创建卡片盒笔记系统的手册中写道:你把新笔记放在哪里不重要,只要你能连接到它。
其他特点

  • 闪念笔记要输入和记录快
  • 不经思考的信息不应该进入卡片
  • 尽量用自己的话简明复述信息
  • 在笔记间增加关联
  • 文章笔记要记录来源
  • 永久笔记要编码,主题化,原子化

简化版

  • 笔记要原子化
  • 用自己的话描述
  • 笔记间建立连接

解释如下:

[[原子笔记]],就是每条笔记就讲一个点,之后可以被不同的文章引用。就像一个氧原子,既可以跟氢原子结合生成水,也可以跟碳原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然后这个笔记不能单纯地 摘抄 书或文章里的内容,这样就不是你的笔记,印象也不会深刻,要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再附上出处(比如书名)。

笔记间要有连接,且这个连接要自然,要有上下文(方便反向链接查看)。如果无法自然地链接,说明笔记之间的连接不紧密的。

1.2.3 卡片由四部分构成 #card

  • 编码:它为你的笔记提供一个明确的地址
  • 标题:简单总结卡片的内容
  • 正文:这是你记录的笔记内容,一般为一段简短的原子化的信息;
  • 参考文献:如果你的内容来源于外部,你可以在每条笔记的底部写上信息来源,如果你记录的是你自己的想法,则留空。(选填)

1.3.1 与wiki的区别 #card

  • 维基百科也不是思想之网,因为在一个页面内,你通过超链接只能链接到其他页面里的整篇文章或者页面内的章节,无法链接到该页面中的单个的想法。因为,文章和章节有地址(网址),想法是没有被分配地址。维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书,每篇文章都包含某个主题的信息。它是一个信息检索工具,而非思维工具(thinking tool)。
  • 相比之下,在卡片盒笔记系统中,直接引用某条想法是可行的。你只需引用某个原子化笔记的地址即可引用某条想法,因为一条原子化的笔记中有且只有一条想法。
  • 卡片盒笔记系统是一个思维工具,因此它需要把单个想法作为基本单位。为了连接 想法,要给每个想法分配一个地址以供引用。用 Zettler 的话说就是:一条笔记,一个想法

2.1.1 如何理解卢曼将卡片盒看作一个交流的伙伴?

答:卡片盒是我们大脑的长期记忆的延伸,文中管它叫做“第二记忆”。卢曼将他与卡片盒的关系看作一个交流的伙伴。那个伙伴其实就是 过去的自己。过去的你将自己在那个时刻的思考成果记录下来,放置在卡片盒中,卡片盒这种外在的记忆载体承载的自己曾经的思考成果。而你现在写下卡片笔记,其实也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的。过去的你,现在的你,未来的你通过卡片盒成为一体, 一个连续的、累积的、成长的知识体系

2.1.1 大脑和卡片盒有明确的分工

好的工具并不是在我们已有的工具基础上增加功能和更多的选择,而是帮助我们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提供了一个外置工作台,可以让我们在其中进行思考,帮助我们的大脑完成那些不太擅长的工作——存储大部分客观信息

大脑和卡片盒有明确的分工

  • 卡片盒负责处理细节和参考资料,存储的是一种长期的记忆资源,它能保持信息的客观性不被改变。
  • 这使得大脑可以专注于要点、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科大图景,并更具有创造力。
    大脑和卡片盒可以分别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标准化、互相关联的笔记提升效率

  •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总的来说,一心多用会让人疲惫不堪,也会降低我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 有了一堆标准化、互相关联的笔记,就很容易以无穷无尽的形式快速组装,像伟大的现代作家纳博科夫,进行拼图一样的卡片式写作

2.1.1 越积累越有价值

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发表有价值的观点。

与自上而下按主题组织的存储系统相比,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越积累越有价值,而不是越积累越乱、越令人困惑。

如果按主题分类,就会面临两难,要么在一个主题中加入越来越多的笔记,这样只会使笔记越来越难以被找到;

要么在其中加入越来越多的主题和子主题,而这只会把混乱的情况转移到另一个层面。

相比之下,传统的笔记系统是为了找到你意图搜索的东西,让你的大脑疲于回忆,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则是为了给你呈现你已经忘记的想法,让你的大脑专注于思考。

永久笔记积累到相当规模(Critical Mass)之后,卡片盒的使用者将会获得超越常规信息管理系统的体验:与卡片盒中的思想体系做对话,如同发现了一位“被动思考”但拥有长期无限记忆容量的学术研究伙伴

2.1.2 卢曼是如何思考的?卡片就是自己的思维过程

卢曼反驳道,“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

3.1.1 参考资料

3.1.2023-12-24 网友实践的卡片盒笔记法

基于excalidraw

  • 示例库:https://pan.baidu.com/s/1sngJz9ez1J76-mAFa28RQA?pwd=f83z

网友的卡片盒
|600

3.3.1 卢曼卡片盒的照片

卡片盒

image.png|600

image.png|600

image.png|600

主卡

文献卡

单一文献卡

3.3.1 使用卡片盒笔记法的名人

世界上热衷于做卡片笔记的绝不止上述二位,奥斯卡编剧Dustln Lance Black、诺奖得主司马贺,中国作家钱钟书、梁文道,以及出版家王云五、历史学家吴晗,日本生态学家梅棹忠夫妇,和美国作家安妮·拉莫特等写作高手也在用。
<!--ID: 1703299655481-->

4.1.1 记笔记的技巧,重新表述所读内容

记笔记最好的方法是简明扼要的重新表述所读内容

4.1.1 写作不是从头开始的

卡片笔记法说的,好的作家,不是从头开始写作,他只是在重新组织表达观点

4.1.1 卡片笔记如何分类?

要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关键是要分清楚三类笔记。

  •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收件箱】
  •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 【卡片盒】
  • 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 文献笔记:从文献管理系统中获得信息 【文献笔记】

4.1.2 卡片如何编码

卢曼卡片盒里的编码确实有多种作用,在电子时代不见得一定需要进行编码,用一个专门的文件模拟编码的效果——建立一个笔记大纲——就可以放弃编码。

为了防止原子卡片笔记名字污染搜索,笔记名字用了自动编码

4.1.2 一天收集多少张卡片呢?

每天6张 ,一年后是2190张,最简单的方法是,每天1张卡片

当然,一天写 10 张以上卡片是也是轻而易举的

4.1.2023-11-22 笔记多了之后,要如何管理以便日后查阅呢?

要建立一个 卡片盒笔记系统 ,由带编号的笔记和关键词索引组成。

4.1.2023-12-10 链接的特点

原文::如果解决某个问题的方式有好几种,我们只需通过一个链接将这些可能性联系起来。通常,笔记中的一条笔记中有多个链接与好几个其他笔记相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但要建立正向的链接,还应该在被链接的笔记中建立反向链接(backlinks)。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所写的笔记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4.1.2023-12-23 卢曼卡片盒没有标签

卢曼的笔记索引表常被误认为是标签系统(tag system),但卢曼的笔记都没有标签,他也没用标签系统来组织卡片盒笔记系统。

4.1.4 每张卡片盒多少字?

每张卡片不要超过 200 字,比较适合的大小事 100-200 字之间

如果一次卡片写了过多,比如写了四五百字怎么办?

看看是否能分解为多个小卡片,分解为多个小卡片,今后使用(复用)的时候会容易很多。此外,写作过程中,培养精简的写作习惯也很重要,尽可能用比较少的字数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而不是用很多字。

即使软件没有了像卡片那样的篇幅限制,我还是建议大家像在纸卡上写笔记一样精简内容。有了格式的约束,我们就会限制自己在每张卡片上只记录一个想法,让自己尽可能做到精确和简洁,这也便于我们以后重新组合这些笔记。

我们在使用应用软件时,比较好的做法是让每条笔记的信息量不超过电脑或手机的一屏,而不需要滚动滑页。

4.1.5 如何实践小卡片盒?

尝试使用小卡片,一个想法一个卡片,这必然导致网站的笔记数变多,另外就是fleetingnotes同步的内容,是不是尝试使用标题

4.2.1 建立每个卡片需要做两件事:编码&链接

建立的每一个笔记需要做两件事: 编码&标签

按照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每个卡片需要建立索引,每个笔记我一定要做的:

  1. 标题建立索性,编码可以自己定义
  2. 定义一个双链

至于内容随时通过标签和索引,想到了就索引出来编辑

有个原理是,必要难度理论,处理的有难度,索引出来才快,记忆才好。
你越快记录,越容易忘记,不是所有东西机器都能发挥

5.1.1 如何实现电子化的卡片盒笔记法

卢曼实体的卡片盒系统

  • 卡片盒架子
  • 卡片盒抽屉
  • 卡片(编码,正文,标题,链接)

电子版的卡片盒系统

  • 卡片盒架子 -> moc
  • 卡片盒抽屉-> KG笔记法对应对应的:主题笔记和概念笔记
  • 卡片 ->写卡片的系统是用的fleetingnotes.可以和OB进行无缝的连接,随时编辑就可以双向同步到OB

5.1.2023-11-25 卡片盒笔记法电子化方案(第二版)

经过1年多的折腾,终于研究出可以执行的卡片盒笔记法电子化方案(第二版)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第一版用的印象笔记,使用标签实践,让我觉得卡片盒笔记法无用

合:学习了kg笔记法,把小卡片合并为大笔记,维护成本太高,不利于碎片化和任意组合

分与合结合:基于obsidian生态,将多个软件(五彩,fleetingnotes)融合,实现了原子卡片和卡片自动聚类的有机结合,既保证了小卡片的小,又形成了基于某一个主题的实体笔记和概念笔记,也就是保证了大笔记,也实现分和和的有机结合,大与小,分与合,一举两得。

另外,由于的采集(fleetingnotes、五彩划线、微信读书)、加工(obsidian)、分享(飞书)三个部分相互独立,独自闭环,通过数据流,将三者连接在一起,让自己更加聚焦专注,也更加场景化适配。

解决了工作流难题,接下就是好好的打造自己的思维工具(数字花园),看看能否让自己变得更好

当然不排除还会升级出卡片盒笔记法电子版第三版。

笔记分类:https://weqoocucom.feishu.cn/wiki/YHZVwoGDRiDnHSkXElYcyhwsnXd?from=from_parent_docs

卡片盒笔记法:https://weqoocucom.feishu.cn/wiki/KDzXweUZiijsUhktyqUc7jFsnBb?from=from_parent_docs

5.2.1 笔记类型和对应的软件

其他类型的卡片盒笔记工具:

卡片盒笔记法的软件介绍:[[scrintal]]

6.1.1 视觉笔记

|450

|525

7.1.1 需求池:完成五彩的卡片盒

五彩划线卡片盒太大,滴答清单简单,先做一个卡片盒,然后就尝试做五彩划线卡片盒

8.1.2023-12-21 自动聚合卡片dataview的模版修改:使用

由于有一些笔记的名字中使用了"-","."分隔符,dataview采用了""或者"."做为分隔符,就会截断, 为了避免这个情况,修改为""作为分隔符

9.1.1 反思记录

自己的卡片盒文件夹

  1. 收件箱 :每天清空-闪念笔记用滴答清单来承担
  2. 文献笔记和得到听书稿文件夹: 用来记录读书笔记和视觉笔记-文献笔记
  3. 卡片盒:各种主题卡片盒 - 永久笔记+项目笔记
  4. 其他文件夹
    1. 附件
    2. 模板
    3. 输出(日记等)
    4. 个人思考(dataview的统计)

别人的卡片盒分类
Pasted image 20221030174833

探索互联网下的卡片盒笔记法

这种没有什么对不对的,反正理论上根本不提这一套…

对于个人来说,关键在于每种定义能不能很好地从操作的角度解释对应的东西是什么。

从描述来看,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定义还算清楚——自己想出来的算闪念,基于别人文章得到的算文献。但这里可能有一个bug:自己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但实际别人很早就发文章阐述过的想法算什么。

项目笔记和领域笔记也还算清楚。但也有一个实践的bug,比如写作是我的领域,但是有人向我约稿,时间后天截止,这个应该算领域还是项目?

原子笔记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定义。

最后,以上笔记类型的划分在后期检索时帮助不大。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原子笔记就是一个一个的主题

至于主题的大小是,根据自己的深入度,不停的拆解的

就是kg笔记法中的概念或者,实体

最近又在重读卡片笔记写作法,感觉不能按照书中的内容来写

卡片盒笔记法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可能形态会变

其实卡片笔记法(指卢曼那套,不是书里描述的)的管理方法实质是非计算机时代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这点其实不会因为计算机的引用而过时

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的管理还是刀耕火种水平…

那基于计算机时代的卡片盒笔记法是怎样的呢

碎片化信息的管理
220916,最近在整理上发现一个技巧,如果我把所有的项目信息都记录到了滴答清单,内容太碎片化,可以将这些待办事件记录到一个 在线表单的执行清单中和其他人进行协同,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项目的目的,之前计划是用tapd进行管理的发现那边的操作比较麻烦,不好归类,使用腾讯文档貌似方法还行,之前还尝试过用滴答清单和flomo进行管理,其实本质就是希望所有的想法和执行都能在一个项目中进行管理,而不需要散落在,一个一个的碎片化消息中

打造自己的卡片盒

  • 何必去记忆,将记忆外包给卡片盒 - <font color="#ff0000">记忆外包,第二大脑</font>
  • 每次遇到要解决的问题,就把自己的卡片盒拿出来 - <font color="#ff0000">复习和回顾</font>
  • 利用卡片盒,把所有你要思考的环节都已经记录下来,你只要去回忆,更新、应用即可 -<font color="#ff0000"> <font color="#ff0000">好记性不如软笔头</font></font>
  • 假如你有一个装满卡片盒的房间,按照主题分类,你已经整理了很多卡片盒,大脑需要的功能就是辨别这个问题是哪个卡片盒的问题,然后找到对应的卡片盒- <font color="#ff0000">提升检索的能力</font>
  • 做笔记,并将其添加到你的卡片盒中。新卡片会进一步改善已有的卡片。每一个想法都会增加群聚效应的临界量,最后你可以把一个个单纯的想法集合起来,变成一个想法生成器 - <font color="#ff0000">复利效应,持续更新</font>

永久存放在卢曼卡片盒里的笔记只有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前者可以非常简短,因为上下文很明显就是它们所指的文本。后者则需要写得更加谨慎和细致,因为它们需要一目了然。

卢曼从不在他所读文本中的句子下画线,也不在空白处写评论。他所做的只是将文中引起他注意的观点在另一张纸上做简单的笔记。

“我把书目细节记在卡片上,并在背面写上‘第x页是这个,第y页是那个’,然后把它们放进文献卡片盒里——那里收集了我读过的所有书目”(Hagen,1997)。

但在他把文献笔记存放起来之前,他会阅读当天记录下的东西,思考它与自己的思想的相关性,然后写在永久笔记卡片上,放入主卡片盒。这个卡片盒里的任何东西都不会被扔掉,有些笔记可能会消失在茫茫笔记海中,再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而另一些笔记可能会成为各种想法思路的连接点,并在各种情境中经常出现。

利用卡片盒笔记法撰写论文的步骤

  1. 记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不必多虑如何写或者写什么。这些都是闪念笔记,仅仅是你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不用想太多其他东西。可以把它们放到一个你定义为“收集箱”的地方,稍后统一处理。我通常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但如果碰巧没带,我也会用餐巾纸或收据来写,有时候我也会用手机留下必要语音记录。如果你已经整理好自己的想法,而且时间比较宽裕,也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把想法写下来,作为一条已完成的永久笔记放在你的卡片盒里。

  2. 记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最后把这些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

  3. 记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现在打开你的卡片盒,仔细阅读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笔记(最好每天一次,以及在你开始遗忘为什么记它之前),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因为这里面只包含你感兴趣的东西,所以翻阅卡片盒很快就可以完成。这种笔记上的思想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新的信息是否与你卡片盒里或脑海里已有的信息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是否能把已有的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又引发了什么问题?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此时,扔掉第一步的闪念笔记,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入你的文献管理系统。待所有重要的内容都进入卡片盒后,你就可以忘记它们了

9.1.1 反思记录:第二次将合并后的笔记拆解为原子笔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把之前合并到卡片盒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原子笔记上,这次拆解就要思考逻辑,需要认真思考每个卡片的关系,不重复

最近对卡片盒笔记法法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小卡片需要通过一定的编码,在通过聚合工具:比如过滤器和dataview,就能很好聚合, 卡片简单小,自动聚合,减少了大量的手动聚合

一段时间的小卡片汇总后,最后还是要汇集到一个大笔记中,也是更好的和KG笔记法结合

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每天都会遇到。 做好小卡片, 一段时间再进行汇总到大笔记中

我是选择小卡片记录的内容直接进大笔记,这刚好可以和这个主题下的其他内容关联起来,也可以检查记录是否重复

嗯, 卡片大与小, 主题化与碎片化, 每天整理与定期整理, 自下而上与自下而上

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在辩证的两个观点之间找到合适点,不去实践,挺难做到的

9.1.2023-12-07 回归到纸质

搞懂了卡片,就能搞懂所有笔记工具

曾经,我沉迷于折腾各种笔记软件,比如Mweb、Mou、Simplenote、iA Writer、Apple notes、Day one、Trello、flomo、Scapple、MarginNote、Scrivener、Kanbanier、Notion、Logseq、Roam、DEVONthink、Obsidian等。

然而,最终我还是用回了纸质卡片。因为我发现,卡片不仅是所有笔记工具的元祖,还是所有笔记工具的公约数。

当我们讨论笔记工具时,必然绕不开卡片。卡片是笔记的最小单元,只有追根溯源,常用纸质卡片,才能理解和把握卡片的要义。

一旦你搞懂了卡片与思考的原理,大脑自然会豁然开朗、触类旁通。再回头看各种笔记工具,即使它们的设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便会觉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此时的你,只会若水三千,只取一瓢。

9.1.2023-12-09 反思记录:思考flomo的卡片结构

这是flomo的卡片结构,个人觉得flomo的卡片结构有问题,链接和编码有问题

链接不是标签,编码也不是记录时间

自己改造了一下卡片的结构

ryooo点评:

卡片法嘛…看你走的是哪种流派…

  • 13年zettlekasten.de又演化出一派
  • 原始的卢曼算正教
  • 《卡片笔记写作法》出了一派

9.1.2023-12-09 反思记录:思考flomo的卡片结构

这是flomo的卡片结构,个人觉得flomo的卡片结构有问题,链接和编码有问题

链接不是标签,编码也不是记录时间

自己改造了一下卡片的结构

ryooo点评:

卡片法嘛…看你走的是哪种流派…

  • 13年zettlekasten.de又演化出一派
  • 原始的卢曼算正教
  • 《卡片笔记写作法》出了一派

9.1.2023-12-15 与ryooo一起讨论笔记的组织

ryooo的kg笔记法的整理方式:

  1. 有想法,记录到滴答清单,或者直接写入到ob中
  2. 把记录或者想到笔记,找到对应笔记的toc(笔记目录节点),直接插入。

自己采用的笔记记录和整理方法是(建设数据仓库了好多年,希望能迁移到知识管理):

  1. 碎片化卡片记录,记录的时候使用采集模板:包括编码、双联、结构化的正文字段(obs层)
  2. 主题整理,通过双联关联所有的卡片,提取对应的正文,通过编码进行所有正文的排序,最终形成一个主题( dwd层)

采集的小卡片属于(obs),用dataview合并卡片在一个页面(dwd层), 如果这个页面需要发布, 就复制内容到一个新的笔记中进行发布(app层)

每一层的分工不一样。进行解耦,有一些冗余,不过可以相互不影响

不同点:

ryooo的颗粒度是一个大笔记。 我的颗粒度是小笔记。

  • 记录的时候不去看整个笔记,有啥记录啥
  • 后面在整理的时候在用ob
  • 一篇文章我要修改,不需要去看大笔记, 只需要找到对应的小卡片,直接修改就可以

修改小笔记(卡片)有三个修改点:

  1. 这个卡片不属于这个主题,修改双链
  2. 这个卡片的正文需要增加和删除
  3. 这个卡片的排序不对,要么提前,要么往后放

修改了卡片后,对应的内容会通过dataview自动聚类,生成新的文章

闪念笔记为啥不用滴答清单?

滴答清单记录,待办事件很爽,但是记录想法就比较麻烦:

1.不支持导入双链
2.和ob不能无缝的连接

手动从滴答清单迁移到ob,这个成本太高,我基本都是闪念笔记和小卡片,如果只有一两个想法我就忍了,一天有几十个,在手工,效率就低了

另外自己把知识库和任务系统进行了分隔,融合在一起会很累,滴答清单专注进行时间管理

9.1.2024-01-07 新改进的obsidian卡片盒笔记自动化流程使用太爽

昨天修改了模版后,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

  • 实现了汇总卡片只拉取:产品 对应的双链,这样正文中就可以任意输入双链,没有限制了,很爽
  • 打开汇总页面,总结将卡片汇总内容汇总,并输出到剪贴板,不需要自己手工复制,关键是复制的格式是没有被处理过的
  • 减少很多信息的交叉,让自己的效率又变高

9.2.2023-11-24 反思记录2023-11-24

对卡片盒笔记法终于有一些了解后,开始收集一张一张的卡片,却发现不知道要收集什么卡片,今天又重新听了了卡片盒笔记法

在搭建自己的卡片盒架子,自己要好好的思考,到底我解决了什么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卡片盒,针对这样的卡片盒,我目前已有的卡片是什么?我还要补充什么?

当明白某一件事情怎么做后很高兴,但是也很悲伤,因为之前做的事情都白费了,什么事情又得重新开头做

这也就是古人说的吧,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后,挺过来才会见到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