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写作是门手艺

#书名

推荐语

Everything that can be thought at all can be thought clearly.(凡是可思者,皆可想清楚)Everything that can be put into words can be put clearly.(凡是可书者,皆可写清楚)

序 论文是怎样写成的?

会做是一回事,会教是另一回事。

论文写作是门手艺。跟师傅学手艺,通例是徒弟先旁观,后帮忙,最后实习。师傅传帮带,靠身教,不靠言传。

一篇好论文,是恰当的词出现在恰当的句子中,恰当的句子出现在恰当的段落中,恰当的段落出现在恰当的结构中。

一件事,本来是自己做不好,因而不肯做,可是我很容易偷换概念,认为既然自己不肯做,就是谁也做不好。

手艺终归是手艺,不动手学不会。

第一篇 分野:作文与论文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第1章 思维的成人礼

大学的专业性写作重点不在个性、情节和人物特征的表达,而是以实证或阐释的方式,去认识人类活动显现的关系、行为、思想、制度、过程和问题。这种认识必须基于证据:使用专业语言、概念、逻辑和方法,对一个知识(观点)进行证明。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运用的知识。[3]

大学的专业性写作重点不在个性、情节和人物特征的表达,而是以实证或阐释的方式,去认识人类活动显现的关系、行为、思想、制度、过程和问题。这种认识必须基于证据:使用专业语言、概念、逻辑和方法,对一个知识(观点)进行证明。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运用的知识。

中国学生很爱用长句,喜欢用各种复杂的术语来重复同一种意思,喜欢诗意的、华丽的辞藻和句子。

能力让火车准点行驶,但是不知道驶向何方

第2章 写作:学业和事业起飞的火箭燃料

说理写作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和提问能力、资料搜集与消化能力、抽丝剥茧的分析与论证能力、化无形为有形的整合能力、以读者为中心的共情和沟通能力。

写作使得人类经验可以有序积累,从而实现能力的持续迭代。

无数事业上的起伏都起因于雇员有没有能力流畅地陈述事实、概述一次会议的内容,或阐述一种想法

写作是人类进化的一种利器:我们并不完美,写作让我们严谨和有条理;我们总会遗忘,写作让记忆得以保存;我们终将衰老,写作维持和扩展着我们的脑力;我们终将死去,对抗时间的最有效武器莫过于写出“藏之名山”、被后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最后,咱们的目标并不是成为写作大师,而是写出清晰简洁、逻辑严谨流畅、言之有物的文字。这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只要能把动作分解并辅之以大量的练习,再加上反馈修正,这个目标不难实现。

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听话、出活”但不善沟通,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技能的掌握需要大量的练习、纠正,最终形成稳定的神经连接和肌肉记忆,才算真正学会了。

第3章 怎样使用这本书?

说理写作中,透明玻璃式的清晰文风为上乘之选

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真理是火花,反对意见则是风箱。

现代人注意力碎片化,既没时间读长篇大论,更没时间写冗长的文字,我建议用三五百字锻炼短篇写作能力:围绕一系列主题,每篇不要超过300字,最多不能超过500字。

短篇写作背后是一系列重要的能力: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跟外行沟通的能力、界定与限定的能力、高效萃取信息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共情能力等。这些要素练好了,说理写作就只需要组装、排序了。

我建议你采取两个角度来锻炼写作:一个是本学科角度,一个是陌生角度。

写作需要放下:放下思想负担、放弃陈旧观念。

练习·电影·阅读

(1)条理清晰,能让人看完就明白;(2)吸引读者,能让不感兴趣的人产生兴趣。

花两三周确定题目,三周搜索、阅读并整理文献,四周按照框架写作,余下两周左右用于修改和吸收反馈。你可以据此做一个日程表。

第二篇 风格:透明玻璃与彩色玻璃

马虎草率的文笔反映粗心懒散的思维,晦涩费解的文笔反映含混不清的思路。

第4章 此满分,彼满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注重文采和抒情,但弱于说理和论证。现代的科学写作风格,则要求一切以证据为基础,讲求语言的清晰而非绚丽,讲求逻辑的周延而非随便发挥,追求说服力而不是充沛的情感。

文风区别仅是表层的区别,情感表达和科学说理的区别也只是具体表现,背后反映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断裂。

这些题目需要用鲜明的观点、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这些都依赖于阅读量,而不能诉诸泛滥的情感。

通常,欧陆重思辨,而美国偏实证。

在这里,你会感到社会中的各种知识的类型和重要性都在发生改变,那些曾经或仍然令你们动心、动情或动容的文字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能作为你熄灯后侃山的谈资,或恋人间“秋日的私语”。
你们要面对的是一套看上去很冷峻其实未必冷冰冰的关于社会的因果性的知识,斐然的文采必须让位给叙述的精确;甚至你们必须学会一套现代的有关知识和学术的规范:抄录他人的精美文字,在中学时可能得到作文老师的一串串红圈,而在这里,则是侵犯知识产权,甚至是剽窃,不能毕业,得不到学位。[31]

第5章 此玻璃,彼玻璃

中国读者太老实,看不懂时就自我归因,认为自己读书太少,而不会去怪罪作者。其实这样反而会惯坏作者,让他们继续写出非常糟糕的文字。

乔治·奥威尔有句含意隽永的话:好的文章如同窗户玻璃(Good prose is like a window pane)。

好的文字就像窗户上的透明玻璃,读者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致,以至于意识不到玻璃的存在。这才是文字应有的作用。反之,绚丽的文字就像教堂的彩色玻璃一样,美则美矣,但是你很难看到外面的景色,如此窗户只能作为装饰之用。

天然物质往往并不天然,而是夹杂各种杂质;高度纯净的东西无法信手拈来,而是需要高超的技术去提炼。化学如此,写作亦复如是。

第6章 为什么不好好说话?

官腔的诀窍在于“用最大的篇幅,说出最少的信息”

造成晦涩的另一个起因,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意思都不十分确定。他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有个模糊的印象,但或是由于智力的缺乏,或是出于懒惰,而没有在脑子里将其形成清晰而确切的意思,那么他无法用精准的方式将混乱的观念表达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写作清晰流畅的文字,降低理解难度,为读者提供方便。

如果读不懂一篇东西,大可不必怪自己,而是要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作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健康的倒逼机制,逼迫作者们清晰地写作。

练习·电影·阅读

说理写作通常首先要划定话题讨论的范围、提供清晰的定义,以确保作者、读者所谈的是同一件事情。概念界定方法,可参见加里·戈茨的书

第三篇 提问:问题意识与选题判断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第7章 初阶:问题是文章的引擎

问题是文章的引擎。没有问题做导引,写作就变成无趣又无用的无病呻吟。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问题意识决定了写作的靶心,决定了写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提问是写作和研究中最难的一步,也是最不可捉摸的一步。

有的是指宽泛的议题(issue)或者话题(topic),有的则指的是难题(problem),有的则是指引人疑窦的疑问(question)。

三者区别何在?一般而言,议题是指一系列宽泛的话题,涵盖面比较广。可以说,议题是一个问题丛(cluster of problems)。

其一,谁、什么、何时、哪里属于描述性问题,主要回答事实性问题,属于封闭式提问。其二,为什么和怎样属于分析性问题,前者涉及因果关系,后者是作用机制,它们可以突破纯粹的事实层面,把点点滴滴连接成线(connecting the dots),从而在混乱中找到秩序。

·第一步,我要研究(在此处填上一个宽泛的议题)。·第二步,具体而言,我想聚焦于以下疑问:(1)为什么有的……,有的……却……?(此处比较现实中的差异和奇怪现象)(2)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一结果?(3)这些因素和结果之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第三步,回答上述疑问,有助于帮助……解决以下现实难题或者理论问题……

问题涉及六个要素:谁、什么、何时、哪里、为什么和怎样。其中,我们可以从谁、哪里、何时、什么这四个问题入手,不断收口,实现有效聚焦。

虽然收缩过程中,样本的代表性有所损失,但与其茫然地面对一个空泛的群体,不如细致地描绘一个小的样本。小而细的研究一般而言优于大而空的研究。

窄化聚焦就是不断增加限定词,不断收口的过程。收到什么程度为止呢?这并没有一定之规。我的建议是收缩到你能够驾驭(managable)的程度。

对于写作和研究,我们更关注的是“片面而深刻”而不是“全面而肤浅”。

第8章 中阶:谜题是文章的救星

“文章的救星常常并不在于作者的风格,而是在于某些作者能够发现的奇异的事实。”

这就是我经常告诉学生的谜题测验:如果你讲完一个问题,听众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谜题;反之,如果听众只是平淡地回应一声“哦”,说明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问题,一个很难让人兴奋、很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

康德说,智慧是组织化的生活,科学是组织化的知识。

好的研究问题应当足够有趣。有趣的关键就在于谜题。

“有的……有的……”句型实际上是把前文所提到的哪里、谁、什么时候这三个问号给具体化了:为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地方……?为什么有的人……有的人……?为什么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个人、时间在因变量、自变量上的差异来获得关联知识。

不善提问者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有的……有的……”句型来训练自己的提问能力。

第9章 进阶:变量是思考的支点

观察世间万物,诀窍就在这动静之间。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张弛。

我把变量思维概括为八个字:比较差异、寻找机制。科学推理建立在两个最核心的思维环节上:控制和比较

变量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巧合、相关和因果。

双盲实验是迄今为止最可靠的因果识别机制,如同一面照妖镜。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双盲实验的思维,你会拥有一双火眼金睛。

你至少还可以从三个维度找出差异: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类别维度。

学术上的庖丁解牛,无非是把案例内部的差异进行系统的比较,以发现关联。

第10章 高阶:品味决定了选题的境界

可见,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当你看到、想到、听到甚至梦到好的想法、理论、事实、方法、谜题时,把它们写到本子上。一句很妙的评论,一个有趣的现象,只管记下来。你阅读其他研究时,也要尽量总结。到后来,你会发现:这个收藏非常特别。随着你收藏册的扩展,你大脑中的连接也在突飞猛进。你的头脑变得越来越精细:同样一件事情,别人能看到一两个层次,但你可看到三四个层次。你的识别能力在提升,判断力和品味还会是问题吗?

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

还有,时间是否充足?眼高手低是通病。对于初学者来说,做完比做好更重要。只有把一个东西做完,研究者才能体验整个研究和写作的周期,以提升经验值。

第一把尺子是相关性(Relevance),包含两个指标:

·问题跟多少钱有关系?

第二把尺子涉及时间尺度(Scale of time),同样包含两个指标:

问题持续多久?如果一个问题要困扰我们很长时间而不是转瞬即逝,它将是意义重大的问题。

第三把尺子涉及可能的研究贡献(Potential contribution)。

第四把尺子最为根本:因变量和福祉的距离(Distance from well-being)。

片面而肤浅的,我称为“聊胜于无式写作”;片面而深刻的出自“专家之手”;全面而肤浅的则是“大饼式写作”;全面而深刻的,则出自“上帝之手”。

不要出去寻找应用和新方向,他们会随着你研究的深入很自然地向你靠拢。

有记者问季羡林先生,学那些早已作古的文字,如梵文、吐火罗文,有什么用?季先生淡然说:世间的学问,‘学好了,都有用;学不好,都没用’。

练习·电影·阅读

我们这一生要做什么?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越聪明的人,对这个问题感觉越恐怖。所以,茨威格才说:“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在年富力强、富有创造力的时候发现自己人生的使命。

第四篇 阅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

告诉我你读的是什么书,我就会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契诃夫

第11章 读什么?

好东西读多了,头脑的雷达才会敏锐,分辨率才会高,才会产生精细的感觉。同样一件事情,你看出的层次才会多。我们有时候评价一个人“脑子缺根弦”,实际上就是指他不够敏感,对某些事情未能领会和反馈。说得抽象点,就是这个人的认知复杂性偏低。复杂的头脑需要海量的输入。

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巨大的分层、分流机器,所灌输的知识比文化更多,所激起的焦虑比好奇更多,所抑制的创造比恶习更多。

过分强调专业训练而忽略通识教育,我们会培养大批“有知识但没文化”的毕业生。

朱熹曾言:“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最后,看反馈指标。客观指标包括版次、印刷次数、网站评分、读者评语等。

经常读书的学生,说话更有趣,理解更深入和全面。我也有相似感受,读书多的人更像知识分子,而读论文多的人更像知识工人。

总之,建议大家做一个读“书”人。如果只读论文,书卷气就淡了。

第12章 怎样读?

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就是它开始被浪漫化

情境化阅读指的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情境中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事物永远不可能脱离真实之境、生命之境存在。语言一旦脱离情景,便失去了深邃与真实,曲解过后真意幻灭。任何观点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里: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对准特定的群体,要起到特定的效果。

任何观点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里: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对准特定的群体,要起到特定的效果。

首先,尽量做成电子版笔记。

第13章 出口即入口:读无字之书

如果一个人跟现实接触太少,她会缺少现实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无法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共情能力。

何为阅历?简单地说就是阅读和游历。何为见识?见过才能识别。

当我们实地调研时,写札记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你可以每天像一台人体录像机一样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记下来。日积月累,你手中就会有千万兵马可资调遣。这会让你变成一个能说会写的人,哪怕在一些非常紧急的场合,你也可以迅速地想出巧妙的角度,调出有趣的素材,从而给出一个出色的演讲。如果不写,如同让水龙头一直开着。

我所倾慕的作品,应当是遍读有字之书、遍历无字之书,将自己的生活与思索融汇进严肃的写作中。这样的写作,才能不负此生。

练习·电影·阅读

短篇写作。概述一本书的内容。高效地萃取信息之能力极端重要。问自己几个问题:(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些对你有启发?(2)作者的观点有无材料、证据支持?证据是否可靠?(3)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的此书?她的动机是什么?

第五篇 文献:对比与对话

有些书就像壁炉里的火苗:我们将它从邻居家借来,在自己家点燃,并与他人分享,那么它就属于我们大家了。——伏尔泰

第14章 文献和综述

使用文献的原则是:为用而引,而不是为引而用。本末不可颠倒。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问题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评论。它包含几个要素:其一,以某个问题为核心,以相关性为框定范围;其二,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看学界分别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有哪些发现,此为述;其三,对这些文献进行评价,哪些方面做得好,存在哪些缺陷,此为评。

首先,避免重新发明轮子。

做研究是在机会和限制之间取得平衡:新的问题带来新的机会,但这通常只能在既有方法和认识水平下进行。

文献综述的第二个功能是用于研究定位。

第15章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何使用文献?

沾边文献(Tangents)。这类文献跟你的研究相关但不是直接相关。

不能照着别人的文章模仿其结构和观点,重复其论证过程。

第16章 文雅地抬杠:如何与文献对话?

这些模板可以为那些不知道怎么综述文献的人提供脚手架。兹录一例如下:
在最近关于_____的讨论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为_____。一方面,有些人指出_____。从这一角度讲, 。然而,另一方面,其他人认为。用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_____的话说,“”。根据这种看法, 。总而言之,问题是,还是
我自己的看法是_____。尽管我承认_____,但我仍坚信_____。比如说, 。尽管一些人可能会反对称,但我会回应说_____。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_____。[193]

在最近关于_____的讨论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为_____。一方面,有些人指出_____。从这一角度讲,。然而,另一方面,其他人认为。用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_____的话说,“”。根据这种看法,。总而言之,问题是_____,还是_____。我自己的看法是_____。尽管我承认_____,但我仍坚信_____。比如说,。尽管一些人可能会反对称,但我会回应说_____。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_____。[插图]

再次,在逻辑和方法方面,作者怎么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做,你能回答得更好吗?

首先,找到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凝结核,即核心问题。

其次,在我们确保神不散之后,如何确保形不散呢?诀窍在于三个字:结构化。

第二,在中观层面,即每一个理论内部,我采用了一个实质组织结构,每个理论都按照背景、逻辑、解释力三个角度来组织对文献的综述。

练习·电影·阅读

你会发现学校之外的工作跟写论文有相当多的共同点:都需要敏锐的问题意识,勤奋地文献开矿和资料收集,以及“愣头青”式的斗志。

第六篇 论证:观点·理由·证据树形结构

古代道家思想家虽然深刻而富有灵感,但或许因为他们非常不信任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所以未能发展出任何类似于自然法则观念的东西。——李约瑟

第17章 论证与谬误

论证的第一步是区分观点(opinion)与事实(fact)。观点是推测、判断、主张。对同样一件事情,观点因人而异,所以主观色彩很重。而事实是对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物之陈述、描述和总结,力求客观。

区分事实和观点是非常基础的论证训练。分不清事实和观点,就会导致要么强词夺理,要么不讲道理,要么大讲情怀。这些都属于流氓逻辑。

数字化思考非常重要,不仅有助于客观分析,而且能够有宏观视野。客观的数据可以让我们把握趋势和整体脉络,而不至于被支流和细节所牵绊。

第18章 树形结构

论证包含四个要素:观点、理由、证据以及三者的黏合剂。

按照图尔敏的说法,论断分为五类:事实论断、价值论断、政策论断、概念论断和解释性论断。

其二,观点要值得一说,杜绝废话。

其三,适度表达:别太多、别太满。

恰当的表述往往需要对观点施以时间、空间、概率等方面的限制。范围得到限定,观点遭受攻击的可能也会降低。

证据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量化证据、定性证据、实验证据、文本证据、权威专家等

总之,如果把写作比喻成一棵树,那么问题是树根,观点是树干,理由如同树枝,而证据则是树叶。树根决定了树的高度和宽度,如同选题决定了文章的格局和影响力。

第七篇 结构:约束与自由

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到处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于此。

第19章 结构:化无形为有形

罗伊尔区分了六类结构。这些结构针对实质内容,在写作中较具有启发意义:范畴结构、评价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因果结构。[插图]具体如下:

范畴结构、评价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因果结构。

已知到未知(熟悉到不熟悉)、简单到复杂、共识到争议、普通到特殊、过去到现在、空间结构依次介绍。这样的顺序符合人脑的认知习惯。

第20章 土八股与洋八股

因此,论文的刻板结构反而有利于信息传播和知识积累。

论文的典型结构被概括为TAIMRDR结构(简称TMD结构),具体是指:题目(Title)、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和文献(References)。

引言还需要做好渲染的工作,要让读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21章 孩子好生、名字难取:怎样起标题?

学术类文章让读者理解费力,障碍主要来自专业词汇、抽象词汇和泛泛的组合词汇。好标题应当限制这些词汇的数量。

(2)悬疑争议比平铺直叙好。

(3)借用通俗文化元素可以引起更大范围的共鸣。

(4)适度使用文学化的表达。

练习·电影·阅读

我们总会介入各种争论中去,克制地表达意见的能力非常重要。请注意:(1)避免用情绪化的词语,谁用谁输;(2)对双方的意见都要细致梳理并做出评估。

第八篇 流动:微观结构与中观结构

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

第22章 词与句:微观结构

词句层面有六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抽象与具体、名词与动词、上句与下句、长句与短句、被动与主动以及语言差异。

对名词和动词进行追问下沉。凡是遇到非常笼统的名词,可以问:何种……(what kind of)?对于动词则问:怎样……(how)?

最后,主谓宾之间要快速衔接,不能有复杂的插入语。

其次,信息铺陈符合人脑规律。旧的信息放在前,新信息放在后;具体的放前,抽象的放后;熟悉的放前,陌生的放后。这是人脑认知的规律,不能做违背规律的事情。

句子最好能够长短结合。好的表达应当如乱石铺地,大小的石头都各得其所。

首先,当我们需要客观地描述一个过程时,尤其是作者本身的主观色彩需要克制表达时,被动语态就能体现出所要求的效果。

其次,当我们需要强调某个事物而将其提前为主语时,被动语态可以使用。

再次,当我们需要考虑句子的可读性,加强句子与句子的衔接时,被动语态可以使用。

第23章 段与节:中观结构

读者方便原则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因为优质的注意力时间非常短暂。

1.一段话只说一个意思

由于作者是“归纳视角”,而读者应是“演绎视角”,所以方便读者的做法是第一句话就交代这一段的主题和目的,这相当于给读者提供一个抓手,轻松地把枝节性的证据和理由拎起来。

4.每段尽量不超过十行

3.小标题概括若干段意思

在你写一句话,组织一个段落,布局一个章节时,请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到底要表达什么?·现在写的东西跟这个动机有什么关系?关系是否紧密?·我有没有偏离主线?现在写得是否多余?

练习·电影·阅读

  1. 检查你的句子中词汇的抽象层级处在哪个等级,是否方便读者理解?
  2. 检查你的句子是否主谓宾齐全,插入语是否多到累赘的程度?
  3. 看一下上一句话的句末和下一句的句首的词是不是相同或为同义词。
  4. 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是否是主题句?这一段是否围绕一个观点展开?这一段中各句的主语是否能串联起来?
  5. 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读起来是否有断裂感和跳跃感?
  6. 你有没有运用字体、颜色、行距和段距来设计页面?整体的页面布局是否美观?

第九篇 故事:理智与情感

传统上,人类一直基于四大学问——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来寻求亚里士多德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当如何度过他的一生】,试图从每一门学问中得到启迪,从而编织出一种人生意义。

第24章 故事是什么?

叙述是一连串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或观点。可见,叙述包含三个要素:事件、顺序以及观点。

故事是对平常事件的悖离,是新奇,是曲折,是悖论,是与众不同。

故事有4C原则:因果关系、冲突、多样性和角色。

诀窍就是张力,大致有三类:冲突、对立和矛盾。

人们会忘记你所说的,会忘记你所做的,但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

第25章 讲好学术故事

一个好的学术故事应当包含对三个要素的论述:重要性、挑战性和创新性。

难度丈量着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尺度。因此,阻力越大,故事张力越强,研究越受期待。

其次,好的学术故事应当把令人兴奋的发现告诉读者。

第26章 框架:编码与解码

框架是指人们对一个问题发展出一个特定的概念或重新调整他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的过程。[339]

我们说一个人接地气,其实指的是非常懂得听众的隐含思维框架,说出来的东西容易引起共鸣。

提炼时,主旨要恰当地拔高:首先,要把研究跟更大的主题相关联,以突破一时一地一事的碎片化状态,能够见其大。

剪裁的第一个标准是相关。

剪裁的第二个标准是比例感。

剪裁的第三个标准是正当。

我们得像雕刻家那样浪费很多石料,像裁缝那样浪费很多布料,才会最终学会剪裁取舍。

练习·电影·阅读

永远把马奇的三原则记在心里,好的故事“详尽到足以让人感兴趣、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可信到足以让人接受”。

第十篇 视角:读者意识与过程管理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第27章 读者与作者

朱光潜曾讲过作者与读者的四种关系:不视、俯视、仰视、平视。

第28章 如何克服写作障碍?

2.不打腹稿、先有后好。

写作即思考的过程,而不能把写作当成思考的结果。

所谓灵感,不过是平时积累和思考之后的自然倾泻。

第29章 写作里程与反馈回路

想学东西,脸皮就要厚,内心要足够强大。大凡有点水平的人,一般都会有点性格。过宽杀人,过美杀身。想让高手指教,你就不能把自己的尊严太当回事。

一封有礼貌的求助信应当:(1)称呼准确;(2)落款清楚;(3)考虑对方的私人时间;(4)为对方留足时间;(5)如果对方拒绝,不要死缠烂打。

真正的礼貌不是说一大堆客套话,而是把所有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做了,让对方尽量舒服地为你提供意见。

我建议你建立个人的“四库全书”,以系统收集写作材料:· 素材库:随意浏览的网页,只要有可取之处,也要注意收集保存。甚至你在看电影的时候,遇到巧妙的对白,也可以截屏保存。

后记

我所做的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重要。——伏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