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思考,快与慢

#听书导图 #书名

视觉笔记

ce182a28373ca1b2e10d06e5daa6f940.jpg|600

版权信息

书名:思考,快与慢
作者:[美]丹尼尔·卡尼曼
译者: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

本书所获赞誉

生活就像点菜,饥饿时菜会点得特别多,但吃一阵就会意识到浪费;如果慢条斯理地盘算怎么点菜,别人已经要吃完了。这就是决策的复杂性。

序言

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最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见中受到启迪。

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地说就是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对这种启发性手段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其预测带有成见(系统性失误)。

人们是根据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估测事情的重要程度的,而这往往也与媒体报道的广泛程度有关。

本书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幸运在每个成功的事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而已

这就是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这个关于“猩猩”的研究阐述了与我们大脑相关的两个重要事实: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因为系统2在代替系统1进行日常抉择时总是耗时很长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

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然而,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系统2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系统1产生的直觉和冲动。

瞳孔大小的数据与受试者的体验非常吻合:数字位数越多,瞳孔扩散得越大;任务的难度与付出的努力相符合;瞳孔扩散到最大的时候也正是付出努力最多的时候。

瞳孔是衡量与思维活动形影不离的生理刺激的标尺,我们可以通过瞳孔了解大脑的运行状况。

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需要付出努力,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他们对这种状态所带来的愉悦感的描述非常吸引人,米哈里称之为“最优体验”。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自我损耗的影响能通过注射葡萄糖得到缓解

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然而,对事实的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需要这个事实的时候却总是无法立即将其提取出来

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

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但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也是懒惰的。

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见。要想消除成见,还需具备另一种能力,他称其为理性。

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联想的原则缩减为三个:相似性、时空相接以及因果关系。

系统1包含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能立即估测哪些事情是正常的,哪些是出人意料的,它是你作出快速直觉性判断的依据,且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准确的,而你的所有判断活动几乎都是在这一系统的指引下毫无意识地完成的。

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觉局促,较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句。

心情显然能够影响系统1的运行:当我们不舒服和不开心时,就会丧失自己的直觉。

正如很多科学家所言,虽然我们证实了好心情、认知放松和对连贯性的直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熟悉了,就会喜欢,这就是一种曝光效应。”

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系统1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你个人世界的模式,它呈现的都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

这些事和其他种种事情本应是不正常的,但现在却显得正常了。因为这些事是对之前那些预期的肯定。这些事之所以看上去正常是因为它们重复了原来的情节,记忆中的这些情节相互联系,对这几个事件作出了解释。

对大脑反应的许多研究表明,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察觉速度是惊人的,察觉过程也是微妙的。

系统1理解语言,也了解分类标准,它能辨明那些貌似正确的价值,也能廓清那些最典型事例可能出现的范围。

我们显然从出生时就对因果关系有感觉,当然,这种因果关系并不依存于理性思维,它们是系统1的产物。

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如果你赞同一个总统的政见,你可能也会喜爱他的声音及着装。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顺序的确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无法从记忆中获取的信息(即使是无意识的)可能并不存在。系统1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最可信的故事情节,但它不会(也不能)提取本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的信息。

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

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人们总会结合力量和可信度两方面因素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刚毅的方下巴和自信的微笑便可告诉我们,这个人很有能力。

思维的发散性和强度匹配结合起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很多自己不很了解的事情能够作出直觉性判断。

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作出的评估。“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系统1的特点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推断原因和意图。。忽略歧义,按捺住心中的疑问。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作一些基本估测。。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真正去计算,而不是空想(思维的发散性)。
·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对可能性作出过高估计。*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系统1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

(1)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确。(2)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大。

使用一个足够大的样本是降低这种风险的唯一方法。选择小样本的研究者只能看自己是不是能选对合适的样本了。

人们很容易在根本没有模式的情况下创建模式。

简单说来,如果你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做是有规律的事件而犯错。我们都非常愿意相信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随机的。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在想象的世界中过早下结论比在现实中更有把握。

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

阿莫斯和我都是正确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产生了锚定效应,即一个系统对应一个机制。锚定有一种形式,即它是在进行刻意调整时发生的,这也是系统2的一种运行模式。还有一种是由启发效应产生的锚定,是系统1的一种自主显示模式。

暗示即一种启动效应,它会有选择地找出相应的证据。

我在教学生谈判时,给他们的建议是如果你认为是对方作出了无礼的提议,你就不应该提出同样无礼的提议,因为两者之间有距离的话会使此后的商谈难以进行。你应该大吵大闹,夺门而出,或者威胁对方说自己也会这样做,要让对方明白以这个数字为基准的话,谈判将难以继续。

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我们将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

感性而非理性,易被琐碎细节左右,并且对较小的可能性和极微小的可能性之间差别的感知力不够敏锐。

艾拉事件说明,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尽管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基础比率在预测中的作用,但当他看到某个人的性格描述时,就会忽略掉这些比率。不出所料,他用对典型性的判断替代了对概率的评估。

典型性的第一宗罪就是,它过于喜爱预测不可能发生的(低基础比率的)事件。

关于贝叶斯定理,有两点我们要铭记在心,要知道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第一,基础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头的案例已有证据的情况下依然如此;第二,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都会被夸大。

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当你想更加详尽地说明某个可能的事件时,只能降低其概率。因此这个问题使典型性直觉和概率逻辑两者对立起来。

我们让逻辑与典型性互相竞争,结果典型性赢了!

人们对更详细、更丰富的描述作出的概率判断更高,这一点有违逻辑。预言家总会给其客户设下陷阱:对情节加以详述会使其更可信,却更不可能成为现实。

系统2的惰性是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事实,而对典型性会阻碍明显的逻辑原则运用的相关观察也至关重要。

“对于贵重的产品他们还附赠一个便宜的小礼物,这样的话,整套产品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少即是多就是这个意思。”

第16章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一是我们容易赋予个人以典型特征,二是情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影响个人的思考结果。

这项实验说明当某人知道其他人也听到了同样的求救信息时,就会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变小了。

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难,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就更难了。

这些受试者不愿从普遍现象中推导出特殊性,这一点与他们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出普遍性如出一辙。

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对良好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的惩罚更有效。

成功=天赋+运气巨大的成功=更多的天赋+更多的运气

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你应该将这种记忆大量激活的过程想象为以下几步:由信息和问题激发起联想记忆,然后自我反馈,最后选定最具连贯性的合理性方案。

按照以下4个简单步骤来做,我们就可以进行无偏见预测:
1.先估测出平均绩点的平均值。
2.根据你对证据的印象算出与之相匹配的平均绩点。
3.对你的证据和平均绩点的关联作出估计。
4.如果关联度是0.3,则从估算出的平均绩点的平均值中抽出30%,放到与之匹配的平均绩点里。

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几次幸运的冒险便会给一个不顾后果的领导人罩上耀眼的光环:极富远见、英勇果敢。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

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一点是,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点是,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低度自信可能更有益处)。

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对通过数理统计来作决定的厌恶情绪影响着人类,这种厌恶源于我们本身对自然事物的偏好以及对人工合成产物的否定。

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此时不回复可能会被视为对错误的默认,但我从来没有发现这些不友善的批判有什么指导意义。

学习需要一定的反复强化。

·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
·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请记住这条规则: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这些条件若得到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

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看轻或是忽略分布信息的普遍趋势可能是预测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计划者应该尽力划分出预测问题的类别,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所有能够获取的分布信息。

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对他人生活影响巨大的人可能是乐观和过度自信的,这种人承担的风险远大于自己所能意识到的水平。

性情乐观的一个好处是它使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但是这种坚持可能需要付出很高昂的代价。

他将自己的提议称为“事前验尸”。流程十分简单: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克莱恩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在不同的简单风险之间和在有风险与确定的事情之间,究竟是什么规则操控了人们的选择。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由无关紧要的措辞变化引起的巨大偏好变化。

人们的各种选择并非基于金钱价值,而是基于各种结果的心理价值,即它们的效用。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效用是伴随财富的变化出现的,而不是伴随财富的各种状态出现的。

在没有理想的选择时,人们更愿意碰运气

你只是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你对失去的厌恶程度远大于你对得到的喜欢程度。

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在得失都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
·在肯定会有损失和有可能会损失更多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

在前景理论的描述中,对人类产生直接情绪影响的是得与失的情绪,而不是财富和普遍效用的长期前景。

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这个例子凸显了“无差异曲线”的标准模式没有预见到的选择的两个方面。第一,人们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参照点发生变化。第二,改变的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突出,其有利之处包括对倾向于现状的偏见。

前景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参照点是存在的,而且一定量的损失比等量的所得影响更大。

穷人可以像商人那样思考,但其原动力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商人不同,穷人对获得和放弃之间的区别很在意。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只能在不同的损失之间作出选择。花在某件商品上的钱对于本来可以购买的另外一件商品而言就是损失。对于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

第28章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损失厌恶这一概念绝对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

人类的大脑和其他动物的大脑都包含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总会优先考虑不好的消息。

损失厌恶系数指的是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参照点所关注的是现状,但它还会是将来的目标,即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种损失,超过了目标就是种所得。

我们发现公平性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损失强加给他人。

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与预期原理相反,人们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和对结果可能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大可能的结果,而几乎肯定的结果相对于确定的结果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预期原理通过可能性来判定价值,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

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当你关注某种威胁时,你就会担忧,而且决策权重会反映出你的担忧程度。根据可能性效应,这种担忧和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并不相符。仅仅减少或降低风险还不够;若想消除这种忧虑,必须将其出现的可能性降低为零。

在审视自己的选择是否错误的时候,我们在处于损失的情况下会选择冒险;处于赢利的情况下会选择规避。

人类的很多不幸处境都在右上角那栏中得到了体现,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的抉择比较糟糕时会孤注一掷,尽管希望渺茫,他们也宁愿选择使事情更糟的较大可能性以换取避免损失的希望,这种做法常会使可控制的失误变成灾难。

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罕见事件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过度重视。

尽管过高估计和过高权衡是两个不同的现象,却有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即集中注意力、证实性偏差以及认知放松。

我们的大脑有个有用的机能,它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奇怪、不同或是不寻常的事。

当某件事的其他可能不太明确的时候,罕见事件的概率就很容易被高估。

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对相同的可能性,更加生动的描述产生了更高的决策权重。

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人们在收益状态下更倾向于规避损失,在亏损状态下更倾向于承担风险。

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钱是衡量一个人自身利益与自我成就感的标尺。

对于人类来说,心理账户是窄框架的一种形式;他们通过有限的大脑使所有事情都得到掌控,易于管理。

金融研究中已经记录了大量人们售出自己的赢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这被视为一种偏见,关于此还有一个晦涩难懂的名字:处置效应。

理性的决策者只会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经济人不会去考虑纠正先前的错误。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决策,在大大小小的许多决策中都能看到其身影。由于买了门票而冒着暴风雪开车去看演出就是一种沉没成本悖论。

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希望的研究项目等。

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

人们对由于不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人们极度厌恶为得到其他好处而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的交易,监管风险的法律与规章充分体现了人们的这种厌恶。

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抢劫案中单一评估和联合评估的不一致属于判断和抉择中的逆转。偏好逆转(preference reversals)是在19世纪70年代被首次提出来的

即事物和事件在它们各自的情境中进行比较时,会造成对重要事情的选择不一致。
你不应该形成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总是不一致的印象,也不应该认为判断完全是混乱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多个范畴,因为我们有标准

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往往如此。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损失能比成本引起更强烈的负面感觉。选择不是基于现实的,因为系统1就不是基于现实的。

在前景理论中,根据结果的好坏,我们对打赌还是确定的事的选择也会不同。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决策制定者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他们是风险规避者);当结果都是负面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愿意赌一把(他们会冒险)。

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
·过程忽视(duration neglect):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经验自我是回答“现在疼吗”这种问题的,而记忆自我则是回答“总体如何”这种问题的。我们只有通过记忆才能保存生活体验,因此,在我们思考生命时,唯一能采取的观点来自于记忆自我。

第36章 人生如戏

在评估整个生命以及一些有趣的事时,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会被忽略。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被米哈里称为心流。心流是艺术家在创作时、人们在被电影和书籍或是填字游戏深深吸引住时的一种状态。

结论是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来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

第38章 思考生活

在你思索某件事时,这件事就不会像你想的那样重要了。

想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无论这个环境是好还是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慢慢地不去想这个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活的长期状况(包括半身瘫痪和婚姻)只在部分时间会对人们的状态产生影响,即当人们关注于这些状况的时候。

聚焦错觉会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更加看好本身就能令人兴奋的事物或经历,即使这些事物或经历最终也会失去吸引力。人们忽视了时间,致使维持人们长久的注意力价值的经验很少受到关注,至少比这种经验应得到的关注要少。

结语

人类的存在有一个核心的事实,即时间最终还是有限的资源,但人类的记忆自我却忽略了这个事实。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人们更偏好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快乐。这种偏见是由结合了峰终定律的过程忽视造成的。

避免系统1出错的方法从原则上讲是很简单的:认识到你正处于的认知领域,放缓并要求系统2来加以强化。

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由于预测特点与输入信息非常吻合而产生的没有保证的自信就被称为效度错觉。

本文描述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判断的三种启发式:(1)代表性。人们通常在需要判断物体A是否属于类别B或是事件A是否属于过程B时,就会使用代表性;(2)事件的可得性。当人们需要估测某类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是某个特定进展的合理性时,就会使用可得性。(3)通过锚定进行调整。当相关数值可得时,许多预测都会用到锚定。使用这些启发式不仅能节约很多时间,大多数时候也很奏效,但它们也会导致一些系统性的错误。更好地理解这些启发式和它们带来的偏见,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境下提高判断和决策的质量。

附录B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价值的心理物理学会使人们在获利概率大时选择规避风险,在损失概率大时选择冒险。

文章来源:思考,快与慢
编辑笔记:OB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