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隐藏
[toc]
结论 你无法衡量的东西,你也无法管理
高手在研究和刻意练习套路,沉淀方法论
背景
冲突
疑问
- 为什么好/差? 从那个纬度看,有什么判断标准?举证:具体哪一点做差,枚举出来? 你的建议
分论点
评价纬度
产品纬度
产品是可以是一个有形或者可视化的事物,以及由这个事物最终形成一种影响力/一种感觉
- 硬性指标/因素(外在,微观):静态-外表,身体 动态-行动的专业度&熟练度
- 软性指标/因素(内在,宏观):意愿/态度/定位/影响力
硬性指标
结构层:场景思维
框架层:易用,清洗
表现层:美丑
软性指标
战略层:
- 满足人性:幸福,快乐
-
范围层:
-有稀缺性价值
时间纬度
- 项目思维
- 风控防控清单
信息纬度
- 问
- 集:知识丰富,大局观,有视野,逻
- 理:辑抽象强,决策准
- 享:沉淀,分享,张力
- 思:了解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 机会 + 自己特长 +别人的合作
人性纬度
正直
- 形成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原则
激情
- 心态积极自信
- 响鼓不用重锤,自知之明
- 敢于担当:模糊地段的工作责任
- 高标准,严要求,数一数二
- 表达感染力,带人,培养人
- 自驱力,对自己负责(工匠精神)
开放
- 让人舒服
好学
- 虚心
学习名人的方法论
马化腾:一秒变小白
小马哥还说过: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最挑剔的用户”。
张小龙: 自然
“自然”并不只是在交互等体验上体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程序员都知道面向对象的方法的核心是更“自然”的对复杂事物的建模方法,“分类”是其核心之一。同样地,产品经理在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需要有一种符合“自然”原则的建模方法,来通过产品结构模块以及模块之间的联系来映射和解决问题。没有开发训练的人同样可以建立“自然”思维方式,事实上,“分类”是人类模式化和识别外部世界的本能方式,如果有意识地对任何问题都从“分类是否合理”的角度来考察,时间长了,会建立起直觉式的分类感觉,而避免形成“大杂烩”式的结果。而对任何一个界面和交互,同样可以用“don't make me think”或者“是否自然到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使用”来反复思考。
目前为止有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