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银发世代》听书稿

#得到/听书/《银发世代》 #听书稿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银发世代》。

2022年11月,联合国宣布地球人口第一次突破了80亿,人口的持续增长与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密切相关,人们活得越来越久,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以中国为例,2021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了18.9%,而到2035年,这个数字则很可能会超过30%。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普遍现象,正如书名所言,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银发世代”。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戏剧的三幕式理论,三幕分别对应着戏剧的开篇、情节升华和结尾。如果把人生也比作一场戏剧,那我们的三幕则代表着幼年、成年和老年。在过去,很多人的一生等不到第三幕就会结束,而如今,人生的第三幕时间越来越长,长度甚至会超过前两幕。但我们真的做好了迎接人生第三幕、迎接银发世代的准备了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虽然我们一边竭尽所能地活得更久,但一边又害怕变老;虽然老年人需要最多的医疗资源,也需要更多的照顾,但他们的需求却最容易被忽视;虽然尊敬老年人是全人类的共识,但老人们也常被视为社会的负担。直到今天,老年这个概念依然带有无法忽视的负面色彩,衰弱、无用、拖后腿等含义与其相伴相随。面对这些矛盾,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老年,如何以积极的姿态迎接银发世代的到来呢?

本书作者路易斯·阿伦森结合自己在美国近30年的从医经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路易斯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目前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老年病专家,她的文章和故事发表在很多出版物中,包括《纽约时报》《柳叶刀》等,她也凭借自己在教学、教育研究和写作中的成绩获得了许多奖项。

在本书中,路易斯用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她对老年人在生理、病理和心理层面的细致观察,并给出了她对医疗体系现状的思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在书中并没有把医学简单地归结为技术问题,而是强调了照护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充满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老年医学模式,技术只起辅助作用。在当今技术至上的医学氛围中,这种充满温度的理念非常珍贵且罕见。

我们每个人家里都有老人,我们也终将成为老人,如果不想让家人和自己的老年生活变成人生的“垃圾时间”,我们就需要了解这个世界对老年的看法,了解医疗体系能为我们做什么,而且我们的行动不应只停留在了解阶段,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改进,既帮助全社会做好迎接银发世代到来的准备,也帮助自己更好地老去,过好人生的后三分之一。而这些,或许就是本书对我们的最大意义所在。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三个部分了解一下本书内容。

首先让我们聊聊,路易斯观察到,老年人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哪些困境?接着让我们聚焦医学领域,说说如今的美国医疗体系在服务老年人时都有哪些问题?最后我们谈谈,该如何构建幸福的老年生活?

第一部分

好,让我们先聊聊,路易斯观察到的,老年人在当今美国社会面临着哪些困境?

近几十年来,人们的平均寿命在快速提升,人生的第三幕在不断拉长。按理来说,工作辛劳了大半辈子的老年人应该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敬,但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老年人经常因年龄受到各式各样的歧视。

“银色海啸”这个词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国家出现,它用来比喻老龄人口的增加会给全社会带来海啸般的破坏力。很明显,“海啸”不是什么好词儿,这能反映出社会在看待老年人时,有一种潜在的消极态度。可社会为什么要消极地看待老年人呢?也许因为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老年人是一种异类,他们是不正常的。

这么说可不是夸张。比如让我们去想象“正常人”这个概念,你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的形象,大概率会是一个健康的壮年人,既不会过分年轻,也不会过分苍老。少年儿童总是能获得社会的额外偏爱,相比之下,老年人群体会被边缘化,被排除在正常范围之外。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罗伯特·巴特勒创造了“年龄歧视”这个词,并把它定义成一种因人年老而产生系统性刻板印象和歧视的过程。年龄歧视忽视了老年人群体的多样性,虽然同为老年人,但有人仍在担任重要职务。有人在工厂做工,有人躺在床上无法自理,还有人能跑马拉松,然而年龄歧视却只看年龄、不看实际,不加区分地看低整个老年群体。在这种歧视下,年轻人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甚至会在不知不觉间,不再把老年人视作同样的人类。

相关的具体表现有很多。比如我们日常语言中,并不缺乏对老年人的侮辱性描述,什么傻老头子、小老太太、老不死、老牛吃嫩草,等等。这些词无一例外都是在诋毁、嘲笑和贬低老年人,抬高那些还没老的人,好像人老了就会自动低人一等一样。

还有,你可能听过这么一个说法,老年人身上会散发特殊的“老人味”,这是一种不好闻的味道。但所谓的老人味真的存在吗?作者告诉我们,其实一个整洁的老人身上不会有任何异味,但随着年龄增长,洗澡会变得吃力,再加上老年人的性激素分泌减少,体味比年轻人更小,所以老年人洗澡换衣服相对更少。而且随着嗅觉和视觉的衰退,他们有时也分不清自己和衣服到底是不是干净整洁的。所以如果说老年人身上有什么难闻味道的话,其实也只是洗澡换衣服更少造成的。

当然,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激素和饮食习惯不同,所以老年人和年轻人身上的正常体味会有所区别。社会在面对年轻人的体味时,提供了健身房淋浴、除臭器、香氛喷雾等服务,但老年人却没有这样的专属待遇。所以老人味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它涉及更多的是社会现象而非生理特征,可人们甚至还发明了专有名词去描述它,这足以体现出部分人对老年人的嫌弃心态。

说这么多你应该发现了,社会对老年人歧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可这些歧视是从哪儿来的呢?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经在她的论文《衰老的双重标准》里有过这样的论述:随着美国社会转型成工业化的世俗社会,青春成了幸福的隐喻,因为青春代表着精力和欲望,经济和权力结构需要消费才能持续繁荣,最终衰老就成了被抛弃的对象。说白了,正是现代社会对繁荣的追求造就了对老年人的歧视,老年人成了现代社会追求效率的牺牲品。

歧视产生恐惧,对衰老的恐惧、对自我的否定是老年人面临的另一大困境。作者引用的一项调查显示,对老年标签抵触最强烈的,恰恰就是60到80岁的人群。虽然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这些人已经进入老年,但因为老年标签和社会偏见剥夺了他们的尊严和社会价值,所以他们才不得不据理力争,宣称自己还不老。

这种恐惧不仅在影响老年人,也在深刻影响年轻人。比如年轻人一面会为自己的青春而沾沾自喜,一面也会害怕衰老、抗拒衰老。抗衰老护肤品卖得很好,抗衰老食谱也很受推崇,人们在猜测对方年龄时,也总是会往小了说,以免惹得对方不高兴,这些都是人们害怕衰老的体现。

除此以外,老年人还不得不面对标签化的社会形象。实际上,老年是一个特别笼统的概念,虽然一般60岁以上的人会被看作老年人,但变老的过程其实是漫长而隐秘的。有些人身体健康、运气好,直到80岁才会显出老态,有些人则会因为贫穷或疾病等原因老得特别快,可能才50岁就已经老态尽显。但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一个老年人可能只会因为自己的岁数而被贴上老年的标签,他的生理情况、心理情况、个人性格等等都不再重要,毫无疑问,这种标签化的社会形象是对老年人独立人格的消解。

第二部分

在美国当今社会中,老年人面临着很多困境,而在医学领域里,也存在着漠视和伤害老年人的现象。那么第二部分我们就一起说说,路易斯观察到的,如今的美国医疗体系在服务老年人时都有哪些问题。

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疫苗使用指南里,0到18岁的未成年人被分成了17个年龄组,18岁以上的成年人被分成了5个年龄组,其中所有65岁以上的人都被归为了一个组。这份指南的年龄划分标准反映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好像人在年轻时,生理指标会随着年龄而变化,但进入老年后,生理指标就再也不变了,不管一个人是60岁、80岁还是100岁,他所接触到的医疗标准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一边承认人生前两个阶段的多样性,一边却又忽视第三个阶段的多样性呢?这显然是错误的。

作者曾经接诊过一名八十多岁的患者,名叫安妮。当时年迈的安妮因为家庭变故而变得抑郁,作者在诊断后,为安妮开具了一款新上市的抗抑郁药物,当时的临床研究证明,这款新药的副作用比较小,所以作者觉得它更适合老年人。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两周后安妮的抑郁症状大幅恶化。后来作者才发现,原来这款新药会导致老年人血液中的钠含量大幅降低,低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加剧人的抑郁。可为什么没人能提早发现这个副作用呢?很明显,美国医药企业在研发药物时忽略了老年人的特殊体质,他们默认八旬老人的用药反应和年轻人是一样的。

可作者发现,在相对年轻的成年人身上有效的药物处方,到了老年人身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副作用,几乎所有类型的药物都有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在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时,老年人经常被排除在实验对象之外,可等药物上市后,老年人却常常是这些药的主要使用群体,所以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美国医疗体系忽视老年人生理特点所造成的恶果。

这种忽视既体现在美国药物研发过程中,也体现在实际就诊过程中。老年人在就诊时,往往需要得到医生更加谨慎的对待,否则针对老年人的治疗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作者曾遇到过一名年近8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名叫迪米特里。这位老先生同时患有晚期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一些慢性病,可就在一年之前,他的身体还非常健康,精神头也很足,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健康状况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迅速恶化呢?

作者在了解迪米特里的病情进展后猜测,很可能是错误的处方摧毁了他的身体。这个猜测随后就在药店的购买记录中得到了证实:一切都始于迪米特里服用的一款新型降压药。本来他吃药只是为了降低血压,但这款药的副作用却加重了他的痛风症状,而当时的医生没有及时为他换掉这款降压药,而是接着给他开了治疗痛风的药。这又给他带来了胃灼热的副作用……就这样,迪米特里吃的药越来越多,身体状况反而越来越差。恶性循环一旦产生,他的身体就迅速垮掉了。作者把这种情况称作“处方瀑布”,正是一大串不适合老年人的处方,毁掉了他们的健康。

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结合老年人的实际特点进行研判,如果把针对年轻人的处方套用在老年人身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作者发现,有些老年人患有轻度的痴呆症状,他们在描述自己的病情时,经常会无意识地胡编乱造,因为早期痴呆很难被发现,所以医生要是鉴别不出来老年人哪些话是真的、哪些话是编的,就很容易出现误诊。

美国医疗体系服务老年人时存在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后期的治疗和护理阶段。有些老年人在患病后会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他们的家庭可能也无力照看,所以或许是出于治疗目的、或许是出于护理目的,他们会被送进护理院或养老院。但作者告诉我们,对老年人来说,被送进养老院后的生活往往是痛苦的。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在她的作品《一个女人的故事》中,描述了她母亲晚年的遭遇。一次生病后,她母亲被送进了一家护理院,在短短几周时间里,老人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自尊。她的生活环境很不舒服,人格和尊严也完全无法得到保障。那些同住在护理院的老人,从不把自己看成住客或者患者,而总是自称为犯人。他们的生活失去了目标和意义,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吃穿用度与家里完全不同。实际上,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住在护理院的老人,大多都不愿意待在那里,在这种状态下,老人们又有多少幸福可言?

埃尔诺的故事并不是法国的特例,美国和其他国家也都是如此。作者认为,在绝大多数很多情况下,美国的养老院机构也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治疗,反而会加重他们晚年生活的困难,养老院本质上是一个让老年人失去生命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国医疗体系服务老年人时出现这些问题呢?作者认为答案并不复杂,那就是在美国医疗体系的价值观里,老年人的医学价值比不上年轻人。年轻人更容易治疗和治愈,康复后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所以美国医疗体系对年轻人会有更多的倾斜和青睐,而老年人不能创造那么多社会价值,所以忽视他们的需求就是一种相对更经济的策略。

除了忽视,轻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疾病看作人正常的衰老现象。比如在成为医生以前,作者曾经认为,人年纪大了变得老糊涂是正常现象,但当了医生后她才发现,所谓老糊涂其实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它是一种疾病,绝不是单纯的衰老现象。正是这种错把不正常当作正常的心态,常常阻碍老年人获得应有的医学照料。

忽视和轻视的观念不仅让美国医疗体系在服务老年人时出现了很多问题,还阻碍了老年医学的学科发展,这方面的影响更加深远。作者指出,在美国的手术科、精神科和神经科中,65岁以上患者占比超过30%,这个数字在内科、骨科和急诊科中超过40%,在心脏病科和眼科中超过50%。可见在美国很多医学领域里,老年人都是最主要的患者,但美国老年医学得到了同等程度的重视了吗?

答案是远远没有。作者在读本科时就发现,美国老年医学和其他医学学科比起来,受重视程度很低,也很少得到人们的认可。在美国,不管是顶级的哈佛医学院还是其他医学院,教学时基本都很少安排学生到老年医学科室轮岗,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当了医生以后,都得照顾上了年纪的患者。相比之下,虽然大部分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都不会去照顾小孩或者管理孕妇,但学校反而会安排他们在儿科和产科轮岗。这种对比,足以体现美国老年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边缘地位。

作者在和其他科室的同事们打交道时,甚至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美国老年科医生因为得考虑很多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具体的医疗问题考虑得相对较少,所以不能算作真正的医生,他们所从事的也不是医学,只不过是在照顾患者而已。在这种医疗体系的氛围下,在这种老年医学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美国老年人在就医时遇到种种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部分

不管是在美国社会中还是在医疗体系里,老年人其实都面临着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去积极面对和解决。那么接下来的最后一部分,就让我们一起谈谈该如何构建幸福的老年生活。

老年生活会幸福吗?那是当然。美国的一项大型研究表明,中年是男人和女人幸福指数最低、焦虑指数最高、生活满意度最低的时期,这种不幸福的状态直到步入60岁才会开始好转。另外一项研究表明,人们的焦虑情绪从青少年时期就会开始逐步攀升,在35到59岁达到峰值,从60岁起开始下降,并逐步达到人生焦虑指数的最低值。综合各种类似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70岁上下的老年人比年轻人经历着更少的压力、沮丧、担忧和愤怒,享受着更多的快乐、幸福和满足。

作者认为,衰老本身并不会给人带来痛苦,让人痛苦的其实是一系列社会行为,比如人生目标的缺失、贫困、被排斥和被边缘化等。不仅是老年人,其实任何年龄段的人遇到这些因素都会感到不幸。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构建幸福的老年生活呢?

本书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养老环境、心态调节、医疗定位、科技应用等方面,我们都有可以努力的地方。

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人际关系对老年人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哈佛成人发展研究项目的结论,这是一项关于人类幸福感的社会研究,始于1938年,共收集了80年的调查数据,数据很丰富,但最终结论很简单,那就是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更快乐、更健康。社会上最快乐的人,一般都拥有一段或几段亲密关系,同时还有稳定的、令人满意的婚姻。相比之下,孤独不仅会让老年人变得忧愁,还会导致生理机能衰退甚至死亡。有研究发现,社交孤立对健康的危害相当于每天15支烟,而当其他医学因素都相同时,孤独感会使死亡率增加26%。

在养老环境方面,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养老院的利弊。虽然很多家庭无力照看老人,养老院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但养老院的环境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有些人可能觉得,只要有钱住进最好的养老院,老了就能颐养天年,但这种想法过于短浅。暂且不论绝大多数人的经济条件不会那么好,就算养老院能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还是无法带来真正的朋友和每天起床的动力。而且在养老院里,所有人都会经常见证死亡,身边的人来来走走、不断变化,没法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网络,幸福自然也就无从提起。养老院还会剥夺老人和年轻人进行跨代交流的机会,而这种交流本来是必不可少的人生体验。所以住在养老院的最终结果是,老年人会有一种与世隔绝的、被社会淘汰了的感觉,这样的人生幸福无从谈起。因此作者认为,养老院不应成为养老环境的优先选项。

在心态调节方面,我们应该明白,积极心态能促进积极结果的出现。积极心态的具体表现有很多,比如享受快乐、接纳自我、明确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等等。一个人对老人的态度会影响他对成长或衰老的态度,还会影响他的健康甚至是寿命。因为对衰老有更积极态度的人,会进行更多预防性的健康行为,比如运动、营养饮食等。有调查显示,如果对老年人灌输关于老年的积极态度,那他们就会表现出更好的躯体功能,这种效果甚至比运动还要好。作者认为,我们此刻对衰老的态度,决定着未来老年生活的样子,积极心态是可以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医疗方面,医学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平均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因此医学临床和医学教育应该进一步向老年人群体倾斜,不应再把老年人当作医学中的边缘群体。另外,当今医学的重点往往是修复身体的问题,却极少考虑修复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代价。作者认为,虽然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期待自己被治愈,但在人生的尽头,过度关注治愈反而会带来更多痛苦。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当今医学仍然绝对地把死亡视为敌人。

我们对临终老人死亡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迎合也不企盼,把它看作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以合适的速度靠近它。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老龄阶段医学的更正确定位,应该是帮助老年人纾解人生的必然结局,让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多得到一些临终关怀,少得到一些痛苦治疗。如医学中所说的那样:医学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关怀。

作者还探讨了科技应用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所有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都在不断提升,但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会中的护理人员总是相对稀缺的,因此让科技介入老年人看护是大势所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生活,包括健康监测、远程控制、生活提醒等。显然,未来科技会为老年人看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帮助,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科技在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侵犯隐私、损害自由等伤害。因此作者建议,我们要认清未来科技应用的道德底线,不应该用虚拟控制和远程操控来造就另一家养老院。

结语

好,说到这儿,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讲得差不多了,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本书讲了,美国老年人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哪些困境。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因此不能产生效率的老年人经常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视;歧视又产生恐惧,对衰老的恐惧困扰着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整个社会;而美国老年标签所带来的单一化的社会形象,也会消解每位老年人的独立人格。

接着作者说了,如今的美国医疗体系在服务老年人时都有哪些问题。不管是在医药研发过程中、医疗诊断过程中还是治疗护理过程中,美国老年人都常常遭遇不合理对待和伤害,原因在于美国老年人不受医疗体系的重视,这种态度也影响了医学院的教学方式,阻碍了美国老年医学的发展。

最后我们谈的是该如何构建幸福的老年生活。我们应该重视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客观看待养老院的利弊,以积极心态看待衰老,提高医学对老年人的重视程度,将医学定位成纾解人生必然结局的工具,同时认清科技应用在老年人看护过程中的道德底线,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全社会一起营造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人生轨迹不可逆转,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出生之日起我们就踏上了衰老的旅程。虽然总有一天我们的头发会逐渐变白、花在健康上的费用会逐渐增加,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老年生活中糟糕的那部分,正如,婴儿啼哭让父母夜不能寐,但懵懂幼年依然是美好的;青春叛逆让家长大动肝火,但青葱岁月依然是值得留恋的;人上了年纪身体虽然会逐渐衰弱,但人生经验却最为充盈,老年应该是人生最开阔的一段时光。如果我们把幸福和青春挂钩,那就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一个迟早会跳进去的坑;如果我们迎合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那迟早也会成为偏见的受害者。生命的末章呈现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希望这本书能给你我终将到来的银发世代带来启发。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也已经附在文稿末尾。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也欢迎你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田牧歌

转述:李璐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来源:https://de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