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沟通的方法》听书稿

#得到/听书/《沟通的方法》 #听书稿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脱不花。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沟通的方法》。

我是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在2021年6月份出版,半年的时间销售了50万册,这在今天的图书市场是个不错的成绩。但是我想说,这可不是因为我水平高、写得好,而是因为,沟通实在是个全社会的大痛点,家长头疼亲子沟通、老师头疼家校沟通、企业头疼客户沟通、下级头疼向上沟通、上级头疼团队沟通,总之,只要你在做事、身处在人际关系之中,沟通就会消耗你很多时间,也给你带来了不少压力。

这是个普遍的问题。以往我们都觉得,人只要会说话、会听话,就会沟通,好像沟通是一种从出生就预装好的程序似的,当然不是。这就好比身体健康的人都能跑步,但成为一个长跑运动员需要专业训练一样。沟通,也需要专门训练。

一个没有受过沟通训练、仅凭经验和直觉做事的人,经常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中:明明想拒绝,说出口的却是“我随便”;明明想争取,领导理解的却是“他无所谓”;明明内心很火热,对方感受到的却是挺冷淡;明明在替对方操心、为对方好,对方不仅不领情,甚至还可能说一句“你少管我”。这真是太吃亏了。

实话实说,我就曾经是这样的人。我不知道在你的人生中,曾经有多少次被别人说“你呀,就是吃了不会沟通的亏”,我年轻的时候,也经常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尤其是在长辈看来,一个不太会说话、不太爱说话的“老实孩子”,肯定会因为不善言辞而吃亏。

所以,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老实人写给老实人的“沟通手册”。相信我,老实人找到合适的方法,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接下来,我会分成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来说一说,什么是沟通?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沟通中最关键的原则有哪些?

第三部分,我会跟你分享两种最重要又好用的沟通工具。

第一部分

首先,我想先请你一起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沟通?

有人说,沟通就是说话。你一听,就知道这不专业,见识不高。你能知道沟通不仅仅是说话,就已经跑赢了80%的人了。

那专业的呢?

有人会说,沟通是信息的交换。如果你读过信息学或者传播学的教材,就会看到这样一个模型:沟通是“编码和解码”。把自己要表达的信息,经过编码之后传递给别人;别人传递给我的信息,我要学会解码,才能理解对方。

这其实已经很专业了,但是这只能让我们知道“是什么”,不能让我们知道“怎么办”。

那到底什么是沟通呢?我请你一定、务必、千万、无论如何要记住这句话: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

这句话是我迄今为止,对沟通的全部理解。

什么是无限游戏?有一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讲的就是这个概念。所谓“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区别在于:有限游戏有固定的边界,有刚性的天花板,一定有赢家输家,以一方取胜为最终目的,比如打牌、下棋、战争;而无限游戏没有固定的边界,上不封顶,没有输赢对立的双方,一切以可持续为目的,比如文化、宗教,还有生命本身。

而沟通,也是无限游戏。话语、词汇,是有限的,说完了就完了。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感受、体验、人际关系其实是无限的。

你看,真正会沟通的人,是要从语流、话术、信息这个层面把自己拔出来,用无限游戏的观念,从经营人际关系、让人际关系可持续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待沟通。

所以,在沟通中,高手的战略是:先发展关系,再处理信息。

举个例子,一位推销员,向一个大客户推销产品,客户无情地拒绝了他,而且无法挽回,真的没机会了。这显然是一次失败的推销。但是,他懂无限游戏啊。所以,他在被拒绝之后跟上了一句话:“好的,您的决定肯定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我就不再打扰您了。但是不好意思,我想占用您一分钟时间,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您为什么不满意呢?您给我提提要求,我今后改善自己。太感谢了。”

请注意,这场沟通仍然是成功的。

为什么?因为虽然产品没卖成,但是这位推销员没有让双方的关系终止。用一个请教,把双方的关系从“推销员和大客户”发展成了“求教者和帮助者”。你来我往的,双方的感受没有停留在拒绝与被拒绝这样一个消极的瞬间,而是变成了请教与被请教这种友好的氛围。那我们就知道,虽然这次生意没谈成,但是在客户心目中没丢分。以后,还有机会。

你看,你不需要成为完美的表达者,不需要把每一句话都说得很漂亮。甚至,沟通高手也可能会和人起冲突,也可能产生误会,也可能遇到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没关系,只要我们懂得无限游戏的原理,都能使用沟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从无限游戏的角度来看沟通,也能减少许多我们对于沟通的误解。一个最经典的误解,就是沟通等于说漂亮话和会来事儿。

一位年轻同事告诉我,他父亲因为听说他过年过节都没给上级发祝福信息,大惊失色,说出了那句话:“你这么不会来事,上级怎么看你?你啊,太老实了,肯定要吃不会沟通的亏!”

这就是很多长辈凭直觉行事的所谓的“会沟通”。真的吗?我告诉这位同事:你的祝福微信发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改变上级对你的看法。但是,如果你能在一个长假来临之前,主动给上级发一份“备忘录”,告知你在长假期间的紧急联系方式,以及某些不能中断的工作你会怎样跟盯。这就会大大提高上级对你的评价。

你看,这跟漂亮话、会来事儿,有什么关系?任何人,只要有责任心,完全可以做到。

再比如,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挺内向的,跟着上级去参加一个商务宴请。传统观念总会说:“酒桌上你要会来事儿啊,多敬酒,学会说敬酒词!”但实际上,只要对当下的职场氛围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这种要求不仅很难做到,而且即使做到了也并不得体,因为跟他的身份不符。那是不是他在沟通上还没开始就失败了呢?当然没有啊。因为沟通中70%以上,也就是绝大多数信息,都是非语言信息,不是靠说的,而是靠行动来传递的。所以,这个年轻人只要在饭局进行的过程中,留心观察每个人的酒杯和茶杯,以恰到好处的频率,悄悄给大家添口热茶、发发纸巾,即使不怎么说话,也能在活动结束后给别人留下“很周到”“有礼貌”的印象。任何人,只要有主动性,也完全可以做到。

总结一下,什么是沟通呢?我请你无论如何要记住这句话:“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真正会沟通的人,是用无限游戏的观念,从经营人际关系、让人际关系可持续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待沟通。

第二部分

好,理解了无限游戏,我们就距离成为沟通高手又近了一些。接下来,我们把沟通这件事儿拆得更细一些,来看看,沟通中最关键的原则有哪些?

请注意,我们要讲到沟通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模型了:“沟通铁三角”。

这个铁三角由三个沟通原则构成:开放性、目标感和建设性。开放性让别人觉得你很友好,目标感让别人愿意帮你,建设性让你能把事儿干成。用好铁三角,你就能把沟通变成无限游戏。

咱们一个一个来说,我们先看铁三角的第一个角,开放性。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乔哈里窗,这个工具能帮我们形象地理解沟通到底为什么这么难。

你会发现,在沟通中,按照我知道和不知道,你知道和不知道,我们之间的信息分成了四个象限。

第一个象限,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沟通中的共识区。这很简单,就是我们的信息完全对称、完全一致。如果我们在这个象限里展开沟通,那就非常容易。

第二个象限是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这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一个盲区。第三个,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信息,这是你的盲区。

这两种情况,我们互相说服起来,就会有点困难,因为信息不对称,你的重要可能是我的次要,我的担心在你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怎么互相理解呢?

第四个,我们俩都不知道的信息,这特别可怕,咱俩正沟通合作呢,但是很多事情咱们俩居然都不知道,这是我们共同的盲区。

看着这个乔哈里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沟通难,是因为盲区太多太大了。而所谓开放性,就是通过沟通的方法,来消除盲区,扩大共识区的能力。所以,开放性可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体会一下,有没有开放性在沟通中能有多大的区别。

假设你手下新来的实习生工作进度严重滞后,而且全程没吭声。这时候,会有两种上级:

第一种是:“我跟你说,没完成任务,还不及时汇报同步,这可是大忌,会严重影响你的工作评价,我提醒你这是为你好。你抓紧,我最多再给你一天时间。”

第二种是:“我看到你负责的工作进度落后了,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可以跟我说说。”然后,了解到对方的问题之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毫无疑问,第二个上级的沟通更有效,也更有可能解决问题。

来,咱们再来看一个场景。这是个真事儿啊:

有一位得到同学,在办事大厅工作,他发现来窗口办业务的人很容易“情绪化”,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言不合就着急”。他就琢磨,这是为什么呢?很快,他发现,这是因为双方的乔哈里窗存在很大的盲区。对于办事人员来说,办什么、怎么办,心中有数,所以一个环节就是一个环节,不用多废话;但是对来办事的人来说,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个环节到底是办完了没有,下一个环节是什么,都很茫然。这种盲区的存在,就让人觉得很失控,当然情绪也就很容易“上头”。

那怎么办呢?这位同学就把相关的环节,制作了一张纸的说明,把他这个窗口已经办完的事情,在这张纸上打钩,然后交代给来办事的群众,告诉他们,这个窗口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下一个部门要解决什么问题。很关键的是,他还会嘱咐一句话:“我这边都已经为您办理完毕了,如果万一下一个环节的同志有问题,您让他打这张纸上的电话找我,我们都是为您服务的,我们之间直接沟通,帮您省事儿。”

你看,咱们都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就这一张纸、一句话,是不是立刻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更重要的是,谁受益呢?双方都受益,对吗?

要想用开放性的沟通方法来消除盲区,有两个技巧,一个多说,一个不要说。

多说,是学会多问开放性问题。

什么叫开放性问题?就是那些对方不能用简单的“是”或者“否”来答复,而是必须要给你补充信息量的问题。通过问开放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话语中捕捉信息,发现可能的盲区,从而消除盲区。

同样的意思,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来问,得到的回应完全不同。

比如,领导布置完工作,封闭性的问题是:“领导,我记了一下,您看是不是马上落实这三件事?”这种问法,你只能得到是或者不是。如果换成开放的问题,像“领导,您看还有什么需要我注意的吗?”你可能得到一个刚才他忘了说的重要提醒。

再比如,面对一个客户的投诉,封闭性的回应是:“这功能我们的设备有啊,你没找到吗?”这样一来,只能收获一句“没找到”和一个愤怒的客户。如果换成开放的回应:“您能展开跟我说一下您使用这个设备的步骤吗?”对方很可能在重现过程时突然发现,忘了摁一个按钮,问题就解决了。

开放性的好句子有很多,我总结了一张清单放在文稿区,你可以灵活使用。

开放性问题清单

“还有什么需要我知道的吗?”

“能麻烦您展开说说吗?”

“我想跟您请教请教!”

“机会难得,您能多指导指导吗?”

“您还有什么补充?”

“您能说说您的看法吗?”

除了多问开放性问题,你还要做到“不说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句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其实已经不是问问题,而是在怼人,当然,也是在找怼。在沟通中,反问句会让对方瞬间感到冒犯。

你肯定被这样的沟通方式气着过。比如你家买辆车,肯定有人说“你为什么不买越野的啊?”你在朋友圈晒娃,是不是会有人说“怎么给孩子穿这么少啊?”你说今天来的路上堵车了,有人说“怎么不坐地铁啊?”

你看,这些句子一出现,我们从理性上当然也知道朋友没什么恶意,但是从感受上立即就关闭了沟通的意愿。人们的内心戏就是:“你来,你厉害,我不跟你说话总行了吧?”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的开放性可就失灵了,在沟通中,无法收获任何新信息,当然也就不可能扩大共识、消除盲区。沟通的底盘就崩掉了。

所以,如果以前你也有类似的习惯,自己不知道的话可以问问家人朋友,赶紧给自己立个flag,戒掉反问句。同样,我也总结了一个反问句的清单放在文稿中,每当你感觉到自己想说“怎么不”的时候,踩个刹车,把反问句憋回去,你的沟通友好度立刻就提高了。

反问句清单

为什么不……?

是不是又……?

你怎么能……呢?

我不是说过不能……?

刚刚我们讲的是开放性,但这还不够。很多时候,即使你用开放性实现了信息对称,但距离真正能并肩携手解决问题,还有好远的距离。

那怎么办?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铁三角里的“目标感”。

什么是目标感?不是把自己的目标挂在嘴边,“我要我要我就要”,这可不叫目标感,那是霸道。

要体现目标感,你就记住一句话:在沟通目标的时候,不能只说目标,而是学会用:“目标+解决方案”组合表达。用一个标准句子,就是:

“我们有一个目标要达成,对此我有一个方案。”

比如明天部门要开一个重要的会议,作为部门领导,你下了一个指令:“明天的会,无论如何可不能迟到。”

但另一种说法,也这么说:“明天的会很重要,咱们提前半小时就出发。我也知道,小王你们组还要开个小会,我也给你安排好了,大家一起到车上来。在车上一起开会,这样两件事都不耽误,你看好不好?”

第一种说法,只提出一个要求,而且这个要求只跟自己有关。

第二种说法,不只有目标,而且能给一个实现方案,对方也就更愿意配合。

再看一种很常见的情况。你想拜访一个客户,但是对方总是拒绝你,每次都说:“不好意思,我最近特别忙,咱们改天吧。”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没有目标感的人可能说:“好好好,那等您有时间了随时喊我。”或者说:“我领导要求我一定得跟您见上一面,还是请您帮我挤一点时间吧。”

一个有目标感的人,会提出不同的方案:

“您今天忙?要不我明天把资料给您送到办公室去,等您有空的时候,我用10分钟再给您说说我们为你们做的规划?”或者“您要出差?要不我送您去机场,不耽误您时间,在车上我给您讲一讲我们的方案?”

你看,目标感就是不停地把自己的目标变成对方可接受的方案。不接受没关系,我还有新方案,直到你接受为止。

你发现了没有,有目标感的沟通者都有一个特征,就是看起来特别的灵活。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他能准备出不少于三个方案。一个一个试,总有能命中的。越是艰难的沟通,越考验你“生产方案”的能力。

所以,当我们训练目标感时,其实是在提高自己分析局面、提出策略的能力。往远了说,这更是一种毕生的修炼。从沟通的目标感开始,你提高的不只是沟通能力,更是解决问题、面对挑战的能力。

铁三角的最后一个角,是建设性。

沟通这场无限游戏里,开放性让你获得隐藏信息,目标感让你给出可行的方案,最后,你还需要建设性帮你把方案推向行动。只有落实到行动,我们的沟通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怎么做?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给对方一个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然后就着这个最小化行动,不断给反馈,把事情往前推。

怎么做到呢?很简单。第一,学会说“我们”。就是在沟通中,尽量多地把“我要怎么怎么样”改成“我们来一起怎么怎么样。”第二,学会说这句话“来,我们抓抓落实”。在所有的会议、汇报、拜访,甚至是饭局的最后,都别忘了说这句话。这句话一出来,你就能引导对方把刚才达成共识的方案,落实到第一个具体的行动上了。

比如,一场拜访结束了。临走前,告别的时候,怎么说?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今天咱们交流得特别好,我很有收获,改天咱们再聊。”

很常见吧?现在我们换一种:“今天咱们交流得特别好,我很有收获。来,我们抓抓落实吧。你今天提出的几个建议,我们会很快落实。下周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来跟你反馈一下我们的落实方案,怎么样?”

你看,是不是第二种说法,能帮你和对方继续保持交流?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家里的孩子正在上小学,这次期末考试没考好,而且确实看着挺难过的,怎么沟通?

有的家长,可能会这么说:“这次考得不太行,咱们努把力,下次一定要考好。”

你看,这已经很客气了,但只要是家长,都知道这样说没什么用。

那另一个家长可能这么说:“孩子,这次考得不太好。没关系,咱们下次努力。我们今天就落实起来,我陪着你把错题做一遍,我们一起把错题学明白。”

你看,这就是一个有建设性的家长。他把孩子从难过、不开心的这个状态里,引导到“我们一起做点什么”的行动中。

再给你举一个特别常见,但是你很容易忽略的例子。这招学会了,你今天就能用上,而且保证有用。

咱们现在经常要用PPT交流汇报。请问,PPT的最后一页,写什么内容比较好?

我见过90%的PPT最后一页内容都是“谢谢”,或者“感谢聆听”。但是其实这是非常没有建设性的一种沟通。最后的“谢谢”向外传递的信息就是,我说完了,说的不错吧?散会了。

其实,所有的汇报会,在汇报结束之后才刚刚开始,对吧?你肯定希望汇报完之后,在座的人给我做个决策,给我批个预算,等等。那汇报完了不能一片安静啊,等着在场的领导谁来先打破僵局,发表意见,这多尴尬。

你就可以直接在PPT最后一页上这么写:

以上汇报,感谢各位的倾听。

欢迎大家就以下3个问题提出建议:

1. 我们对贵公司目标需求的理解,是否准确?不够完善之处,还请指正。

2. 目前的项目方案,是否能解决贵公司的需求?

3. 其他的任何意见和建议,都欢迎讨论。

一场交流汇报,一次过的可能性太低了,人家是一定会有意见的。那不如咱们主动表态,主动引导,把沟通拉回到对方案细节的讨论上来。

咱们前面讲了,语流、话术、信息的层面上,沟通是有限游戏,但是在体验、感受、关系上,沟通是无限游戏。你发现没有,开放性、目标感、建设性,就是在不停地把每一场的沟通,都从信息层面拉向人际关系层面,把无限游戏延续下去。

第三部分

到这里,《沟通的方法》这本书的底层逻辑,我就为你介绍完了。第三部分,我来给你介绍两种最重要、又好用的沟通工具。

第一个沟通工具,是用共情来提高倾听的效果,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沟通中有一个特别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技能,就是倾听。

前边咱们说到过,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一定会存在盲区。因为盲区的存在,所以我们在沟通中必然存在误解。倾听,就是我们用来探索盲区的沟通工具。

我特别喜欢著名作家毕淑敏老师对倾听这两个字的解释。她说,倾听是“全力以赴”地听。

插播一段科学前沿。人的大脑会分泌一种特别重要的成分叫“催产素”。别被这个名字迷惑了,这种激素男女都会分泌。大脑分泌催产素,能让你感觉到稳定、安全和平静。催产素能消除焦虑、压力、紧张的感觉。

把孩子抱在怀里的母亲,会分泌催产素,这是人类进化的一种机制,母亲从孩子的依赖中感受到美好,才会更投入地照顾后代。人与人之间的肢体接触,比如拥抱、抚摸,也能产生催产素。当然,脑科学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更好的消息,还有一种原因会诱发催产素的分泌,那就是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被共情”的时候。请注意,这对于沟通者来说是个重大利好啊,相当于在人脑中预设了一个“后门”,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像“黑客”一样悄悄地潜入对方的沟通系统。

本来在沟通中,对方因为对你有顾虑、有保留,潜意识里比较紧张,在沟通中就会表现得保守和抗拒。但是当他发现你特别关注他,认真倾听,表现出了对他的接纳和共情,他就会不自觉地分泌催产素。这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在和你的沟通中觉得有安全感,从而更加平静友好地和你相处,也更容易被你说服。

所以,倾听的妙处,是在用倾听的技巧,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共情了,来帮助对方分泌催产素。这个时候,你们之间的沟通,才是更充分的,不仅有信息的交换,也有情绪的共振,你们之间的盲区才有可能被缩小,共识区才会扩大。

具体怎么做呢?接下来,我马上就要跟你说具体的方法了。如果你身边有做销售的人,有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你一定要把这篇听书分享给他,他可以用倾听来瞬间提高自己的沟通效果。

很多人往往会忽略,自己表现出来的姿态,会影响他人的感受。请注意,真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姿态”。

我有一个朋友是真正的沟通大师。他在和别人谈话或者吃饭的时候,会先说一句话:“稍等一下,我把手机静音。”

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这句话从心理意义上来说非常高级。一句话就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现在全世界对我都不重要,你最重要,我就想倾听你说话。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的工作忙,不允许这样做。但是,你完全可以迁移他的这个做法啊:比如,重要会议时,不使用手机;孩子问你话的时候,把手机放下,看着孩子的眼睛;客户跟你交流时,电话响了,你对电话那头说“稍等我给您回复过去,我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用倾听来促进共情,管理对方的感受,有两种主要的方法:

第一种,把高级别的尊重用行为表现出来。

就像咱们刚才的案例里一样,用语言或者动作来向对方表达,我高度重视你我之间的谈话。比如:

“请稍等,我把手机静音一下。”

“请稍等,我把会议室的门关一下。”

“请稍等,我告诉秘书让其他人等一会儿。”

“请稍等,我到您办公室来当面听您讲。”

“请稍等,这点太重要了,我能拿笔记一下吗?”

第二种方法,是肢体语言同步。

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对方很可能是看着我们的,他们不仅在听我们说什么,也在收集我们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在肢体语言上,当你和对方保持同步的时候,对方也能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被共情的感受。这个科学原理叫作镜像神经元,咱们不展开说了,是我们头脑里很有趣的一些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对方双手抱胸,你也抱胸。对方用手撑着脸,你也撑着。千万不能是对方身体前倾,特别热情地跟你说话,结果你往后一靠,双手抱胸。这种完全相反的肢体语言,就会让对方从你的姿态中读取出冷漠和拒绝的信号,哪怕你完全没有这个意思。

当然这里所说的行为同步,不仅包括肢体语言,也包括语音语调。对方快,你不妨提高语速;对方慢,你不妨找一找对方的节奏。总之,你与对方越相像,对方越会被共情。

第二个沟通工具,是用“打追光”的方法,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是希望能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的。请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变量不是在沟通中对方觉得咱们有多棒,而是对方从咱们这里感受到他自己有多棒。

有点绕,我想跟你分享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说过的一段话,特别能诠释这个说法。维多利亚女王曾经先后有过两任首相,女王就评论:

“如果你有机会,跟我的第一任首相交谈,你会觉得,天哪,这个人真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那要是你跟我的第二任首相交谈,你会觉得,天哪,我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你看,这两任首相,都很了不起,但是如果仅就沟通来说,不用问,肯定是第二位更厉害。

所以,这里面最关键的动作要领,其实就是用一束追光灯来打在对方身上,让对方觉得自己被照亮了,这束追光灯,就是我们的沟通。在沟通中,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剧院里的灯光师,手里有一盏能照亮别人的灯。

那什么是在沟通中打追光呢?就是给对方留出自我展示的空间。具体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少说话,多请教,在请教中找到对方的优势,在对方的优势上多提问题。

我给你整理出了常见的打追光的好问题,你可以直接按照剧本来,完全能应付大多数场合。

结语

到这里,这本书《沟通的方法》,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我主要为你介绍了关于“无限游戏”的理念和沟通铁三角:开放性、目标感、建设性。

说实话,如果能够把沟通铁三角灵活运用,基本上已经可以覆盖绝大多数的沟通场景了。一个会使用沟通铁三角的人,周围的人会从他身上感受到友好积极的正能量。

为了有助于实战运用,我还介绍了两种非常具体的沟通方法,一种是专业化的、全力以赴的倾听,以及怎样让他人觉得我们真的在倾听;另一种方法是“追光法”,通过打追光的方式,在沟通中主动对他人的优点进行关注、赞美,让他人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当然,学会这些仅仅是第一步,不管是原则还是方法,都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真的变成你自己的技能。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练习太痛苦,或者拿领导、同事和客户来练习有点冒险,那么我邀请你加入得到的沟通训练营。我们会有上百道具体场景的练习题和详细解析,还有一套教研组一对一为你批改的沟通预案,最最重要的,你还会获得一份难得的同学关系,一群能互相学习、共同提升的战友,当然,还有我,会一直盯着你的。总之,这个过程你不会孤独,我们会是一群人互相鼓励、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一起往前走。我在沟通训练营等你。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脱不花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来源:https://de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