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杨蕾解读的笔记

#听书稿

关于作者

史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曾被《时代周刊》杂志评为最有影响力的25个美国人之一,他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关于本书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全球销量超过1亿本。柯维还根据这本书的理念,开发出了一系列培训咨询产品,创办了咨询公司,这家公司服务过大多数全球500强企业。

核心内容

这本书问了我们三个问题:你的生活中心是什么?怎么在个人领域获得成功?怎么在公众领域获得成功?柯维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是一本帮我们提高个人效能的书。

这本书大名鼎鼎,你肯定听说过,不过,你可能没想到,它的全球销量居然超过了4000万,还有种说法是卖了1亿本。我觉得,像它这样的常销书,一般来说,要么,揭示了每代人都急需解决的问题,要么,解决了每代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一本常销书,可能是一张考卷,也可能是一份答案。今天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既是一张考卷,也是一份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我读完发现,这本书问了我们三个问题:你的生活中心是什么?怎么在个人领域获得成功?怎么在公众领域获得成功?能给这份考卷填上答案、评分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不过,这三道题是开卷的,不仅不限制回答时间,你还可以参考别人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在书里给出了他的答案。他的这份“答案”很了不起,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名人政要、世界名刊都推荐人们读这本书。它在中国商界也很受推崇,是美团公司内部的“四大名著”之一。柯维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曾被《时代周刊》杂志评为最有影响力的25个美国人之一。他还根据这本书的理念,开发出了一系列培训咨询产品,创办了咨询公司,这家公司服务过大多数全球500强企业。

柯维的答案这么受欢迎、受重视,他究竟说了什么?没看过书的人,肯定期待听到一份独特又精彩的答案。而读过的人会感觉,柯维的答案讲出来其实并不独特。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前三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听上去,就像写在教室墙上的四字箴言,我们早就听说过了。

这么常见的“答案”,真能帮我们提高效能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解读。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看刚才那三道大题:你的生活中心是什么?怎么在个人领域获得成功?怎么在公众领域获得成功?以及,柯维的答案是什么。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个大问题:你的生活中心是什么?

生活中心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做事的动机,日常的决策和行为,对事物的理解,等等,每个人都很有必要明确自己的生活中心。

我们回答这道题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有人以家庭为中心,有人以事业为中心。还有人觉得,没办法分主次,这些都很重要。而且,生活中心也不是固定的,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人原本以家庭为中心,某天突然要去挽救公司的一个项目,就得暂时把生活中心从家庭转到事业上。

听上去,这些答案都很合理。但在柯维看来,它们都不能帮我们过上更好的人生,他的答案是以原则为生活中心。

解释这个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柯维为什么认为刚才那些答案都不对。在他看来,那些生活中心都具有不确定性,很容易对人产生干扰。比如,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人,要是被家人背叛了,很容易陷入绝望,从此一蹶不振。再比如,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生活中心不稳定的阶段,一会从家庭转到事业,一会从事业转到配偶。在这些过程中,我们的情绪难免跌宕起伏,没有安全感,感觉人生方向总在变化,没有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来源。

他介绍,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这4个要素支撑了我们的人生,帮一个人培养出高尚的人格、平和的性格,让他的人生更加积极、和谐。这4个要素彼此关联,相辅相成。一个人有了安全感和明确的人生方向,就能不断提升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它们代表了智慧水平,拥有了智慧,一个人就能更好地采取行动、达成目标,也就获得了力量。

怎么让这些要素均衡发展?这就要说到以原则为生活中心了。原则是什么?公平、诚实、尊重、远见、责任、主动等,这些都是原则,其实就是人们公认的优秀品德,它们都经历过考验,长久不衰,以原则为生活中心,能为我们的人生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轴心,为支撑人生的4个要素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柯维说,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这句话是本书的核心,搞懂了它,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柯维认为要以原则为中心,以及这样做为什么有效。

我们先看这句话里的“效能”。柯维说,效能有两个要素,产出和产能,只有在产出和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产出和产能,听上去有点像,其实很容易区分。你还记得《伊索寓言》里那只会下金蛋的鹅吗?穷困的农夫发现,自己养的鹅会下金蛋,很快他就变成了富翁,但他并不满足每天只能获得一个金蛋,于是就杀了鹅,想把它肚子里的金蛋都取出来。

在这个故事里,金蛋就是产出,下金蛋的鹅就是产能。你可能会感慨,农夫太傻了,盲目追逐产出忽略了产能,其实,“重蛋轻鹅”的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在考试前或者重大会议前,连续通宵做准备。

能为我们“下金蛋”的,当然就是我们自己。怎么提高自己的产能?这就要说到“由内而外”这个词了,这需要我们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先改变自己的内心和行为,然后再去改变外部环境。这样做就像耕种,春天种下种子,秋天就会有收获。

不太有耐心的人可能会觉得,前人已经总结了很多技巧和诀窍,能帮我们弯道超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无须等待也能获得成功。柯维把这类观点叫作“个人魅力论”,它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让人觉得自己能一步登天,但柯维觉得,这样的论调华而不实,“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过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成果丰硕的圆满人生”。

个人魅力论很常见。不管是塑造性格、社会形象,还是改善态度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已经有非常多对应的技巧和诀窍了。作为咨询专家,柯维在商界也看到了很多类似情况,有些企业想快速提高团队的生产力水平,想通过激昂的演说等技巧来实现目的,一旦发现某个技巧不奏效,就立刻转向其他技巧。

这些技巧中当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在柯维看来,“个人魅力论”里的大部分技巧,其实都只是表面功夫,违背了自然成长法则,是速成的观点,无法帮我们彻底解决问题,即便真能带来幸福,那种感觉也不会长久,“个人魅力论试图缩短自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只会让人产生失望和挫败感”。此外,“个人魅力论”这种由外而内发生变化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推卸责任,人们会认为问题是在“那一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这里,如果“那一方”“讲理”或者“自动退出”的话,问题就解决了。

柯维认为,只有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造就自己,才能真正提高效能,由外而内陆发生改变,带来的效果很有限。他的结论,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从实践和研究中得出来的。接下来,我们来看柯维的一次亲身经历,正是这次经历帮他发现了由内而外的力量有多大。

柯维夫妇有9个孩子,其中有个儿子很让人头疼。这个孩子,不管是学习成绩、运动能力还是人际沟通能力,都不太好。柯维夫妇很好面子,会用孩子的表现来衡量自己作为父母的价值。这个孩子的表现虽然“有失颜面”,但他们决定,自己一定要成为模范父母,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个孩子。

他们想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帮他进步,一有机会就不停地夸他,结果却适得其反,还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柯维夫妇就开始反思,那些夸奖其实并不真诚,因为他们内心也认同,这个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确比普通人差,需要父母保护。那些以关心孩子为名的举动,其实都透露出,他们更关注怎么维持自己模范父母的形象,而不是关心孩子。

想通了这点后,他们调整了对孩子的看法,不再设法改变他,不再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最重要,他们转而发掘孩子自身的特色、个性和价值。父母的转变也向孩子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用保护你,你没问题!”几个月后,这个孩子开始有了自信,后来,他不仅成绩优秀,还当选了州运动员,走到哪儿都能跟人融洽地相处。从孩子的转变中,柯维夫妇发现,由内而外发生变化带来的效果,要远远大于由外而内的影响。

为什么采取由内而外的方式,就能带来巨大改变?这要说到思维定式了,也就是我们看待世界和问题的视角,它决定了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不少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突然顿悟,改变了思维定式,比如,亲人离世、陷入财务危机后,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法也不一样了。

转换思维定式带来的改变,远远大于改变态度、行为。怎么主动改变思维定式,给生活带来改变?柯维建议,可以转换你的角色,甚至是重新定义你的角色。比如,在职场上,每当你承担了一项新的工作职责,就相当于多了一个新角色;在家庭中,有了新的家庭成员,你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假如你在工作中被人当作控制狂,先别急着反驳或生气,你可以想想,自己其实并不能样样都管,要学会信任别人,向团队授权,这时,你可以把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义成“顾问”,团队成员负责做决定,你负责给他们提供咨询。

在这部分,我们知道,在选择生活中心这个问题上,柯维的答案是原则。原则跨越了时代、地域,恒久不变,是非常好的人生工具。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一个个挑战,它们就像阻碍前进的巨石,徒手移开不太可能,但如果用上原则这个杠杆,就会变得相对容易,杠杆越长越坚固,就越容易撬动巨石。

第二部分

我们再看第二道题:怎么在个人领域获得成功?

个人领域,就是只有你自己才能看见的地方。这道题,你肯定有自己的答案,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我们直接来看柯维的答案。他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就是从依赖别人成长到独立。

从依赖到独立,有人可能觉得,这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更高、更快、更强。柯维却认为,答案不在于提升,而在于约束,自我约束。约束自己的方法就藏在前三个习惯里,这三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乍一听,它们好像都跟约束没关系。我们知道,约束其实就是被特定的条件限制,我发现,这三个习惯其实也是三个限制。积极主动,就是限制我们,不能消极被动。以终为始,就是限制我们,不能把当下当作起点,要把终点当作起点。要事第一,就是限制我们,一定得把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有这个习惯的人,会经常说“我能”“我要”“我宁愿”,而消极的人经常说“但愿”“我办不到”“我不得不”“要是”。相信你肯定能感觉到,这两种人的差别。消极被动的人,很容易被外界条件控制,自己的心情好坏取决于大环境的好坏、他人的言行是否友善。

有人可能会说,我也想积极主动,可是,现实中有那么多不确定性,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困境,发愁还来不及呢,积极主动谈何容易?这样想,其实是把自己当作环境的产物,但人不是环境的产物,而是自我选择的产物,正是积极主动给我们带来了选择的自由。

我们都听说过,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著名的“刺激——回应”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是,我们会用特定的方式来回应某个特定的刺激。柯维发现,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其实有一小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中,人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选择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能力,是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该具备的、首要的、最基本的习惯”。

这个发现并不是柯维原创的,而是他从维克多·弗兰克尔身上看到的,弗兰克尔是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出生于奥地利,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也是超级畅销书。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历非常残酷,纳粹完全控制了他的生存环境,还会摧残他的肉体,然而,弗兰克尔却发现,即便是在这么极端的环境下,他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他依然拥有对自己的决定权,他无法躲避外界这些刺激,但他可以控制它们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弗兰克尔会在集中营里,想象自己获释以后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他从这段经历学到的教训,告诉学生怎么用心灵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经历。

怎么做到积极主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句话,“对力所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改变的则全力以赴”。我们关注的所有问题里,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直接可以掌控的,积极主动的人总是会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断扩大自己的掌控范围。

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就是约束我们,不要把当下当作起点,而要把终点当作起点。

把终点当作起点的意思是,明确你的人生目标,然后用它来导航你接下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天都要确保自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没有跑偏。

为什么不能以当下作为起点?如果目的不明确,走一步算一步,容易导致自己辛苦搭建的成功之梯搭错了墙。柯维发现,很多人在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后,他们并不感到满足,而是空虚,往往到最后才发现,为了错误的目标,他们牺牲了更可贵的东西,比如梦想,比如家庭。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情有可原,我们都是第一次创造自己的人生,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个挑战都是第一次应对。如果一直用新手的应对方式去经营人生,很容易低头只看脚下路,不知不觉走上了岔路。把终点当作起点,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两次创造”人生的机会,头脑中的构思是第一次创造,付诸实践是第二次创造。

举个例子,修建一座建筑前,需要进行第一次创造,也就是,先在脑海中构思细节,设计出详尽的设计图纸,然后再拿起工具,按部就班地实施计划,直至完成建筑,这就是第二次创造。柯维说,宁可事先追求尽善尽美,也不要亡羊补牢,把人生目标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用你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

那怎么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呢?柯维分享了一个他认为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写一份你的个人使命宣言,相当于你的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在这个宣言里,你需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具有哪些品德,想要成就什么样的事业,给社会带来什么贡献。柯维也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比如,你可以试着给自己写悼词,与伴侣一起畅想结婚50周年的情景,想象退休后的人生规划。转换一下思路,能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发现新的价值观。

个人领域的成功,还需要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它限制我们,在行动时,一定得把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问题是,怎么判断一件事情是要事?柯维建议,你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让你的个人生活彻底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有哪些事情能让你的工作局面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一件事的重要程度与你的目标有关,只要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

知道但没做到相当于不知道。分辨出要事后,怎样才能做到要事第一呢?这会涉及时间管理。我们都听过著名的“重要紧急”4象限法则,就是把所有事情都分到4个象限里: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还有不紧急不重要。

柯维介绍,高效能人士总是会避免自己陷入不重要的事务里,他们还会通过多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来减少既重要又紧急的事。这是为什么?因为,这类事情很重要,做了就能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又因为它不够紧急,很容易被忽略,只要我们做了,就会大大提高效能。要事第一,能够给我们带来行动的自由。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柯维在书里列出来的七个习惯全都属于重要不紧急这一类,你可以观察下,当你真的实践了这些习惯,给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第三部分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第三道题:怎么在公众领域获得成功?

柯维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藏在三个习惯里,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双赢思维我们都很熟悉了,知彼解己就是说,要移情沟通,先了解对方,再让对方了解自己,统合综效是说,要创造性合作。

这三个习惯听上去好像没什么太大关系,最多都跟合作有关。不过,我发现,它们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忠诚。为什么是忠诚?这就要给你介绍一下,柯维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了。他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在于情感账户,这个账户里的货币是信赖,帮助我们增进人际关系。礼貌、诚实、仁慈这样能够带来信赖的品质,都能增加情感账户的金额;而粗鲁、轻蔑、威逼这类会破坏信赖的态度,则会减少、甚至透支情感账户的金额。

保持忠诚,就会赢得信赖。我觉得,双赢思维,其实就是要对合作的结果忠诚;知彼解己,是要对对方的信息忠诚;统合综效,是对彼此之间的差异忠诚。

我们依次解释下。先来说双赢思维。在人际交往模式中,你方获胜的形式通常有三种:双赢,你方赢了对方输了,以及,有时能够独善其身也是一种胜利。柯维认为,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你看,独善其身的人,不容易跟人建立长久的合作互助的关系,而“我赢你就输”的结果,很容易对双方的关系产生影响,假如你们公司有个合作方,每次谈判都是对方占上风,获得利益,你可能就会考虑更换合作方。所以,长远来看,“只有双赢才是在互相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怎么做到双赢呢?关键在于要对合作的结果忠诚。柯维在书里介绍了达成双赢协议的几个步骤: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确定什么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最后,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他建议,如果你发现,不管怎样都无法和对方达成共识,实现双赢,不如好聚好散,放弃合作,也许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接下来的一个习惯是,知彼解己。

我们都知道,在合作中学会聆听,获得对方的理解有多么重要。但柯维发现,大多数人倾听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让自己在交流中做出回应,而不是想理解对方。比如,有些人在听到别人的感受时,总会说,“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的经验是……”。他们关注的其实还是自己,不是对方。这样在合作时,就无法从对方那里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我们知道,一个优秀律师会先搜集所有资料,研判案情,甚至模拟对方可能采取的策略,然后再上法庭。在公共领域合作时也是一样,也需要获得信息,知彼解己这个习惯,能为你的行动提供最准确的信息,此外,它也能帮助我们跟对方建立情感账户,进而获得信赖和尊重,柯维说,“你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聆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

怎么做到知彼解己?答案是,对对方的信息忠诚,捍卫对方的表达。柯维介绍,正确的聆听方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复述对方的语句,这会让你专心聆听对方;第二阶段是加入解释,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尝试理解对方;第三阶段,是开始加入你的感觉,体会对方的心情;第四阶段是,既有理性解释,又带有感情地聆听。通常到了第四阶段,对方会开始吐露真言,这时候你就可以提供自己的意见,解释你的看法。

获得公共领域成功的第三个习惯是统合综效,它是创造性合作的原则,创造性合作意味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加一大于或者等于三,就像,两块木板叠加一起承受的重量,要大于各自极限的总和。

柯维说,人际关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让人接触到不同的模式,与观点相似的人沟通,收获不会太大,有分歧才有收获。书里有个例子,一对夫妻在假期安排上产生了分歧,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丈夫计划了很久,想带全家去露营钓鱼,妻子准备利用假期回家陪伴生病的母亲。两人争执不下,作为围观群众,我们会感觉,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有一方妥协,可是,一次妥协很可能变成日后家庭争端的导火索。

怎么办呢?这对夫妻没有通过妥协来达成一致的方案,而是尊重对方的初衷,试着寻找第三个选择。他们商量后,得出了两个新方案:要么找一周时间,丈夫全权负责家里的事务,妻子回家陪母亲;要么,在离母亲家比较近的地方露营钓鱼,甚至还可以邀请亲友一起。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能看到,统合综效的关键就在于,要对差异忠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你认为自己处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时,应该坦率地表达自己观点,鼓励其他人也坦诚相待,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让每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听到这儿,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大家参与讨论,共同拟定解决方案”。

回答完了这三道大题,我们已经了解了高效能人士的六个习惯,第七个习惯是不断更新自我,它是个补充性的习惯,主要为了强化前面的习惯。这个习惯的重点在于,要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和情感这四个层面更新你自己。它有点像磨刀石,帮你磨炼自己。比如,身体层面的更新指的是通过健康饮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来呵护我们的身体。在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说了,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原书看看。

结语

到这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

柯维在书里的“致谢部分”说,除了“七个习惯”,这本书的关键之处还包括,要重视“七个习惯”之间的关系和排序。

我发现,它们就像紧紧咬合在一起的齿轮组,一旦转动起来,就能形成合力。

前三个习惯就像一小组齿轮。越是积极主动的人,就越能在生活中做到以终为始,坚持要事第一。一个人越是能够坚持要事第一,就能不断更新自己,因为这七个习惯都属于重要不紧急的类别。

后三个习惯也是一小组齿轮。当你能够先理解别人后解释自己,就越容易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统合综效。

这两组齿轮拼在一起,又会形成一个大齿轮组。一个人在个人领域的独立性越强,就越能在公众领域与人顺利合作,自我更新这个习惯能强化齿轮组各部分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效能。

撰文、讲述:杨蕾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