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宦官》听书稿

#得到/听书/《宦官》 #听书稿

1. 侧近政治:权力者周围会出现分享权力的“侧近者”,“侧近者”与统治者的空间距离将决定“侧近者”权力的大小。

2. 宦官的两项重要功能:“保密”与“保护”。

3.在古代,无情和孤独是作为人君的必备因素,因此皇帝自称“孤家寡人”。这时,能被君主信任的,也就只有宦官这样的“异类”了。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已故的日本史学家三田村泰助,他曾师从日本“京都学派”开创人物内藤湖南先生。作者在广泛搜集历史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侧近政治”的概念来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的宦官。

关于本书

本书不仅介绍了宦官的诞生背景、宦官日常生活等被史书忽视的重要内容,在“宦官与政治”这个传统经典话题方面,也提出很多新的解释,比如,东汉的宦官和外戚合作程度很高;唐代宦官专权和当时的“傀儡制”传统有关;明代宦官专权是因为国家权力的“纵式”结构。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被史书遗忘的部分,即宦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由此间接地了解“侧近政治”。

第二部分,被史书隐瞒或歪曲的部分,宦官和古代政治到底是什么关系,宦官的影响力真的那么大吗?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书是《宦官:侧近政治的构造》。

提到“宦官”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里,只要讲到古代皇室的情节,就会有宦官出现。事实上,历史上也有不少宦官留名,比如秦代“指鹿为马”的赵高,唐代服侍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高力士,明代大宦官“九千九百岁”魏忠贤,等等。

同时,我们对于宦官的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宦官是一群身体不健全,甚至心理不健全的人,他们服侍皇室家族,沾着皇帝的光,常常做些坏事,扰乱朝纲。

但如果再仔细想,就会发现许多问题。为什么皇帝只能由宦官服侍?历朝历代那么多宦官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有的朝代的宦官很安分,有的朝代的宦官竟然能决定皇帝的废立?还有,留下名字的宦官终归是极少数,其余普通宦官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吗?

以前有关宦官的研究著作,习惯于把宦官看作一种抽象权力,侧重从政治角度讨论这个群体与皇权、外戚、外朝大臣的关系。“得到听书”曾解读过一本《明代宦官》,重点讲解明代的历史。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研究的不仅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宦官群体,而且结合了历史上土耳其、波斯、罗马、朝鲜等地的宦官进行比较,试图从各个维度还原宦官的真实处境,除了宦官与政治的话题,还有他们的历史由来、日常工作、私人生活等。

本书作者是已故的日本史学家三田村泰助,他曾师从日本“京都学派”开创人物内藤湖南先生。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作者有个比喻:“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条山脉,那么宦官就是山脉的背阴处。”这个比喻很巧妙,“背阴处”意味着宦官这个群体常常是被忽视的,即使是人们看到的那部分,也有很多是模糊的,甚至是看错的。

三田村泰助在广泛搜集历史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侧近政治”的概念来观察中国历史上的宦官。所谓“侧近”,顾名思义就是“站立在皇帝一侧,靠近最高统治者”的意思。由于这个特殊的情况,宦官虽然身为仆从,但他们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作者把宦官比喻为“皇帝的影子”,是“君主的代理”,宦官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互为表里,不论是看宦官的历史脉络、日常生活,还是政治参与,最终都是在进一步理解古代的君主政治。

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近“宦官”这个中国古代“山脉的背阴处”。首先看被史书遗忘的部分,也就是宦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由此间接地了解“侧近政治”。其次看史书隐瞒或歪曲的部分,宦官和古代政治到底是什么关系,宦官的影响力真的那么大吗?

第一部分

古代的史书是围绕皇帝展开的,有关宦官的记录几乎都是违法乱政的丑事,有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而宦官是怎么出现的?宦官人员如何补充?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样的呢?这些信息会被史书选择性遗忘。

本书作者花了近一半的篇幅介绍这些重要话题。作者提到,宦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从地中海沿岸的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到亚欧大陆东部的朝鲜半岛,都存在过宦官。 西方学者传统观点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宦官出现在亚述女王、新巴比伦王国的开创者塞弥拉弥斯统治时期。 这位女王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也就是中国的西周后期,即将进入春秋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作者认为,大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武丁时期,中国就有宦官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宦官这样的群体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统治者一夫多妻,为了避免自己的妻妾被仆从沾染,所以把他们阉割。

另外,商代的胜利者会通过残害战败者的肢体来达到示威、羞辱的效果。 作者认为,宦官存在的一大作用,便是向被征服的异族夸示力量的象征,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古人的残暴和神圣行为混合而成的产物。

除此以外,作者在书中提到,宦官还有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保密”,一个是“保护”。

先说“保密”。在古代,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他们会打着“上天”或“神明”的幌子,刻意保持神秘性,不让百姓了解他们的真实信息。这时,如果古代统治者用普通人当侍从,很容易走漏风声,万一有个丑事被爆出去,对于皇帝的神圣性、权威性将会是很大的打击。所以,古代统治者就需要养一批特殊的人来服侍自己,这些人不会跟普通人有接触。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例子。汉武帝时期,西域的楼兰国王把王子送到汉朝作为人质,结果汉武帝竟然把楼兰王子阉割为宦官。为什么要把阉割后的异族留在宫中呢?我们可以想想楼兰王子的情况。他出生于君王之家,却因为自身缺陷,而没有颜面回到故国。而在汉朝的国土之上,由于语言、习俗的隔阂,他也无法融入,只能一辈子孤独地活下去。可以说,宦官是脱离了一切正常人际关系的透明人,再加上自身的生理变化,一个与人类社会绝缘的工具人便出现了,正如作者所说:宦官制度是君主为了能在神灵的名义下过日常生活而创造的制度。

宦官还有另一项功能,这就是“保护”。宦官留给我们的刻板印象是内心阴险但不堪一击,其实宦官也可以承担保护皇帝的工作。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宦官杨思勖,经常帮着皇帝四处平定叛乱。 北宋的秦翰、李宪、童贯都曾经带兵打仗。西方的情况也很类似,在土耳其的历史上,统治者居住的宫寝就是由宦官保护的。

但有一点,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宦官规模在全世界是最庞大的。史料记载,明朝末年皇宫的宦官人数竟然超过十万人,当中有人因为没吃的而饿死。这些记载可能有所夸张,但即使减去虚高的一部分,剩下的数字依然很恐怖。

问题来了,那么多的宦官从哪儿来呢?

前面提到,很多宦官是战俘和奴隶。除此以外,受过宫刑的人也是宦官的一大来源。不过,在隋朝,宫刑就被明令禁止了。 接下来,宫中的宦官应该如何补充呢?

作者提到,不同时代宦官的来源不太一样,但有一点长期不变,不管哪个时代,宦官人选大多是外族人。因为,掌握权力的一方是绝对不会阉割自己的亲族的,这会直接制约本族人的繁衍能力,对本族的生存发展不利。

例如,唐玄宗时期著名宦官高力士是广东南部的蛮獠族人。蛮獠酋长抓了两个本地儿童,阉割之后分别取名为“金刚”和“力士”献给朝廷。其实,唐代的宦官有点像税赋,有钱的地方缴税,开发程度还不是很高的岭南,也就是今天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就需要通过贡品来抵税,宦官就是当地的贡品之一。而且,在唐代,朝廷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力比较弱,再加上广州是当时南海贸易的中心地,所以买卖人口的状况非常猖獗。就这样,岭南成了唐代最大的奴婢和宦官的供给地。

除了抓捕、贩卖的渠道以外,外族女性嫁入皇宫,也会给宫里补充一定数量的宦官。元朝的统治者娶了高丽女子为皇后,就有很多高丽的宦官来到中国。明代永乐皇帝娶了东北女真族的女人入宫,于是宫内便有了女真人宦官。

关于清朝的宦官,作者有个发现,清王室是从东北起家的,他们并没有使用宦官的传统,但清朝后期,光绪时期宫内宦官人数已经接近两千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可能是受到前朝的影响。作者猜测,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清朝统治者把宦官当作一种替代品。满族未入关前有使用奴婢的习惯,但当时的中原已经没有奴隶阶级了,因此,满族进入中原后,便把宦官作为奴婢的代替品。

无论是抓捕、贩卖还是陪嫁,宦官在受害的时刻,总是要经历一番挣扎的。但明清时期竟然出现了大量“自宫”的人,心甘情愿地成为宦官,作者把他们称作“宦官志愿者”。

为什么明清出现那么多“自宫”的宦官呢?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从唐宋的变革中找到了根源。从唐至宋,中国的历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普通民众找到了向上攀爬的阶梯。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国家考试打破身份牢笼,靠实力当上大臣甚至宰相。那些不甘居于人下,但大字不识的底层百姓在察觉到时代的风向后,就有可能去当宦官。而且,宋代官方也开始承认“自宫”,相当于从官方层面承认了这条上升途径。所以,作者认为,官方承认“自宫”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这一点在明代更加明显。到了明代,宦官更是飞黄腾达的代名词,明仁宗朱高炽甚至断言:“自宫以求用者,惟图一身富贵”。

关于宦官的选拔,作者提到一个冷知识。宦官选拔的首要标准是看脸,最好是那种年轻的花美男,说话清晰,办事利落。 而知识水平和行政能力却是减分项,目的是为了避免宦官干政。但选宦官主要看脸,这在历史上也引发了不少麻烦。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率军闯进宫里诛杀宦官。如何判断谁是宦官呢?挨个儿检查速度太慢了。没办法,只能大致看长相下刀。结果,一些普通人,因为长得清秀、脸上没胡子,便悲惨地冤死刀下。

说完宦官的选拔,还有个问题很重要,但常被人忽视。宦官入宫后,会进入无休止的劳碌中,那宦官可以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吗?

作者提到,其实宦官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在深宫大院,有一类人跟宦官处境类似,这就是宫女。在那样压抑的环境里,宦官和宫女之间免不了同病相怜。早在汉代,就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宦官和宫女间的密切关系,这就是“对食”,搭伙过日子的意思。

到明代,由于宫中宦官数量激增,类似的情况更多见,只不过不再用“对食”这个名称,而改称“菜户”,而且“菜户”之间的关系要更紧密,意味着宦官和宫女已经结成夫妻关系。明朝中后期,“菜户”们常常招摇过市,也不在乎自己的身份,跟普通夫妻没什么两样。甚至,那些没有找到对象的人还会被耻笑为废物。据说,北京外城有一处地方叫西院,一些身居高位的宦官会在这里娶妻纳妾。

书中提到,曾经有个宦官,他的菜户和别的宦官好上了,一开始他很生气,后来干脆出家了,再也不踏入尘世。书中还有个故事,一位学者寄宿于京城郊外的某座佛寺,发现寺内有一处房间房门紧闭,于是偷偷地开门进去。房里摆放着的是先于宦官去世的菜户们的灵位。据说一位宦官在菜户忌日来祭拜时,总是痛哭流涕。

第二部分

宦官的个人生活,并不是历史关注的重点。接下来我们看“宦官与政治”,这是人们每当谈起宦官一定绕不开的话题。

宦官在政治方面留给人的印象,总是那样的圆滑狡诈、自私自利,有人会笼统地概括为一句“宦官专权”。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好的宦官,但史书早已给“宦官”的脸谱涂上一层层难以更改的底色。

史书总在批评宦官干政,前朝的教训,后世的皇帝也一定知道。既然这样,为什么皇帝还会信任宦官呢?

作者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皇帝作为一个人的角度来说,宦官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陪伴。这层关系早在君主年幼时已经开始了。皇子断奶之后的一切教育,包括说话、用餐、走路、举止礼仪都是宦官手把手教的。读书学习也一样,宦官是皇子的陪读,两人一起成长。甚至,宦官还要担任皇帝的性启蒙导师。明武宗正德皇帝荒淫无道,不肯听臣下进谏,却偏偏对身边的太监言听计从。这正是源自每个人的内心对熟人最朴素的信赖。

从皇帝作为君王的角度说,信任宦官这样的“异类”,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皇帝一朝登上君主之位,便不由得疑神疑鬼,觉得所有人都在觊觎自己的位置,于是不辨骨肉亲情,把自己的孩子、兄弟能杀就杀,不能杀就流放。这种无情和孤独可谓是为人君的必备因素。所以皇帝喜欢自称“孤家寡人”。如此一来,能和君主走到一起的,也就只有“异类”宦官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受宦官影响最大的朝代有三个,汉代、唐代和明代。关于这三个朝代的“宦官专权”,研究成果已经有许多。但作者带我们继续向内深挖一层,看到了更大的图景。

提到汉代,尤其是东汉的“宦官专权”,我们之前的答案是,宦官掌权是应对外戚专权的手段。

所谓外戚,是指太后或皇后的男性亲属,也就是皇帝的舅舅、外公、岳父这些人。皇帝年幼的时候,外戚借机掌控朝政。皇帝长大后,自然想摆脱外戚的束缚,这个时候,皇帝就会把权力借给宦官让他们帮忙对付外戚,但权力这东西,一旦控制不好就会后患无穷,宦官专权就是这么来的。

对这个现象,作者有更深的解释。汉代的外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作者认为,这是受到楚国文化的影响。建立汉朝的刘邦等人几乎全部出身于今天山东西南部和安徽、江苏的北部,这些地区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文化圈。楚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保留了母系氏族的参与。比如,汉初,王子的称呼随其母,像汉武帝的太子便随其母卫皇后之姓,称卫太子;汉宣帝之父在还是王子之时也随其母姓,称史皇孙。因为这个原因,后妃和外戚权力大,频繁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宦官是一种与外戚敌对的力量吗?

以往我们认为宦官是外戚的有效制衡手段,但作者认为,外戚专权其实离不开宦官的帮忙。汉代,太后的住处为长乐宫,位于长安城的东边,普通男性是无法进入这里的,太后能接触到的只有宦官。所以,太后要想跟娘家人联手做点什么事情,少不了宦官忙前忙后。而且,太后有什么事情想找些人一起商量,也只能找宦官。就这样,宦官开始插手国政,渐渐掌权。

你看,汉代的宦官和外戚,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势力,两者是在互相成就。作者提到,真正让东汉政治动荡的,并不是什么外戚专权、宦官专权,而是整个上层社会因为金钱和权力,而组成若干个利益集团,每个集团里可能都有宦官的身影。这些集团,总是把集团利益置于国家利益至上,反复扯皮、消耗,不得安生。

我们都读过诸葛亮的《出师表》,文中,诸葛亮苦口婆心地劝告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口中的“贤臣”和“小人”到底是指谁呢?

外交学院施展教授在《枢纽》这本书里有过解释。所谓“贤臣”其实是汉代士大夫的自我褒奖,他们读过书,有文化、有修养,组成官僚队伍掌握着国家权力。而所谓的“小人”,主要指两类人,一类是外戚,一类是宦官。他们借助与皇帝的独特关系,分享国家权力。

其实,这一点跟本书作者三田村泰助的观点是一致的,外戚、宦官正属于“侧近政治”的范畴。所谓的“贤臣”和“小人”,跟品德关系不大,诸葛亮的那句话其实反映了东汉时期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尖锐斗争。

说完汉代宦官专权,我们再看唐代。有人认为,唐代的宦官最凶狠,能左右皇帝的废立,甚至直接杀掉皇帝,选个听话的小皇帝,自己当事实上的“皇帝”。

唐代宦官为什么能控制皇帝?

作者提到,唐朝历代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傀儡性”。这样的傀儡体制是唐太宗开创的。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后,逼迫唐高祖让位,这其实给唐朝后来的历史开创了一个坏的先河,这就是只要手握权力,连皇帝的人选都可以随意更换。后来,唐太宗选了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作者认为,唐高宗是天生的傀儡,对事情没有主见,唐太宗之所以选他,是希望他延续自己的政策。但唐代皇帝的傀儡传统却很不幸地因此正式确立了。

我们知道,后来武则天充分影响了唐高宗的决策,在唐高宗统治后期,成为实际的掌权者。而且,武则天后来把两个儿子唐中宗、唐睿宗先后废掉,自己当了皇帝。这更强化了“只要权力大,就可以随意废立皇帝”这个观念。所以,武则天之后,很多女性都大胆地向最高权力发起冲击,比如唐中宗的妻子韦皇后、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你看,那些我们习惯上以为的宫廷政变,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掌握权力可以决定皇帝人选。

这个逻辑到唐玄宗时期,又有了新的变体。唐玄宗在打倒太平公主阵营时,有个叫高力士的宦官十分服从调遣。在此之后,唐玄宗和高力士便形影不离。唐代有一个部门叫内侍省,内侍由宦官担任,官阶四品,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高。但要知道,唐代宰相才三品。而且,四品内侍还能够往上爬,例如兼任军队职务。因为宦官的工作就是服侍皇帝,少不了帮皇帝跑腿传达政令,所以宦官就会与近卫兵有联系。高力士因追随唐玄宗政变有功,一路升官,最后做到一品骠骑大将军,位居三品宰相之上。

请注意,问题出现了。 唐玄宗是位千古一帝,从唐代宫廷政变中走出来,开创了“开元盛世”,对他来说,宦官即使掌握兵权也没有危险,但并不是每个皇帝都如唐玄宗那样出色。可以想到,当宦官掌握兵权,而且他待在皇帝身边,古代的通信又不发达,遇上一位愚笨的皇帝,或年幼的皇帝,宦官很容易“挟天子令诸侯”。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唐代帝王的“傀儡性”。唐代出现那么严重的宦官专权,正是因为借了“掌握权力便能废立皇帝”这股东风。

说完汉代、唐代,还有一个王朝的宦官问题也很有特色,这便是明代。

我们知道,明代皇权高度发达,连官僚队伍都被控制得死死的,为什么还会出现宦官专权,出现像汪直、王振、刘瑾、魏忠贤那样的“四大权阉”,搞得民不聊生呢?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做了深入分析。明代宦官权力大,不是因为皇帝权力不成熟,无法制衡宦官权力,恰恰是因为皇帝的权力太大了。

明代初年,朱元璋做了一件改变历史的事情,这就是废除延续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从那时起,皇帝决策,不需要通过宰相这一关,而是直接对接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各个事务部门遇到事情也是直接请示皇帝。除了废止宰相政治,明太祖把军政、民政、监察三权分立,每个体系都能从地方直达皇帝。作者认为,明朝是古代专制结构的完全体。

古代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作者的答案是“纵式结构”,也就是断绝一切横向联系,任何事务都能从底层通畅得上达天听。

听起来皇帝确实大权独揽了,但是,由于所有的重大决策都要过皇帝之手,巨大的工作量也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时皇帝可以依靠谁呢?只有宦官。

这个时候,明代宦官不可避免地扮演起两种角色,第一是皇帝的帮手,帮皇帝处理政务;第二是皇帝的知心人,帮皇帝纾解情绪。

我们知道,宦官还有个别称叫“太监”,其实最初只有高级宦官才能获得太监的称谓。明代的宦官按所负责的内容可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部门负责人便是太监。

宦官所在的部门中,最重要的便是负责文字工作的司礼监。受皇帝宠信的宦官可以代替皇帝写批文,皇帝有的时候甚至都不过目确认。这些宦官的权力有多大,可想而知。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正德皇帝整日在外游荡、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天启皇帝从早到晚宅在房子里捣鼓木工,最高决策依然能持续下达,朝廷依然照常运转。

既然宦官权力这么大,为什么明代没有出现汉代、唐代那样随意废立皇帝的事情呢?

作者认为,明代的宦官具有秘书性质,只是借着皇帝的权力处理一些零碎的事情,权力并没有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就是说,只有得到皇帝宠信的个别人才能得势,反过来,失去宠信,也意味着失势。所以,明代不可能发生废立皇帝、弑君造反之类的事情。

结语

到这儿,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

我们把“侧近政治”当作一块滤镜,重新认识了宦官这个群体。“侧近政治”有什么特征呢?空间距离的差距即是侧近者权力的差距,也就是说,离皇帝的空间距离越近,权力越大。

在古代,皇帝位于金字塔的顶尖位置,他为了维持统治,保持神秘性和神圣性,便需要特殊的工具把自己和普通人隔绝开,这种特殊工具便是宦官。

从宦官个人角度来说,宦官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是残缺的,而且来源也是非正规途径,或者是战俘、罪犯,或者是被贩卖、被陪嫁而来,或者是通过自己伤害身体来换取接近统治者的机会。因为宦官的特殊性和工具性,他们无法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从宦官与王朝政治的关系上讲,宦官是皇帝最体贴的仆人、最忠诚的帮手,所以皇帝很愿意把自己的权力分享给宦官,来协助自己对付朝臣和外戚。但权力一旦分享,就会造成很多麻烦。在汉代,宦官加入士族与外戚权力斗争,造成朝局动荡。在唐代,宦官借助“傀儡制”传统,甚至能左右皇帝的废立。在明代,皇帝专制登上巅峰,宦官以秘书身份狐假虎威,因此出现许多被人诟病的“祸国权阉”。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裴鹏程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来源:https://de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