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疯狂的投资》 听书稿

#得到/听书/《疯狂的投资》 #听书稿

关于作者

约翰·斯蒂尔·戈登是美国著名作家。戈登1944年生在纽约的一个金融世家,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拥有席位。戈登对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史很有研究,撰写的书评和社论经常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他的名作《伟大的博弈》《财富的帝国》《资本的冒险》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关于本书

本书讲述了跨大西洋电缆从构想到落地的全过程,展现了塞勒斯·菲尔德这位杰出的企业家如何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这项了不起的工程。在主线内容之外,本书还讲到了19世纪中期电学、材料科学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美国社会的经济状况,为读者打开了宽阔的知识视野。

核心内容

解读为你梳理了原书主线内容,讲述了跨大西洋电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在此之外,解读还为你补充了原书中一些精彩的旁支内容,你将听到铁路大亨库珀实现普世教育的愿景、人类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如何离奇地失败、今天通用的电学单位如何统一。通过解读,你不仅能了解一位企业家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成就伟大的事业,还能收获不少有趣的谈资。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邓一丁。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疯狂的投资》。它的副标题是:“跨越大西洋电缆的商业传奇”。

跨越大西洋电缆是19世纪的一项了不起的工程。这条电缆西起加拿大,东至爱尔兰,穿越3000公里的大西洋底,把欧洲和北美洲连在了一起。铺这条电缆,是为了发电报。在铺设这条电缆之前,欧洲和北美洲之间要想传递信息,得靠送信的人坐船渡过大西洋。按照当时的航海速度,这样一趟旅行下来,长则几个月,短则几个星期。不仅信息传递的速度慢,途中信息的安全也没法保证。1866年,跨大西洋电缆建成,极大地提高了欧美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一封电报从英国拍到加拿大,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这条电缆拉平了伦敦和纽约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间的信息时差。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它在欧美贸易和政治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为什么书名里说,跨大西洋电缆是一场“疯狂的投资”呢?这是因为这项工程在当时实在是太难,太超前了。在19世纪中期,别说是海底电缆,就是电报这项技术也才发明出来没几年。现代通用的标准电报系统,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莫尔斯电码,是1844年才设计出来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西欧各国和美国在陆地上搭建的电报网络初具规模。但是在大面积的水下铺设电缆,成功的例子寥寥无几。到了1854年,全世界能正常工作的海底电缆,最长的不过100多公里,最深的不过500多米。但是就在这一年,居然有个人说,他要在将近4000米深的大西洋底铺一条3000多公里长的海底电缆,把欧洲和美洲连起来。这个想法有多疯狂呢?书里有个比方说,这就好比在1950年代,苏联人刚把人造地球卫星放上天,就有人提议说,咱们组织一支队伍,到火星上去探险吧。

提出跨大西洋电缆这个想法的人,叫塞勒斯·菲尔德,是美国的一位企业家。从1854年起,塞勒斯·菲尔德将这个疯狂的想法付诸实践。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里,他进行了五次铺设电缆的尝试,横渡大西洋五十多次,联合商界、政界、学界多方的力量,赌上身家性命,终于在1866年完成了跨大西洋电缆的铺设。《疯狂的投资》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段传奇的故事。你或许也有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梦想,或许正在为你的梦想而努力,那听听这位一百多年前的实干家的故事,你或许能从中获得鼓舞和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蒂尔·戈登。戈登1944年生在纽约的一个金融世家,他对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史很有研究,写的社论和书评经常登在《华尔街日报》上。除了今天的这本《疯狂的投资》,「得到听书」还解读过他的两部作品:《伟大的博弈》和《财富的帝国》。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找来听一听。

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分钟里,我会为你讲述跨大西洋电缆的商业传奇。我的解读将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为了铺设跨大西洋电缆,菲尔德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第二部分,我们说说菲尔德在1857年到1858年间进行的前三次失败的尝试。在第三部分,我们再来说说,菲尔德怎么从失败中获得教训,改进方案,最终完成了跨大西洋电缆这项创造历史的工程。

第一部分

好,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我们先从故事的主人公,塞勒斯·菲尔德这个人说起。

塞勒斯·菲尔德的家族,在他和他父亲这两代,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塞勒斯·菲尔德的父亲是一位地位显赫的牧师。塞勒斯这一代有兄弟八个人,两个夭折,剩下六个都在各自的事业上取得了耀眼的成就。这六个兄弟里,有一位全美身价最高的律师、一位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一位作家、一位马萨诸塞州议会的议长、一位杰出的土木工程师,和塞勒斯·菲尔德这位了不起的企业家。在1920到1930年代间,美国历史学界编了一部《美国名人辞典》,收录了美国自建国以来一万五千位名人的事迹。塞勒斯·菲尔德的父亲、三个兄弟和他本人都被选进了这部辞典,这在当时也算是创纪录的事情了。

塞勒斯·菲尔德16岁立志经商,来到纽约。在哥哥们的帮助下,他的事业平顺地起步。他先是跟着大商人斯图尔特学做生意,三年时间工资涨了五倍。随后,菲尔德进入造纸和印刷行业,28岁就盘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纸张和印刷品批发商。到了1840年代末,菲尔德的名字已经登上了纽约富人榜,也就是“福布斯富豪榜”的前身。他的净资产超过了20万美元。20万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在1845年,全纽约身价超过十万的人只有294个。生意进入正轨后,菲尔德把公司交给合伙人打理,自己跟一位画家朋友跑去南美洲探险。1853年,菲尔德回到纽约,那时候,他家庭美满,财务自由,生意上的事不用自己操心,也见识了广阔的世界。这一年他才34岁。

菲尔德感觉有点百无聊赖,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可干。这时候,有个电报工程师找上门来。

这个工程师名叫吉斯伯恩,他来找菲尔德,是想请他接手一个烂摊子。什么烂摊子呢?原来,这几年,吉斯伯恩一直在张罗一个电报工程。这个工程的位置在北美洲东北角的纽芬兰岛上。这个岛有三个海南岛那么大,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岛上也只有几万人居住,非常荒凉。吉斯伯恩想在这个岛上搭一条电报电缆,和北美洲现有的电报网络连接起来。他之所以看中纽芬兰岛,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纽芬兰岛是整个北美洲最靠近欧洲的地方。假如从欧洲来的送信人能先登陆纽芬兰岛,拍一封电报,那就比他一路坐船到纽约要快一到两天。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来说,这一到两天的时间差可是非常宝贵的。

吉斯伯恩的这个设想听上去很不错,但他低估了工程的难度。纽芬兰岛的土壤条件非常不利于施工,而且,岛上大片的内陆地区是无人定居的荒原,这就意味着,施工队需要的补给没办法在施工现场附近得到满足,必须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工程推进了十分之一,吉斯伯恩筹的钱就花光了。他为这个项目注册的公司破产了,自己还背上了5万美元的债务。不过,他还是坚信,这事一旦做成,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这次他找到菲尔德,就是想请他接手这个工程。

那菲尔德答应吉斯伯恩的请求了吗?一开始,并没有。菲尔德判断,这项工程难度大,成本高,只能缩短一两天的通信时间,恐怕得不偿失。不过,吉斯伯恩走后,菲尔德盯着房间里的地球仪陷入了沉思。要是能用一条电缆直接把纽芬兰岛和爱尔兰连起来呢?假如欧洲和美洲可以直接通电报,那省下的时间就不是几天,而是几个星期了。在那个时候,伦敦是全世界的金融和工业中心,要是能及时掌握伦敦市场的动向,美国的商人就可能抓到巨大的商机。菲尔德明白,假如真能连通一条穿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那它创造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问题是,跨大西洋电缆在技术上行得通吗?在技术问题上,菲尔德完全是个外行。不过没关系,不懂就问。菲尔德第二天就给两位专家写信,征求他们的意见。第一位专家就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的莫尔斯。莫尔斯回信说,早在十年前,他就确信,跨大西洋的电报通信是可以实现的。这个计划在工程层面的难度不小,但在理论上完全没问题,是可行的。菲尔德问到的第二位专家是美国海军上尉莫里。莫里是当时美国顶尖的海洋学家。莫里的意见就更乐观了,他告诉菲尔德,他们刚刚完成了一项从纽芬兰到爱尔兰的海底勘测,勘测结果显示,这两个地方之间的海底隆起了一座高原,这就使得海底的深度不特别深,也不特别浅,非常适合铺设电缆。而且,从海底泥沙的样本来看,这片海底没有向上的洋流,铺好的电缆会服服帖帖地待在海底,不会受到洋流的干扰。总之,这种完美的海底条件简直就是为了铺设电缆专门预备的。

看来这个想法还真能行。两位专家的回信令菲尔德大受鼓舞。接下来,菲尔德说干就干。他拉来四位富有的合伙人,五个人凑了150万美元的启动经费。有意思的是,并不是每一位合伙人都是看中这个项目有利可图才加入进来的。比如说,这五个人里有个铁路大亨,名叫库珀,当时已经60多岁了。库珀自己说:“这个计划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个狂热的幻想,只适合那些精神病院的病人。”但库珀在这个计划中看到了另外的价值。库珀是个苦出身,没怎么念过书,等到他奋斗了大半辈子富起来了,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给更多的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库珀相信,一条连通欧洲和美洲的电缆,可以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知识。“知识将会覆盖整个地球,就像水覆盖了深海。”带着这种浪漫的想象,库珀成了菲尔德最早的合伙人。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来,菲尔德非常擅长说服。不论是库珀这种理想主义者,还是其他几位更加务实的合伙人,菲尔德都能让他们从跨大西洋电缆上看到各自认可的价值。

1854年,这五位最初的合伙人成立了“纽约一纽芬兰一伦敦电报公司”,接管了吉斯伯恩的工程。你从这个电报公司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要搭建的电报线路分为两段,一段在北美这一侧,把纽约和纽芬兰连起来,另一段穿过大西洋,把纽芬兰和伦敦连起来。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菲尔德和他的合伙人们组织了一支600人的施工队,把纽芬兰岛上吉斯伯恩没铺完的线路铺完,再把这条线路接入北美大陆的电报网络。接下来,菲尔德在大西洋两岸奔波,订购海底电缆,筹措更多的经费,并且取得了英美两国政府的支持。两国政府决定,各出一艘船,承担跨大西洋电缆的铺设任务。英国出的船是排水量3500吨的皇家海军“阿伽门农号”,美国出的船是排水量5200吨的军舰“尼亚加拉号”,放眼当时全世界的海面,这两艘船都算得上了不起的庞然大物了。

第二部分

陆地上的线路架好了,铺设电缆的船有了,经费也到位了,铺设海底电缆这项艰巨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你可能会觉得,铺设海底电缆,无非是开着船在大西洋上走一遭,船上装着电缆,一边开船,一边把电缆沉到海底,这件事能有多难呢?

工程层面的难点可太多了。就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条电缆,应该做多粗呢?

太细肯定是不行的,前人已经有过教训了。1850年,英国的布雷特兄弟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这条电缆铺在英法两国之间的海峡里,头天铺好,第二天就断了。怎么断的呢?电缆太细太轻,缠在了一个渔民的船锚上。渔民捞上来一看,以为电缆是黄金做的,就截下来一段带回家去了。人类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铺设跨大西洋电缆也是同样的道理。电缆要足够粗足够重,才能稳稳地沉在海底。要是分量不够,电缆轻飘飘地浮上来,那漂过的冰山,路过的航船,甚至是体型比较大的海洋动物,都可能对电缆造成致命的破坏。

那把电缆做粗做重,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还是不行。粗有粗的问题。按照海军上尉莫里提供的勘测数据,铺设跨大西洋电缆的海域,最深的地方有将近4000米。4000米长的电缆从船上一路垂到海底,电缆做得太粗,就会被自身的重量扯断。菲尔德定制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在经过这片最深的海域时,垂在水下的部分重达一吨半。这对电缆的强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你看,仅仅是电缆的粗细这么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有这么多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这还没有涉及电缆的导电性质、电缆里面的金属丝铰接的方式、船上用来存放和释放电缆的装置……在这所有的问题上,菲尔德雇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争论不休。他们希望花更多的时间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但是菲尔德等不及了。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电缆早一天接通,公司就能早一天盈利。就这样,1857年8月5日,“尼亚加拉号”和“阿伽门农号”各自装载着2000公里长的电缆,向大西洋深处驶去。

你一定放过风筝。铺设海底电缆的过程,就很像放风筝。船上的工人需要一刻不停地把电缆放进水里,只不过他们操作的“线轴”要比放风筝的线轱辘庞大得多,笨重得多,结构也要复杂得多。放风筝的时候,有经验的人会根据风势调整放线的节奏,风强的时候就放松一点,不然风筝线很容易断掉。铺设海底电缆也是这样,只不过是把高空的气流换成了海上的风浪。船上的工人在控制“线轴”,也就是松缆器的时候,需要根据风浪的大小,把力道控制在一个微妙的范围内,保证电缆以稳定的速度滑入海底。这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不难,起了风浪,就很考验工人的技术了。

“尼亚加拉号”出海的第六天夜里,风浪越来越大。五千多吨的大船在波峰波谷上起起落落。工人一个操作失误,电缆啪的一声崩断,滑进了海底。一船人眼巴巴地望着漆黑的海面,束手无策。这时候电缆已经铺了600多公里,剩下的电缆已经不够从头再来一次了。菲尔德他们只好失落地返航。

损失了600多公里电缆,临时订制肯定是来不及了,而且时间即将入秋,海上的风浪只会越来越大。董事会决定,等到下一年,再做第二次尝试。一次失败当然浇不灭菲尔德的热情。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菲尔德请来靠谱的工程师,重新设计了松缆器,并且加强了船员的培训。1858年6月10日,“尼亚加拉号”和“阿伽门农号”重整旗鼓,再次起航。

这次的情况怎么样呢?这次的运气比上一次还要差。菲尔德他们出海的第四天,就遇上了北大西洋历史上最猛烈的暴风雪。暴风雪刮了一个星期,别说铺电缆,“阿伽门农号”险些都要翻船了。等到暴风雪终于停了,菲尔德登上“阿伽门农号”一看,船上的医务室里躺着四十多个人,最严重的胳膊都折了。而且,一千多吨重的电缆在船舱里颠簸了一个星期,全都破破烂烂地搅在一起,根本不知道还能不能用。不过,既然已经出海了,菲尔德还是决定开工。他们小心翼翼地铺了400多公里,电缆突然毫无征兆地断开,再次滑进了海底。原来,这段电缆早就在暴风雪中遭到了严重的磨损,根本吃不住水下的拉力。

这次失败对股东们的士气打击很大。就连公司董事会里最核心的成员,都觉得这事根本没戏,不如趁早把剩下的电缆卖了,大家把钱一分就散伙。在这个艰难的时刻,菲尔德的头脑还是冷静的。他说服股东们,剩下的电缆还够再试一次。大家合计了一下,觉得除了损失更多的电缆,倒也不会有什么别的风险了,就答应让菲尔德再试一次。不过这一次,已经没什么人相信这事能成了。就连船上的工人都觉得,老板们一定是疯了,他们需要再经历一次彻底的失败才能清醒过来。

没想到,这第三次尝试,居然成功了。7月17日,两艘大船在修整了十多天之后再度出海,抵达大西洋中央,再分头开向美洲和欧洲。8月5日,距离他们第一次出海整整一年后,“尼亚加拉号”抵达纽芬兰,“阿伽门农号”抵达爱尔兰。菲尔德在纽芬兰这一端,收到了从3000公里外的爱尔兰传来的电信号,信号非常强。跨大西洋电缆接通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大西洋两岸的媒体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赞美跨大西洋电缆是自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人类最伟大的成就。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相继向菲尔德发来贺电。按照菲尔德的安排,跨大西洋电缆传递的第一封电报要由英国女王向美国总统发出,第二条是美国总统的答复。在这段时间里,菲尔德和他的伙伴们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宴会、舞会、游行和演讲活动,庆祝他们来之不易的胜利。

第三部分

残酷的是,这场胜利是短暂的。

8月16日,美国总统收到了英国女王发来的贺电,大西洋两岸一片欢腾。只有接收电报的工作人员知道,这封短短99个单词的电报,花了16个半小时才接收完毕。通过跨大西洋电缆传来的电报信号非常模糊,工作人员连蒙带猜,才把女王的电报勉强翻译了出来。跨大西洋电缆的电报线路并没有在正常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菲尔德的电报公司一边极力对外隐瞒真相,一边抓紧时间抢修。但是谁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除了在岸上换换电池,技术人员也没什么别的事可做。通过跨大西洋电缆传来的电报信号一天比一天微弱,最后彻底陷入了沉寂。在电缆接通一个多月后,菲尔德不得不向外界承认,这一次,他们又失败了。

经历了这样一场盛大的空欢喜,社会舆论彻底失去了耐心。每一份报纸都在嘲讽菲尔德和他的跨大西洋电缆计划。人们说菲尔德是个骗子,说跨大西洋电缆从来都没有接通过。这也不难理解,昙花一现的伟大工程看上去总是可疑的,就像现在还有人不相信人类曾经登上过月球。菲尔德公司的股东们纷纷离他而去,他的很多老朋友、老同事,也都躲着不见他。一时间,菲尔德成了大西洋两岸最出名的笑话。

然而,这个被所有人当做笑话的人,依然没有放弃信念。菲尔德明白,失败之后,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总结教训。菲尔德和英国政府联手,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对之前的失败进行了极为详细的复盘,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意见,其中一些甚至深刻地影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举个例子,委员会发现,在跨大西洋电缆的设计和检测阶段,人们使用的电学单位不统一,造成了一些技术上的疏漏。经过委员会的提醒,英国科学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统一了电学单位。我们今天学物理,用到的瓦特、伏特、欧姆和安培这些单位,都是那个时候确定下来的。

除了电学单位不统一,调查委员会还指出,在电缆下水之前,就应该模仿海底环境,对电缆进行全面的检测。第三次铺设后,电缆之所以会出现故障,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电缆实际上无法承受理论上可以承受的高电压。假如在下水前就对电缆进行全面的检测,那这类的问题就完全可以避免。最终,经过极为细致的调查,调查委员会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如果事前做了足够的调查工作,那这一次惨重的失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委员会的调查报告非常中肯,但不太及时。这份报告是1863年7月才发布的,那时候,南北战争的战火已经席卷了整个美国。即便是在战乱中,菲尔德仍旧没有停止为他的跨大西洋电缆四处奔走。1864年,在距离上一次失败漫长的六年后,菲尔德终于再次凑齐了铺设跨大西洋电缆的经费。最幸运的是,他的合作伙伴还借给他一艘大船,排水量22500吨的“大东方号”。这艘船大致相当于4艘“尼亚加拉号”,6艘“阿伽门农号”,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在前三次铺设电缆的尝试中,1500吨重的电缆就会让“尼亚加拉号”和“阿伽门农号”重心不稳。但对“大东方号”来说,这点重量完全不成问题。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菲尔德又进行了两次铺设电缆的尝试,尝试的过程依旧艰辛。1865年7月的铺设以失败告终。那时“大东方号”已经开过了三分之二的航程,电缆断进了海里。1866年6月30日,菲尔德进行了第五次尝试。7月27日,跨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

从这以后,欧洲和北美之间的即时通信,再也没超出过几个小时。

结语

多年以后,菲尔德回忆起1854年5月8日那个明媚的早晨,他和四位最初的合伙人在早饭前花了15分钟,召开了“纽约一纽芬兰一伦敦电报公司”的第一次组织会议,将他们的金钱、名誉和人生与跨大西洋电缆这项19世纪最了不起的工程紧紧绑定在一起。那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承诺要完成的是一项多么艰难的事业。

跨大西洋电缆开始运营后,昂贵的电报服务费迅速帮菲尔德还清了他这些年来欠下的所有债务。他再次成为全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不过,令人感慨的是,菲尔德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却并不是个明智的投资人。1892年7月12日,72岁的菲尔德离开了人世。那时候,他的资产已经被19世纪末的华尔街市场吞噬殆尽。

如今的历史学家回顾19世纪的西方,看到的是技术进步和商业繁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跨大西洋电缆这项工程的成功似乎有它的必然性。但是当我们仔细地了解了菲尔德的故事,就会明白,伟大的事业不会凭空发生。那个时代的发明家们掌握了电报通信的技术,工程师们建造了远渡重洋的巨轮,资本家们积累了取之不尽的财富,但是跨大西洋电缆还在等待一个做事的人,一个企业家,把这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出它们最大的价值。好的企业家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时代的枢纽。他们的愿景能够释放出强大的万有引力,吸引整个时代的精英力量。我们或许还不具备菲尔德这样的财力和影响力,但是和他一样,我们也可以扮演一个牢固的枢纽,连接身边人的力量,用勇气和坚韧,把我们的愿景变为现实。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邓一丁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来源:https://de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