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第二大脑》 听书稿

#得到/听书/《第二大脑》 #听书稿

1. 第二大脑是介于你和互联网之间的一个新生事物、一个属于个人的数字记忆体,是你的私域大数据,当它和人工智能的算法相结合,就可以为你提供个性的智能服务。

2. 第二大脑的每一条信息,就像人脑中的一个“神经元”。同一类别的神经元构成一个反射区,同一类别的反射区又构成一个神经中枢、更多的神经中枢在一起构成大脑皮层,最后形成第二大脑。第二大脑是由信息一级一级地组织起来的。

3. 在第二大脑中,一个信息可以拥有多个标签,借助标签让信息之间形成双链的结构,让所有的信息形成一个网状、立体的多维结构。既有利于信息的连接和查阅,也能方便我们发现信息之间意想不到的联系,由此可以引发创新。

4. 第二大脑可以跟ChatGPT连接起来,产生更了不起的效果。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涂子沛。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我在2023年出版的新书《第二大脑》。

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得到的老朋友,《第二大脑》是我在得到电子书平台上独家授权的第4部作品了。我几乎全部的作品都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有关。2012年,我出版过中国第一本大数据专著《大数据》,所以有媒体称我为“大数据之父”。其实,我更愿意做“大数据之子”,毕竟父亲代表保守和过去,儿子才代表创新和未来。这本新书《第二大脑》就是一个例证,第二大脑就是大数据一个重要的应用,是代表未来的大数据之子,而且是骄子。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我想为大部分人的时代痛点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这个痛点就是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今天已经是一个彻底的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把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带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所谓“彻底”,就是几乎做任何事,包括谈恋爱、交朋友、学习新技能、完成新项目、寻找新机遇、提高生活质量,都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搜寻、管理和使用,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我们甚至在潜意识里都已经默认,我们会度过怎样的一生,取决于我们会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所以,一方面,我们生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紧张、焦虑和困惑;另一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时间都被信息吞噬、淹没,互联网上一个又一个的链接,无边无际,导致我们难以专注,我们自己已经拥有的信息却常常没有得到有效使用,甚至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地使用。简单地概括:现代人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变得更加高效、富有创造力!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进步,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现在我要在这本书里手把手教给你用一个新的方法和工具来管理信息、知识和智慧。我把一些最新的进步和个人的经验、前瞻性的判断总结出来,希望给在信息大潮中挣扎、想要找到自我、找到怡然自得的工具和方法的人提供一些帮助。这是我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动因和初衷。

我把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总结成了这本书。我写过十多本书,从来没有要求自己的孩子阅读其中任何一本。但这本书例外,我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认真读,我也告诉他们以后长大了也要让他们自己的孩子读,并尽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第二大脑。我希望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启发和改变,通过把第二大脑应用到日常生活,你可以减少压力、提高效率、提升创新和创意的能力,把自己变成一个高效、有趣的人。

我会分成三个部分,为你解读我的这本《第二大脑》。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第二大脑?

我们现在只要碰到问题,第一反应都是向互联网求助,有人总结说: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最近又有了ChatGPT,很多人都在分享ChatGPT的使用经验,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有问就有答,比搜索引擎还好用。我的判断是,两者功能有交叉,ChatGPT的长处是提供观点,搜索引擎的长处是提供有出处的事实;前者帮助我们写作文,后者方便我们写论文。ChatGPT就像人类的一个通用的云脑,我们只要向它问问题,它就能给我们回答。我们调整自己的问题,不断追问它,它也会调整自己的回答。

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就是不管你是谁,只要你问相同的问题,它就会给你几乎相同的答案。这背后的原因是ChatGPT的本质,它是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大型语言模型,它使用的是互联网上的公共数据,无论是你用,还是他用,数据来源一样、算法都一样,当然结果也一样。这意味着虽然你可以从它那里得到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你不能把它给你提供的答案作为你的作品交付出去的。美国版权局(USCO)最近发布的法规明确规定,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作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完全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并且训练的数据是基于人类创作的作品,因此不受版权法保护。既然有矛,就会有盾。现在还出现了一些工具,可以帮助大学的教授来鉴别学生提交的作业是不是由ChatGPT代写的。

不可否认,ChatGPT是人工智能革命性进步,但我认为它不是人类需要的人工智能产品的最终形态。最终形态一定是我们会拥有个性化的人工智能服务,要实现这一步,就必须建设我提出的、我们每个人独有的“第二大脑”。第二大脑不是像ChatGPT、搜索引擎一样属于互联网的东西。第二大脑是一个介于你和互联网之间的新生事物,它必须由你自己去建设。

第二大脑首先是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数字记忆库。也就是要通过一套方法,把你的所思、所想、所读、所见,全部都用数字化的方法记录下来,这个数字记录体,或者说记忆体就是你的第二大脑。互联网上的数据人皆可用的是公共大数据,而第二大脑则是你的私域大数据。

这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你要找什么东西,不用都去互联网上找了,大部分东西都存在你的第二大脑当中。这非常方便。我先打个比方。你肯定用过QQ音乐或者苹果的音乐软件,你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歌曲保存下来,创建自己独特的歌单。你的歌单可以有很多个,可以一个是通俗歌曲,另一个是交响乐,还有一个是英文歌曲等。通过创建这样的歌单,我们就可以随时播放我们想听的音乐,而不必在想听的时候再去搜索寻找。第二大脑就是把你第一大脑经历过的事情、值得记住的信息全面地保存下来,然后做分类处理,以便在你需要使用的时候,只需搜索第二大脑,而不用借助笔记本、互联网等任何外部工具。有了第二大脑,就像有了一个个人专用的数字图书馆,还有一个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搜索引擎。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第二大脑是你生物大脑的镜像,也可以叫它孪生大脑、复脑、副脑。

但它又不仅仅是镜像和孪生。因为除了方便,第二大脑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人工智能。第二大脑可以接上像ChatGPT一样的智能工具,把个性化思考融入基于互联网海量数据的“通用云脑”,让它成为“个人云脑”,输出极具个人特色的结果。举个例子,我们想去旅游,目前我们能做的是在互联网上寻找一些旅游目的地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偏好制订计划。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软件,辅助我们将路线和计划排成一个优美的文档,但还是很繁琐,体验并不好。在未来,我们只要询问我们的第二大脑,类似于ChatGPT的算法就会启动,它会先从互联网上搜索信息,然后结合第二大脑当中的信息为我们制订出一个合乎个人情况的旅游计划。例如你想去的地方是美国的圣地亚哥,这里是一个冲浪胜地,一个停靠着几艘航空母舰的海军基地,这里还有乐高主题公园、海洋公园、航空母舰博物馆,此外因为和墨西哥接壤,还有丰富的墨西哥文化历史遗迹。第二大脑会自动分析出你对航空母舰、海洋公园感兴趣,对冲浪不感兴趣,它会把你感兴趣的事情和景点排进你的日程,而不是制订一个通用的计划——把所有的资源罗列出来让你选择。

换一个场景,第二大脑和ChatGPT的结合,就可以为你写出真正你可以署名的作文、演讲稿、报告,甚至论文,你可以大大方方拿去发表。

简单地说,只要人人拥有不同的私域数据,即使算法相同,每个人也能得到不同的输出和结果。未来因为你有第二大脑,你就可以享受到个性化的人工智能服务。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第二大脑是什么?它不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应用,它是介于你和互联网之间的一个新生事物、一个属于个人的数字记忆体,是你的私域大数据,当它和人工智能的算法相结合,就可以为你提供个性的智能服务。你可以把它当成人脑的一个延伸,就像望远镜之于眼睛,话筒、电话之于嘴巴,自行车、汽车之于双脚,各种工具之于双手一样,第二大脑是第一大脑的延伸体、补充体、动态匹配体,是人类进化中的一次革命。

这场革命将极大地提升人类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工作效率、决策质量和创新速度。拥有第二大脑的人,不论他是工程师、程序员、作家、艺术家、律师还是政治家,他的工作效率都能提高数倍、十倍甚至百倍。我把这种人定义为“智能增强人”。

比如,大家写文章时,通常会通过谷歌搜索来查找参考资料,而我会首先在自己的第二大脑中搜索。我马上就会看到一个记录了相关素材的列表,多条线索交织在眼前,一瞬间就能够激活我的大脑神经元。这些相关的素材可以很快组织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形成了对问题的见解、意识和行动。在过去,我之前写作的书籍,通常需要8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现在,我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二大脑》这本书的写作。未来,我相信通过第二大脑和ChatGPT的有效融合,我可能只需要三周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够写完一本新书。

第二部分

那我们怎么建设和使用第二大脑呢?第二部分,咱们就来聊聊方法。

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第二大脑是一个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的核心就是分类和聚类——请记住这句话,这句话也是第二大脑建设和使用的一个核心。分类和聚类有什么区别呢?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简单地说,分类就是根据事物已经具备的特征,将事物划分到已经明确的类别当中。而聚类则不同,聚类是不知道会分成为什么样的类别,也不知道怎样去分,完全是依靠算法,来判断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似的就放在一起,归成一类。

第二大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分类。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首先要想一想,我们一生面对的所有信息,可以分成哪几个大类?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很具有挑战性。因为你很难找到一种分法,没有交叉和重叠。我想来想去,最后把人的一生所会碰到、所要使用的信息分成了四个大类:

一是关于各个领域的知识;

二是需要完成的项目;

三是日志,即个人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

四是备忘信息。

你可能已经发现,以上分类并没有完全遵循统一的标准。我们在一些项目当中,会用到一些专门的知识,我们的日志当中也会涉及一些项目,这三者之间不是并举关系,这是我们要处理的第一个难题。好消息是,在第二大脑当中,你可以把同一个信息用链接、引用的方式,同时放到不同的板块下面。也就是说,一条信息可以归属到多个大类,就像电脑上的同一个文件,可以用快捷方式的形式,放在不同文件夹中。

为了和我们的生物大脑类比,我把一条信息叫作一个“神经元”。神经元是第二大脑的最小储存单位,它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数字,还可以是图片、表格、视频、链接等,或者是以上要素的任意组合。同一类别的神经元构成一个反射区,同一类别的反射区又构成一个神经中枢、更多的神经中枢在一起构成大脑皮层,最后形成第二大脑,它们是由信息一级一级地组织起来的。

而每一个信息是通过打标签的方法来确定类别的。打标签就像给一个块加一个钩子,同一个标签的信息会互相勾连起来,实现自动归类。我们要注意“互相”两个字,这指的是,你钩住我,我也钩住你。一个信息可以拥有多个标签,所以相同的信息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反射区当中,非常方便日后的调取和使用。

我们可以从两个关键词来理解标签对于第二大脑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个关键词是“双链”——这也是第二大脑和互联网的主要区别。互联网是用单向度的“链接”来组织信息的,所谓单向度,就是说它可以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再跳到下一个链接,例如,我们可以从一个介绍“海洋”的页面当中包含的链接跳到“半岛”的网页,再从“半岛”页面当中包含的链接跳到“海峡”的页面,但是,在“海峡”的页面,我们不知道是“半岛”链接了它,更不知道“海洋”链接了半岛——这就是现在互联网的实际情况,我们是跳不回去的。你钩住了我,我没钩住你,是单向的,不是互相的。整个互联网都是单链的,可以叫它单链网。但因为有标签,第二大脑则完全不一样,第二大脑是双链网,我们可以通过标签,来保存“双向的关系”。简单地说,因为标签,第二大脑比互联网更适合保存关系,当然也就比互联网更适合展开思考。我们知道,可以在不同的信息之间来回切换,才会建立更多的通路,发现更多的灵感。

那你肯定会问,互联网这么牛,为什么不是双链的呢?我在书里讨论了这个问题,简单地说,因为互联网过于庞大、双链成本更高,而且在互联网上,有人反对关系的追踪,认为这妨碍了隐私保护和自由引用,所以互联网最后建成了单链的。但在我们的第二大脑,没有隐私保护的问题,建成双链的结构,更有利于信息的连接和查阅。

第二个关键词是“网状立体”:因为有标签以及反射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这样的层级结构,所有的信息会形成一个网状的、立体的多维结构。当我们后续检索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相关的信息组合起来,就像旋转“魔方”一样快速组合成不同的花色,契合不同场景下的需要。

例如,要写一篇演讲稿,有了第二大脑,你就不用去一个字一个字地把你的想法写出来。你只需在你的第二大脑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块,把它们变成连贯的文字。如果没有第二大脑,你要准备这篇演讲稿,那只能对着雪白的屏幕或稿纸,从标题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草稿来。你的大脑要寻找、组织素材,还要判断所用的每一个字和词是不是准确、生动。这两件事一起做,是非常累人的,任何人没过多久都会感到巨大的挫折感。

我们前面讲到,第二大脑是私域大数据。当ChatGPT这种智能工具出现之后,情况更不同了。第二大脑可以跟ChatGPT连接起来,产生更了不起的效果。虽然目前还没有把这两个东西连接起来的工具,但我有办法,我的做法是把第二大脑中的信息手动“喂”给 ChatGPT,让ChatGPT来补充、完善、评价这条信息。然后我再把它补充、评价当中有价值的部分返回到第二大脑,从而丰富我第二大脑当中的内容。

未来有没有可能我们只要告诉第二大脑我们想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第二大脑就可以把它当中相关的素材组织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呢?就像ChatGPT把互联网上的素材组织起来一样?这样就可以省去我们打字、组织素材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这部分精力是相当可观的。我认为这完全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布局、建设第二大脑的原因,不要等算法成熟了,这一天来了,我们却没有私域大数据,没有第二大脑,那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无米之炊。

理解了第二大脑的结构,也就是分类造成的人工结构,接下来我还要讲一讲聚类,第二大脑可以通过聚类形成新的结构。还记得吗,我说过大数据的核心就是分类和聚类,分类的工作很多是通过组织和标签来完成的,聚类则要通过算法来完成,例如,在我的第二大脑里,有一些反射区,“宗教”“真理”“科学”“预测”“人性”“无知”“时间”等等,它们都是我人为分类的结果,但有一次我以“宗教”反射区为中心做了一次分析,发现算法把“宗教”“预测”“人性”“无知”“时间”这几个反射区在知识图谱中聚拢到一起,“宗教”和“预测”聚到一起,我明白原因,因为很多宗教都宣称它们可以预测未来;“宗教”和“人性”有联系,我也可以想象,因为信仰是人最根本的精神需要;“宗教”和“无知”有联系,我还可以想象,很多人因为无知才盲目信仰宗教。但是,“宗教”和“时间”这两个反射区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老实说,我想不出来!

当算法提示我之后,我就可以反过去考察,最后恍然大悟,因为所有的宗教,都要回答“什么是永恒”这个问题,而永恒本质上又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两者有关联。这种关联让我同时加深了对宗教和时间两件事的理解。类似的例子还有,孤独和写作有关系、和失败有关系,但孤独和创新有关系吗?有的话,是什么关系?这都要靠聚类的算法来告诉我们。这些算法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有没有联系,还可以用数值标明联系的大小和强弱,非常有帮助。

发现这些联系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我们要知道:知识的总体不仅仅在于每一条知识本身,还在于各条知识之间的联系。马克思认为,一个事物的本质,就是它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乔布斯说过,人类创造的本质,只是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这个联系越是意想不到,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可能越有意思。乔布斯发明了智能手机,这个手机是把音乐播放器、传统的手机、互联网这3样东西创造性地组合到了一起,但这3样东西本身,都不是他发明的。现在俄乌战场上有一个决定性的武器叫无人机,其实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有了,但那时候的无人机既没有摄像头,也没有算法,现代工程师把这两个新要素巧妙地组合到一起,就变成了全新的无人机。我们现在写一篇文章,也不是要去发明新的汉字,只是对现有的汉字重新排列组合,它就变成了一篇新的文章、表达了新意思。

简单地总结,创新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而是把不同要素重新组合起来,变成一个新的事物。所以,发现不同事物之间新的联系就非常重要,它是做出新组合的基础。这些新的联系,在文学艺术领域,是创意;在工程领域,就是科技创新。

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建构第二大脑?我们可以用人类大脑的结构做个类比。每一条信息,就像是一个“神经元”。同一类别的神经元构成一个反射区,同一类别的反射区又构成一个神经中枢、更多的神经中枢在一起构成大脑皮层,最后形成第二大脑。第二大脑是由信息一级一级地组织起来的。

这些信息你可以分成四个大类来储存:各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完成的项目、个人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还有备忘信息。

更关键的是,你可以让一个信息拥有多个标签,借助标签让信息之间形成双链的结构,让所有的信息形成一个网状、立体的多维结构。既有利于信息的连接和查阅,也能方便我们发现信息之间意想不到的联系,由此可以引发创新。

第三部分

前边我们聊到了第二大脑对我们个人的帮助。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可以借助它进行系统化的思考,甚至自动思考,提示我们创新的方向,产生我们以前不曾有过、别人也不曾有过的新想法,也就是创新。第二大脑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促进创新之外,我在书里面还举了大量的例子,证明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组织、明晰自己的思想、现况和价值观,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成就自我。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叫《脑机协作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

第三部分,我想聊一聊,为什么第二大脑不仅能帮助个人,还会改变我们人类的知识传承和家族传承。

人生如白驹过隙,每个人都会想,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什么,又应该留下什么呢?是金钱、汽车、房产?还是知识和精神?这方面,我必须分享清朝林则徐说过的一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大概意思是,把钱留给子孙完全没有必要:子孙如果很能干,钱多了他就会想躺平、不想干活;子孙如果很平庸,钱多了他就更容易放纵犯错误。林则徐的这个观点很赞,但我认为他还没有说全,子孙如果不能干,我们又把大额的金钱留给他们,只会吸引一群心怀鬼胎的人围在他们身边,像鱼鹰环绕在鱼篓周围,不停打着主意一样,后代不仅可能会做错事,最终还可能害了他们,甚至没有善终。

如果我们认同知识和精神是最好的遗产,那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记录一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第二大脑,可以说承载了一个人所有的知识和精神,将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好的遗产。

我把第二大脑定义为“数据遗产”。未来数据遗产就像一件实物一样,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而且这种遗产不同于金钱、房产等有形的物质财富——子孙后代要争,你有我就没有,数据遗产很容易复制,每个人都可以有。

我们可以通过遗嘱的具体条款来规定第二大脑由谁来继承。我们可以留给我们的直系后代,也可以留给整个家族的成员,正像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第二大脑中获益一样,我们的后代也将从中获益。我们能获得什么收益,他们也将获得同样的收益。他们还可以在你的第二大脑的基础上,建设他自己的第二大脑。

第二大脑还可以传承给同一个公司、同一个行业里的同事、特定的年轻人。今天的社会已经在走向高度的结构化、模块化,每一个机构都会明确地界定一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有一些机构人员的流动率非常高,当新人碰到困难的时候,他可以查看前任的第二大脑,这就相当于新的工作人员接管了上一任工作人员的数字记忆库。我认为类似的场景,都是需要第二大脑发挥作用的地方。

我预测,还有一部分人的第二大脑将会进入各种图书馆、博物馆,成为它们的藏品,永远保留,并向公众开放。例如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作家。未来的图书馆它保存的可能就是数字文件,它在云端运行,和地域基本没有什么关系,每一个图书馆都可以服务全世界。当然,一个图书馆要保存一位名人的第二大脑,也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存储空间,而是要具备能够对第二大脑中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分解、汇总的技术工具,方便所有的来访者查询才行。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第二大脑,开发一个生命算法,创造一个数字化生命,也就是数字虚拟人。这个虚拟人会有表情和声音,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形象可以长期留存,并保持生动和鲜活。对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普通人将拥有“不朽”。我们的后代可以和我们的数字虚拟人对话聊天,那个时候,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听到的不仅仅是声音,他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栩栩如生的人,不仅有面部表情,还有动作和姿态。数字虚拟人可以利用你第二大脑当中的数据回答后代的问题,和他聊天对话。你的后代可能会问出“你”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但算法会根据现有的数据给出猜测和推断性的回答。一个这样的数字虚拟人就是一个纪念馆,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纪念馆,我们甚至不再需要物理空间的墓地。

上个月我去考察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在做数字虚拟人方面,它在全球数一数二。10年前要做一个3D虚拟人,需要部署大量的摄像头和硬件,几百个摄像头围着你全身扫描,这些设备的成本高达100万美元,现在他们告诉我,成本可以控制在5000美元了。我相信,数字虚拟人很快就要走进平常人的生活了。如果你有一颗丰富的第二大脑,拥有足够多的私域数据,那你未来就有可能在数字空间当中获得永生。

结语

到这里,我的这本新书《第二大脑》就为你解读完了。

30分钟的时间终究有限,所以在这期音频中我们更多谈的是原理。其实在《第二大脑》这本书中,我用一款知识管理软件作为例子,一步步向你展示我建构第二大脑的具体方法。我把电子书的链接附在了文稿中,推荐你进行拓展阅读。推荐你跟着书中的方法亲手实践一下,建立你自己的第二大脑。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在我提笔写这本书之前深深触动我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2021年,我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做一场演讲,在和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读书改变命运”这一经典名言,已不适用于今天的年青一代——因为每个人都有读不完的书、看不完的信息,那什么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我的回答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年轻人必须通过“读书方法”来改变命运。我们必须要有“智能化”的新方法。

第二件事,我曾经问我上高中的女儿,如果你想让爸爸帮助你解决一个问题,只能是一个问题,那这个问题是什么?我女儿想了几天,然后认真地对我说,问题是如何才能变得更加高效和富有创造力?

这两件事让我意识到,我正在关注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福祉,尤其关系到一个年轻人在数字时代如何成长。

如果第二大脑能够早一点走进我们中小学生的课堂,让人人都从10岁就着手建设自己的第二大脑,尽早普及脑机协作的价值观和技能,第二大脑就会成为中国的国家优势、华人的群体优势。

第二大脑是个新生事物,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倡导和建设,我也非常希望听到你的意见和反馈,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交流。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也已经附在文稿末尾。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涂子沛

转述:宝木

脑图:刘艳思维导图工坊

来源:https://de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