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 听书稿

#得到/听书/《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 #听书稿

摘要记录

  1. 黄金圈思维要求我们在表达或决策的时候,从“为什么”开始,然后是“怎么做”,最后再说具体的“做什么”或“是什么”。
  2. 要启动黄金圈思维,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你的“为什么”,也就是驱动每个企业、每个个体保持奋斗的那个“内在动机”。

原文记录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西蒙·斯涅克,是国际知名演说家,其领导力演讲在TED排名第三。荣获2019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商业周刊》等媒体的专栏作家;现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战略沟通项目中执教。

关于本书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有感召力,让你打心眼儿里认同他、支持他?乔布斯这类“超级激励者”是怎样思考和表达的?答案就是本书题目里的“黄金圈思维”。它要求我们按照“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这个顺序来表达或决策。

启动黄金圈思维的关键,在于找到你的“为什么”。作者认为每个人、每个团队、每家公司都有一个“为什么”,它是深植内心的目标或信念,是激情与灵感的源泉。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找到自己的“为什么”,可以为公司注入激情。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员工,找到自己的“为什么”后,就可以重新唤醒最初的激情,就算有一天离开公司去找一份新的工作,你也能重新找到让你收获满足感的工作。

核心内容

你将听到:

什么是“黄金圈思维”,它的威力有多大?

“黄金圈思维”的原理是什么?怎么使用它?

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打造你的“专属”黄金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我要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

什么叫“黄金圈思维”呢?简单来说,它要求我们按照“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这个顺序来表达或决策。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请注意,这是一套跟我们的日常思维习惯相反的逻辑顺序。你看,平时咱们如果要给别人介绍一款产品,或者一个方案,是不是经常会先说这个东西是什么,然后再介绍它是怎么样的,最后再说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在销售、推广、演讲等等很多场景里,你可能都见过这样的表达顺序。

但黄金圈思维要求我们,把这个顺序反过来,先说“为什么”,也就是你的目标、信念或愿景,再说“怎么做”,也就是计划、路径或资源,最后再说具体的“做什么”或“是什么”。

比如,苹果公司在推销他们的电脑时,会这样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为了改变世界。我们坚信,应该以跟别人不一样的方式进行思考。我们改变世界的手段就是,创造出设计优美、使用简单、上手容易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出了这款最棒的电脑。你想不想试一试?”这其实就是黄金圈思维的一个典型应用。

这个例子,出自本书作者、著名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的一场TED演讲,叫《伟大领袖如何激励行动》。在这场演讲里,斯涅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秘密,那就是,那些善于激励人心的领袖,他们的思考、行为和沟通都是从“为什么”开始的。这也是黄金圈思维最关键的一个特征。

斯涅克的这个发现,不仅是来自他对于全球众多知名领袖、公司创始人的公开演讲的研究,也是源于他自己过往的一段痛苦经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对工作丧失了所有激情。身边有不少人劝他,跟他说,“做你喜欢的事”“找到你的快乐”“要有热情”这些话,但是作者感觉,这些话虽然都对,对自己却并没有产生什么帮助。

那后来是什么改变了他呢?作者说,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是,他想要激励人们去做能激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可以为改变这个世界作出贡献。这个“为什么”成为他人生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带着这个“为什么”去做事,他发现,自己不仅重新点燃了对工作的热情,还拥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能够更好地在各种选择之间作出判断。

后来,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大量观察,发现,从“为什么”开始,进行思考、表达和决策,还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益处,比如帮你从别人那里收获更多的信任,还有,让你比竞争对手更有远见、获得更持久的成功。这些发现,被他总结为“黄金圈思维”,并在TED演讲里做了公开的介绍,反响很热烈;后来,他又做了更多的研究,写了一本书,叫《从“为什么”开始》,我们得到听书也为你解读过。

但是,很多人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他们没法启动黄金圈思维,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为什么”。更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很难找到自己行为背后的信念或内在动机。所以,西蒙·斯涅克和他的两个朋友戴维·米德、彼得·多克尔又出了这本《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书里不仅全面地介绍了黄金圈思维的原理,还给出了详细的行动指导,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为什么”,启动黄金圈思维。

接下来的音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来说说黄金圈思维的原理和应用;第二部分,咱们再来说说,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打造出你的“专属”黄金圈。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说说,黄金圈思维背后的原理。

作者给出了来自生物学的依据。当我们俯视人类大脑的横截面的时候,会看到大脑的两个主要功能区,在比较靠外的位置是大脑皮层,它负责理性、逻辑思考以及语言功能;而更往里一些的是左右两个边缘脑,它们负责我们所有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诚,也负责所有的行为和决策。我在文稿里放了大脑主要功能区跟黄金圈的对照图,你可以点开看看。

作者指出,如果我们跟一个人交流的时候,从黄金圈的最外层,也就是“做什么”开始,那你其实是在给大脑皮层传递信息;它会去理性地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却不足以激发人们的行动。

而如果我们从黄金圈的最里层向外展开,也就是先说“为什么”,那么就能绕过大脑皮层,直接跟控制行为决策的边缘脑对话,这就更容易刺激对方的情感共鸣,激发他对你作出回应。

作者举了个例子,就是1963年夏天,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特区的演讲,当时有25万人聚集在那里听他演讲。这个事儿咱们都知道。但是,你有没有觉得这事有点奇怪。马丁•路德•金不是当时美国最伟大最有名的演说家,也不是美国唯一一位在民权法案实施前遭受歧视的人,当时没有互联网,他也不可能发个推特广而告之。但是却有这么多人在炎炎夏日里,从全国各地赶过来,听他讲话。

作者说,这是因为,马丁•路德•金没有到处宣扬美国需要改变什么方面,他只是去不断强调、传播他所相信的那些事情,这样,他就吸引了那些跟他有同样信念的人,而这些人又会把这个信仰传播给别人,汇聚更多的人。所以,这25万听他演说的人,并不是为了马丁•路德•金去的,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去的;他们追随的,也不是这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信仰。马丁•路德•金明白这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演讲叫作“我有一个梦想”,而不是“我有一个方案”。

所以,到这里,如果要概括一下黄金圈思维的原理的话,那应该就是:绕过信息,直击信念;绕过理性,直击感性。

那么,我们该怎样应用黄金圈思维呢?

我自己在最初接触到黄金圈思维的时候,感觉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宽泛。按场景分类的话,像演讲、沟通、销售、管理、求职等很多场景都适用;按使用主体分类的话,个人、团队、企业、组织都可以用。但是,这样的话,好像又让人感觉,对于具体怎么使用它,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本书作者也注意到了大家的这类困惑,他给出了一种很巧妙的思路,那就是把黄金圈思维的用途分成两类,一类叫“工具”,另一类叫“拼图”。

先来说“工具”。我们知道,很多工具都是围绕着一种核心功能,可以衍生出多种用法的。比如,锤子的核心功能是给外界的其他物品施加压力或冲击力,而它的用法可大可小,既可以钉钉子,也可以凿墙,还可以用来建一整栋房子。

而黄金圈思维这个工具也是类似的。它的核心功能是帮助使用者更有效地影响或改造外部世界,包括外界的人、观念或环境,等等。围绕着这个核心功能,它的用途也是可大可小。我们可以借助它更有效地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想法,或者在面试中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或者可以用它来设计演讲、激励团队,等等;企业家可以用它来激发营销活动的灵感,也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企业文化,等等。总之,围绕一个核心功能,可以衍生出多种用途。

下面看几个具体的场景。

先说演讲这个场景。得到平台上有一门课,叫《怎样成为演讲高手》,课程主理人王雨豪老师就讲到了黄金圈思维模型。他说,这种模型特别适合用来做一个介绍产品或者项目的演讲,并且,如果在这三个圈里,能各加入一个故事,那将是一个杀手级的演讲。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2015年,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清华经管学院做的一次中文演讲,他说:“今天我想讨论改变世界的话题。”然后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自己为什么要做Facebook,为什么想改变世界;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如何改变世界,扎克伯格认为关键是专注;第三个故事说的是做什么,他呼吁大家向前看,不要放弃,要一直向前看。最后说你们可以成为全球的领导者,可以用互联网影响全世界,这就回到了“改变世界”这个主题。他就是这样用黄金圈思维把一个宏大的主题诠释到位的。

说完了演讲,再来说说面试。作者在书里说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应届毕业生艾米莉,到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应聘。面试官想确定艾米莉是否适合他们的企业文化以及如何应对压力,就问她:“这个岗位有很多杰出的应聘者,你有什么优势,是他们没有的?”

艾米莉想了想,说:“在谈论我可以为贵公司带来些什么之前,我想先谈谈每天激励我起床的动力是什么。

“我努力帮助他人,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激励我的动力。根据贵公司网站的信息,我觉得这也正是你们所秉持的信念。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来申请成为贵公司的一员呢?”

这句话激发了面试官们的兴趣。他们不再翻看手里的简历,纷纷抬头正视她。接着艾米莉才开始了更常见的自我推销套路——谈论自己的规划和技能。

艾米莉采用的就是一种,从“为什么”说起的黄金圈思维。这让她跟面试官的大脑边缘脑,也就是决策脑区直接对话,让面试官的直觉告诉他们,这个女孩适合这家公司。后来艾米莉也的确很快就被通知录用了。

黄金圈思维还可以作为一种沟通工具。我之前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是一位叫何小英的亲子教育专家在她的书里写到的,说的是,年轻的家长们跟他们的父母在育儿问题上经常存在观念冲突,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黄金圈思维来进行沟通。她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了,外公坚持要选离家远的名校,但妈妈希望就近选择,意见不统一。这个时候,就可以按照黄金圈思维,分三步来沟通:

首先是说“为什么”。妈妈可以这样对外公说:“爸,我知道您特别关心孩子的教育,咱们都希望他能上个好幼儿园,顺利度过这三年。”这就是在“明确目的,统一战线”。

接下来说“怎么做”,也就是把双方的想法讲出来,同时要表示理解。比如,你可以先肯定一下外公说的“名校的师资好”这个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关于校车安全问题和接送时间成本的担心,最后,对于外公对家附近幼儿园师资质量的顾虑,也要表达出理解。

接下来说具体的行动,比如你可以提出,下周跟孩子爸爸一起去周边的几个幼儿园考察一下,也问问上过这几个幼儿园的家长,看看师资和质量怎么样,纵向对比一下比较远的那所名校,最后再回家跟外公一起做个综合判断。

像这样按照黄金圈的三步进行沟通,有助于双方在统一战线、避免冲突的同时,找到下一步行动方案。

好,上面咱们说的是黄金圈作为工具的用途,下面再来说说,黄金圈作为拼图的用途。“拼图”这个词可以分两层来理解。

首先,黄金圈内部有三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都看成一块拼图,这三块得能够拼在一起才行。意思就是,一个黄金圈的内部要保持一致性。

比如,一家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你的“怎么做”和“做什么”就不能偏离最开始设立的那个“为什么”。就好比,假如一家汽车企业最初的愿景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那你后续就不要突然搞出一个主打高端奢华的产品线;如果你一开始说自己是要“通过创新改变世界”,那后续就不要急功近利,通过盲目扩张来圈钱。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说的都是,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如果我们能把它的为什么说出来,就能把无形的企业价值观变得有形化,这就形成了一块拼图,而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决策,也能够围绕着这块拼图,跟它对接起来,变得更加清晰。

黄金圈作为拼图的用途,还有第二层意思,那就是,如果你知道自己的这块拼图长什么样子,那你就能够更容易地筛选出那些跟自己的拼图相契合的人或组织。

书里用了一个有意思的比喻。如果把一家企业比作一棵树,它的树根和树干代表了它的起源和根基;它的树枝上有很多鸟巢,这些鸟巢就是依附于这棵树的团队;每个鸟巢里都住着很多的小鸟,就像是相互依赖的家人。

作为职员,我们了解自己的为什么,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棵树和那个巢;作为企业,我们了解自己的为什么,是为了吸引和筛选适合自己的鸟儿。而企业内部的每个团队,也就是树枝上的每个鸟巢,也需要说清楚自己的为什么,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愿景,另一方面也是确保自己的巢里招来的都是对的鸟儿,也就是那些能够跟团队的“为什么”产生共鸣,并且通过有效合作为实现企业的愿景作出贡献的人。

第二部分

好,说完了黄金圈思维的原理和应用,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

首先要明确,在黄金圈思维当中,哪一部分是最难的。作者指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比如我们销售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或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些人也知道自己是怎么做的,比如那些让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优势或计划,等等;但是,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是为什么而做的。

有的人可能会说,当然是为了赚钱。但作者强调,钱并不是激励人们的动力。我们要找的“为什么”,是比钱更深一层的“内在动机”,是驱动每个企业运转,每个个体追求自己事业的目标、理想或信念。“每天听本书”为你解读过的《内在动机》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内在动机具有比金钱、名望这些外在激励更加强大的力量,当我们基于内在动机做事,而不是被外在力量强迫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主和持久的幸福。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这样。作者认为,虽然短期内,利润驱动型组织可能会领先于价值驱动或信念驱动型的组织,但这样的成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长远来看,他们无法获得忠诚、信任和创新,这些是有高级目标的组织才能做到的。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或个人都发现,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内在动机”,也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为什么”。这是人们在实践黄金圈思维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最大难点。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探讨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你的“为什么”。书里给出了三个主要的步骤:

首先,第一步,收集故事。

这一步要求我们从过往积累的经验、接触过的人、经历的生活当中,挖掘那些最深刻的记忆、那些决定性的时刻,把它们收集起来。这样做,本质上是在帮我们把当下的自己跟过去的自己重新建立联系,去挖掘那些塑造了今天的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拿作者的一位朋友举例。这位朋友曾经凭篮球拿到了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来却因为毒瘾和酗酒,不仅丢掉了奖学金、终结了大学生涯,也毁掉了他的梦想和自我认同。后来他在一家酒吧工作,仍在毒瘾与酗酒的泥沼中苦苦挣扎,也想过自杀。但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

有一天他下班后开车回家,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路边卖柠檬汽水。往常他不会停下,但那天,他被一股莫名的冲动驱使着,把车靠边停下了。他向小女孩要了一杯25美分的柠檬水,而在小女孩回去拿汽水的时候,他把放在汽车杯座里的所有硬币都掏了出来。这些是他在工作中攒到的所有小费,有将近40美元。在小女孩把柠檬汽水递给他的时候,他抓起一把又一把的硬币,放在她小小的手掌中。每放一把,他都能看到她眼中流露的喜悦。

那天,作者的这位朋友驾车离开的时候,心情很好,但这之后发生的事连他自己都没预料到:有一股幸福而奇妙的情绪溢满了他的胸膛,这种突如其来的感觉甚至让他流出了眼泪。

作者听他讲完,就开始帮他挖掘这个故事背后更深的意义。朋友发现,他之所以对这件事印象特别深,是因为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很重要,他第一次发现,原来为别人做些什么能让自己这样幸福。他迫切地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也产生这种幸福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可以成为更重要的人。

后来,朋友又分享了几个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作者跟他一起梳理了这些故事,并从中找到了一根叫作“服务”的金线,这根金线贯穿于他的多数故事当中。

这就是发现“为什么”的第二步,发现主题。这一步要求我们通过跟他人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故事,从中发现那些贯穿你人生的主题。

接下来,就是第三个步骤,根据前面梳理出的主题,写出关于自己的“为什么”的一句话声明。

作者提醒我们,这个一句话声明要清晰、可操作,重点关注你将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你要把它用这样一个思路表达出来:我要作出什么样的贡献,这样一来能够对他人产生什么影响。比如,作者这位朋友最终找到的一句话声明是:“我要激发他人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巨大可能性,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找到动力,利用人生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这位朋友希望通过“服务”所作出的贡献,以及这个贡献对他人的影响。

你应该注意到了,在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起到了引导、审视的辅助作用。书里建议,如果你想要按照这三个步骤找到自己的为什么,也需要选一个伙伴来扮演作者的这个角色。因为,通常来看,真正能全面审视你的故事,并从中发现重要主题的人,是你的伙伴,而不是你自己。

在伙伴的选择方面,作者建议,不要选择那些对你太过熟悉的人,比如你的配偶、近亲或密友。因为他们一般很难保持客观,甚至可能会忍不住替你讲出你的故事,或者纠正你讲的故事。最好的人选是一个对你过去的故事不太了解,但是让你感觉相处起来舒服,愿意跟他分享个人经历的人。

那么,我们该跟他们分享哪些故事呢?很多人都会头疼这个问题,感觉没有什么值得讲的。书里提供了两个小方法,帮我们挖掘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方法是,在纸中间画一条横线。横线上方记录你认为快乐的回忆,那些你非常乐意重温的故事,每个只需要写几个字来概括就可以;一个故事给你带来的积极影响越强,你可以把它越往上画。横线下方记录你不一定想重温,但确实影响了你的人生的故事,故事的位置越低,它们的难度或对你的影响就越大。当你要给你的伙伴讲故事的时候,就选那些处于高峰和低谷的故事,因为它们所承载的情绪最浓烈,因此也最能清晰地指向你的为什么。

如果你觉得自己什么重要的故事都想不起来,那么可以试试第二个方法——记忆提示。书里给出了一些参考,我把它们整理成表格放在文稿里了,你可以点开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激发过往的一些记忆。

在把所有故事都罗列出来后,你可以选择对你影响最大的三个故事,最先跟伙伴分享。而伙伴要做的事情就是,一边听你分享故事,一边记笔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逼你透过表象,深入思考,帮你挖掘那些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和想法。这些,就是形成你的为什么的基础。

听到这里,你可能心里会有疑问:难道我所讲的所有故事都能被概括到同一个主题下面吗?会不会太牵强?

这个质疑是对的,因为我们的不同故事反映出的主题不可能完全一样。比如,有可能你讲了三个故事,有两个反映的主题是“服务”,第三个反映的是“长期主义”。那么,根据作者的建议,你可以把“服务”作为形成你的“为什么”的基础,而把“长期主义”放进“怎么做”里面,这个咱们后面还会讲到。

上面说的寻找为什么的三个步骤,不光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公司或团体。只不过,在公司或团体的场景里,收集故事的主体就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伙伴这个角色也可以改为外部的咨询顾问。

好,说完了如何找到你的为什么,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制定“怎么做”。回忆一下,刚才我们从故事里找到了不止一个主题,作者提醒说,其实这些主题就是你的长处,是你的伙伴帮你发现的一些、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这些,铺就了你成长进步的独特路径。在这些主题当中,出现最多次的那个已经变成了你的“为什么”,而剩下的主题现在就要派上用场了。

比如,“长期主义”这个主题,要把它转化为怎么做,就必须把它从一个形容词改写为一种行动,比如你可以写“着眼长远”,然后可以在它下面再附一些实践说明,比如“着眼于发展势头与趋势,而非以任何数字和日期为目标”或者“创造比人的一生更为持久的东西”。

在确定了怎么做之后,作者提醒,请把它当作你做重要决定时的过滤器。比如,我们前面说的“着眼长远”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一项“怎么做”,在日常工作中,他会把这作为面对新项目或新机会时的一个判断标准。

比如,曾经有一位高管找到他,问他能不能把他们的组织打造成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作者对这个提案很感兴趣,就进一步地开始了解对方对合作方式的看法。过程中,对方告诉他,要能很快见到成果,董事会才会同意投资。这时,作者心里亮起了一盏警示灯,因为“很快见到成果”这种想法,是跟“着眼长远”相违背的。于是作者跟高管进一步了解了情况,结果发现,董事会的想法跟作者的多项怎么做,也就是作者自己的行事原则发生了冲突。所以,虽然这家大企业原本可以成为作者的客户名单上很亮眼的一笔,但他最终还是决定,不参与这个项目。

作者认为,当我们在面对一些重要的项目、机会、合作关系的时候,用“怎么做”来过滤一遍,能让我们更清楚未来哪里可能出现挑战或冲突,以便提前沟通、做好准备。这个过程还可以反过来用,比如你面对某一件事情,就是觉得哪里不对,但又没法确切指出是什么问题,就可以尝试用“怎么做”清单来对照一遍,看看能不能找到跟自己不合适的地方;有的时候,甚至就只是在心里过一遍“怎么做”清单,都能帮你立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好,在找到了“为什么”,确定了“怎么做”之后,就可以把它们付诸行动了。作者建议,在下一次自我介绍,或者有人问你“你是做什么的”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从“为什么”开始来介绍自己,最好加入一些故事,让对方真切地感受到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为之坚守的是什么。

结语

以上,就是《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这本书里,我想与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黄金圈思维要求我们在表达或决策的时候,从“为什么”开始,然后是“怎么做”,最后再说具体的“做什么”或“是什么”。

书里把黄金圈思维的用途分成两类,一类叫“工具”,另一类叫“拼图”。作为工具,黄金圈能够帮助使用者更有效地影响或改造外部世界,具体体现在演讲、面试、市场推广、日常沟通等场景中;作为拼图,黄金圈能够帮助我们在做规划和具体决定的时候始终不忘初心、不偏方向,也能更容易地筛选或吸引那些跟自己相契合的人或组织。

关于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作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你的“为什么”,也就是驱动每个企业、每个个体保持奋斗的那个“内在动机”。书里给出了三个主要的步骤,分别是,收集故事、发现主题,还有撰写一句话声明。今天我们在讲解这三个步骤的时候,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讲的;一个团队如果想找到自己的“为什么”,也大致遵循这三个步骤,如果你想更具体地了解其中的操作细节,欢迎点击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最后,关于黄金圈思维里,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这个“为什么”,咱们再多说几句。书里有个比喻,说:“‘为什么’就像一根丝线,既可以牵引出我们最好的一面,又可以让我们获得最大的满足。”但是,很多人会感觉,给自己找到唯一的那个“为什么”好像太理想化了,万一我没有,或者有好几个呢?

在这本书的附录里,作者回答了许多来自咨询者的疑问,这些文字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指引,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且只有一个为什么,而找到它的唯一路径,就是真诚。

一是真诚面对过去,在记忆的长河里,把那些遗失在淤泥里的、碎金一般的重要时刻一点一点找寻回来;二是真诚面对伙伴,敞开心扉,跟他一起分享、解密这些重要时刻;三是真诚面对自己,我们核心的那个自己是无论身处何处都不会改变的,去寻找那些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里,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让你感觉到激励与满足的瞬间,这些,便是帮你厘清“为什么”的最好助力。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你会看到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也欢迎你点击“红包分享”按钮,免费把这本书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哈希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来源:https://de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