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绝非天赋

#书名 #主题研究

版权信息

为那些不一样的孩子干杯!那些功课不能总得到“优秀”的孩子,那些耳朵比小伙伴大一倍的孩子,那些鼻涕永远也擦不干净的孩子……为那些不一样的孩子干杯!那些别人眼里的疯子和笨蛋,那些有勇气有毅力却格格不入的孩子,那些伴着不同鼓点起舞的孩子……为那些不一样的孩子干杯!那些生性顽劣、喜欢捣蛋的孩子,因为有一天他们长大时,就像历史所证明的那样,是他们的不一样让他们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成就。

中文版序

一方面,我的老师不断提醒我,说我患有学习障碍;而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的能力绝不止于此。我渴望了解一切,更渴望了解自己。我想知道:我到底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的极限在哪里?我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没有理会老师对我的过低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特殊教育的束缚

智力的定义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能力方面,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譬如个人目标、梦想、动机水平、投入程度和毅力大小等。

我坚信,是时候让教育工作者们抛弃标准化和充满竞争性的智力概念,去拥抱一种新的理论——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而我们需要付出耐心并掌握相应工具,去透过标签真切地看到我们眼前的孩子。

前言

通往“伟大”的道路不止一条

很小的时候,我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到3岁时,我已患过21次耳部感染。虽然通过手术,耳道内的液体被清除了,但是我又患上了中枢听觉处理障碍症,这使得我很难即时处理话语。

我经常问自己:“真相到底是什么?是否存在多元、矛盾的真相?我到底应当相信哪种真相——是针对大量人群所做的冷冰冰且无个人色彩的归纳,还是极其个人化的主观经验?主观还是客观?”我脑海里的两派观点皆让我高度怀疑。

智商测验只是对一种特质的简单评估,并不能由此判定一个人过去和将来的潜力,其作用只不过是在对个体成长进行外在干预时提供参考。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机会来展示他们在智力方面的能力,一个单一的测验分数对个体取得人生成功的概率没有任何影响。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验(以下简称SAT)、美国高等院校入学考试(ACT)、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以下简称GRE)以及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等

我压根儿搞不懂“潜力”这个词到底指的是什么。

关于“才能”(talent),我也有着同样多的疑问。究竟何谓才能?人人都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似乎他们懂得其含义。我们都知道没有人生来就具有完全成形的特质,也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阅读莎士比亚的原著。所以,才能并非与生俱来。但是我们也看到,人们学习知识的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难道这就是所谓才能的体现吗?

对于“练习”(practice),我也持同样的怀疑态度。怎样才能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表演?最经典而常见的答案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但是从来没有人会发问: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什么人?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拥有很高的智商、优秀的音乐才能或者很强的内驱力

也许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包括练习的决心。

独特的生活经历难道不重要吗?你能从独一无二的视角看世界,这一点难道不重要吗?或者说你有独特的才能呢?

上学期间被贴上“学习障碍”的标签是一段痛苦不堪的经历,但是这样的经历会不会正好成为驱动一个人去改变世界的必要动力呢?

我们将知识以割裂的形式呈献给儿童,却很少涉及知识内部的关联,以及如何将所学运用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背负着什么样的标签,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巨大优势的东西也许在另一种文化里一文不值。有些人足够幸运,他们出生的环境支持并高度重视他们的优势。然而有些人却不得不去改变周遭环境,以展示他们的优势所拥有的价值。

第一部分“源头”(original)为全书打下了基础。

大量研究表明,专长(expertise)和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是成功的重要致因。

因为唯有了解了世界的运作方式,我们才能引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所需要的变革。

01 孩子的天赋从何而来

一切从这里开始
风靡一时的双生子研究
基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环境与基因的关系
特质的发展:基因VS环境
智商和“伟大”

我似乎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与同龄人格格不入。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结果人们把我当成有缺陷的孩子去对待。没有人懂得我的内心世界。

外公是我最崇拜的人,他身上有一切我想要拥有的品质:有魅力、迷人、友好而且成功。

他们会时不时地询问我的梦想和愿望,好像我是一个正常的小孩儿,只要下定决心就没有做不了的事。

那些经常在资优班出入的小孩儿都是谁?他们身上有什么东西是我没有的?我认为毫无疑问他们拥有更大的潜力,他们天生就有聪明的头脑,注定会卓尔不群。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凡事皆需目标明确的劳动,否则终将一事无成。”3

1990年,行为遗传学家托马斯·布沙尔(Thomas J.Bouchard Jr.)与明尼苏达大学的同事联合发表了惊人的发现:不在一起生活的双胞胎和三胞胎的智商差异约有70%与遗传变异相关。8更重要的是,尽管被试的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基因被认为100%一致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一起度过,但是与自幼一起成长的同卵双胞胎一样,他们在性格、职业兴趣、业余爱好以及社会态度等各个方面均非常相似。

由于我们的心理特征反映的是大脑的物理结构,而我们的基因有助于这些物理结构的形成,所以完全不受DNA影响的心理特征不太可能存在。

遗传度估值的意义在于解释人们之间的差异,而非个体的发展。

个体内变异的聚焦点在于个体,研究由行为、情感、认知及其他心理过程组成的动态综合系统如何随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父母通过培养孩子积极有益的兴趣,以及疏导孩子将破坏性倾向转化为积极的能量,从而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贫困家庭的两岁儿童来说,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最重要,其心理能力差异的80%与家庭相关,遗传学对解释这些孩子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富裕家庭的两岁孩子来说,其测验表现上的差异可以更多地通过遗传学来解释,占了所有心理能力差异的近50%。

几乎所有的人类特质都具有多基因特点(即涉及许多相互作用的基因)

真正重要的并非基因是否影响行为,而是我们怎样打好手里拥有的人生之牌。为此,我们需要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

我们既不是先天造就,也不是后天养成。环境和我们的基因密不可分,每一种特质都是在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出来的。先天和后天并非此消彼长,而是互相补充的。

一个孩子若能从一开始就进行良好的阅读或者所处环境便于他积累大量词汇,那么他便能读得更多,学得更多,同时能够与善于阅读的同伴交朋友,他会要求读更多的书,也能得到更多的书籍,并且最终拥有更高超的阅读能力。相反,词汇量低的孩子阅读速度缓慢,从阅读中获得的乐趣更少,也不会建构一个由阅读所充实起来的丰富的成长环境。其结果是,两个孩子的智力差距会越来越大。40

人类包括智商和人格在内的大部分特质在普通人群中均呈现“正态”或钟形曲线分布。这意味着分布是对称的,即钟形曲线两侧的人数相等。

“伟大”不符合正态分布,相反,它的分布极其“偏态”,右侧长尾远远地延伸了出去。

伟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诸多个人特征的发展、人生经验的积累、机遇和偶然性,52而决定智商测验表现的技能只是促成伟大的众多因素中的一部分。

想要理解“伟大”的发展特点,关键要认识到基因和环境初始的微弱优势如何导致了个体自主选择与其自身最佳匹配的环境,以及环境又如何反过来强化或抑制了这些优势。伟大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时间来发展,通向伟大的道路有很多条。

02 智商

智商测验之父——比奈
第一个智商测验问世
哪些人属于“智力孱弱”
“智商王国”的等级
离差智商:钟形曲线上有所有人的智商分布
CHC框架:终于有了一个关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总结

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我都不断怀疑自己。对每一道新的题目,我都能看到多个可能的答案,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我必须得从现有答案中选择一个呢?如果我可以证明不止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又会怎样?如果我把题目稍作修改,他会介意吗?

现代智商测验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是一个孤独的人。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如此强烈地认为比奈的最大贡献就是将智力简化成了一个数字——智商分数,然而比奈的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却是智力的显著多样性。”2

勾勒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将对记忆力、意象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暗示力、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肌肉力量/意志力,以及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10项不同的能力进行测量。

反思型(reflection)和冲动型(impulsivity)的区别似乎一直以来都是比奈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个体的心理发展从童年向成年的迈进必须予以重视,他认识到这样的发展进程很有意义。

在19世纪末,西欧和北美众多国家的商界领袖和社会精英联合起来推动了公共义务教育的普及。

比奈认为,判断有三个显著的方面:指向性(direction)、调整性(adaptation)和批判性(criticism)。指向性是指专注于任务且确定解决问题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的能力;调整性是指选择恰当的策略以及监控策略是否有效的能力;批判性是指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做出批评,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改变,以提高任务表现的能力。

我们的宗旨是要测量一个孩子的智力是正常的还是落后的。因此,我们应当去研究这个孩子在当前阶段的状况,仅此而已。我们不关心他的过去和未来是怎样的,因此我们应当忽视他的病因,同时我们也无意区分他是后天性愚钝还是先天性白痴……我们也无意提供预后,也不去回答其智力落后是否可以治愈以及是否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仅把测验局限于确定他目前的真实心理状态上。

他们明确指出他们的测验衡量的不是一个人智力的绝对水平。

永远不会!”多么偏激的用词!这种盖棺定论是多么可悲!然而似乎竟有少数现代哲学家对此言论施以道义上的声援,断言个体的智力是一成不变、无法提升的。我们必须提出抗议,并用行动来反抗这近乎残忍的悲观论调。我们会证明,这样的说法毫无根据……我们能够通过练习、培训以及最重要的——方法,来提升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判断力,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24

他对智力的定义是:“一个受制于与生俱来的神经机制的单一心理过程……除非遭遇能够造成该机制部分破坏的重大变故,否则该机制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微乎其微。”

截至1964年,美国约有6万人被强制实施绝育手术,而在德国,这一数字更加庞大。其中近乎一半受害者的绝育理由是智力缺陷,而智商测验无疑为智力缺陷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
(IQ=MA/CA×100)

韦克斯勒与比奈都将智力视为一个人理解、应对其所处环境的能力,并将智商测验视为揭露一个人人格中重要信息的临床工具。

03 谁有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标签的诞生
历史上最不明智的学习障碍鉴定法之一
智商测验到底可信吗
还有那么多与智商无关的因素可以预测学业成绩
关于严重差异方法,专家们各执己见
阅读障碍也许是另一种天赋

我使用“学习障碍”来描述在语言、话语、阅读和社会互动所需的交往沟通技能的发展方面有障碍的儿童群体。

虽然在一个人一生的大部分时期内,智商测验分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14但智商测验并不是精密科学。比奈的核心洞见之一就是你根本无法像测量身高或体重那么准确地去测量人的智商,或者任何一种心理特质

这种现象有个专业术语叫“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

理想的智商测验分数不仅仅需要多次重复测试取平均值,也需要选用多种测验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

动机是提高智商测验得分的重要因素

学业成绩会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因素我们都会在这本书中讨论到),这些因素包括特定认知能力,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本身的特性,比如动机、毅力、自控力、心理定向、自我调节策略,以及课堂实践、课程和教学的设计和教授、学校人口组成、气候、政策和当地风俗习惯、家庭和社区环境,以及各州和各校的区域规划和管理等间接因素。23

测试中发现,有阅读障碍的人识别不可能存在的图形的速度明显更快,同时能够保证准确性。这表明,糟糕的阅读技能带来的一个优势便是迅速而准确的“整体审视”能力。阅读障碍者似乎比普通阅读者拥有更广阔的视觉感知模式。43阅读障碍者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使得他们阅读起来很困难,因为在周围众多文字的干扰下,他们无法理解单个词语的意义。44而在需要识别外围信息的情形中,这一劣势就变成了优势。45

阅读障碍者会得到很多方面的补偿,有时他们会发展出很强的沟通交流、委派职责甚至读懂非言语面部表情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成功企业家至关重要的能力。

我们不应该给有阅读障碍的学生贴上学习障碍的标签,相反,我们或许应当称他们为拥有视觉天赋的人。

04 谁的天赋优异

谁能成为资优生
判定资优生的临界分数是多少
百家争鸣的资优教育理论
向“成就”转变的风潮

天赋优异究竟是指“你是谁”还是“你做什么”?

只要在以下任何方面(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结合)展示出成就抑或潜能的儿童,均被定义为资优儿童:1.一般智力能力;2.特定领域的学术天赋;3.创造性或产生式思维;4.领导能力;5.视觉和表演艺术;6.心理运动能力。

“历史告诉我们,从古至今,正是人类奋斗在各个领域中的创造者和生产者、知识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以及思想的重建者才被认为是‘真正的资优者’。仅仅在智商测验中获得高分或者学业成绩优秀却无法创造性地将知识加以运用和实践的人,并不会被历史铭记。”

加德纳认为存在7种相互独立的智能,即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及内省智能。后来他又将自然主义智能纳入其中。加德纳认为,学校往往过于强调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智能。

他们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着重要的过渡,即由能力发展为胜任力,由胜任力发展为专长,最终由专长发展成为杰出成就。

潜力对某些具有高能力的儿童来说可能是可怕的负担。我们当然不希望父母对孩子潜力的认识从‘可能性’转变为‘期望’……许多具有非凡能力的儿童应当自主决定(父母也应鼓励他们)遵从内心召唤,不论他们的人生旅程将要把他们带向何方。”34

05 谁有天才的灵魂

利塔:资优儿童最伟大的知音
罗帕夫妇:定性评估法
哥伦布小组:“资优”再定义

她观察到许多所谓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其实智力很正常,只是难以适应青少年的生活。

通过对这些孩子的调查,利塔注意到,成年人会忽略高智商的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孩子根本不需要大人的帮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做很多事。她同时还指出,高智商的孩子经常会面临社会的孤立。

无论年纪大小,越聪明的人就越是难以找到真正与他们相当的同伴。”6

怎样用耐心和爱心化解他人心中的“愚蠢”,怎样在机警过人和质朴无华之间找到平衡

情绪、智力和生理三者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

智商测验能够反映孩子的认知能力,但却无法反映这些资优儿童在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特点。

资优儿童表现出了大量的特征,包括较高水平的移情、强烈的正义感、完美主义、敏锐的感知能力、易于紧张、对什么都很有激情等。

每一个自我都是完美的,只有拿它们与别人作比较时,它们才会变得不完美。

资优是指异于普通人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较高的认知水平和高度的精神紧张相互结合,产生了与常人有着质的区别的内心体验及感知,资优的这种独特性使得天赋异禀的人非常脆弱,在对其进行抚养、教育和提出建议的过程中,都必须不断地做出修正,以使他们以最佳的方式发展。25

远超期待、与常人格格不入的资优儿童在很多方面都非常脆弱,尤其是在应对他人的欺凌上。2

06 激情

多巴胺的重要启示
去情境化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灵感对内在动机的激发
和谐型激情VS偏执型激情

多巴胺的内部运作机制对我们认识动机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学生的投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前积极或消极的学习体验,以及基于这些体验所获得的期望值高低。比起专注于如何通过可能的外部奖励(如钱、成绩)使人们更有动力,我们应当将注意力放在创造学习条件、体验和积极的期望上,从而使学生不但想要而且喜欢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会逐步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剥离,然而有时,情境关系重大。

如果让他们仅在孤立的实验室情境(正方形、圆形等)中接受测验,那么所得结果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儿童能力的极大低估。

具有内在激励性质的任务可以满足胜任(感受到自己可以掌握某种技能并取得成就的欲望)、自主(感受到可以掌控自我的欲望)和人际关系(感受到与同伴联系在一起的欲望)等人的基本心理需求。11多项研究表明,满足以上所有三个基本需求的任务能够带来最高水平的内在动机。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内在目标(如个人成长、健康以及为社区做贡献)相关联而不是与外在目标(如金钱、迷人的外在形象)相关联时,他们的学习成果往往更佳。

动机的另一个非常重要却经常被忽视的催化剂是灵感。灵感使我们得以超越寻常经历和局限,激发我们内在的可能性。灵感能驱使一个人从毫无兴趣走向新的可能,彻底转变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受灵感激发的人也报告说他们拥有更强的内驱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但是求胜心较弱。

灵感也是一种可以被一段鼓舞人心的记忆、一个榜样或一个故事开启和关闭的存在状态。

投入很重要,它可以被一系列特定的条件所激活。

人们对某一活动具有内在动机,并不一定意味着这项活动被深刻内化成为他们核心的存在本质。

将激情定义为“人们对从事某项他们喜欢、认为重要并倾注了时间和精力的活动的强烈意愿”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神童虽然拥有过人天赋,但在长大后却泯然众人,并无建树(见第11章)。偏执地固着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实际上增加了他们江郎才尽的概率。鉴于此,为所有的学生营造和谐型激情的氛围至关重要。

天才样本里的学生报告称他们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很强的身份认同感,有更频繁的心流体验,渴望一直投入到该领域中

我们如何解读自己的体验、如何将我们的活动融入到我们的身份认同中,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内驱力的强度。

07 心理定向

是为了学习还是为了成绩
气质会影响动机吗
外在环境的干预能起多大作用
固定型心理定向VS成长型心理定向
期望效应的强大威力
刻板印象威胁

持有学习目标的个体注重的是提升能力,而持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关注点则在于赢得胜利及他人的赞许。

这一点也进一步证明了持有学习目标的个体所追求的并非是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更注重学习和成长。

至少存在两种成就动机,其一似乎以避免失败为核心,其一以获取成功的更积极的目标为核心

他们主张将学习目标分成三种——掌握目标(mastery)、成绩-接近目标(performance-approach)和成绩-回避目标(performance-avoidance)。

与追求掌握目标不同,成绩目标会引发更少的内在动机和愉悦

成就目标和内在动机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联系,

接近和回避是两种基本的气质。7高接近气质的儿童倾向于更加频繁地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更多的欢笑,更频繁的交谈。他们往往也更冲动,目标接近时会拥有更高的速率,能在高强度联系的情形下体验到更多的乐趣,能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回报。虽然这类儿童会面临产生侵略性等外化问题的风险,但是他们不容易产生自卑和抑郁等内化问题。

外倾性和积极情感与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相关,与成绩-回避目标无关。相反,神经质和消极情绪始终与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相关,但是与掌握目标无关。

14这些关键结构的首字母构成了单词“TARGET”:●T代表学习活动是如何设计的;●A代表教学提供给学生多少自主权;●R代表如何对学生进行奖励;●G代表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E代表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T代表教学和作业的时间和节奏。

德韦克和同事发现学生存在两种不同的心理定向:固定型心理定向(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心理定向(growth mindset)。前者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是天生的,是固定不变的;后者认为智力是动态的,是可以提升的。

固定型心理定向程度越深的学生选择包含成绩目标任务的可能性越大,而成长型心理定向程度越深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包含学习目标的任务。

因此拥有固定型心理定向的参与者似乎更加关注他们所犯的错误,而不是如何去提高。

智力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人的特质是会受基因的影响,但同时也是会发展的。而潜在的问题是,那些被长久地贴上了某种标签的孩子被灌输了某种“智力固定论”,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动机水平、学习方式以及应对挫折的方式。

对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表扬他们的能力会加强他们对能力的固定看法,而表扬他们通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则会促进他们形成成长型的心理定向。

标签意味着一种固定的能力

当我们期待一些事情发生时,我们(经常是下意识的)会有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行为方式实际上会使这件事变成现实。

结果,不仅是他们的智商分数较前一次测验降低了,而且他们大脑中与恐惧和工作记忆相关的区域(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伏隔核)也发生了变化,表明期望值的降低给他们带来了焦虑,阻碍他们展示自己的真正实力。低期望使得他们的大脑处于关闭状态。

期望效应到底有多普遍?研究人员报告称,在所有给予高期望的学生中,约10%的学生获得了大幅度的进步。34能让10%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跃入更高层次,这在任何其他大规模的社会项目中都会被誉为大获成功。

凯文·麦格鲁指出:“早年的学业学习至关重要,特定领域的学业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37

被长期灌输了固定型心理定向(例如反复被告知他们有“学习障碍”)的低能力个体则尤其容易认为努力是危险的,因为努力只会强化他们的信念,让他们认为自己真的有障碍。

他们将刻板印象威胁定义为学生被威胁接受对某个含有负面文化刻板印象的能力的评估时所处的一种“困境”。

明确、有意识的推理需要集中的注意力资源(见第10章)。一个人在处理其他信息时,其记忆力只能负荷一定量的信息。

刻板印象威胁可以导致“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有关刻板印象的想法”

因为威胁会激发一种避免刻板印象被证实的目标,而自我怀疑或焦虑通常被解读为失败的标志,所以个体需要付出努力来发现和压制这些消极的想法和感受,并把它们从大脑中清除出去。这种压制需要耗费脑力,其所依赖的工作记忆资源正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工作记忆资源。

当人们分配过多精力到往往能自动完成的过程上时,其表现会在遭受威胁的情况下降低。对于无须严重依赖工作记忆即可完成的娴熟技能来说,刻板印象威胁可通过诱导个体给予执行过程太多的关注而损害执行的效果。警惕性的提高并非总是好事,尤其当自动执行带来的益处更大时。

应对刻板印象威胁的一种方法是未雨绸缪,在威胁被触发之前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

更好的方法是从更积极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消极情绪

对焦虑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作对刻板印象威胁的回应而非是对其与生俱来的能力的判定,能够让个体远离消极情绪,并从根本上获得能力的提升。对于刻板印象威胁来说,知识真的就是力量。

调节消极情绪的一种方法是进行表达性写作。

08 自我调节

棉花糖实验:自控力或许比智商更重要
早期干预在做些什么

棉花糖实验:自控力或许比智商更重要

有暗示性证据表明,排除智商的影响,自我调节能力能更好地预测学业成就。

自我调节能够预测学生今后一年学业成绩的提高,而智商则不能

自我调节指“主要受意志力影响的认知和行为过程。在该过程中,个体能够保持一定的情感、动力和认知欲望,而这些欲望有助于个体进行积极的调适,对其社会关系、工作产量、人生成就和自我认知将产生积极的影响”。7

因为自我调节能力是儿童启蒙期数学和读写技能的基础,甚至早在学前阶段就是如此。10

儿童时期的自控能力比个人成长的社会阶层及智商能更准确地预测个体今后的经济财产状况

自控能力越差,所经历的“错误”就越多,也就越有可能在成年后变得健康不良、生活贫困以及有犯罪记录。

戴蒙德博士研究发现,工具课程和蒙台梭利项目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7
1.帮助儿童锻炼各项执行功能,并不断在更高层次上为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提供挑战;
2.减少班级内部压力;
3.很少使儿童感到尴尬、羞愧;
4.培养儿童愉悦、自豪和自信的情感;
5.采取积极主动、亲身实践的学习方式;
6.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发展速度的儿童的不同需求;
7.既强调学业发展又重视个性发展;
8.强调口语的重要性;
9.鼓励儿童相互指导、合作学习;
10.促进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和伙伴关系的形成。

怎样的环境和互动能够促进儿童更早、更频繁地进行假想游戏呢?研究证明,父母经常与孩子对话,或者向孩子解释某个自然现象或社会问题,或是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等似乎更能促进儿童假装游戏的发展。

坚持不懈、理解式倾听/同情式倾听、思维灵活性、元认知、质疑和提问、运用所学知识、清楚而精确地思考和交流、创造、想象和创新、负责任地承担风险、幽默感以及对终身学习保持开放的心态。

其他有效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干预措施还包括:互动式电脑游戏、有氧运动、音乐训练、传统跆拳道训练(并非具有对抗性的现代武术)、瑜伽以及正念禅修。

实践证明,教学质量是影响儿童学前表现的重要因素:幼教老师越有经验,学生在成年后的收入就越高。

即使是环境的微小改变,也能极大地影响个体的动力、心理定向和自律。我们越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就越可能看到儿童的茁壮成长。

09 刻意练习

什么能让你成为国际象棋大师
一口气记住30个数字的绝妙方法
古老的位置记忆法
专家的大脑有何不同
花1万小时你就能成为天才吗
心理定向、激情、自我调节与刻意练习间的关系
“10年法则”只是一个平均值
不同领域的状况是千差万别的

西蒙和纽厄尔深受数字计算机隐喻的影响,认为问题解决即信息加工。

他们发现棋艺更高的棋手可以识别更多的组块,能够立刻看出在之前碰到过的大量棋局中曾出现过的复杂关系。相比之下,初学者更加依赖于各个棋子的独立位置。

卓越的国际象棋技能就是一个模式再认的过程,它并不需要特别的一般记忆能力。

因此他的学习策略是精细编码和机械复述的结合。

他一旦开始混合使用不同的助记符,便会攻无不克。

西摩尼得斯的技巧——“位置记忆法”(method of loci)

你可以使用位置记忆法来记忆几乎所有事物。唯一能真正限制你的只有你的想象力。你越是能将一件事变得非比寻常,那么这件事就越会在你记忆的海洋中显得格外醒目,你便越有可能记得它。

多年的研究表明,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专长领域懂得更多,20至关重要的是,他们的知识组织结构更好,有更丰富的知识网络,知识网络之间也有更强的联系。

长期工作记忆是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结合,是指根据长时记忆里储存的知识库对暂存于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深度编码。专家使用长期工作记忆来预测未来走势并建构更加精细的表征和图式。

专家掌握了可以让他们依照知觉做出快速有效决策的知识,而新手则需要耗时耗力地做刻意推理

区分单纯的专家和表现卓著者的一个明显特征并非间或体现的深思熟虑,而是能够持续不断地付出一种非常特殊的脑力劳动,这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活动,提升个体的现有表现水平是其明确宗旨。

其一,他们认为一旦个体开始了刻意练习,那么要辨别天赋之才能和习得之品质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二,他们认为刻意练习并不是“多次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全心全意投入到为提升表现而设计的活动中去。

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把专家看作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而是看成保持高强度练习和不断追求提升其表现的专家,那么我们也许会发现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最佳条件的宝贵信息。

布鲁姆观察到,在每个领域中,最成功的人都对自己的领域有强烈的兴趣,都有在该领域做到顶尖的渴望,也都有付出成功所必需的时间和努力的意愿。成就最高的人就是那些每天都付出努力并坚持至少10年甚至15年的人。

尽管如此,我依然乐观地相信坚毅性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看到动机和自我调节具有可塑性并且高度依赖于情境

他们将这14种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分成了6个大类:自我调节(自我评估、目标设定、计划制订等)、组织、搜集信息、记忆、寻求帮助(如寻求同伴、导师和教授的帮助)以及复习(复习以前的问题、笔记和教材等)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与马太效应有关:越是具备较强内在动机和有效认知策略的个体,越倾向于提升自身能力,而越是不具备这些特质则越倾向于降低能力。久而久之,高能力与低能力者之间的差距日渐增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为人们积极投入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并教授人们掌握成功所需要的策略。

希望由意愿(agency)和路径(pathway)两部分组成。拥有希望的人具备实现目标的意愿和决心,以及一组可供他们达成目标的不同策略。简单来说,希望包括实现目标的意愿和达到目标的不同方法。

希望与学业成就的关联系数超越了智商、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大量想法的能力)和责任感。

看起来希望(包括意愿和路径)似乎是影响刻意练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10年法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阈值而是一个平均值,不同个体偏差很大。人们习得专长的速率千差万别。

几乎没有作曲家能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写出杰出作品,他们需要一定时期的准备。平均来讲,这些作曲家的首部出名作品的创作时间是在他们正式接受古典音乐教育17~22年之后,以及在他们创作首部作品10~14年之后。

认知能力、兴趣和个性是同步发展的。

10 一般智力因素

为什么一门考得好就门门考得好
智力可以分三级
看似无处不在的“一般智力因素”到底在哪
工作记忆:破解一般智力因素的重要一环
神经科学的助力解读
认知策略也在发挥作用
不要忽略大脑的可塑性
费林效应:智商分数随时间的显著提高
漫长探索之后

一般认为,学生在某一门科目上花费的时间增多,其他科目的表现可能会退步,但事实并非如此。往往一门科目出色的学生,其他科目的表现也很出色。斯皮尔曼将这种现象称为正向复写(positive manifold)。

他认为人们的智力差异体现在7个独立的基本心理能力上:语文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

“情绪智力”有四个分支,即情绪知觉能力、情绪整合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智商测验分数高的人能够更快地将正确的大脑资源运用到正确的任务上。

认知策略之所以有用,是因为认知策略能够将认知负担最小化。

压力、焦虑、典型威胁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记忆,并且会导致人们的前额叶顶叶网络结构瘫痪

11 天赋异禀

神童未必智商高
自闭症是否与天才有关
特别兴趣领域具有巨大威力
如何获得学者症候群那样的天才技能
“脑人”丹尼尔·塔米特

天才儿童往往早熟,他们能很快地在学习中进步。埃伦·温纳(Ellen Winner)认为,早熟的孩子趋向于“跟随自己的舞步”,他们不需要很多明确的提示,而是自学知识领域内的规则。他们还趋向于表现出对所选知识领域的天生的浓厚兴趣。当他们沉浸其中时,他们的注意力就如同激光射线一般集中起来,进入心理学上的“心流”状态——这是一种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毫不费力而又令人愉悦,在这种状态下,时间的流逝不再被注意到。

与天才儿童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极为匹配的知识领域,在所在地获取某一领域知识的可能,健康的社会或情感发展,家庭因素(包括出生顺序和性别),教育和职业准备(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化支持,领域内成就认同,可以获得的培训资源,家庭成员的物质支持,父母至少一方为天才儿童的发展所做的完全彻底的奉献,有利于天才儿童发展的家庭传统,以及历史力量、事件和趋势等。5

他们提出了下列10条社交场合中的“潜规则”:1.规则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进行调整;2.并非每件事情都同样重要;3.谁都会犯错,不要因为犯了错误而把一天都毁掉;4.诚实不是一种交际的手段;5.任何场合下都应该有礼貌;6.对我好的人不一定是我的朋友;7.公共场合中人们的行为不同于私下里;8.知道什么时候的你会让别人感到厌烦;9.适应环境常意味着你须设法让自己看上去、听上去都与环境和谐一致;10.人们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事实上,研究人员不断地观察到,参与者受到的所谓“损伤”在他们谈论自己的特别兴趣领域时大片地消失了,包括压力明显减小、自我刺激明显减轻、注意力明显集中、身体动作也减少了很多。这时参与者对社会线索、眼神交流以及具有意义的手势都非常敏感。

天才或者学者症候群的患者们,他们不是超人,他们的天才技艺可能是由强大的学习机制造成的,我们也用同样的机制来理解这个世界

在我看来,福尔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就因为某些事以一定的方式是可能做到的,他就认为那便是做到这些事的唯一方式了

通感症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官形态(如声音、数字、味道等)会自发地触发其他的感官形态(如颜色或纹理)

所谓的才能,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不是说我们一出生就拥有了所有的知识技巧,不是的,我们可以把它更精确地定义为一种要掌握某个领域之规则的倾向和激情。

12 创造力

没人不做白日梦
大脑在无所事事时都在干什么
创造力过程的几大阶段
天才和疯子间的距离
神奇的心流体验
开放性和知性的两端
“理性”和“经验”缺一不可
如何测试“想出新点子的能力”
智商与创造力是否相关

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的三要素——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

白日梦的三种主要风格:积极-建设性的白日梦,代表顽皮、寄予希望的和建设性的意象;内疚-焦躁的白日梦,代表偏执、痛苦的幻想;注意力控制缺乏,代表无法专注于持续的思考或者外部任务。

与之相反,默认网络深度参与内心的意识流。默认网络包括大脑额叶和顶叶的众多内侧区域、外侧顶叶的下部区域以及颞叶内侧区域之间的交流。正是默认网络的整体协调使得它拥有如此大的能量,但是理解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各部分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思考未来最多的被试表现出最高的工作记忆表现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当我们布置给人们占据了他们外部注意的任务时,我们也许正在剥夺他们想象自己未来的机会

创造力既需要新颖性也需要实用性。在其生成阶段,产生大量备选想法或解决方案很重要。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允许所有的想法进入我们的意识里,不管看似多么不相关。

具有创造力的人通常拥有独特的大脑连接模式,使得他们能够同时启用看似矛盾的大脑结构。

最具创造力的个体是那些拥有足以完成需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所需的工作记忆能力,同时也能够保持大脑的开放性,随时接收可能的创造性连接。

开放性是艺术领域创造性成就更强有力的预测因子,而知性则是科学领域创造性成就更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1983年托兰斯指出,关于取得创造性成就者的经历和研究使得他越来越意识到:爱上你的梦想具有特别的重要性。140“创造力、卓越成就和自我实现的最强大源泉之一似乎是爱上某样东西,比如你的梦想、你对未来的设想等。”

较高(而不是最高)水平的智商加上最大程度的坚持所能实现的卓越成就高于最高水平的智商加上较少的坚持所能实现的成就。

卓越的成就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水平的智力……人格因素是获得成就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特别是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朝向目标的整合、自信心以及不为自卑感所困的人格特质。

所有不同类型的心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成就非凡。我们没有必要让那些拥有不同心智的人彼此对立起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不贬低任何心智的情况下去重视每种心智的价值呢?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一边赏识由单一测验筛选出来的资优学生,一边给表现逊色甚至成绩糟糕的学生多一些机会。

13 重新定义智力

走出“智力”迷雾
还是这个老问题:智商测验公平吗
众家之言
不能忽视人类智力的丰富性
个人智力理论“登场”

我的大脑在调查结果中畅游,我看到“投入”是贯穿整个研究的主线,包括智力投入、情感投入、审美投入和想象投入等,这些使得人类的发展之路趋向无限。我还看到另外一条主线——“能力”,还有外显认知的不同形式——流体推理、工作记忆等。还有内隐认知——内隐学习、潜伏抑制等,这些因素一起拓宽了人类的发展之路。

生活的目的是自我提高,充分实现人的天性——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
——奥斯卡·王尔德

智力是一种非常宽泛的心理能力,包括推论能力、计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抽象能力、理解复杂概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学习书本知识这一狭隘的学术能力,或者参加考试的能力。更确切地说,它反映了一种更宽泛、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周边世界的能力——“理解”,“发掘事物的意义”,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旦我们有了学习某种事物的动力,或者我们掌握了某领域特殊技能的大数据库(见第9章),我们的推理能力就可以变得很强大,学习该领域的新内容就变得很快。

但是别忘了,是我们这些人选择了学校的教育结构方式,并决定了什么样才算是“高分”,这些都是主观选择。另外,是我们创造的社会体系建立了强大的像人生守门员一样的学业资格,并且是我们决定了获取这些资格的基本技能正是与一般智力因素高度相关的因素。

智力是在追寻个人目标过程中,投入和能力的动态互动。

未来项目的核心因素——项目、教练、社区参与、失败风险、成功识别、公众展览——都是教育规划新兴领域的关键要素。该领域的目标是决定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怎样能够使老师、学生和社区更有力量。很多不同的学校通过采用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以创造能够促进激情、游戏和合作的空间。

后记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真正的运转方式,告诉他们要做自己生活的代言人,告诉他们无论他人抱有怎样的怀疑都要相信自己

译者后记

作者揭示了一个关于智力的更具开放性和个体性的定义,认为智力是在追寻个人目标过程中,“投入”和“能力”的动态互动,从而指出人人都可以成就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