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行为心理学》 原文笔记

#原文笔记 #心理学

书名:行为心理学:一个伟大心理学家的思想精华作者:[美]约翰·华生译者:刘霞

前言

13岁时,父亲抛弃家庭,母亲卖掉了农场,带着华生搬到格林维尔镇居住。在格林维尔,同学们有意无意地嘲弄来自偏僻乡村的华生,加上早期家庭教育的失当和离异,华生渐渐变得异常敏感,平时情绪低落,学业表现也非常糟糕。因为这种敏感、极端的脆弱特质

1913年,他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个行为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阐明了他的行为心理学观点,这篇论文后来被认为是行为心理学诞生的宣言。

生和他的学生兼助手罗莎莉·雷纳陷入婚外恋。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华生的妻子玛丽假装不舒服,离开后潜入罗莎莉的卧室,发现了华生写给罗莎莉的多封情书。因婚外情的暴露,两人的离婚事件登上了报纸头版

行为心理学强调客观,也就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不谋而合。

第一章 心理起源:告诉你什么是行为心理学

1.行为心理学中的刺激与反应

2.行为心理学与社会的关系

3.在生活中建立一套自己的实用心理学标准

4.行为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学科

5.放弃灵魂,心理学就是科学

6.打破主观的行为心理学

7.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纲领

8.行为主义与心理学、生理学

9.习得性反应与非习得性反应

10.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将何去何从?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心理学主张采用客观行为观察的实验方法,而不是意识的内省法。

行为心理学中的刺激与反应

夜晚,将探照灯的光打到人的脸上,人们的瞳孔便会迅速收缩,而如果将光源切断,人的瞳孔又会重新放大。

人类绝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在横纹肌和内脏组织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上建立起来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机体都会为了适应刺激所带来的袭击而做出本能的反应。在适应的过程中,有机体会通过运动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以使刺激作用消失

行为心理学家会观察一个人如何在工作日履行他的职责,他们对反应的研究无非是想清晰明白地告诉人们,一个人正在做什么,还有为什么要这么做。

行为心理学与社会的关系

现实中,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盲目地采取行动,而在采取行动前,又通常会这样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在这样的境遇下做出如此的改变,虽然无法肯定一定能进入坦途,但至少要比现在的境遇好。

这些状况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改变糟糕的现状,并没有明确想要实现的目标和反应,其行动是盲目的、无序的,毫无严谨性、逻辑性可言。

在生活中建立一套自己的实用心理学标准

善于观察的人如果足够细心,那么,他对人和自己观察得越是透彻,他就越容易与他人和谐共处,而幸福的生活总是离不开这点。这可以算作对心理学的实践,我们将之称为“实践心理学”。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更系统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行动力,你就需要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东西系统地归类、累积,用内隐的语言表述出来,以便形成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印象。

而行为心理学为理解这一原则做了准备,因此,它应该使所有的人升起一种这样的渴望,那就是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特别是为培养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做准备。

这个世界是一个没有受几千年民间传说束缚的世界,没有受耻辱的政治历史阻碍的世界,没有被毫无意义的愚昧的风俗禁锢的世界。

传统学派一致认为人的意识是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课题,而在行为心理学中,人类存在的行为和活动才是心理学真正的研究课题。

类似于这种方式,原始人中智力相较于同类更完善的人,也会用诸如“符号”、“象征”、“仪式”等工具,去施加自己对于智力低下的蛮人的管辖,巫医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对人类心理史的检验表明,人的很多行为容易被恐惧的刺激所掌控,即他们的行为是出自恐惧,而不是自然和谐的。恐惧的要素如果离开了宗教,那宗教便无法维系。当然,宗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恐惧而存在的,它最终是为了释放人的恐惧,解放人而存在的。

心理学、哲学依然在漫长的历史里热衷于对非物质对象的思考,在阐述理论时他们也难以回避宗教的语言,心灵和灵魂概念对心理学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叶才得以停息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进步人士,但他排斥使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心理学

基于传统心理学无法自圆其说的论调,行为心理学家决定不再寻觅那些捉摸不定的意识和无法实现统一的各式论断。

诸如“感觉”、“知觉”、“意象”、“愿望”、“意念”、“情绪”、“思维”这样从主观立场出发的术语,研究者现在都要从科学、客观的立场出发,将一切主观性的术语清除。

总之,行为本身即是反应。所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纲领,即对人的一切行为做出“刺激—反应”的观察、研究、解释、归类。

如果不抛开这些从主观感受出发的心理学术语,人就无法从行为心理学的立场出发,去解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内省法在心理学研究里并非是自然、容易的方法,它其实是一种不可能的办法,这种方法使得研究者陷在一个旋涡里不断地打转,摸不着出路

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分析,来达到预测、控制人和动物行为的目的

按照常识,反应可以分为两类:外部反应(external response)和内部反应(internal response),在行为心理学里,它们被称为外显反应(overt response)和内隐反应(implicit response)。外显反应,是我们在日常中可见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制造刺激来观察人的反应,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根据某种刺激对人的行为做出预判,或者根据人的行为来推导引起该反应的刺激。

行为心理学的诞生,是为提供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满意方法,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探讨心理学问题的。

第二章 习惯性行为:最本能最真实的行为心理学

1.习惯使个体适应自己“遭遇的情境”

2.习惯——从拿奶瓶到建造摩天大楼

3.是否人人都可养成好习惯?

4.习惯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5.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6.在习惯形成的最后阶段发生了什么?

(1)内脏或情绪习惯的数目、灵敏性与准确性;(2)喉部或言语习惯的数目、复杂性和完美性;(3)动作习惯的数目和完美性。

在内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人类和动物必然会产生活动。

当刺激产生时,这些活动就会直接对其做出反应,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有规则和秩序。也就是说,不断的刺激、不断的活动变得日益有规则。有机体受到的刺激影响,不仅限于清醒时,睡眠期间也会受到影响,这个不是静止的。

事实证明,个体对刺激A做出反应,接着必须对刺激B做出反应,来改变他的环境。

个体通过活动,使作用于他的刺激失去效用,或者摆脱这一刺激的范围。

当个体想要进入一个更加舒服的境界,就必须形成一些习惯。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奶瓶这一刺激引发了婴儿更多也更为复杂的活动反应——他从身体蠕动到后来更多的积极活动,尤其是手、手指、手臂的活动

那些认为操作习惯是一种本能的人,应该通过这一实验重新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那真的不是人类的本能。

拿取物体和操纵物体是人类拥有的基本习惯,对于婴儿来讲,他拥有了这一习惯,也就意味着他开始把握世界。

他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必须依靠他先前的组织

这一次,他用了比较少的活动就把那个箱子打开了。然后是第三次,这次用的活动更少。这个实验做了10次左右,之后,他在打开那只箱子时,便已将没用的活动全部抛掉,因此,只用了2分钟时间就将其打开了

在形成习惯的路途中,因为成功的活动刻上了愉快的印记,失败的活动刻下了不愉快的印记,所以成功的活动便被最终保存下来,其他的活动则被丢弃。

如果把一个已经形成的习惯分解,其中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条件反射。

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年龄对习惯形成的影响

。人类停止学习的速度太快,只有不时地遭受到干扰,才不得不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而我们又没有办法控制一个人去学习。

詹姆斯说,进入30岁以后,大多数人就不再学习。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有一点一定是例外的,那就是人在30岁以后,对于性的秘密仍然十分感兴趣,仍在探索。而想要获取这种心理,就必须通过食物和水,或者一种别的特有的方式达到目的。

“机能”就是指某一特定动作经过一段充足的时间练习之后,其学习曲线变成水平状了,也就是说,在没有新的引入介入下,就不会再有提高,我们将这样的习得习惯称为“机能”

第三章 克服妒忌心理:怎样克服嫉妒心理

1.“妒忌”是什么?

2.妒忌的反应及其引起的情境

3.孩子何时会出现对父亲或母亲的妒忌?

4.哥哥会妒忌弟弟吗?

由于幼儿时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普遍认为夸奖别人就等于批评自己,而且不能把超过别人和自己的不断努力联系起来。

妒忌和害羞是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情绪行为。也就是说,它们是内在的情绪行为。

妒忌到底是什么?它是由怎样的刺激产生的?它的反应形式是什么?

虽然我们不清楚妒忌,但不能忽视的是,它至今确实是个体结构中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妒忌都涉及哪些人呢?我们认为,是那些能引起我们产生爱的条件的人

如果在一名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的人身上,这些反应可能会变得更加外显,也就是他可能会对妻子使用暴力。或者真有入侵的男性,他会对其进行猛烈攻击,甚至杀死他。

作为一个11个月大的孩子,他因为太幼小而无法出现妒忌行为。

第四章 人格心理学:揭示最真实的人格魅力

1.行为心理学家对人格的解释

2.如何研究人格?

3.探究人格的多种方法

4.关于人格的研究有捷径吗?

5.人格的改变离不开语言吗?

行为主义者把人格等同于行为,认为人格是个人行为的综合,而且可以通过测量行为来研究和塑造。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试着把人当作一部准备运作的组装机器。这应该并不难,只要我们把它的各个部件——轮子、轮胎、轴、差速器、发动机和机身装在一起,就能造出来一部机动车。

个体在出生以后发生的事情,是决定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关键,不论一个人是干苦力,还是成为外交家、政治家、商人、科学家,或是盗贼。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要知道一个个体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我们只能去观察他在日常复杂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证明一个人适合做什么,对他将来的能力做一个预言,以便在社会需要这样资料的时候,可以为社会提供出来,这是我们行为心理学家科学工作的一部分。

事实上,为了适应快速生活,迅速做出对他人人格的判断,会使我们养成一种喜好肤浅估计的习惯,这种习性很容易给他人带来严重伤害。

受过相关训练的心理学观察家和走出了自己人格局限的人,他们的观察更为准确。

其中就包括青年男女相遇、相交的快速性这一因素。在内脏(性的)刺激的支配下,青年男女对对方不能进行明智的观察,也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在结婚之后,如果发生人格碰撞,有勇气面对的人,就做出了离婚的选择

婚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出自性顺应的重大失败。两个人生活在那样狭小紧闭的空间中,想要拥有幸福的共同生活,没有一个真实而坦率的性顺应是无法实现的

发现人格的所有方面,对维系良好的婚姻状况很有帮助

不仅如此,它还是我们社交关系和朋友关系以及生产关系的基础。我们在选择同伴或离开他们时,也是依据我们对其人格的判断而为——对对方的人格判断可以说是我们做出选择的唯一的依据。

(1)通过个体的教育图表去研究;(2)运用心理学的测试;(3)通过个体的业余时间和娱乐活动去研究;(4)通过个体在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境中的情感特点去研究;(5)通过个体的成就表去研究。

大学就是学生学会尊重思想和怎样思考的一个地方。

个体在每一年的成就,应该是判断他的人格、特点和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个人在每一年里,他的工资的增长和职位的提升,在个体进步中是重要的因素。

我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的工作习惯,来挑选一个人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比如看他是否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否希望承担超负荷的工作,工作的时间是否比指定的更长,在完成工作后能否清理工作场所。

第一,研究个体的业余时间和娱乐活动。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赚钱,却想同时对某项娱乐活动做到非常精通的话,绝对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同样,一个不友善,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想要精通运动也很难。

假如你想邀请一个人,或者去拜访一个人,但因为你对他不甚了解,所以不敢贸然行事的话,那么,你完全可以先对其进行观察,观察他的朋友是否很多,他与朋友的关系保持的时间长一些,还是保持的时间很短。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他是个难以相处的人,不管他是否工作很出色。

假定某个人有着很高的智能(我们指的仅仅是相当的身体和言语组织),可是,他在工作中却常常很失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内脏组织的缺乏,即“缺乏良好的平衡情绪训练”。

想要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我们需要对其个人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的了解。

老师、朋友,或者包括电影、戏剧等,都会对我们重建新的人格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当然,如果一个人不想让自己面临这种刺激,那他的人格就永远不会改变,不过,这样的人无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第五章 学会战胜恐惧:怎么克服恐惧害怕的心理

1.恐惧可以消除吗?

2.用言语消除恐惧

3.怎样依靠社会战胜恐惧?

行为主义者认为,恐惧是由两个或者多个刺激同时出现,并产生替代反应而引发的,因此,解决恐惧问题也应该从刺激和反应入手。用良性的刺激替代不良的刺激,就能从根源上克服恐惧。

消除情绪干扰的方法,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也就是说,其效果是很有限的。

在消除女孩儿的恐惧反应方面,如果言语组织不能与动作的或内脏的顺应相连接的话,就很难取得大的效果。

想要减少恐惧反应,可以运用适度的社会方法,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模仿

在社会环境中,是好奇和自信将博比的其他冲动压了下去

只要露西的哭叫和兔子有关系,对文森特就会起到一种提醒作用。恐惧以这样一种方式迁移,其持续的时间是两个多星期。

一个没有对物体产生恐惧反应的儿童与已经对物体产生恐惧反应的儿童在一起时,他的行为无疑会受到后者的影响。

第六章 人性的弱点:行为心理学家的人性分析

1.警惕心理学诈骗

2.成人有哪些人格弱点?

3.精神病是真实存在的吗?

4.如何改变我们的人格?

一个人对人类的生活观察得越为密切,他就会越深刻地认为,最有值得炫耀的东西,往往正是一个人的主要弱点。

第三种骗子是用人们的身体特征来作为指导他人了解一个人特性的切入点。

对心理学实验也没有给过任何的帮助,却坚持说自己能以非常高的准确率挑选出总经理、销售人员。虽然这些人的声称很值得怀疑,但是他们的广告却经常见于一些很有名气的杂志和报纸上。

从某种身体特征与某种能力之间找出相应的关联,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对于任何一种简单的身体特征或是一组身体特征来说,想要与任何一种能力或几种能力之间找到关联都很难

(1)我们的自卑;(2)对恭维话的感受性;(3)为了成为国王和王后,我们的不懈努力;(4)婴儿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健康人格的一般原因。

就像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往往会设计一个非常好的幌子,来隐藏他自私的一面;那些最下流的人,却往往高声强调贞洁;而最容易受到引诱的人,也总爱吹嘘他的道德观,强调行为水准是赖以存在的规章制度一样,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其实内心很脆弱,所以他们需要那些反应来支持自己。

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让自己长久面对自卑的。

,一个人就形成了关于他本人的一种资源的言语组织,他能够谈论它,却对谈论自己的不利条件没能学会。

假如人们想要一种刺穿大多数人保护层的武器的话,我可以给大家提供,它就是恭维话。

一般时候,精神分析学将性格中的弱点派称为“回避机制”的东西。

如果我们的弱点再不能顺利地解决,继续固执而敏感,那么大家受到伤害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想要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先将自己身上的缺点去掉。

为了遮掩自身幼稚的行为,对于不道德的准则,他们想尽办法使其合理化,以此为自己开脱。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直面自己人性的弱点,不对其进行遮遮掩掩。

教授会因为他培养了许多年轻人,而得到人们的尊敬。但是,他的王位是不允许他人过于靠近的,否则他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的亲切和友谊,都会被妒忌所吞没。而那些所谓的正统做法,也就是社会上的行动准则和教养规则等,无非是为了能让国王和统治者继续他们的统治而建立的。

一个人不论是对物体、地点还是位置,如果过分依恋的话,对自己是有害的。通常,这类遗留被称作“恋巢习惯

在生活中,这类人随处可见,他们就是那种没有打破恋巢习惯的人,这类人当他们失却家庭宠爱时,永远别想他们会干得多出色。当青春渐行渐远,为了谋求依靠,他们会退回到早年的依恋时代。

第三,对于孩童时期的习惯,我们应该每年抛弃一些,就像蜕皮一样——但与蛇蜕皮不完全相同。

自负是来自婴儿时期的溺爱,是一种无知和愚昧的表现,它对人格是一种损害。

对于所谓的“精神障碍”、“精神疾病”这样的术语,我用“人格疾病”或“行为疾病”、“行为障碍”、“习惯冲突”等来取代它

任何一个使现有习惯模式崩溃的事件,都会将你的常规打破,从而使你陷入另一种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得不学会与过去对物体和情境的反应所不同的反应。

其一,是“非习得”东西(它们可以是一种积极的“无条件反射”过程);其二,是新习得的东西,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由此可见,想要彻底改变人格,只有通过改变个体环境,才能达到重塑个体的目的

第七章 天赋与本能:行为心理学家眼中的人体潜能

1.“天赋”真的存在吗?

2.环境和遗传哪个会影响人类?

3.人的本能是否存在?

4.一个飞镖的“本能”

5.抛弃意识的心理学

6.“智力测验”真有那么神奇吗?

7.行为心理学的字典里没有“记忆”

8.行为心理学家如何解释“意义”?

人类所认为的应该被称为“天赋”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刺激条件而形成的反应。而那些被人们称为“遗传”的素质,大都是在摇篮期就接受了训练。

生活在各个种族中的成员若非受同一组刺激的影响,又怎会有同一组反应呢?

那些声称能力、才能、气质、性格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论调,在行为心理学看来并不成立。这些后天的复杂反应,其实是在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刺激作用下形成的

我们真正的遗传结构的呈现方式,最终是看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接受刺激的。

因为接受刺激的局限性,很多人的性情只能被固守的环境影响,所以他们呈现出的行为反应也往往带着狭隘、固守、偏执的特征。

人的天赋、才能的遗传问题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受制于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所以,小儿子可能成为画家,也不过是因为母爱的诱导,而不是天赋使然。

但是行为心理学要说的是,一个正在健康成长的孩子,如果落入不良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一定会成为败坏的种子。

爱的缺失致使了归属感的缺失,归属感的缺失使得人对周围的一切人际关系和事物都采取破罐破摔的心态,最终选择逃离正常的生活。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生活在我所设定的特殊环境里,你们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你们想让这个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政客,我都可以让你们的想法实现。

即本能亦如心理特征被遗传一样,是不存在的。

人的生理构造的特征是一致的,当他们被放到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去,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思维,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有很多共性的

我们称为“本能”的东西,实则是在环境刺激的作用下形成的习得反应。

在一个人没有受到大文化环境的刺激前,他的行动方式和那些接受过良好教养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学习使得他在生理结构上产生了变化。

“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意”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知、认识。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它是主观存在的,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可以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进行对比。意识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可以认识和知道事物的存在的一种事物。

意识在人的实践中分为各种形式,包括记忆、思想、情绪、念头、观念等。从表象的直观到一定现象的集合念头,最终逻辑地发展为观念,通过思考最终形成思想。

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意识也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意识的结果一方面通过人体器官作用于外界,另一方面也通过改变人脑本身的结构而形成记忆。

当感官接受刺激时,这些刺激转化为电或化学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在大脑中沿着相连的神经网络通道进行传导,直到对外界刺激形成有效反应。传导的过程,即意识的过程。

从行为心理学家的角度出发,这些测试仅仅只能对表现水平进行分类,而对于智力层次的划分,还有先天、后天能力的划分,则显得荒诞。

当一项动作习得之后,如果没有继续用,或者相隔一段时间没有练习的话,习惯产生的效率就会有一部分丧失掉。假如有很长时间一段没有再用,那么有些习惯可能就会全部丧失。

事实上,个体在没有练习期间所丧失的量是可以被测量的

在行为心理学家的理论里,他们把一些被心理学家称为“记忆”的东西,取代为个体在没有练习期间,他的技能保持了多少、失去了多少,并以此来谈论一个特定习惯的保持力

我认为“意义”没有科学内涵,它是从哲学和内省心理学那里借来的词,所以还是让它回到心理学和哲学家那里去。

第八章 情绪心理: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反应

1.詹姆斯误区理论——情绪内省

2.情绪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吗?

3.两位心理学家的情绪分类

4.情绪研究的正确引路人——行为心理学家

5.复杂情绪的产生来自外界吗?

6.有趣的非习得性反应

7.复杂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8.情绪的转移——移情

9.情绪产生的基础——内脏和腺体

行为心理学的观察结果表明,除了少数生理上的反应是源于非习得资质外,人类大多数的情绪都是后天习得的

身体的变化直接伴随着对现存事物的知觉而产生,当它们发生时,人们对这一变化的感受即是情绪。

人的每一个情绪都很容易触发或伴随着一种本能,例如人在恐惧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触发逃跑的本能,厌恶某个人时就会对其产生排斥的本能,服从某个人时伴随着自卑的本能,得意的时候伴随着自主的本能,温柔伴随着父爱、母爱的本能,愤怒则触发攻击本能。

成熟的个性(包括男人和女人)会表现出在一般情绪状态下呈现出的普遍反应,没有违和或者过分的感觉。

对某些人而言,这些事物、环境似乎被赋予了影响人意志的能量,迫使一些对这些事物、环境敏感的人做出各式各样的情绪和生理反应。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明赋予了客体和情境更多的意义,从而使得一些特定的人们对它们做出超出普通人该有的反应。

趋异通常会以以下几种方式呈现:过度的反应、迟钝的反应、反应麻木、反应阻滞、反应消极,还有被公众伦理所拒斥的反应。

好比英雄崇拜,我们从小就会对父母流露出这样的情结,而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又会转移到文艺作品里的英雄身上。等到我们迈入社会,我们又会开始对领域里的权威表现出这样的情结,如作家、艺术家、教会长老、领袖、运动员、明星等。在这些人面前,我们的反应就像个婴儿

没有经过足够条件反射的婴儿是无法自行学习复杂情绪的,也就是说,复杂情绪的习得只能依靠外界的刺激来完成

怒:身体运动受阻,会引发怒的反应

复杂情绪是由非习得性情绪衍生出来的,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了人们的情绪并非来自遗传,而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刺激。

在条件情绪反应的泛化或迁移的例子中,是相同的因素在起着作用。

个体无条件反射通过条件反射和迁移,使刺激范围大大增加,使得它们产生了其他变化。

尽管在所有的情绪反应中,有很多外显的因素存在,比如手臂、腿、躯干、眼睛的运动,但不得不承认,其中占支配地位的还是内脏和腺体因素。

如果出现一个足以令人情绪激动的物体时,内脏和腺体的分别运动一定会发生。

这一理论使我们对弗洛伊德主义者所谓的“潜意识情结”、“压抑的愿望”等许多东西,有了一个自然科学的解释方法

第九章 情绪反应:条件反射中的实验与观察

1.如何重建条件反射或无条件反射?

2.是什么引起孩子们发笑?

3.一定要培养消极反应

4.建立消极反应就是体罚吗?

5.内在的消极反应与生命的存留

6.面对“词语”的反应

7.行为与情绪的微妙关系

“重建条件反射”或“无条件反射”对于消除恐惧反应,都是最有成效的方法。

如果对于这些信息我们是了解的,知道使他形成最初的恐惧性条件反射的东西,那么所有这些“迁移的”反应将会马上消失。

对于与愤怒、爱相连的情感组织的其他方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它来控制呢

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那就是当孩子正在做他必须做的事情时,大人们总是会不遗余力地逗他开心,致使很多孩子就那样被大人给宠坏了,而这也往往会让他们经历一些痛苦

恐惧和愤怒行为会引起食物在胃里的滞留,并在那里进行发酵,使得细菌趁机大量繁殖,释放出对机体有害的物质,也就是说,恐惧和愤怒反应对于机体的消化和吸收是有干扰作用的。

另一种方法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将蛇拿给孩子们看,但是,每当孩子想伸手去抓那条蛇的时候,我便用铅笔轻拍他的手指。就这样,在没有震惊的情况下,慢慢地建立起消极反应。

是那些人为的“不”和许多的清规戒律,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文明

控制的迅速减弱,必然会带来危险,而没有经过充分试验就接受了新的方法,也会使得行为新形式过于表面化。

一个正常人误入“歧途”,其行为背离了社会行为准则,那就是家庭、老师和团体中每个成员的过错。

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让物体和生活情境建立起自己的消极反应。

任何一个正常人,不论他身处什么情境之中,都不可能选择自杀。当个体处于病患状态,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可能会使机体处于崩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自杀的发生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这种概率很高。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自杀始终是病理性的,是个体组织生活的崩溃。

人类的情绪生活建立在环境对人的折磨之上。

当罪犯试图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加以掩盖时,也就是当他说谎时,其血液循环和呼吸会发生变化。

第十章 言语与思维:行为心理学中的思维分析

1.语言和器官

2.言语习惯的形成

3.逐渐发展的语言

4.人是怎样用单词替代物体和情境的?

5.语言有“替代品”吗?

6.词语形成的最后关键——动觉

7.言语习惯的保持

8.行为心理学家的思维观

9.支持行为心理学家观点的证据

10.我们什么时候思考?

11.我们如何进行思考?

12.“新的情境”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学会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如何构造和应用“动作的装置”。

我也可以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我在怀疑这样一个问题:在婴儿早期阶段是否有任何言语模仿?虽然在后来出现了这种所谓的模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并非是孩子模仿我们,而是我们模仿孩子

反应的习惯类型使机体失去了灵活性,也就是说,它们有使身体的实际结构发生定形的趋势

词语不但可以将其他的单词、词组和句子唤起,在被人类适当地组织起来时,它们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功能,那就是唤起人类所有的操作行为。

因此,我们所理解的“记忆”是这样的:当某个刺激消失后,再次被我们遇见时,我们从事了原有的习惯性的事情,我们也只是做了原有的习惯性的事情。例如,说原来说过的话,表现原有的内脏——情绪——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是这一刺激在我们面前第一次出现时,我们学着做的事情。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家所谓的思维,不过是同我们自己交谈。

当个体外显的言语习惯形成后,他们也开始与自己不断地交谈(思维)

这个人又聋又哑又瞎,但他学习手语后,就算是在梦里,也依然能够用手语以最快的速度自言自语。

我们所具有的思维是不出声的言谈。当我们处于一个不协调的情境中时,我们会不出声地运用我们的言语组织,以脱离这一情境,就是我们的思考。

第一,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第二,在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言语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的地方

思维的情境正是这样:在某个处境中,只要因素(言语的)存在,它就会对个体进行刺激,使其做出进一步的内部言语,因此,这一过程就会继续下去。

第十一章 婴儿行为心理:人类最本真的行为反应

1.人类幼儿研究的阻力

2.妊娠期的胎儿活动

3.有趣的幼儿“本能”

4.“本能”作为术语的尴尬存在

5.非习得性资质

6.婴儿因何啼哭?

行为主义者认为,本能是一种非习惯行为。既然是一种行为,那便是可以完全应用客观的观察方法的,所以行为主义者承认本能的存在,但不会定义它。

。人们能够接受世界上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挨饿,能够接受他们在贫民窟或者污秽的娱乐场所成长,却不允许让行为心理学家展开对婴儿的实验。如果我们尝试展开这样的工作,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

饥饿和有害刺激是引发啼哭反应的无条件刺激。

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是在简单反应的基础上受环境刺激的作用而生发出来的

在婴儿早期的活动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因为结构生长变化的缘故造成的,少部分的是经受训练和条件反射形成的。

第十二章 人体生理反应:外部刺激带来的行为变化

1.探寻有效的刺激

2.刺激可以替代

3.反应亦可以替代

4.建立全新的反应机制

5.腺体反应中的刺激替代

6.腺体反应的分化

7.关于人类的“流口水”实验

8.各式反应中的刺激替代

9.手的惯用性

10.行为心理学也要研究“人体构造”

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

行为心理学对刺激—反应的研究,不仅能使引起好的反应的刺激情境有效地向社会推广,而且还能将引起不良反应的刺激情境通过实验的发现而得以在社会上消除和控制

刺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影响力,它无处不在,而反应是有机体为了适应刺激带来的袭击而准备随时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行为方式。

无条件刺激即是会引起先天反应的刺激,如光线照射眼球后瞳孔的收缩反应;条件刺激是发生了刺激替代的刺激,如我们先天只有在品尝到酸性物质的时候,口中才会分泌唾液,但是在我们熟悉了这个刺激后,只要听到、闻到、联想到就会在口中分泌唾液,这个过程刺激被替代了。

固定的生活圈使得我们疏于反省,懒于反省,对反省麻木,最后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些持久性刺激时,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加深彼此伤害的反应。

数千种非习得的反应,诸如手指、手臂的动作、眼睛的动作、脚趾和腿的动作等,这些要素因为条件反射的缘故,使我们形成了有组织的、习得的反应,我们称之为“习惯”。

类似于为了解决问题而从无条件反应中确立起来的反应,在学术上称为新的或者条件化的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应的建立

有机体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来自身体的两组组织:腺体和肌肉(横纹肌和内脏)。

诸多实验结果表明,只有条件刺激在非条件刺激前施加,并经过20~30次的结合运用,才能使得条件反射发生,两个刺激施加的前后时差可控范围在几秒钟到5分钟以上不等

已有研究者发现,狗对于音频做出反应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人类,这一切研究工作的实现都有赖于刺激替代的发现。

腺体反应的分化,是指动物腺体在同一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对感官刺激的不同范围做出不同反应的分化现象。

条件反射的建立和习惯的建立一样,不是恒久性的,而是不稳定的。

刺激替代中还可实现对反应的累积效应。

在形成条件反射的情绪反应中,肾上腺和甲状腺发挥功能的节奏明显改变了。

普通的电子蜂鸣器的鸣叫不会引起我们身体上的任何反应,但若是将其与电击联合起来,在每次蜂鸣器响起时,就对被试者的手施加轻微的电击,如此反复多次,那么以后蜂鸣器再响起时,被试者的手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快速缩回。

行为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整个有机系统的协调运作,而不是局部器官的活动。

人体结构的精细程度远比现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复杂数百万倍,它能够从事很多复杂的活动,比如计算、规划、表达、构架……然而其能力虽然多样,但也有限制性。

神经系统就好像一个传感器,将来自外界的刺激信息迅速传递到反应器(肌肉和腺体)上。

附录二:约翰·华生名言

一个人越是密切地观察人类生活,他就越能得出这样一个观点:看来最有实力的东西恰恰是一个人的主要弱点。

附录三:约翰·华生理论思想

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情境以及众多习惯系统综合支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