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3.1.230225 佛陀传 原文笔记

#原文笔记 #佛教

书名: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 作者:一行禅师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我当时已深信佛教在生活中的落实,是可以使社会朝着更平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改进的。

没有亲身接触和透彻理解“苦谛”,是很难得见脱离痛苦的“道谛”的。了解痛苦之性质后,才可以用适当的行动和修行来把痛苦转化过来,使身心康复,这就是“灭谛”。正法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现身受证。佛陀曾重复确定,正法是在当下一刻生效的。你一开始修行,转化和康复的过程便已实时开始。

译者序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或许,从了解佛陀人性的一面,我们会同时更了解自己佛性的潜能。这就是我觉得绿叶可爱之处!

译者希望以此中文版本,能与大家分享重步佛陀“故道”细看“白云”的感受。

上篇

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看到佛陀那祥和的面孔,亲切又毫不吝啬的笑容,闪耀诱人的目光,缚悉底已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才好。

缚悉底更见证了佛陀觉悟的那一刻。

在路上,佛陀介绍他的儿子罗睺罗给缚悉底和卢培克认识。

她曾听过缚悉底无数次提起想跟佛陀修学的愿望,她实在是真心想让他去。但当这一刻将要来临时,她又按捺和掩饰不住内心的悲伤。

明天早上,你不用带任何东西。身上穿着的衣服已经足够。”

对缚悉底来说,佛陀的步行就是为享受步行而行的。他似乎全不在乎是否能到达目的地。他的比丘们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呈现些微的紧张和不耐烦,或希望尽快到达目的地。每个人的步伐都是那么缓稳平和。他们就像一起在写意地漫步,没有一点疲态。而每一天,他们都可以行上一段很长的路程。

开悟之道就是爱与宽容之道。

他真诚坚决地发心要好好地栽培自己内在的谦卑和美德。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就像牧童照料水牛的伤口,一个比丘也应该看管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好使它们不会在散乱中迷失。

就像牧童替水牛洗涤身体,一个人也应该清除他身心的欲念、执著、愤恨和恐惧。

阿难陀的记忆是人人赞叹的。他的记忆力非常神奇,可以全无错漏地把佛陀说过的全部重复出来。

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婆罗门是最高贵的阶级。所有出自这个种姓的都是祭师或熟读《吠陀》及各类经典的教士。大梵天初创人类时,婆罗门是从他的口中而生。次级是刹帝利。他们都是军政界的高层人士,是从大梵天的两手而出。跟着便是吠舍种姓。他们是指一般商人、农夫和工匠等,是从大梵天的大腿而出。最低级便是首陀罗。他们是从大梵天的双脚而出,以劳力维生。

受伤的天鹅

但无论他们相信与否,真理始终是真理。就算有百万人相信一个谎言,它始终是个谎言。你们一定要有勇气依着真理而活。

爱和谅解可以减轻众生的痛苦。无论大多数人怎样看,真理始终是真理。所以我现在告诉你们,能站起来维护正义真理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饿晕后,佛陀放弃了苦行

折磨自己的身体是无助于找到安宁或体悟的。肉体并不单是一个器具。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

悉达多终于知道,折磨自己的身体是无助于找到安宁或体悟的。

缚悉底心里的快乐有如泉涌。四周的环境虽然恬静,但喜悦的气息却令气氛生动起来。

当年佛陀出生时……

悉达多,意思是“成就大志者”

泥土被翻起时,悉达多留意到一些虫和小生物也同时被犁耙割到。当小虫在土里蜷曲蠕动的时候,鸟儿立刻从空中飞下来用尖尖的嘴巴把它衔走。跟着,悉达多又见到一只巨鸟滑翔而下,迅速把小鸟抓在它的利爪下。

“母亲,”他说,“念诵经典也帮不了小虫和鸟儿啊!”

少年时的佛陀

悉达多十四岁时,乔答弥王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难陀。

他的数学老师阿朱罗,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解答悉达多所发问的高深问题。

是三个婆罗门的神祇——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这些僧人对物质的拥有和社会的地位全不重视。这与婆罗门刻意追求权力截然不同。反之,这些僧人都刻意放弃一切,以断绝世间的烦恼而得到解脱。

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悉达多笑了笑,“那么,所有的鱼、虾、蚝等水居生物,必定就是世上最贤良无染的了!”

悉达多绝对不想扼杀别人得到快乐的机会,于是他便答应了。

佛陀结婚了

对悉达多和耶输陀罗来说,快乐并非是从安枕无忧的权贵生活中可以找到的。他们的快乐,是从坦诚相待、互诉心声中获得的。

他明白只有当人们把心内的贪婪和嫉妒都消除了之后,环境才会因之而改。就因为这样,他寻找精神解放之道的欲望又重燃了。

人们不单是被困在社会的不公平和疾病的折磨之中,还被他们自己心智所产生的忧悲苦恼束缚着。

生、老、病、死,一生都要面对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所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由于参政者的私人野心而引起的。当他们永远只是关心个人权利的保障时,他们是没有可能为百姓着想而推行仁政的

。生、老、病、死都是我们这一生要肩负的。发生在这孩子身上的,随时都会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

悉达多感到,紧系他于宫中生活的束缚,似乎被拉得更紧了。

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而悉达多便会把他的横笛拿出来,在明亮的月光下吹奏。瞿夷会放置一个小香炉在石上,然后静静地坐在一旁,欣赏那在柔和温暖的夜空中荡漾的乐韵。

他未找到自己的道路,他也仍未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走。无奈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是否是孩子的不幸呢?

悉达多一时间感到飘飘若仙。但另一方面,他心内却是忧虑重重。

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他一向以来所看作必然的,刹那间完全幻灭了。

“父亲,对我来说,一天在位为王就好像一天坐在烘炉之上。如果我心不安宁,又怎能达成国家又或你对我的期望呢?我体会到时光的速逝,而我的青春也不例外。请你批准我吧。”

太子今晚有可能需要你。把金蹄准备好给他策骑。你也为自己另备马匹。

当他经过客堂,悉达多看到四周地毡上都躺着熟睡的跳舞女郎。她们的头发蓬松凌乱,嘴儿像死鱼般歪着。她们的手,跳舞时看上去是那么柔软和富有弹性,但现在却硬得像木板一样。她们的腿互相夹踏,仿如战场上的伤亡者。悉达多觉得自己像是经过一个坟场。

他对自己细语说:“如果找不到大道,我是不会回来迦毗罗卫国的。”

开始独自修行

我并不是因为自私或想逃避责任才离开家庭。我现在出来是为了你们全部人和所有的众生。

悉达多一直望着车匿和两匹马消失踪影,才转向森林那边,开始走进他生命的新一页。从此,天幕将是他的屋盖,树林就是他的家。一股舒泰满足的感觉涌起。

知识是从亲身体验和证悟得来的,而并不是从思想上的争辩所得。为了达到不同层次的定境,你必须把一切以往及未来的念头全部清除。你必定要只专注于解脱。

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要达至大道,首先是要找到解除人生痛苦的方法,而并不是逃避生命。虽然那些只顾寻求感官享乐而惜身如宝的人,必定不能有所成就,但枉然把身体虐待,也并不见得会有所帮助啊。

生命无常——疾病和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被贪婪、愤怒、憎恨、情欲、嫉妒和骄傲的煎熬而引起的火焰,在我心中持续燃烧。只有当我寻得大道才能令众生得到解脱。如果你真的对我关怀,就应该让我继续走我行了已久的道路。”

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木块或石头都并非不入思想。死物本身就是思想。你必定要达至一个‘想’与‘非想’都不存在的意识境界。这就是‘非想非非想’的定境了。年轻人,你就是要证得此境。

他体会到身和心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身体的平静和舒适与自心的安住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

那天,他放弃了苦行而到对岸清凉的树林中修行。

他全没犹豫地以禅定来滋养身心。就这样,一种自在和安稳的感觉油然而生。他完全没有刻意远离或逃避感受和思想。他只是留意着每个感觉和念头的生起,并予以细心的观察。

那一晚,耶输陀罗睡着了吗?

但耶输陀罗真是一个非常果断的女人。她一直都明白悉达多的志向,而默默地全心全意给他支持。这点我非常清楚。因为所有与耶输陀罗相熟的人中,我是除了悉达多之外,最了解她的人。”

金蹄被带回马房后,不肯接受饮食,几天后便死了。在极度哀伤之下,车匿向耶输陀罗求得批准,用礼葬仪式把金蹄火葬。

佛陀彻底开悟了

“接受生命就是去接受无常无我。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有常有我的观念都是思巧上所产生的虚假分别。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碍都可以超越,因而从痛苦的巨轮中解脱出来。”

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要去施爱,首先就要去了解明了。因此,了解明了就是解脱之匙。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留心关注,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在发生的一切。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它能够领导我们达至解脱和彻悟。生命的燃亮有赖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悉达多称这些为正道。

对橘子的专注,是一种修行

他的脸孔和身体都散发着安详、喜悦和平静。

我所找到的道路,就是要把每一个小时都活在专注觉察之中,心念永远只投入目前这一刻。与此相反的做法,就是活得大意糊涂。如果是这样活着,我们其实不知道自己是活着的。我们没有全面去经验生命,因为我们的身和心都没有投入此时此处。”

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所有众生都本具开悟的心性。每个人都存藏着开悟的种子。众生都不用向身外求悟,因为他们本身就含藏着宇宙间的所有智慧和力量。这是佛陀的伟大发现,更是所有众生应该为之庆幸的。

当你们看见稻米、椰子、橘子和水,请谨记你们在这一生,是要依靠很多其他的生物才能生存的。这些生物都是你们的一部分。如果你们能体会这个,你们就会经验到真正的了解和爱。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

不同的方法就如不同的门,让不同的人可以进内以明白教理。“法门”的创立是经直接与人群接触而产生的。佛陀并没有在菩提树下神奇地领受到已定下来的各式方法。他认为自己一定要重入社群,才可以转动法轮,散播解脱的种子。

请谨记要修习我和你们分享的东西。这样,我便没有离开你们太远。

佛陀省察到人与莲花没有两样。每人都有自己个别的先天条件。不同的方法就如不同的门,让不同的人可以进内以明白教理。

初转法轮

当悉达多行进大门,他们五个都被他散发着的庄严威仪所慑,立即站立起来。悉达多像是全身发光似的。他步行的每一步都显现出一种罕见的精神力量。他那像能透视的目光,把他们原想给他白眼的意念全然改变。

它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

五蕴就是指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如果静思五蕴,向内反照,他们是应该可以看到他们本身与宇宙息息相关的微妙关系的。

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

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

但耶舍这个思想敏锐的年轻人,开始感到这种充斥物质享受的生活渐渐令他局促得透不过气来。他从这种生活中已再找不到满足和意义。

他们只看到生命的苦痛,但其实痛苦并不是宇宙的真性。痛苦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命的错误见解所产生的效果。”

我的弟子全都刻意追求简单而专注的生活。他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也不饮用酒精或任何可令他们昏乱的刺激品。

“第一戒是不杀。所有众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们真的行了解和慈爱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人的生命,还要保护其他动物的生命。遵守此戒会令我们增长慈悲与智慧。“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利偷取别人的东西或巧取豪夺。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别人自立维生。“第三戒是不做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不要干扰他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永远忠于配偶。“第四戒是不妄语。不要说歪曲事实或导致不和与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没有确定性的消息。“第五戒是不饮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静思缘起法,就是解脱生死之门。它有力量破除固执浅见,诸如相信宇宙是神创或地、水、火、风所做成的。

我皈依佛陀。他是这生引领我修行大道的人。我皈依佛法。它是了悟和慈爱之道。我皈依僧伽。它是生活在和谐与觉察的团体。

回归当下这一刻,你才会觉醒

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的方法,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所有的生物,不论有机无机的,都是因互缘而生起。一样事物的来源,就是万事万物。

他知道如果小心不令动物惊怕,它们是不会伤害人的。

你是应该知道万法因缘生,万法也因缘而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就是我在禅定中所亲证的因缘生起法。在真实的体性上,根本没有什么是独立或永恒的。也没有个体,无论高级或低级。

世法燃烧

痛苦的主因是无明,又即对世间实相的错误见解。认为非恒常的是恒常就是无明。认为无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无明。贪欲、嗔恚、嫉妒以及无数的苦恼都是由无明生起。解脱之道就是去深入看清事物的真相,体会万法的无常、无自性和互因互缘的关系。这才是消除无明之道。摆脱了无明,痛苦也就被超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解脱本身根本就没有必要有自我的个体。”

我皈依佛陀,我此生修行大道的导师。我皈依佛法,它是了解与慈爱之道。我皈依僧伽,生活在和谐和觉察之中的团体。

不要让贪、嗔、痴的火焰把你们吞噬。清楚体会一切法的无常性和互依性,以免成为由感官、感官的对象和感觉意识所形成的生死巨轮中的奴隶。

佛陀僧团

佛陀讲说醒觉之道。他解释一切事物的无常性和互依性。他告诉他们醒觉之道能消除妄见和超越痛苦。他解释禅定和了解是要从守戒而获得。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佛性就是觉醒和超越所有愚痴无明的本能。

我们起初求道的目的都是希望得到解脱,而并非想做宗教领袖。如果我们不懂真理正道,又怎能领导别人呢?

中篇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第四戒是不妄语。不要说会导致离间或仇恨的话。出口必要是真言。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言语可以建立信心与快乐,但也可以产生误会与憎恨,甚至杀戮与战争。因此出言必须谨慎。

如果我们对别人慈爱,别人也会对我们慈爱;但如果我们对别人残忍,迟早我们自己也会遭逢同样的命运。我发愿在我的所有未来世,都会全力去帮助人。”

我会在春天回去

这便是比丘雨季结夏安居的起源。

时常都欢喜、轻松而平和的佛陀,不像年轻比丘需要那么多的睡眠。

佛陀的目光和笑容就是他得到了精神解脱的印证。他再不会被这世界里的任何事物束缚,而他却拥有对别人最多的爱心和了解。

佛陀已很明显地达到了一个不会再追求欲望的境界。佛陀就像一条在水中自如地游来游去的鱼,或在天空中安详地飘浮着的云。他完全投入当下的一刻。

谣言,迟早会自动止息

佛陀说:“感受有三种——好的、不好的和两样都不是的。三样的根都来自身心的领会。感受就像其他物质和精神现象一样有生有灭。我教的方法,是要深切体悟自己感受的来源和性质,不论它是好受的、不好受的或两样都不是的。当你见到感受的来源,你便会了解它的性质。你会发觉感受不是恒常的,而你便逐渐不会再被它的起灭所扰动。几乎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对实相的错误见解。将不正确的见解铲除,痛苦便自然终止。错误的见解使人把不恒常的当作恒常。无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本源。我们修行察觉之道以摆脱无明。一个人要彻底看清事物才能洞悉它的真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念经供奉来破除无明的。”

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他看到佛陀的凝视如此自然和放松。他的脸就像个美丽的圆月。佛陀的双眼慈祥而清澈。舍利弗感到佛陀的从容自在和喜悦,都在那一刹那渗进了他自己的心内。

唯一不会褪灭和产生苦恼的美,就是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慈悲就是无条件、无希求的爱心。已得解脱的心是不受环境和外来因素影响的。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才是最真的美。那美中的平和喜悦就是真正的平和喜悦。

重聚:佛陀回家了

佛陀散发着威严,又像被一环荣光围绕着。他手持乞钵,站在一间破陋的房屋前面。在他的平静专注中,乞食就是那一刻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务。

乞食是一种帮助比丘锻炼谦卑和一视同仁的修行。

佛陀的语气温和亲切。他没有说太多细节和有关苦行的时期。他用他的说话来把醒觉的种子种植在他至亲的心里。

看见佛陀和那先沙摩罗都专注寂静地吃,其他的人都以他们做榜样,只有鸟儿继续在园里歌唱。

佛陀说教四圣谛:苦、集、灭、道

佛陀说教四圣谛:苦、集、灭、道

有了理解,我们才可以去爱。当我们了解一切,所有痛苦也就可以消解。真正解脱之道其实就是了解之道。了解就是慧。这种了解只可以从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戒、定、慧,就是导致解脱之道。

有了解和爱,一切都能成就

有了解和爱,一切都能成就

“孩子们,名和利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名利消逝得很快。了解和爱才是世上最宝贵的。如果你们对事物有深切的了解并去爱,你们便会领略到快乐。因为有了解和爱,弥伽和他的妻子多世中都共享着幸福快乐。有了解和爱,一切都能成就。”

“我的家庭是众生,我的家乡是大地,我的身份是僧人。”

如果在日常生活里修习细察专念,他们便可以超越生活上的担忧、烦恼和困扰。

如果你想达到你的目标,你首先必定要克服你对感情的牵挂。把你自己全然投入修行和锻炼你的心念吧。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成为一个服众的君主。”

佛陀尽量安慰大王,重复解释无常无我的真理。他提醒大王唯有不断修习觉察专念,才是摆脱痛苦之门。现在难陀和罗睺罗都有这个机会了,佛陀劝喻他的父亲应该替他们高兴,更鼓励他自己也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修习觉察之道以达至真正快乐。

父亲,我已不再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儿子。我现在的家庭就是众生,我的家乡就是大地,而我的身份就是有赖所有人包容的僧人。我选择了这条道路,并不是政途。我认为这是我最可以为众生服务之道。”

不同的阶级,皆可加入僧团

巴帝耶还表示:“我们希望你可以先替优婆离剃度,好让我们先礼他为师兄,以铲除我们之间的所有虚慢和芥蒂。”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慈悲之爱,是没有执著与分别心

依觉悟之道,没有了解便不可能有爱。爱就是了解。你不了解便不能去爱。彼此不了解的夫妇,是不会相爱的;不了解的兄弟姐妹也不会互相爱护;父母子女没有彼此了解,也很难互爱。假使你想你所爱的人快乐,你一定要学习去了解他们的苦恼与期望。当你了解他们,你便可以帮助他们舒解苦恼和达成愿望。这才是真爱。如果你单是要他们跟随你的意愿而忽略了他们的需要,这便绝不是真爱。这只是占有和支配别人的欲望,以及试图满足自己需要的错误途径。

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

陛下,在解脱之道上是没有阶级的。在觉悟者的眼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血都是红色的,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我们都一样是人。我们应该找个方法给所有的人,让他们体现自己的尊严和潜质。那就是我欢迎苏利陀比丘加入僧团的原因。

父王安详离世

你要特别留意观察呼吸。静思你的身体、感受、行念、意识和意识所产生的物象。从你的身体、情感、心和心物上,透彻地视察出生、成长和坏灭等现象的过程。

我已清楚看到生命的无常,又知道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快乐,是不能让自己迷失于欲乐之中。幸福是从简朴自由的生活而得的。

生、老、病、死都在每人的生命里必然发生。我们必须每天都在生、老、病、死上思维反省,以使自己不会在欲海里迷失。反之,我们要创造充满平和、喜悦和自足的生命。一个证道的人会用平等心对待生、老、病、死。所有法的真义就是无生无灭、无成无坏、无增无减。

女子也可受戒出家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持住自己的心。多练习观察呼吸和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所产生的物象。你这样修习,便每天都会多增长一些谦虚、自在、无着、平和和喜悦。这些质素生起时,你便可确定自己已走上了正确之道、醒觉之道和觉悟。

僧团分裂了

无论宇宙是有限或无限、有尽或永恒,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的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先要明了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我坚拒讲说其他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才是正法

他对比丘不肯听从他的指示感到失望,但他却明白他们是被嗔恚心所蒙蔽。

细听双方的陈词,绝不要有偏帮。留心考虑你们所听到的,再断定是否合符正法。只有合符正法的,才会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

向大地学习,向水学习

四条大戒是不淫、不盗、不杀和不要在未证道前夸耀自己已证道。这四条大戒称为波罗夷。

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至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大人,没有信念、了解和爱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

修习慈爱以降伏嗔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产生的喜悦。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地看待。这是,因为那是;那是,因为这是。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不要排斥一样而又追求另一样。

因为僧众们不停地犯错,才有了戒律

因为僧众们不停地犯错,才有了戒律

他恭敬地提起他的钵,缚悉底也专注地拿起他的甜薯。当他望着佛陀把麦糠满怀感恩地拨到嘴里时,他真的想哭了。

舍利弗,单传经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实行经中所说的,守持戒律尤其重要。没有戒行,正法难持。没有戒律,正法很快便会灭亡。

“弥伽耶,修习观想死亡、慈悲、无常和对呼吸的觉察:“要降伏欲念,必须修习观想死尸。深深洞视身体腐烂的九个阶段,从气息停止至白骨化为尘土。“要降伏嗔怒,必须修习观想慈悲。慈悲可以使我们明了自己心内嗔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导致我们嗔怒的人。“要降伏贪欲,必须修习观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万象的真相。“要降伏散乱,必须修习观想气息的呼吸。“如果你能够时常修习此四种观想,你必定可以证得解脱和彻悟。”

放开心怀,保护所有众生

他开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佛”和“法”少。僧伽就是一起修习觉察之道的团体,它能提供支援和辅导,皈依僧宝是必须的。

一个自足的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察觉到每一刻在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静思这种爱心的人,首先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这样做,你会睡得好,而醒来更觉自在。你不会做噩梦或忧悲苦恼。同时,你也会得到周围的人和物的保护关怀。你用爱心和慈悲对待的人,会带给你很大的喜悦,而他们自己的痛苦,亦会慢慢消除。”

与痛苦接触并不是要自己失却于痛苦之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所谓接触,就是与生命的每刻都直遇契入,以能对它有深切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生命的无常性和互依性。有了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致迷失于欲望、嗔怒和贪爱之中。那时,我们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

功德田

每次佛陀留在王舍城,他都喜欢住在祗耆瞿陀的山脉上。这山顶形状似鹫,故又称为灵鹫山。

一个比丘的修行就正如在沃田上植下功德的种子,留给现世及后世的人收益。给比丘供养和向他学法修行,也像种植福德的种子。我会告诉僧众以后把衲衣缝成田状,我们又可以称衲衣为‘功德田’。”

终止内心的暴力

在心物或法的观想上,行者先要细观五种妨碍解脱的障盖(欲念、嗔恚、渴睡、激动、怀疑)是否存在,以及合而为人的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

觉悟的大导师,你的德行美妙极了!没人能像你这般,替劣境带来美好与平和。别人用武力都解决不来的,你却以你的大德迎刃而解。请容我致以深切的谢意。”

佛陀遭到诬陷

佛陀告诉他,依照醒觉之道,恶念才是最严重的罪行,因为心念较行动为基本。

不公平的谴责,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你们不用觉得羞耻。只有当你们不继续精进修行、过清净的生活时,你们才应该真的感到羞愧。

每个人都有觉醒的潜能

“那你们也必须照料其他生病的比丘。照顾任何一个比丘,就等如照顾佛陀。”

脏衣都可以洗净啊,一个满载混乱和疲乏的心,也可以被觉悟之水净化过来。佛陀说过,每个人都有醒觉和找到平和喜悦的潜能。

下篇

观呼吸

第一口气息:吸入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长的气息;呼出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第二口气息:吸入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短的气息。“这两口气息能帮助你打断昏沉和妄念,同时使你生起专念和接触当下此刻的生命。昏沉就是缺乏专念。呼吸的觉观,可以让你回到自己和生命里。“第三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全身;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全身。

木筏不是彼岸

一个解脱了的人对世法不会执著,但也不会畏惧。执著与畏惧,两者都是缠缚我们的绳。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已超越了二者,安住于平和快乐之中,这种快乐是不可量度的。一个自由自主的人不会执著于恒常性和独立我体这等狭见,也不会执著于无常和无我的边见。

一把珍贵的泥土

你们如果每天给别人一点点的礼物,也可以令他们很高兴。这些礼物未必是要买回来的,把在田里摘的一朵花送给你们的父母亲,已经会令他们非常高兴;一句感谢的话或一点爱心,也是很珍贵的礼物;一个慈祥的目光或表示关怀的举动,也可以替别人带来快乐。每天都给你们的家人和朋友一点礼物吧。

知道比丘发愿慈悲的人,都会只供养素食给僧人。但有时,他们真的只有肉类食品。另一些人则因为没有接触过佛、法、僧,因而并不知道僧人吃素。在这种情形之下,比丘为免冒犯供者而令供者失了接触大道的机会,便应该接受他们的供食了。

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当你们听到别人讥讽或批评我或正法时,你们不要生起嗔怒或愤恨不平的感觉,这些感觉只会对你们有损无益;又当你们听到他人赞叹我或正法时,不要让快乐、享受或满足的感觉生起,这些感觉也是对你们有害的。正确的态度,是应该细心观察别人的批评里哪些部分是真,哪些部分是假。只有这样,你们才会在学习上有机会成就和进步。

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开悟的三次第——戒、定、慧。持戒生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们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长。甚深的禅定,又可启发更高的智慧。

狮子吼

有死之念是因为有生之念,这等妄念都是来自有独立个体的‘我’这个妄见。有我的妄见,来自执取。执取的产生,是因为爱欲。有爱欲,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感受的真性。看不清感受的真性,是因为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是因为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是因为我们的心有起心动念。心的起心动念,是因无明所致。这十二种因缘关系相互牵引,彼此密切联系。在一种因缘关系中,可以见到其他十一种关系。当中缺少了一节,其余的十一节也便不会再存在。此十二因缘就是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

佛陀只是淡淡地微笑,答道:“姑娘,只有我和你才知道你声称的是否属实。”

一般人很容易堕入四种陷阱:第一种是对感官之欲的执取不舍,第二种是对狭见的执著,第三种是对正法的怀疑,第四种是有‘我’之妄见。觉悟之道帮助我们不堕入这些陷阱。

佛陀告诉他们,以后有病的比丘,不用持守过午不食之戒,并说如有一些食物是可以保留的,便可留至翌日。

舍利弗之吼

每次遇到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气馁,我们应该在困难中把问题解决。阿难陀,如果我们实践平等心,我们便不应被羞辱毁谤所困扰。毁谤羞辱我们的人,是伤害不了我们的,到头来只会伤害他们自己。当一个人向天上吐涎,上天不会为之气结,涎沫也只会跌落在吐涎的人的脸上。

朋友,不论那些言说是很多人重复过的,或是记载在圣典上的,又或是出自人人敬重的导师口中的,你们都不要轻易相信。只要接纳那些合符道理、有贤德者支持,兼能在修行中带来幸福与裨益的教理;放弃那些不合符道理、没有贤德者支持,而又不能在修行中带给你幸福与裨益的言说。”

过着虚伪的生活,是由内而外的腐烂

被河岸阻顿,就是被六根六尘所纠缠。如果你们精进修行,便不会为六根六尘互相接触所产生的感受而缠缚了。下沉的意思,就是成了欲念和贪求的奴隶,它们会剥夺你应该用在修行上的精力。为沙洲所阻碍,就是为了私欲而忧虑,永远只顾追逐名利而忘却了以觉悟为目标。被人拾起来的意思,就是迷失自己于散乱之中,与损友虚度时光而不事修行。堕入涡流,就是为五欲所困。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从内里枯烂的意思,就是过着虚伪的生活,欺骗僧伽而同时以正法来达到自己的欲望。

生死轮转,不要害怕

第一所觉证的,就是一切世法的无常与无自性。观照世法无常和无自我之性,你们便可以解除苦恼,达至开悟、平和与喜悦。“第二所觉证的,就是越多的欲念会产生越多的苦恼。世间的一切罪苦,都是来自贪欲。“第三所觉证的,就是少欲简朴的生活,才会导致平和、喜悦与安宁。在简单的生活中,才会有时间集中于大道的修行和帮助别人。“第四所觉证的,就是只有努力精进,才可达至觉悟。怠惰与沉迷欲乐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碍。“第五所觉证的,就是无明乃了无止境的生死轮转之起因。你们要谨记时刻多闻多学,以增长你们对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发挥你们的辩才。“第六所觉证的,就是贫穷会导致愤恨,因而引起循环性的恶念邪行。在广行布施的时候,行大道者应以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人,不论是朋友、敌人、过去曾犯错或目前造成伤害的人。“第七所觉证的,就是虽然我们有住世的任务去教导和帮助他人,但也绝不可以为世务所缠。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钵,他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以慈悲视众生。“第八所觉证的,就是我们不只是为自己开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贡献自己于带导他人入觉悟之门。

空的碗里,满是空气

此是,故彼是,一切世法都是互依而存。因此,一切法皆空。‘空’之义,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和个体。

生、老、病、死,犹如四座山

儿女对父母的最大孝敬,莫过于活着贤良幸福的一生。这就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因为这样做,便达成了他们对儿女的期望。

一个修行人,应该抱着谦卑和开明的心态,要自知对事物未有全面的了解。我们要不停地努力深入学习,才会有进步。一个大道上的行者一定要明白,执著自己的见解是绝对的真理,才是妨碍我们证得真理的绊脚石。要在大道上有进展,两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谦卑与开明的心怀。”

佛法如大海

我认为会这样发生的机会很低。世尊,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也会视此为有意义的牺牲,因为我的死,将会是背着慈悲与和平讯息的身教。每个人都要死。为大道而死,我决不言悔。”

三法印,三解脱门

第一法印是‘空'。‘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

佛陀死后会到哪里去?

我们可以称所有从‘如是’生起者为‘如来’,一切法从‘如是’生起,又将回归何处?一切法都回归到‘如是’。归到‘如是’,也可称为‘如去’。其实,一切法都没从哪儿来或到哪儿去,因为它们的本性‘如是’。阿耨楼陀,‘如是’的更正确意思,应该是‘无从来者’和‘无所去者’。阿耨楼陀,从现在开始,我将叫自己‘如来’。我喜欢这名词,因为它可以避免因分别而生起的字眼儿,像‘我’或‘我的’。”

超越这世间的生死

每当有其他的比丘或比丘尼被纠正的时候,缚悉底都会以他自己犯错的心情去听受训导。他这样的学习态度,使他在修行上有很多的进益。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不停看守着自己的六根,做它们的主人。

千万不要堕入任何心理不平衡的状况之内,不论是自卑还是自大。如果修行正确的专念,你便能够察觉到心内和身外的一切活动,因而不会轻易被困于其中。学会怎样把持六根,就是在大道上进展的至妙之法。

比丘们,僧团里固然会有一些有缺点的人,但他们的内心,始终都会保留着一点信念和爱心的种子。如果我们不尽力去与他们沟通以求互相了解,帮助他们滋长这信念与爱心,这点仅存的种子,也就可能荡然无存了。就如一个失去了一只眼睛的人,他的家人和朋友,必定会尽力保护他余下的眼睛,以免他再遭不幸。因此,比丘们,对你们的同修兄弟慈爱一点,以能保存他们信念与爱心的种子吧。”

观想你的身体,将你的觉察力照到你高大躯体内显露着的生死世界。一直观照,直至你见到无常、空、无生、无死等一切法的实相。这时,生死的世界就会在你面前消失,而无生无死的世界就会自然显现出来。你这时便会从悲忧畏惧中释放自己。你并不需要遨游以便离开生死的世界,你只需要向你体性的深处里洞视。

僧团彻底分裂了……

如果一个人怠惰懒散,他在修行上必定无所成就;但如果一个人过分用功,他也会心疲力竭,难以振作。苏纳,你要量力而为,不用压迫身心至其极限。这样的修行,才会证得道果。”

佛陀说教证果必需的“五力”,它们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默默反抗

只吃全素的比丘固然是难得,但只要比丘们知道在家人不是专意为供养他们而杀生,他们是仍可接受含有肉类的食物的。

最重要的,就是要说真话。”

舍利弗,我不打算参加加冕大典,也不希望我僧团里的比丘参与。我们不能对这次不公平的暴行做出任何支持的表现。

有人要暗杀佛陀

不要依照你主人教你的路径下山,他一定会有所埋伏,把你杀掉的。现在就走吧!”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

佛陀解说,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经验到生命的美妙。快乐就是察觉着现在发生的一切,而同时绝无执著和忧惧。一个快乐的人会珍惜现在正发生的每一奇境——一阵凉风、清晨的天空、一朵金黄的鲜花、一棵紫竹树、一个小孩的微笑。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欣赏这一切,却丝毫没有被它们系缚着。明白了一切法的无常无我,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被这些享受吞噬的。因此,这个快乐的人便可活得自在,无忧无惧。他明白一朵鲜花早晚会凋谢,因此它凋谢时,他不会伤心。一个快乐的人了解万法生死之性,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对死亡全不担忧或惧怕。

首先,不要为了金钱而过分沉迷于工作,以致影响目前的家庭幸福。你和你家人的快乐是首要的。一个体谅的目光、一个衷心接受对方的微笑、一句关怀的话、分享着温馨和专注的一顿晚餐,这全都可以为现在这刻创造快乐。培养当下此刻的觉察,可以避免令你身边的人和你自己受到痛苦。你对别人的目光、你的微笑,以及对别人关怀的表现,全都可以创造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是靠财富与名气得来的。”

佛陀也会变老

佛陀说:“陛下,你身边都是贤能忠良之士,战胜实是早可预料的。阿阇世王被佞臣围绕,无怪他误入歧途。‘如来’建议你待他以摩揭陀国君之礼,并且花点时间,以对外甥的态度提点他。你一定要让他知道结交忠臣义士与良朋益友的重要性。之后,你便可以用正确的礼仪送他回摩揭陀去。你们两国日后的长期友邦关系,便要视乎你今次是否处理得恰当了。”

佛陀鼓励他对国家的法制与经济进行改革。他说体罚酷刑与判监处死,都不是扑灭罪行的最有效方法。罪恶与暴行,是饥饿与贫困的结果。要使人民感到安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健全的经济环境。给贫困农民配给食物与种植的原料,使他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是很有必要的政策之一。政府应该给小商户借贷,给工人储退休金,给穷苦的家庭免除税收。对劳工的欺压必须停止。人人都应该有自由去选择职业。国家应该提供足够的训练机会给技工,以使他们精于自己的行业。佛陀说,一个正确的经济政策,是应该基于自发性参与的。

感官上所产生的快感,绝不能与禅修而得的悦乐相比。禅悦能贯彻身心,消除所有的焦虑、哀伤与悲愁,使行者经验生命的奇真。陛下,这是当下可享受的最重要的修行果实之一。”

生死如幻象,不要停下脚步

生死如幻象,不要停下脚步

阿难陀体会到佛陀如何懂得欣赏美丽的东西,却不为美丑的分别所转。

世尊,这实在难得,你并不需要用权位武力来迫使人们对你尊敬。

剩下来的时间,你要精进修行,以能冲破生死。你要视生死为幻象,就如你揉目后所见到眼里的星斗一样。”

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人可以超越佛陀的智慧

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人可以超越佛陀的智慧

佛陀又提醒僧尼们不要浪费时间于无聊的闲话、过分的睡眠、追逐名闻利养、贪求欲望、与败德劣品的人在一起以及自满于对教理的浅见。他再提醒他们在修行道上必须注意的七正觉因——专念、研法、精进、喜得法要、轻安自在、禅定和喜舍放下。他也再一次重复无常、无自性、不执著、解脱和要降服贪欲的教义。

我知道你常住觉察之中,你是你自己六根的主人,你从没有显示贪欲、嗔恚、昏沉、不宁和怀疑正法等五种障碍。

对佛、法、僧有信心的弟子,佛陀教他们只需要向自心观照,便可知道自己是否已入解脱之流,他们是不需要问别人的。

别再依赖他人和他物

佛、法、僧其实都存在于每个人。觉悟的潜能就是佛,教理就是法,在修行上互相扶持的团体就是僧。

如来’所教的精绪,都含藏于四念处、四正勤、四精神力、五蕴、七正觉因和八正道,你们要把这些教理研读、修行、体证和传承。

“每当有人讲说教理的时候,无论他们如何自称来源真确,你们都不要就此相信那是‘如来’的根本教义,你们要拿他所说的与经典和戒律比较。如果他所说的不符合经律,你便不要听从;如果是符合的,你们才可接受行持。”

一些人可能会指责周那给我吃如此糟糕的一餐,因此,我想你让他知道,我一生中最珍惜的两顿饭,就是我证道前的一餐和入灭前的最后一餐。

佛陀入灭

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他赞扬佛陀的功德业绩——他的智慧、慈悲、贤行、定力、喜悦与平等心。

故道白云——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的脚下

故道白云——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的脚下

入灭前,佛陀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每国的代表团都被赠送一份佛骨舍利,让他们回国建塔供奉。这些国家,包括了摩揭陀、毗舍离、释迦、拘利、优那耶、波婆城和毗陀。佛骨舍利分为八份。

一生以来,佛陀从来没有想着目的地而行,他只是专注地投入每一步之中,享受着目下的一刻。

佛陀的足迹遍布,而现在专注踏着的每一步,缚悉底都很清楚自己是重步着佛陀的足迹。佛陀之道,就在他的脚下。佛陀曾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里。每踏安详的一步,都会令佛陀的故道与白云得到重生。佛陀走过的道路,就在他的双脚底下。

缚悉底了解到,要继承佛陀的家业,必先要像佛陀一样细心觉察万事万物,专注地踏着平和的步伐,以及时常带着慈悲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