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写作是门手艺]]/ 刘军强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 ISBN 978-7-5598-3004-3
推荐语
Everything that can be thought at all can be thought clearly. (凡是可思者,皆可想清楚)Everything that can be put into words can be put clearly. (凡是可书者,皆可写清楚)
序 论文是怎样写成的?
一篇好论文,是恰当的词出现在恰当的句子中,恰当的句子出现在恰当的段落中,恰当的段落出现在恰当的结构中。
第一篇 分野:作文与论文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第1章 思维的成人礼
·论文和作文的区别何在?·文体背后的教育模式有何差异?
《学生交毕业论文后自杀,指导老师已停职》
这一极端事件也让家属和其他人质疑:是怎样的导师,怎样的一篇论文,怎样的提交评审机制,竟然把孩子逼迫到如此境地?
假使我们不去发火
学生用不堪卒读的论文
愚弄了我们
还会用手指着我们的毕业照说
“看,这是傻子”[2]
大学的专业性写作重点不在个性、情节和人物特征的表达,而是以实证或阐释的方式,去认识人类活动显现的关系、行为、思想、制度、过程和问题。这种认识必须基于证据:使用专业语言、概念、逻辑和方法,对一个知识(观点)进行证明。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运用的知识。[3]
第2章 写作:学业和事业起飞的火箭燃料
说理写作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和提问能力、资料搜集与消化能力、抽丝剥茧的分析与论证能力、化无形为有形的整合能力、以读者为中心的共情和沟通能力。
第3章 怎样使用这本书?
短篇写作背后是一系列重要的能力: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跟外行沟通的能力、界定与限定的能力、高效萃取信息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共情能力等
练习·电影·阅读
花两三周确定题目,三周搜索、阅读并整理文献,四周按照框架写作,余下两周左右用于修改和吸收反馈。你可以据此做一个日程表。
第二篇 风格:透明玻璃与彩色玻璃
马虎草率的文笔反映粗心懒散的思维,晦涩费解的文笔反映含混不清的思路。
第4章 此满分,彼满分
主旨·高考满分作文长什么样?·中学生怎么训练作文?·国外怎么考作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我这里有三道题,邀请读者参与:1. 如果10分为满分,您给这篇文章打多少分?【 】2. 您觉得这篇文章好,那么好在什么地方?如果不好,那么缺点是什么?3. 如果告诉您,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您有什么反应? [26]
现代的科学写作风格,则要求一切以证据为基础,讲求语言的清晰而非绚丽,讲求逻辑的周延而非随便发挥,追求说服力而不是充沛的情感。
你们要面对的是一套看上去很冷峻其实未必冷冰冰的关于社会的因果性的知识,斐然的文采必须让位给叙述的精确;甚至你们必须学会一套现代的有关知识和学术的规范:抄录他人的精美文字,在中学时可能得到作文老师的一串串红圈,而在这里,则是侵犯知识产权,甚至是剽窃,不能毕业,得不到学位。[31]
第5章 此玻璃,彼玻璃
好的文字就像窗户上的透明玻璃,读者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致,以至于意识不到玻璃的存在。这才是文字应有的作用。
第6章 为什么不好好说话?
官腔的诀窍在于“用最大的篇幅,说出最少的信息”
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写作清晰流畅的文字,降低理解难度,为读者提供方便。所以,请你一定要调整心态:如果读不懂一篇东西,大可不必怪自己,而是要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作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健康的倒逼机制,逼迫作者们清晰地写作。
练习·电影·阅读
说理写作通常首先要划定话题讨论的范围、提供清晰的定义,以确保作者、读者所谈的是同一件事情。概念界定方法,可参见加里·戈茨的书
第三篇 提问:问题意识与选题判断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第7章 初阶:问题是文章的引擎
问题是文章的引擎。没有问题做导引,写作就变成无趣又无用的无病呻吟。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问题意识决定了写作的靶心,决定了写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这包括从宽到窄的三步提问法、用“有的……有的……”句型表达的谜题,“比较差异、寻找机制”的变量思维,以及判断选题的四象限法和四把尺子。
·第一步,我要研究(在此处填上一个宽泛的议题)。·第二步,具体而言,我想聚焦于以下疑问:(1)为什么有的……,有的……却……?(此处比较现实中的差异和奇怪现象)(2)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一结果?(3)这些因素和结果之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第三步,回答上述疑问,有助于帮助……解决以下现实难题或者理论问题……
第8章 中阶:谜题是文章的救星
好的研究问题应当足够有趣。有趣的关键就在于谜题。
“有的……有的……”句型实际上是把前文所提到的哪里、谁、什么时候这三个问号给具体化了:为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地方……?为什么有的人……有的人……?为什么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个人、时间在因变量、自变量上的差异来获得关联知识。
第9章 进阶:变量是思考的支点
我把变量思维概括为八个字:比较差异、寻找机制。科学推理建立在两个最核心的思维环节上:控制和比较
然而,因果关系的识别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需要用到反事实推断(counterfactual inference):你吃了一种药后病好了,这不能证明药物有用(事实);你还需要证明,如果没吃这个药,病就没好(反事实)。
·控制部分,比较对象之间越相似越好,越可比越好。·变异部分,差异越大越好,无论是结果还是原因。·解释部分,能讲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无关系、何种关系(相关还是因果),以及它们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第10章 高阶:品味决定了选题的境界
研究问题涉及战略,研究方法是战术细节,两者的差别正如“做正确的事”(do right things)和“正确地做事”(do things right)的分野。选题最考验研究者的功力和品味。
当你看到、想到、听到甚至梦到好的想法、理论、事实、方法、谜题时,把它们写到本子上。一句很妙的评论,一个有趣的现象,只管记下来。你阅读其他研究时,也要尽量总结。到后来,你会发现:这个收藏非常特别。随着你收藏册的扩展,你大脑中的连接也在突飞猛进。你的头脑变得越来越精细:同样一件事情,别人能看到一两个层次,但你可看到三四个层次。你的识别能力在提升,判断力和品味还会是问题吗?
第四把尺子最为根本:因变量和福祉的距离(Distance from well-being)。
有记者问季羡林先生,学那些早已作古的文字,如梵文、吐火罗文,有什么用?季先生淡然说:世间的学问,‘学好了,都有用;学不好,都没用’。
练习·电影·阅读
茨威格才说:“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在年富力强、富有创造力的时候发现自己人生的使命。
第四篇 阅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
告诉我你读的是什么书,我就会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契诃夫
第11章 读什么?
·阅读跟写作有什么关系?·你能跟其他背景下的人交流吗?·一辈子能看多少书?·怎么选择阅读材料?·书与论文有何区别?
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巨大的分层、分流机器,所灌输的知识比文化更多,所激起的焦虑比好奇更多,所抑制的创造比恶习更多。
朱熹曾言:“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经典要读,因为这些书经过时间淘洗,回应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是书单就像药方,得对症才行。可惜现在都是一张方子包治百病。推荐书单的人并不太了解被推荐人的特点。读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情况照单全收,结果不会太愉快: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自惭形秽。
首先,要看作者。好的作者爱惜羽毛,他们更重品质而不是数量。
经常读书的学生,说话更有趣,理解更深入和全面。我也有相似感受,读书多的人更像知识分子,而读论文多的人更像知识工人。
第12章 怎样读?
主旨·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你了解故事的A面,那么B面呢?·如何跟历史学家学习阅读?·怎样做笔记?
为启发思考而读的,对时间、地点、速度最为挑剔。这类书一般比较艰深,需要热身才能进入,因此最好选择比较安静的场合,慢慢渗入、仔细体会。我们还得时不时停下来,咀嚼反刍,以助消化。阅读所刺激产生的想法,要迅速记下来。
事物永远不可能脱离真实之境、生命之境存在。语言一旦脱离情景,便失去了深邃与真实,曲解过后真意幻灭。任何观点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里: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对准特定的群体,要起到特定的效果。
第13章 出口即入口:读无字之书
·你能分清韭菜和麦苗吗?·人的生活区间有哪些?·如何走出舒适区?
阅读有字之书,如同参阅别人的生命体验。多则多矣,然而纸上所得终究是平面的。只做书虫,会丧失鲜活的切身体验。能激发我们更多思考的,还是活生生的无字之书。
“高尚的道德一旦付诸行动必然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大量练习是为了让他们变成有用的人,而不是有趣的人;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而不是跟别人处好关系。我不知道这些孩子是幸运还是不幸。
单双周访谈。在学期之中,逢单周,你可以访谈一个陌生人;逢双周,跟一个久未联系的老朋友聊30分钟。·寒暑假口述史。假期里,你可以做口述史访谈。访谈对象可以是你的亲属,也可以是任何有趣的人,尤其是在陌生行业摸爬滚打、有独特经历的人。
总之,生活之树常青,它是所有理论、模型、假设、猜想、争论、困扰、喜悦、悲哀、希望、绝望的来源。忽略了这个大的培养皿,我们的任何写作都将是无源之水,无病呻吟。[163]
练习·电影·阅读
短篇写作。概述一本书的内容。高效地萃取信息之能力极端重要。问自己几个问题:(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些对你有启发?(2)作者的观点有无材料、证据支持?证据是否可靠?(3)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的此书?她的动机是什么?
第五篇 文献:对比与对话
有些书就像壁炉里的火苗:我们将它从邻居家借来,在自己家点燃,并与他人分享,那么它就属于我们大家了。
——伏尔泰
第14章 文献和综述
关键词·原创类·衍生类·背景类·方法类·理论类·叙述型·系统型·萃取型·聚焦型·避免重复·研究定位·发送信号·关键词·请教专家·查阅数据库·顺藤摸瓜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问题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评论。它包含几个要素:其一,以某个问题为核心,以相关性为框定范围;其二,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看学界分别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有哪些发现,此为述;其三,对这些文献进行评价,哪些方面做得好,存在哪些缺陷,此为评。
第15章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何使用文献?
·正规出版的就可靠吗?·怎样判断文献可信度?·怎么分类管理文献?·如何征引文献?
现在的考古已经基本证明今本《尚书》58篇中有25篇是东晋人梅赜伪造的。
经典文献(Classics)。每个领域都有一些人所共知、广为引用的文献。
不能照着别人的文章模仿其结构和观点,重复其论证过程。
第16章 文雅地抬杠:如何与文献对话?
主旨·对话是什么结构?·怎样消化文献?·怎样整理文献?关键词·他们说了啥·我要说点啥·研究动机·逻辑方法·文献关联度·凝结核·结构化·攻辩结构
说理写作训练的一大目的就是科学地吵架,或者吵科学的架。我们写文章、阐述观点,既有文绉绉的“商榷”,也有刀刀见血的“批判”。
在最近关于_____的讨论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为_____。一方面,有些人指出_____。从这一角度讲, _____。然而,另一方面,其他人认为_____。用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_____的话说,“_____”。根据这种看法, _____。总而言之,问题是_____,还是_____。我自己的看法是_____。尽管我承认_____,但我仍坚信_____。比如说, _____。尽管一些人可能会反对称_____,但我会回应说_____。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_____。[193]
再次,在逻辑和方法方面,作者怎么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做,你能回答得更好吗?
摄影师选择哪些拍进来,哪些不拍,如何框定图像,将什么带到前景,将什么放在背景中,图像是清晰还是失焦处理,以及曝光程度等。与之类似,文献综述者把已经存在的东西提取出来,通过他或她自己的写作来创造一些新的和原创的东西。
练习·电影·阅读
会议纪要:职场人少不了开会,不会写会议纪要就麻烦了。好的会议纪要如同优良的文献综述。请注意:(1)基本信息要全,例如会议时间、地点、参会名单、会议主题等;(2)讨论过程可按照议程先后顺序,采用时间结构,尽量全面反映与会者的意见;(3)会议结果要写清楚,谁负责什么、时间节点及资源配给。[202]
第六篇 论证:观点·理由·证据树形结构
古代道家思想家虽然深刻而富有灵感,但或许因为他们非常不信任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所以未能发展出任何类似于自然法则观念的东西。——李约瑟
第17章 论证与谬误
主旨
·人类为什么从动手到动口?
·如何区分观点和事实?
·人脑靠谱吗?
所谓论证(argument)不是吵架,而是用逻辑和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论证的第一步是区分观点(opinion)与事实(fact)。观点是推测、判断、主张。对同样一件事情,观点因人而异,所以主观色彩很重。而事实是对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物之陈述、描述和总结,力求客观。
智慧意味着不仅要掌握知识,且要善于选择和应用知识。总之,不要让知识迷失于信息,更不要让智慧迷失于知识。[208]
表17-3 偏误一览 [214]
头脑最好能够均衡:既能理解数字,也能体察文字;既有宏观的鸟眼,又有微观的虫眼。多视角带来认知的多样性。[219] 要拥有完美的知识结构,莫过于做一个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或者是有科学素养的文科生。
第18章 树形结构
问题—树根·观点—树干·理由—树枝·证据—树叶
论证包含四个要素:观点、理由、证据以及三者的黏合剂。
控制编制数量是国家用以抑制机构膨胀的策略。但这也形成了编内正式工和编外合同工的双轨制:合同工在收入、劳动强度、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弱于前者,但一旦出事总被拉出来背锅。
证据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量化证据、定性证据、实验证据、文本证据、权威专家等
总之,如果把写作比喻成一棵树,那么问题是树根,观点是树干,理由如同树枝,而证据则是树叶。树根决定了树的高度和宽度,如同选题决定了文章的格局和影响力。
练习·电影·阅读
我建议每一个文科生都要学习统计学,学会基本的数据分析技术。只有如此,你才能理解这个世界是一个概率的世界而不是确定的世界,才能区分巧合、相关和因果。每当看到周围的人用各种土方偏方治病,我都感叹科普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七篇 结构:约束与自由
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到处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于此。
第19章 结构:化无形为有形
主旨
·写东西随心所欲还是规规矩矩?
·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类别?
·组织文章有哪些结构?
有机论文是指论文的各个部分可以通过网状、立体结构形成非常坚固的连接体。
罗伊尔区分了六类结构。这些结构针对实质内容,在写作中较具有启发意义:范畴结构、评价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因果结构。[245]具体如下:
全世界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尽管学科之间有所差异,基本结构却极为相似。这种结构化的写作并非偶然。
第20章 土八股与洋八股
其次,从作者角度,结构化降低了写作难度。
论文的典型结构被概括为TAIMRDR结构(简称TMD结构),具体是指:题目(Title)、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和文献(References)。
第21章 孩子好生、名字难取:怎样起标题?
主旨·什么样的标题吸引你?·何种题目易于理解?·何种题目能黏住读者?关键词·标题党·论文的标题病·长短·直接与间接·具体与抽象·问与答·直问与反问·悬疑与平淡·通俗文化
有个笑话是一本叫作《怎样30天内改变你的妻子》(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的书,刚出版就洛阳纸贵。但后来作者说打错了一个字,题目应该是《怎样30天内改变你的生活》( 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结果就是:无人问津。
这实际上反映了本人的专业自恋:滥用小圈子内的专业术语,无视读者是否熟悉。
表21-2是真实的书名,而表21-1是我根据内容编出来的、比较具有学术风味的标题。两相对比,你就能够看出有趣的标题和枯燥的标题各是什么风格。
(1)问比答好。以问号形式提问可以直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练习·电影·阅读
我们总会介入各种争论中去,克制地表达意见的能力非常重要。请注意:(1)避免用情绪化的词语,谁用谁输;(2)对双方的意见都要细致梳理并做出评估。
第八篇 流动:微观结构与中观结构
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
第22章 词与句:微观结构
心理学研究发现,心流(flow)是幸福感的源泉。[266]
其次,信息铺陈符合人脑规律。旧的信息放在前,新信息放在后;具体的放前,抽象的放后;熟悉的放前,陌生的放后。这是人脑认知的规律,不能做违背规律的事情。
第23章 段与节:中观结构
读者方便原则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因为优质的注意力时间非常短暂。
- 一段话只说一个意思
练习·电影·阅读
- 检查你的句子中词汇的抽象层级处在哪个等级,是否方便读者理解?
- 检查你的句子是否主谓宾齐全,插入语是否多到累赘的程度?
- 看一下上一句话的句末和下一句的句首的词是不是相同或为同义词。
- 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是否是主题句?这一段是否围绕一个观点展开?这一段中各句的主语是否能串联起来?
- 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读起来是否有断裂感和跳跃感?
- 你有没有运用字体、颜色、行距和段距来设计页面?整体的页面布局是否美观?
第九篇 故事:理智与情感
传统上,人类一直基于四大学问——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来寻求亚里士多德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当如何度过他的一生】,试图从每一门学问中得到启迪,从而编织出一种人生意义。
第24章 故事是什么?
·出事了!·教育·娱乐·塑造·营销·坎贝尔故事结构·冲突·对比·矛盾·多重情绪反应·肯普顿检查清单
其二,我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地被别人提醒:要学会讲故事。
神圣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英雄与恶棍,这些故事承载着我们的童年回忆,甚至成为我们价值观的一部分。
叙述包含三个要素:事件、顺序以及观点。
故事有4C原则:因果关系、冲突、多样性和角色。
人们会忘记你所说的,会忘记你所做的,但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
第25章 讲好学术故事
标本与切片·语言·受众·结构·目的·LOCK结构·主角·目标·冲突·结局·重要性·挑战性·创新性·马奇三原则·激起兴趣·易于理解·足够可信·焦虑·兴奋·心满意足·大开眼界
贝尔把文学故事总结为LOCK结构:好故事要有一个或多个有趣的主角;故事有驱动故事前进的动力,即目标;布满障碍、充满冲突的前进之路,即冲突;重击力道的结尾,即结局。
表25-1 文学叙事与学术叙事
一个好的学术故事应当包含对三个要素的论述:重要性、挑战性和创新性。
首先,学术研究应当聚焦于人们的焦虑。
马奇故事三原则(激起兴趣·易于理解·足够可信
第26章 框架:编码与解码
主旨·什么是框架?·如何进行框架化?·如何剪裁材料?关键词·春秋笔法·刀笔之吏·角度·呈现·材料选取·定位·接地气·提炼·一句话概括·剪裁·相关·比例·正当
这就是框架效应,材料选取和呈现方式之不同会带来的解读差异
一个读者对书中的某一观点产生共鸣或叫好往往是因为这个观点①第一与该读者的观念相符,②符合该读者的价值观或审美倾向,③对该读者的观念作了有限修正。很少有读者能一下子接受一个对他来说是全新的概念。
接地气可没那么容易:首先,你得有高度的共情能力,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其次,目标群体的兴趣点、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需要频繁、密集地观察和体会才能掌握。一句粗言以蔽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醉鬼说胡话。聪
好的故事必然有一个深刻的主旨。
剪裁的第二个标准是比例感
原则阐述非常简单,但是要掌握剪裁之妙需要大量练习,这也是只看书不写作,根本无法学会写作的原因。
客观、严谨的研究是第一位的,而包装、修饰仅仅是表面功夫,不可喧宾夺主。
练习·电影·阅读
永远把马奇的三原则记在心里,好的故事“详尽到足以让人感兴趣、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可信到足以让人接受”。
爱听故事是人类大脑的结构性缺陷。本质上,人是理智与情感的混合体。人的思维活动既有基于客观证据的“冷推理”,也有基于情感的“热推理”
《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2003)。难得有学术版和电影版的同名论文,请尽情欣赏并比较论文和电影的故事结构,总结两种体裁讲故事的差异。
第十篇 视角:读者意识与过程管理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第27章 读者与作者
在两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作者如果不能从上帝视角转变为平民视角,写出来的文字会高深莫测、难以理解。
因此,写作本质上是要形成一种共情能力。
好的写作是观点先行,然后有条理地呈现论点与论据。
朱光潜曾讲过作者与读者的四种关系:不视、俯视、仰视、平视。
第28章 如何克服写作障碍?
先有后好·以说带写·放空式写作·管理注意力
写作即思考的过程,而不能把写作当成思考的结果。
第29章 写作里程与反馈回路
主旨·为什么要多写?·怎样建立反馈回路?·怎样建立学术档案?关键词·手停口停·写作里程·遵守礼仪·问题具体·提供方便·多巴胺法则·素材库·案例库·文献库·数据库
我建议你建立个人的“四库全书”,以系统收集写作材料:· 素材库:随意浏览的网页,只要有可取之处,也要注意收集保存。甚至你在看电影的时候,遇到巧妙的对白,也可以截屏保存。·案例库:凡是有趣的事例、案例,甚至段子都可以收入囊中。· 文献库:遇到好书、有用的文章和观点,都要留心保存,注意记录作者、时间和出处等信息,以便需要时迅速查找。· 数据库:要注意搜罗可用的数据,无论是统计年鉴还是其他或大或小的数据库。这在实证研究、政策分析类写作中非常有用,数据可以帮助你判断大致趋势、幅度和背景。根据数据做成丰富的图表,会让文章显得充实。
练习·电影·阅读
设立写作计划,前两周每天写至少200字。从第三周开始,每天至少写300字。第四周开始,每天写400字。每个月,请计算一下写作里程。如果有写作障碍,请每天坚持10分钟的放空式写作。
- [美]杰瑞米·多诺万:《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冯颙、安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附录 写作伴手礼
- 三步提问法:从议题始,聚焦疑问,解决问题(第52页)
后记
我所做的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重要。
外行不觉得深、内行不觉得浅
“友直、友谅、友多闻”
为了表达感谢,我把书中的“他”和“她”做了系统的替换,至少维持纸面的性别平衡。
如果能选择,一定要选择跟时间站在一边。
注释
我为什么不后悔读(美国社科)博士,我为什么不推荐读博士,以及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
网址:https://writingproject.fas.harvard.edu/pages/disciplinary-writing-guides,访问时间:2020年1月8日。
达芬奇说:“简单是最高级的复杂。”我只能说,这句话不能简单化理解。天才的简单不等于我们的简单。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从马丁·路德到大数据时代的速度、金钱与生命
然而,读书和实践的先后顺序需要考虑。例如,有的学生从田野中找不到问题,或者发现不了好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因为虽然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是如果不读大量的文献,一个人即使泡在田野中也发现不了问题。
[美]安东尼·韦斯顿:《论证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