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原文笔记

#原文笔记

赞誉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以及2017年出版的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The Evolution of Minds,尤其值得收藏。因为,这些是丹尼特50年悠闲思考的精华概述。

作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归谬法”“拉波波特法则”和“史特金定律”等12种通用思考工具,又依次介绍了关于意义和内容、计算机、进化论、意识和自由意志等的思考工具

读者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本工具书,通过学习书中提到的诸多思想、逻辑工具,训练在科学研究、辩论和谈判等思想过程中的“拳脚功夫”。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这本书读起来很费脑,要反复看很多遍,才能领会全书77个思想实验的精妙之处。

他首创的“直觉泵”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在没有证据、数据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故事说话,从公认的直觉开始做思想实验,看它将我们带到何方。

通过把当代科学的底层观念和传统哲学的深刻问题结合起来,丹尼特正在改变我们的直觉。他精通多个知识门类,致力于基础观念的澄清和革新,他比任何人都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伟大哲学家。

他就是下一个伯特兰·罗素。与传统哲学家不同,丹尼特还精通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他正在重新定义和革新哲学家的角色。

丹尼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推荐序一 从流俗的看法中跳脱出来

他推荐各种思考工具,根本意图是帮助我们从流俗的看法中跳脱出来,其实,所谓“哲学”,干的就是这个。

推荐序二 哲学家的法宝

要想横扫街头混混,你最好的办法是学习专业的搏击术。要想在思想上变聪明,你需要高级的思维训练——
学哲学。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叫“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同样可以说,未经审视的思想不值得拥有——或者至少不值得说出来。

推荐序三 这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营

丹尼特一生致力于在当代认知科学和进化论的基础上解释人类心智、意识、自由意志及伦理道德的本质,同时致力于普及进化论、宣传无神论。一些媒体将他与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萨姆·哈里斯(Sam Harris)及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等几位科学家、学者及作家并称为“新无神论四骑士”。

所谓“直觉泵”指的是一些思想实验,这些思想实验可以激活我们对某个事物或问题的一种直觉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对思想实验中的场景设置设想种种变化(即所谓的“转动直觉泵的旋钮”),以此来检验我们的直觉是否合理。

真正学习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不是靠读几个肤浅的例子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对一些作为样本的问题做很深入的分析研究,仔细钻研专家们对那些问题提出的种种相关的论证和反驳,包括一些相当复杂、相当微妙的论证和反驳,深入分析那些论证和反驳中包含的各种潜在的逻辑谬误,并尝试自己提出新的论证或反驳。只有在这样的很深入、相当专业、长时间持续的分析思考中,才能真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丹尼特最关心并深入研究过的是其中的意向性、意识和自由意志问题。

在分析的心灵哲学中,意向性主要指的是我们的概念、判断似乎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表征或指向世界中的事物及事态这个事实。这种表征能力就被称为意向性。

所以今天的属性二元论者的观念是:物质能思考,但没有感受。今天关注及争论的焦点从思想能力转到了感受能力。感受,而非思想,被一些哲学家认为是本质上非物质的。

对一本分析哲学的书,我们应该永远抱着分析的、质疑的态度去读。不是将读到的作者的话当作真理记下来,而是时时试图去反驳作者,去指出作者的论证中的毛病。

在这个工作、生活节奏异常紧张的年代,恐怕很少有国人能够去阅读那么厚的一本与自己的工作不那么直接相关的英文书,很少有国人能够仅仅为了长点见识、提升思想,就抱起一本近五百页的大部头的英文书,认真地读下来。因此,翻译真的对很多人有很大的帮助。

前言 我要写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

似乎总是恰到好处:没有太多压力,也不让我太过放纵;让我拥有可以轻松讨教的同僚,他们才华横溢却毫无恃才傲物之心;让我有足够认真的好学生,他们值得厚待却不需要全天候去培养;它让我明明身在象牙塔却可以去自由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引言 什么是直觉泵

所谓一个真正的机会,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及时得到有关它的信息,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注意到它并能容许我们为此做些什么。当我们渴望做出“自由”的、不由任何外力所导致的选择时,我们常会忘记,人不应该希望与一切外力相隔绝,因为自由意志与那个嵌入在丰富的因果背景中的我们并不矛盾,它实际上需要这个背景。

第一部分 通用思考工具

这本书里介绍的大多数思考工具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它们制作出来就是为了处理特定的论题,甚至是为了处理特定论题中的特定争论的。

我们犯的错误真的没有那么严重、可怕。在这个无论人们多么小心谨慎也一定会犯错误的世界里,与极度神经质比起来,些许轻松的心态似乎对我们的健康更有利。

01 犯错儿 犯“好”错儿才有价值

哲学史实际上是记录了一大堆非常有智慧的人犯下一大堆非常有诱惑力的错误的历史,如果你不了解它,就注定会再次犯下那些倒霉的错误。

02 归谬法 发现错误命题的妙招

归(推理)于荒谬。你把一个推论中的一些命题或假设拿过来,看看有没有前后矛盾,或者是否隐含着荒谬之处。要是有,必须丢掉出问题的命题,或者重新推论。

但是这些“归谬”的尝试却有可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这种想法为什么应该被我们认真对待。

03 拉波波特法则 批评他人的正确方式

拉波波特法则:如何撰写一篇成功的批评性评论。① 你应该非常清楚、生动、不偏不倚地重述对手的想法,使得你的对手说:“谢谢你,我刚才要是像你这么表述就好了。”② 你应该把对方观点中你所同意的部分都列出来,尤其是那种并非被人们广泛接受了的观点。③ 你应该提到那些从你对手那里学到的东西。④ 只有完成了以上三点,你才能说一句反驳或批评的话。

04 史特金定律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每个领域都有一大堆愚蠢、平庸、糟糕透顶的东西存在。然后,为了不浪费你的时间和大家的耐心,请确保你关注的是你能找到的该领域最好的东西,比如获奖之作、杰出成果、大家都赞不绝口的精品,而非糟粕。

05 奥卡姆剃刀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更简单的理论,包含更少的因素、更少的实体,而它也一样可以很好地解释现象,就不要再构造一个大而无当的复杂理论了。

06 奥卡姆扫把 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奥卡姆扫把”,指某些理论的辩护者们本着智性上最大的不诚实把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往地毯下面扫。

07 外行做媒 既不“过少解释”,又不“惹恼行家”

“假装听众对你所说的内容已经非常了解”这种高尚的品格有一个副作用:专家们常常自说自话。

08 跳出系统 打破惯性思维的好方法

如果你想颠覆传统,最好先去了解它。所以外行或新手很少能够想出真正有创造性的东西。

09 古尔德的3种思考工具 “不如说”“故意堆积”和“古尔德两步”

第一步,制造一个靶子,然后驳倒它。这个技巧谁都会。第二步才堪称天才: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第一步驳论所用的证据上,这些证据本可以证明你的对手并未持有被你反驳的那种观点,而你则把它们诠释为对手面对你的攻击勉强让步了!(Dennett, 1993, p. 43)

有一个好玩的项目可以让修辞学的学生来做:把古尔德出过的那么多书都梳理一遍,把他所发明的各式各样的“吊杆托架”编个目录,就从“不如说”“故意堆积”“古尔德两步”开始编吧!

10 小心“当然”这个词 一种让你无需思考就认同的花招

“当然”一词通常像盏信号灯一样可以定位出论证当中的弱点所在,它是一个警告标识,提醒人们那里可能有一个吊杆托架。为什么呢?因为它恰好标示出了那种作者确实相信并且期待读者也会相信的东西。

有6篇文章,警铃在我听来敲得是又响又脆。当然,对于什么算是明显有问题,每个人都有非常不同的阈值,因此我也没有费心把在这个不正式的实验中的得到的“数据”做成表格。我鼓励善于

11 反问 让你不好意思说“不”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起一种好习惯:每当看到一个反问句,先试着自己悄悄地找一个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回答,如果你能找到,就说出来,给对你说反问句的人一个惊喜吧。

12 什么是“深马” 爱就一个字

什么是“深马”
爱就一个字

“深马”,就是一个“看上去”重要、正确、深刻的命题,但它之所以看上去有这种效果是由于它的模棱两可。

第一部分小结

我们身处于怎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所以,我们要格外小心。前路凶险,亦无地图可依。

第二部分 关于意义和内容的思考工具

语言或许会带来一个麻烦:一旦掌握了语言,我们就再也摆脱不了那些大问题了。因为无论怎么看,它们都不再微不足道。如果可以像我们的祖先类人猿那样注意不到那些问题,或许我们可以过得更舒适,成为更快乐、更健康的哺乳动物。

13 特拉法尔加广场上的谋杀案 意义和内容都是我们大脑的“意向性”产物

意义和内容都是我们大脑的“意向性”产物

这种句子、图画、信念,毫无疑问还有大脑状态所展示的关涉性(aboutness),哲学里称为意向性(intentionality)。

14 生活在克利夫兰的一位兄长 一种观念只能生长在一堆观念之上

一个“命题”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即使是一个妄想出的观念,它也只有在一堆非妄想的观念上才能生长,它得承接住那些不断传递过来的意义。

15 “爸爸是名医生” 理解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清晰的

因为理解是一点一点形成的,那么基于理解的观念也应该是一点一点形成的,即使是对于这种通俗的命题来说也是如此。

16 常识映像和科学映像 反映世界的两个不同视角

常识映像是我们日常接触的那个世界,它包括固体事物,还有颜色、气味、味道、声音、阴影、植物和动物,也包括人和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包括桌子和椅子,桥梁和教堂,金钱和契约,还有歌曲、诗篇、机遇或者自由意志这些无形的东西。

塞拉斯(Sellars, 1962, p.1)有句名言:“理论上来说,哲学的目的就是理解最广泛意义上的事物是如何在最广泛意义上勾连起来的。”

17 常识心理 人们无需正规教育就拥有的一种能力

艺术家和哲学家们一致认为:“将熟悉的变陌生”是他们必须主动完成的一项任务。创作天才们的一些奇思妙想威力无穷,能让我们冲破过度熟悉造成的坚壳,跳出系统,转换到一种新的观察视角,用全新的眼光再去看那些平凡无奇、显而易见的事物。

18 意向立场 解释实体行为的一种策略

意向立场解释实体行为的一种策略

意向立场是一种解释包括人、动物、人工制品等实体的行为的策略,它将这些实体的行为解释成一个理性的主体在“考量”了自己的“信念”和“欲望”之后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意向立场比使用设计立场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但也更加便捷。意向立场是设计立场的一种,意向立场将设计而成的事物看作是行动者,有信念也有欲望,能根据这些信念和欲望执行合理的行为。

这个简单的意向系统理论讨论的是,为什么将对象视为行动者,我们就能够理解它的行为,我们是怎样做到的。

19 人与“次人”的区别 自上而下的认知能力分解

大脑的无数多种能力是纠结在一起、相互影响的,根本不存在一个将大脑所有的能力都集结于一处从而产生意识的中心。让你成为你之所是的那些能力、性情、偏好和怪癖,都依赖于连通你的身体和大脑的通路才得以形成。

真正打碎整体思维,指引人们进入次思维研究的是计算机的发明和人工智能研究的诞生。人工智能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要把人类整体的认知能力转变成一个由次人类专业处理装置组成的巨大网络,包括目标发生装置、记忆搜索装置、计划评估装置、感知分析器和语句分析程序等。

20 大脑中的小人儿委员会 认知科学的好理念

任何一种理论,一旦做出了类似“中心小人儿”这样的设定,那么它就注定要进入一种无限的倒退。

这一策略的独特价值在于它釜底抽薪地反驳了无限倒退论。小人儿式机械主义绕过了险恶的无限倒退论,用有限的倒退取代了它。就像前面已经说明了的,在倒退终止的地方,运行操作变得相当乏味,这时候就可以用机器来替代了。

现在我渐渐明白,人类各种情感之间动态的对抗过程,以及情感对我们思想的影响,都是以协调单个神经元相互竞争天赋的神经化学系统为基础的。

21 近似算子 达尔文渐进主义的启示

在认知科学中,我们会将近似算子看作是达尔文进化论中渐进主义的一种平行理论(在第五部分中会有更加详尽的阐述)。有细菌之前会先有近似细菌,有哺乳动物之前会先有近似哺乳动物,有狗之前也会先有近似狗的动物出现,如此等等。

22 神奇组织 不要为逃避难题而求助于“魔法”

神奇组织
不要为逃避难题而求助于“魔法”

人们常常将真正的魔法理解为神迹、奇迹般的行为或者超自然的能力。我说:“不,只是些小伎俩,不是真正的魔法。”换句话说,真正的魔法不是真实存在的魔法,那些可现实操作的、真实的魔法不是真正的魔法。

不少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甚至是哲学家,潜意识里还是会被这样的观念吸引:神经组织中的动态属性可以利用某种科学无法解释的潜在力量,做出一些让你觉得神奇的事情。也许他们的想法没错。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这样假设,我们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没有什么神奇的组织!

反对神奇组织的主要理由是: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神奇组织预设了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决的神秘问题。

23 身陷机器人控制室 初长成的大脑不是一块“白板”

身陷机器人控制室初长成的大脑不是一块“白板”

大脑也是被困在了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也就是你的头盖骨,成千上万的输入线路在忙碌着为它传入外部世界和你身体状态的相关信息,成千上万的输出线路在淡定自若地操控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之前有过这样一种观点,大脑无需后天学习,它自身就带有一种内部语言:心理语言(Mentalese),也就是思想语言(Fodor, 1975, 2008)。

这也以另外一种形式证实了那个广为人知的说法,初长成的大脑不是“白板”一块(Pinker, 2002),它已然经历了自然选择的雕琢,自身体现着各式的偏好、预设和衔联,而且,有些合适的连接是提前内置的,无需标注。

第三部分 关于计算机的思考工具

今天,计算机无疑已经成为了我们最有力的思考工具,这不只是因为它们承担起了单调繁重的苦差事,解放了智力劳动,而且,计算机科学家们发明出的许多概念也凭借着自身的实力成为了极好的思想工具。

能让一台超级简单的计算机按照我们的意愿做事是一件让人极有成就感的事。

24 计算机施展魔法的7个秘密 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最好实例

计算机施展魔法的7个秘密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最好实例

要想圆满地证明“我们的大脑不是,也不会是一台计算机”,可用的方法是:(1)证明大脑某些“活动部件”所参与的信息处理工作是计算机无法模仿的;或者(2)证明我们平日熟悉和喜爱的那些精神壮举并不能由组合、汇总计算机部件的简单工作或通过任何计算机形式的处理方式来实现。

减量。将寄存器n中的数字减1,如果可以执行则继续进行步骤m,如果寄存器n不能减1,则跳转至步骤p。

一部寄存器机能做的所有工作,简单表示就是:结束、增量、减量(或者跳转)。

能将累加寄存器的基本运作过程都吸收内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得做到无需再去费劲思量它们。

秘密1发挥能力,无需理解力:有些东西——如一台寄存器机——它能完成精密的运算,但无需理解自己在做什么。

发挥能力,无需理解力:有些东西——如一台寄存器机——它能完成精密的运算,但无需理解自己在做什么。

寄存器中的数字会代表什么取决于我们所编写的是什么样的程序。

寄存器中的数字可以表示任何事物,这说明,寄存器原则上也可以处理任何事物,它们可以“识别”所有用数字(包括用一个数字或是用一系列数字)表示的图案或特征。

秘密4既然一个数字可以表示任何事物,那么它就一定能表示一条指令或是一个地址。

秘密5所有可行的程序都能由一个单独的数字指代,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串指令,等待通用万能机去执行。

秘密6自图灵的假想纸带机之后,计算机所有方面的改善,提高的都只是运算速度。

也许计算机最美妙的地方就是,它由各部分(操作)简单地组合而成,而各部分本身也很简单地组合,简单到没有什么地方是无法给出解释的。这里没有仙气,没有“形态共振”(morphic resonance),没有无形的力场,没有未知的物理定律,也没有那些神奇的组织。要知道,即使你用计算机成功地模拟出一些情景,完成这一切的也只是一些算术运算而已。

25 虚拟机 模仿硬件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虚拟机的概念是计算机科学中出现的一个最有用的想象支架

一种操作系统本身就是一部虚拟机,它能让一个程序在略有差异的硬件上同样有效地运行。但一个操作系统毕竟只是一种软件,并没有模拟任何实际存在的硬件,它只是按照实际要求创建出虚构的机器,遵守相关的规定、接收特定的输入等等。

从我说的这些虚拟机的扩展意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程序都是虚拟机,因为它们都是由一系列指令构成的软件,一旦开始运行,就将通用计算机转变成了专用计算机,而这种专用计算机本可以专门设计并建造成专门的硬件。

所有说法语的人都具备某种版本的法语虚拟机,它藏身于他们大脑数以亿计的寄存器中,是一套由细微的习性和连锁装置构成的系统。

26 算法 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

地球上的生命经由这种或者那种算法,在上亿年的时间里谱出了一棵布满枝桠的生命之树。

算法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形式步骤,只要可以“运行”或者开始具现化,它就能合乎逻辑地产生特定类型的结果。

(3)结果有保障:不管什么样的算法,只要不出意外,它就能每次都按照同样的步骤运作。一种算法就是一份简单的、不易有出入的食谱。

27 让电梯实现自动控制 机器取代人类的逻辑

一般来说,比起直接去解决一个智力难题,先研究透彻一个简单纯粹的相关实例、抓住概念的一些实质对我们来说可能会更有帮助。

规矩本身是发明者们在设计过程中经过多年的苦思冥想才制定出来的,期间还会进行大量的微调和改进。

伪代码是介于人类日常语言和更严格、更系统的源代码语言之间的一种混合语言,一串伪代码写出来大概是这个样子:“如果呼叫楼层>所在楼层,那么上升,直到呼叫楼层=所在楼层即停止;开门。等待……”

自然选择在我们的大脑中安装的那些功能结构就像是一些没有注释的代码,这些功能是有目的的,但由于代码并没有对结构的目的有所注释,大脑也就无从理解这些意图了。

第三部分小结

大脑首先从感觉器官吸收信息,然后通过某种计算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经过多重细致的计算处理之后,大脑能从这些信息中提炼出一些有关意义的非常有价值的矿石,大脑把它们分类储存,用于指导人体的行动,而人体的行动反过来又可以为大脑提供必要的能量和保护。

图灵尝试要将这一过程中的理解成分降到最低:他发明了条件分支跳转,这个设置能够通过识别(近似识别)1或者0,A或者B,x或者y来确定(近似确定)自己应该选择左边还是右边的路径。分支跳转和算法,这就是这个系统所需要的全部了,只要在虚拟机上叠加虚拟机,在其上再叠加虚拟机,一个个叠加下去,就能组装出具有各种识别水平的装置。

首先,进一步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或者在其他机器里是怎样生成的;还有,在没有优秀的程序员和杰出设计者的情况下,演化的力量如何设计出了这整套精妙的构架。

28 红发人那事儿 大脑中的认知机制

有个还算诱人的想法:大脑携带的全部信息,包括信念、看法、记忆、策略等,被分解成了类似语句的片段,而这些片段则被分类存档以待再次唤起

人们在一天当中会碰上许许多多的陈述句,有些是口语的,有些是书面语的,据此得以获悉形形色色的事实,同样也会误信一些谎言。其中一些我们放在图书馆或者档案馆储存,而另一些我们只存放在大脑里。我们很少逐字逐词地记住一个实实在在的句子,但当我们记下眼前的一个句子的要点时,它一定是在大脑中被存储成了某种类似句子的东西,例如,一段用脑语写成的公式。

哲学家以及其他理论家往往想将所有认知状态“还原”为可以由上述公式表达的信息负载状态(information-bearing states),并把它们称为信念或者欲望。

至今还无人能行,甚至几乎无人尝试,因为很多人依然坚信,思想语言就像某人很多年前说过的那样,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但是切记,在认知科学领域,至今还没有人发展出一套可行的思想语言模式,甚至也不曾为此努力过。这是一个异常困难的问题。[插图]但愿某个开放的心灵能受到这个直觉泵的启发,解决这个问题。

29 彷徨的双币机、孪生地球以及巨型机器人 原初意向性和派生意向性存在明显的边界吗

如果这世界上有某些事件和物件是关于其他东西的,它必定会从它所处的表征和解释的意向系统中获得意义,该系统的状态,如信念、欲望、大脑状态等总得是已经具有意向性的才行。

唯有该装置的设计者、制造者、拥有者以及使用者之间的共同意向才能使之成为一部硬币探测器,而不是什么金属片探测器或者硬币/金属片二选一探测器。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词语的意义?怎么决定的?历史是否总是对所有东西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词语的使用能否克服或推翻历史?

注意,在这个时候,即便机器人所有的意识状态和行为都源自你的目的,它们也会开始变得有点脱离你的目标了。因为你设计的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自主思考”的,它的“思考”可能超出你的预期。

巨型机器人精神状态的模造(simulacrum)只是这样:它并非在真的做决策、看、思考、规划,它不过是好像在做决策、思考和规划罢了。

我们和其他所有生物都是“生存机器”,其目的是延续我们自私的基因。我们是被造物,是历经亿万年设计而成的用来保障基因的生存机器,因为基因无法出于其利益迅速地、知情地行动。我们设想的自身利益和基因的“利益”很可能相悖,即便我们存在的目的就为了基因的“利益”。基因的保存是我们的原初存在理由,虽然我们学会了无视这个目标,并仰赖基因业已安放在我们身上的智力、学习能力,设计出自己的至善(summum bonum)。因此,我们的意向性源自“自私”基因的意向性。它们是无意的赋义者,而非我们!

在我看来,进化过程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以其不可思议的能力映射出人类心灵(智能设计者)的某些性质。

当有关功能的“真相”(the fact of the matter)有争议时,也就是说,当多个解释都讲得通时,那里就不存在任何真相。

30 彻底翻译与蒯因式填字游戏 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翻译

当现实世界遭受不确定性的威胁时,解决问题、确定解读的始终是更具“行为性”或“倾向性”的事实,而非某种神秘的“因果力量”或“内在语义性质”。意向解释几乎总是竭力达到某个单一的解释,但是,可以想象,在极端情况下双重解释通过了所有测试,于是就不存在任何深层事实可以确定哪个解释“正确”。事实确实能够确定解释,但始终是“浅层”事实在发挥作用。

32 沼泽人遇上母牛鲨 哲学家最喜爱的直觉泵

直觉泵理应有效利落地工作,抽取待寻找的直觉,继而返回待命状态。但直觉泵往往会引发激烈的辩驳、反辩驳,对思想有所调整、有所扩展。

物理学家可能会回应道,若真见到了这些假想的物质,他们会留意那些更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思考管它们叫什么。他们整个的科学图景有赖于磁畴中原子偶极子的排列与铁吸引力之间的深层规律,打破这一规律在逻辑上是有可能的,但他们对这种“事实”毫无兴趣。“结构”因素和“行为”因素之间真正的协变关系才是值得关注的。如果发现规律不适用了,物理学家就会相应地调整他们的科学理论,重新安置这些术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般性的经验法则:思想实验的效用与其脱离现实的程度成反比。

33 两个黑盒子 究竟是什么让红灯闪烁

这则故事的要点再简单不过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意向立场,你要么采用意向立场的方式,找出语义层面的事实来解释这一模式,要么永远被这种显而易见的因果规律所困扰。

第四部分小结

证明一个直觉泵是否有价值有两种方法:首先,如果制作精良,它泵出的直觉就是可靠的、有说服力的,能够有力地遏制一些使人浮想联翩的错误路径;其次,泵出的直觉依旧可疑,但直觉泵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前提上,看看出了什么问题。

意义不会是某种易于映射到大脑中的简单性质,我们也不会在任何地方找到可以解答某个句子、某个思想或某个信念的真正意义的“深层”事实。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找到并锚定全部物理立场和设计立场以及现有资料的最佳解释。

多亏了图灵,起码我们现在可以隐约看到一条路径,让我们从无理解能力的物质(物理立场)开始,经由一系列重新安排(设计立场,以及近似意义)达到这样一种自我理解:我们是信者、知者、理解者的典范,经由意向立场简化为意向系统。

第五部分 关于进化论的思考工具

达尔文认为万物经自然选择而进化,在我看来,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杰出的想法,因为它大胆地尝试将物质与意义联结在一起,而现实的这两个方面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一方面,我们拥有心灵世界以及它们的意义,我们有目标、希望、渴求,以及最为尊贵同时也是最为平常的哲学话题——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头顶的银河不知疲倦地旋转,行星漫无目的地沿着轨道上升下落,无生命的化学机制按照物理规律运行,这一切毫无目的、毫无理由。

34 万能酸 摧毁一切的达尔文思想

几年后我遇上了达尔文的想法,它同万能酸非常相像:它几乎蚀穿了每个传统概念,留下一幅发生了革命性剧变的世界图景,虽然大部分的旧地标还依稀可辨,但整体上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旦人们发觉自己钟爱的事物遭到了威胁,第一反应便是筑起一堵“坚不可摧”的高墙、一道马其诺防线。仅仅是为了多点安全感,他们就决定在防御工事内部再圈出一些缓冲地带。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好、很审慎的想法。

35 孟德尔图书馆 只有极少数的A、C、G和T组合才是有意义的

孟德尔图书馆
只有极少数的A、C、G和T组合才是有意义的

就在现在,你身上就有超过一万亿份你的基因组副本,每个细胞中均有一份,而且在每一天,随着新的皮肤细胞、骨细胞和血细胞被制造出来,新的基因组副本也被安置于其中。可被复制的文本得以复制,因为它驻留在持续运转的活细胞中,而其余的则被消解掉——要么发表,要么灭亡(publish orperish)。

37 生命之树 我们人类与谁有着共同的祖先

人类在10万年前有共同祖先,在2亿年前与狗和鲸有共同祖先,在20亿年前与菊科植物和红杉有共同祖先。

38 自然选择VS智能设计 “起重机”VS“天钩”

达尔文伟大想法的美妙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历经几十亿年的运作和数量惊人的“无用”功(不计其数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设计改进如何以一种自然而然、非奇迹的方式累积,不需要任何目的、预见和理解。

新奇事物通过突变、试验或意外不时地涌现出来,这是一种改进,它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复制。而失败的试验品走向了灭绝。再说一次,要么发表,要么灭亡。

许多生物学家都极不愿意谈论对生物的“设计”,因为他们认为这会为智能设计运动提供某种支援或慰藉,而智能设计论是不真诚的,是伪科学,是某种隐秘的“宗教”,有损进化生物学当之无愧的权威。

人类设计者会思考其造物之所以具有某种特征的理由,并因此有了表达这些理由的想法。他们通常会欣赏、制定、细化、传达、讨论、批评这些设计理由。进化过程并没有这么做,只是通过它产生的变异盲目地进行筛选,使好的东西得以复制。这些东西之所以是好的是有理由的,但自然选择过程并未表达这些理由。

正如巴别图书馆的绝大部分地方摆满了毫无意义的书籍,设计空间里也充满了无意义的东西,这些东西毫无生趣、缺乏用途,也没有任何作用,但不经意间,真实或可能设计的那微渺的线索便会闪烁一缕微光。万物不是仅仅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无情法令下静候灭亡的,它们自有其作为。

在任何地方都不需要天降奇迹。每一步都始于早期攀爬的诸多努力所营造的基础,经由粗糙、机械、系统渐进式的攀爬而实现。

天钩是一种“心智至上”的强大力量或过程,是“所有设计以及看似设计的东西最终都是无心智、无动机机械过程的结果”这一原则的例外。相反,起重机是一个设计过程的子过程或其特殊性质,被证明可以对自然选择这一基本、缓慢的过程进行局部加速,而且起重机本身就是这一基本过程可预测的或回过头来能被解释的产物。

“共生”是部起重机。

性也是一部起重机。现在,进化理论家们普遍认为性是一部起重机。有性繁殖的物种可以比无性繁殖的物种更快地穿越设计空间。此外,它们还可以“识别出”进化进程中的设计改进,而无性繁殖的物种对此“毫不知情”(Holland, 1975)。然而,这不可能是性存在的理由。进化过程是盲目的,所以,任何它所建立的东西必须有立竿见影的回报以抵消成本。

基因工程也是一部起重机。

39 小布谷鸟为什么会把宿主的蛋推出鸟窝 无需理解的能力之一

绝对无知是“创造性技能所有成就”的源头。

40 白蚁城堡是谁设计的 无需理解的能力之二

数字是人类的发明,而数不是。我所使用的“理由”这一术语更像数,而不是数字。

这些行为背后存在着大量理由,但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并不需要理解这些理由。生物体与生俱来的行为进化过程中良好地设计出来,它们是这些设计的受益者,而无需了解这一过程。这一特征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但它往往为我们采用意向立场的倾向所掩盖,我们总会倾向于将行为解释得比实际更理性和有意为之。

41 蝉知道素数的含义吗 无需理解的能力之三

无意识、无理解能力的自然选择过程能够利用某些数的重要性质而根本用不着理解它们。

42 瞪羚的弹跃 无需理解的能力之四

“宏观因果”层面上的解释不能“下降”到“微观因果”层面。

43 世界上第一只哺乳动物是什么 压根儿就不存在

这是一个简单的归谬法,因此必须舍弃掉某种东西。我们也大体知道要舍弃掉什么:如果你在任何哺乳动物的谱系树上回溯得足够远,你最终会到达兽孔目,这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奇怪的过渡物种,介于爬行类和哺乳类之间。

我们应该压制划界的欲望。我们不需要划界。我们可以泰然面对这一平淡无奇的事实:所有这些变化在数百万年间逐渐累积,最终产生了无可否认的哺乳动物。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需要标定湖泊、池塘、湿地和沼泽之间的差异,就连湖沼学家也不需要。

44 物种形成于何时 某个精确但又不为人知的时刻

DNA的突变也几乎从不发生,一万亿次复制过程中也不会有一例突变,但是,进化却依赖于它。此外,绝大多数的突变要么有害,要么是中性的;偶然的“有利”突变更是几乎从不发生。但进化恰恰依赖于这些极为罕见的事件。

这种由长时间的地理隔离产生的生殖隔离是异域性物种形成的典型标志。

45 回溯性加冕 人类最近的母系祖先“线粒体夏娃”大约生活在20万年前

据估计,在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生物中,有超过90%的生物无后而终。然而,你,连同多年来你数以亿计的先祖,从单细胞生物到爬行类、哺乳类、灵长类,都并不是它们中的一员。你该有多幸运啊!当然,每一根草也有其同样漫长和引以为豪的历史,每只蚊子、每头大象、每株雏菊也都是如此。

46 循环 周期性重复是进化的关键

通过不知不觉的增量累积,循环过程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东西。这类任务需要将前瞻性和自我控制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新奇的事物,是对其他动物主要发自本能的盲目的重复性建造过程和成型过程的巨大改进。

生命中每一处改进的秘诀总是千篇一律:练习、练习、再练习。

47 青蛙的眼睛究竟将什么告诉了青蛙的大脑 扩展适应的最好例子

扩展适应是指重新利用已有结构获得一项新功能。正如达尔文谨慎提醒我们的,为着新目的重新利用已有机制是大自然成功的秘诀之一。

意义,和它直接依赖的功能一样,一开始并不是某种确定的东西。它的产生不是来自嬗变(设计空间中的巨大飞跃)或特殊的创造,而是来自周遭环境中往往是渐进式的微小变化。

48 穿越巴别图书馆 福尔摩斯的高效推理

要是不得不做出选择的话,我丝毫不怀疑,答案应该是《数学原理》。怎么会这样?因为在这些作品中,牛顿的作品是唯一可被替代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牛顿没有写它,自然会有其他人写,也许相差不了几年的时间……《数学原理》是人类智慧的一座丰碑,而埃菲尔铁塔是一项罗曼蒂克工程,相比之下没那么伟大。然而,事实是,埃菲尔的成就出自自家之手,而牛顿的成就仅仅是神来之笔。

49 谁是《帕姆雷特》的作者 “延伸的表现型”为你揭开谜底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创造出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人工智能剧作家,但IBM的人工智能棋手“深蓝”、戴维·柯普(David Cope)设计的人工智能作曲家EMI所取得的成绩,在某些方面,堪比人类创造力的最高成就。

毕竟,神经元不知道下棋是怎么回事。它们所做的任何工作都必然是某种蛮力式的工作。

50 虚拟旅馆的噪音 妙用“意外”是创新的关键

噪声的缺席使计算机在模拟进化方面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经自然选择的进化依赖于噪声,它能将意外发生的噪声转化为信号,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无论对新的基因组、新的行为,还是新的旋律来说,利用意外均是创新的关键。

不难发现,计算机建模表现出的创造力面临收益递减,这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原因:为了一步步地逼近人类的创造力,模型必须变得越来越具体,必须越来越多地为只有实体间才能发生的偶然碰撞建立模型。

51 哈尔是赫布和爱丽丝的孩子吗 克雷格·文特尔说:是

遗传信息的分子结构之所以能够在许多世代间大致保持不变,是因为它具体体现了它载有的遗传信息。

注意该例与两个黑盒子的相似处:两个载体在句法上、结构上不相同,但它们拥有相同的信息,也就是相同的语义。

52 模因 不论好与坏,它都是我们人类的共生体

生物学的基本原则是,所有生命都凭借自复制体的差异性生存而进化。

模因是载有信息的共生体,就像栖居在我们身上的那些数以万亿计的互助共生体一样,我们不能没有它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其中一些就是灾祸,我们最好没有它们。

第五部分小结

它颠覆了整个传统世界,反对设计来自智能设计者的神来之笔这种自上而下的图景,代之以一个自下而上的图景。在这一图景下,笨拙、漫无目的的循环过程产生出大量的组合,该过程周而复始,直至这些组合具有了自我复制的能力,通过对其中最为优异者的反复利用使整个设计过程加速进化。

54 僵尸直觉 莱布尼兹的不合理推论

只要我们发现有什么东西像人类那样活动,尤其是像人类那样交谈,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将意识赋予它们,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想象。

55 僵尸和殭尸 如何构想出一个哲学僵尸

按照笛卡尔的观点,想象动用的是你的身体,它归根到底是一具机械,有着许多局限,比如看得不远、分辨率有限,角度、深度也有限;而设想动用的则是你的心智,它可是具有非凡洞察力的器官,不受机械规定的约束。

56 花椰菜的诅咒 感受质的意义之一

我们把“事物对我们来讲是怎样的”称为它的感受质(qualia)。

58 卡普格拉先生的悲惨境况 感受质的意义之三

我谨希望你们能在那些让你觉得难以置信的地方更多地看到人类想象力的虚弱,而不是忙着去探究我描述得是否属实

在卡普格拉妄想症患者的大脑中,大脑皮层上有意识的脸部识别系统总是完好无损,所以,在妄想症患者看来,眼前的人总是自己所爱的人的那副模样;而无意识的边缘系统却受损禁用,因而所有随情感共鸣产生的识别力也就此消失

在这些案例中,哲学模式的标准化使用有这样一个主要缺陷:哲学家们倾向于把正常人面对色彩及各种事物时表现出的那些能力和性情看成是一整块大砌砖,不可能被分解或者分离成一些彼此独立的亚能力或亚性情,这让他们很巧妙地绕开了下面这个问题:感受质是否得安放在某个子集或者专门的设置中。

59 听声辨牌 感受质的意义之四

他走的是这样一个套路,让观众脑中的想法接二连三地破灭,最终,他们就会放弃再尝试去解开这个谜题。

60 “中文屋”错在哪里 理解可以从一堆能力中冒出来

你们真正关心的不是细节,只是结论,这是一种逃避,一种反理智的逃避行为!

在图灵之前,我们总以为人类所有的能力都来自于他们能理解,理解是所有智力的神秘源泉,现在我们才认识到,理解本身其实是一种效果,它从成堆的能力中冒出来,是各种能力层层叠加生成的。

62 叙事重心 究竟什么是自我

那自我会是什么呢?我觉得它应该是一种类似于重心的东西。重心是一个抽象概念,尽管它很抽象,但与物质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其他所有的物质事物一样,你也有一个重心,准确说是质量中心

我们毫不惊讶地认识到,多重人格只不过是正常生活状态的加剧版本而已,我们多多少少都体验过。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工作上、家庭中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其中每一种情境都会让我们养成不同的习惯和记忆,但这些习惯和记忆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其他情境。

与其说我们在用大脑编织我们的故事,还不如说是大脑在用故事编织我们自己。当然,每个人都有一个实实在在不可否认的核心经历,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其中的大部分会渐渐变得无效,形同虚设,与你现在是谁再无多大关系。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为了自我维护和自我改善,你可能还会主动放弃、否定、甚至“忘掉”自己的某些经历。

你所拥有的是经验和才华、庄严的意图和白日梦的幻想,把它们的总和装进一个大脑和身体里,赋予一个特定的名字,那就是你。认为你、自我精神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不可分割的东西,这只是一种吸引人的幻想。要想去了解一个人,问问他的理想、希望、英雄主义或者罪恶就足够了。

63 他者现象学 人类语言的妙用

他者现象学是一种基于客观科学的第三人称视角来研究第一人称现象的现象学。

这是他者现象学的核心:它利用我们执行和解释言语行为的能力,产生了一系列主体关于其意识体验的信念。这一系列信念充实了主体有关他者现象的世界:一个取决于主体S的世界,一个主体的主观性世界。他者现象学的全部细节,外加我们所能收集的同时发生于主体大脑之中以及周遭环境里的所有事件,构成了人类意识理论的全部数据,我们必须对此予以解释。这里面没有遗漏任何有关意识的客观现象和主观现象。

美人鱼目击报告是真实的事件,但该报告内容总是不实的,因为美人鱼并不存在。同样的道理,一组关于体验的信念并不等同于体验本身。

第六部分小结

当然,情况也没有那么糟糕,我只是觉得,有些人只对某个问题思量过几分钟就认为自己想出的观点比所有根据高科技实验结果以及大量数据得出的结论还要有道理,这实在是有点儿说不过去。

第七部分 关于自由意志的思考工具

科学家通常会犯一种低级错误:把常识映像与人们对常识映像的流俗看法混为一谈。

66 生命游戏 我们的世界是被决定的吗

如果你无法相对简化一个困难的问题,就可能意味着你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简化并不只是新手的事。

他们试图在一个非常抽象的层面上回答生物学的这个核心问题:一个可以自我复制的东西所需的最小复杂性是多少?

第一,在生命游戏中,物理层面和设计层面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变得模糊起来的。

第二,生命游戏的世界是决定论的,我们可以预测所有可能图案的未来,但奇妙的是,它们的过去往往完全是个谜!

67 石头、剪子、布 最好的套路就是没有套路

实际上人类并不善于创造随机的序列,他们倾向于变换动作,避免把同样的动作重复做两三次。而在一个完全随机的序列中,这种情况本来是相当常见的。

与古代的自由观不同,我们不再向往完全独立于因果性之外的那种自由选择。我们所向往的,或者说我们应该向往的自由观是:当我们行动时,可以充分了解到我们力所能及的最好选择是什么。

68 两种彩票 从新视角看“决定论”

他们坚持认为,如果不能持续不断地提供真正的随机性,没有随时出现不确定的分支点去打破因果关系的大网,那么自由选择将是不可能的,我们将没有真正的机会去做正确的事。

69 无效历史事实 用强行分类抹平微小差异

如果没有这种既离谱又证据充分的故事的话,那么我们大致应该相信: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到底A和B谁是真的。所以无论哪一个是真的,它都是一个无效的历史事实。

70 一场计算机国际象棋马拉松 如果决定论是真的,还存在真正的选择吗

如果决定论是真的,我们不能改变未来;如果决定论是假的,我们也不能改变未来。所以结论就是我们根本没法改变未来。

71 终极责任 斯特劳森的错误论证

你是一个哺乳动物,不必是一个绝对的哺乳动物;你可以承担责任而不必承担绝对的责任;你也可以拥有一种值得向往的自由意志,而不是永远绝对的自由意志。实际上,绝对的自由意识就像奇迹一样,你必须给出一个强有力的论证才能证明为何人们要贪图这样的东西。

72 掘土蜂状 有限能力无法成就自由选择

“掘土蜂状”是一种很重要的性质,与其说是因为所有例如昆虫、蠕虫、鱼等简单动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种性质,倒不如说是因为它让我们找到了一个术语,用来指代一种有限的、机械的、短视的能力,而更奇妙、更复杂、更有理解力的心智则建于其上。

如果环境借助我们运转良好的感知系统和未受欺骗的大脑“控制”了人,那也没有什么好怕的。相反,倒是没有比这更令人满意的了,我们周围的事物和事件导致我们产生有关它们的真信念,借助这些信念把我们的行为调整得对自己更有利。

第七部分小结

要对他们的计算进行一遍一遍的验算或自己重新再做一番独立的计算,不要因为他们的结论没有明显的错误又能令你满意就美滋滋地接受它。但是永远不要忘记,他们也有可能是对的。不要矫枉过正,不要“在原则上”怀疑所有看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第八部分 做个哲学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想一想史特金定律:任何事物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垃圾,而他们却还在错过那剩下的百分之十。

认知科学家所研究的几乎就是哲学家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感知、记忆、意义、意志和意识。

74 浮士德式交易 哲学家的目标不同于科学家的目标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莎士比亚的,而不是其他人的;相比之下,科学发现从根本上说却不属于某一个人。

正是在笛卡尔的《哲学原理》(Principia philosophiae)的刺激下,牛顿写出了改变世界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就是为了回应笛卡尔才故意把他的书名起成这样,想明确地表示出他要取而代之。

75 简单的自我人类学 哲学家应该把反直觉的一切都去掉

你收集好你们共享的直觉,让它们在共通的直觉泵中得到检验和激发;再基于“承认下来的”,有价值的、理想的、公理般的原则,努力把最终的数据揉进一个融贯的“理论”。

我们的哲学期刊中充斥着大量没有说到点上的苦思冥想与反复纠结,要么就是兜售反例、打破直觉,它们最多算是一次为那些“显而易见”的观念寻找共识的尝试罢了。

76 “像棋”中的二阶真理 若不值得做,亦不值得做好

自由与抽象性恰恰可能是哲学的一个弱点。

若不值得做,亦不值得做好。

我想说的只是,请不要只因为自己那些聪明的同行觉得你的工作不容忽视——就像你也认为他们的工作很有意义一样——就沾沾自喜地以某个思想流派而自居。或许,你们只是在相互欺骗罢了。

结语 加倍努力地使用这些工具吧

他们发现,当别人想要刨根问底时,“上帝以神秘的方式起作用”是一种方便的反思考工具。它暗示出发问者的傲慢和不自量力,把好奇心瞬间消除。

我们仍未完全成功地构想出意义如何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生命如何诞生与进化、意识如何工作以及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但我们已经取得了进展:与过去相比,现如今我们正在用更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正在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