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6.1.221230 22年12月知识管理卡片盒第一次合并稿

1.1.221206 什么是双链笔记?

双链笔记有别于 Evernote、有道云等工具,它的功能包括知识库和知识图谱,这些功能有利于我们对知识二次加工。

像 Evernote、有道云这样的笔记软件中,由于非常容易将内容存入 Evernote,无论是采用文件夹管理还是标签管理,时间一长就会变成垃圾场,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收藏家谬论」

使用双链管理笔记,会让笔记与笔记之间通过索引建立起联系,通过不断的添加索引,渐渐地我们的笔记就会形成知识网络,这会让我们的知识具备了巨大的优势:

  • 笔记越多,网越大,更容易从中找到内在的联系。

  • 当你带着问题或者一个想法去探索双链笔记时,就会想人类大脑思考那样,从一个线索跳转到另一个线索,是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会激发我们的创造性。

  • 大量研究表明,非线性笔记比线性笔记更有利于学习,尤其适用图表和概念图,更能促使信息选择和组织。

1.1.221208 “文件夹”与“标签”的区别

文件夹

每个文件只从属于一个文件夹,而不能存在于多个文件夹内。(当然也可以使用快捷方式使文件出现在不同的路径下,只是操作效率低)

可以认为「文件夹管理」,本质是一种树状结构,它是纵向结构化的思维。我们在一个维度上对文件进行分类管理,进行一次分类。

标签

给每个文件打标签,相当于给文件进行二次分类,让文件具有除了“文件夹类别”以外的其他类别。

如果把文件夹分类想象成是纵轴的话,那么就可以把标签体系看成横轴。

融合形态

「文件夹管理」+「标签管理」构建的是类网状结构,暂且叫面(有关联,但关联的深度有限,需要借助双链的特性,这个网状才能更加的紧密和丰满),竖轴以文件夹归类,横轴以标签分类,横轴竖轴编织成一张网,方便我们快速定位到某个文件的位置,提高文件利用的效率。

个人实践

把文件夹作为不同功能文件的容器,相同功能的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比如所有笔记都放在一个文件夹,附件放在一个文件夹(类似我们的房屋: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书房,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不同的房间)。不需要太多的文件夹和子文件夹,可以通过标签和文件的标题进行线形排序和网状连接。

1.1.221219 关于笔记大小的思考

国外有知识管理的爱好者,针对一个笔记的大小进行了讨论,具体可以参考这里One-Size-Fits-All How to Take Big Notes and How to Take Small Notes

小卡片的使用场景:创新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比较推崇的是原子化的笔记,即小笔记,类似一张明信片的大小,这种笔记,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积累,每个卡片一个知识点,类似乐高的积木一下,通过最基础的形状组合成各种复杂的建筑。

这种场景目前很适合碎片化的场景,比如时间管理、阅读一篇文章,每次的阅读都是一个主题的一部分,没有像书一样的从头到尾进行系统的讲解,我们永远不知道本次的阅读,到底会汇聚到哪里,这个时候,就用小笔记,让其自然发展,一周或者一个月review一次,最终输出一篇篇可以任意组合的文章。

推荐的工具是:滴答清单和cubox,当然obsidian也ok,只是移动端的输入体验不佳

大笔记的使用场景: 特定项目或者主题输出

当自己要针对一个主题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输出时(项目汇报、主题研究),就需要从上而下的规划,然后不断的填充内容,通过目录的导航,将一件事情讲透,需要采集各种信息在一个页面进行组织,这种软件就:对排版就很重要,需要支持各种丰富的内容。

但是不需要标签系统,对目录或者Moc链接要求比较高,还要支持团队的协同,共同评论和编辑。

这种场景比较推荐的软件是:腾讯文档、飞书,当然还有传统的word,wps,以及专注知识库的应用:印象笔记、语雀、notion等等。

总结

笔记的大小,没有好坏,但是要根据不同场景的选择不同的形式和软件,切莫追求All in one的产品。 宣导all in one的产品,切莫使用,四不像。

1.1.221225 标签使用嵌套还是平铺呢

Author: 酷口家读书会

#5分钟阅读卡片 #知识管理能力

标签体系一直是自己在知识管理中最喜欢使用的索引方式,9.1.221222 建立的每一个笔记需要做两件事: 编码&标签 提到自己在进行笔记的事情,必定要进行笔记的标签化。这也是我在选择软件的时候,一个不成文规定:一个不支持标签的笔记系统我是不会使用的。

同时在标签功能体验上:能快速的修改标签,以及打标签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

这点上,滴答清单,flomo,obsidian的标签输入体验,自己非常的喜欢。只需要输入#号可以进行联想,就选择标签或者新建标签

随着标签的逐渐变多,曾经想过对自己的标签体系进行二级分类。 比如,自己flomo搭建的一套标签结构。

看起来很规则,但是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整理层级关系,不能快速的进行录入。

最后,自己放弃了标签的层级结构,都变成平级(只有一级),如果需要嵌套可以用组合方式:

  • 滴答清单:通过新建过滤器进行标签组合

  • obsidian:通过dataview或者收藏搜索条件进行组合

  • cubox: 通过智能清单进行组合

感悟:标签就让他变得简简单单,如果需要多级嵌套,可以使用其他功能,比如组合器。

2.1.221217 必要难度理论V1

必要难度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比约克和伊丽莎白比约克夫妇,他们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效果原则,叫做“必要难度”**。

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故意给自己制造一点麻烦。这些麻烦看似给学习制造了难度,但是从长期来看却能提升学习效果,所以这种增加的学习难度是由必要的。比如听完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不要现场做笔记,而是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回忆老师所讲内容,然后再做笔记。

为什么要这么做?

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会误将“记住了”当成“学会了”。如果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作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那么,可以近似地将记忆想象成无限的内容,但硬盘上的这些信息会相互争夺空间。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

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

  • 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

  • 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

以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他的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2.1.221221 建立结构和限制,有助于创造力和科学进步

设定目标和工作流的意义:目标是确定方向,给予限制,而工作流是建立结构,按照不同的环节分工协作,优化和提升效率

对创造力和科学进步最大的威胁并不是结构和限制,而是缺乏结构和限制。没有结构,我们就无法对想法进行区分、比较或实验;没有限制,我们永远不会被迫做出决定,明白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

2.1.221221 聚群效应

群聚效应(Critical mass)是一个社会动力学的名词,用来描述在一个社会系统里,某件事情的存在已达至一个足够的动量,使它能够自我维持,并为往后的成长提供动力。

以一个大城市作一个简单例子:

  • 若有一个人停下来抬头往天望,没有人会理会他,其他路过的人会照旧继续他们要做的事情。

  • 如果有三个人停了下来抬头望天,可能会有多几个人会停下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但很快又会去继续他们原来的事。但

  • 假若当街上抬头向天望的群众增加至5到7人,这时,其他人可能亦会好奇地加入,看看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这个令群众行为转变的数量,又叫作“临界量”或“转捩点”。

2.1.221222 通过TOC或者MOC索引,建立连接

什么是书目、目录、索引和内容地图

「书目」(Biblography)、「目录」(Table of Content, TOC)、「索引」(Index)和「内容地图」(Map of Content, MOC)这四个概念。

  • 「书目」和「目录」相比,前者是文献检索工具,对象是多个文献;后者反应的是单个文献的内容组成,对象是单个文献。

  • 「Map of Content」和「Table of Content」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正在生成的内容适合用 MOC 进行管理,一旦敲定 MOC 可以演变为 TOC 。

Niko Milo 指出 MOC 和 TOC 的区别在于线性和非线性。

MOC:一般用首页做,用标签进行连接

MOC 可以模糊地归纳出以下三点特质

  • 由双链[[]]组成

  • 非线性、灵活

  • 可视化(Map)

2.1.221223 序列位置效应 序列位置效应

罗迪格和罗伯特·克罗德(Robert G. Crowder)认为这是所谓的“序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在记忆一份清单的时候,人们对最靠前和最靠后的几项记得最清楚。

2.1.221226 蔡格尼克效应

Author: 酷口家读书会

“蔡格尼克效应”的现象,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

大脑的短期记忆是 7 件事情,可以是 7 个数字,7 个人名,甚至是 7 项任务……,可以这么理解,大脑缓存只有 7‘bit’,一旦存满,就会自动覆盖我们之前的短期记忆。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 GTD,把想法及时记录下来,给大脑一个「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的信号,开始腾出空间应对下一条任务。

3.1.221207 卡片笔记写作法 原文笔记

扉页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版权信息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德)申克·阿伦斯著;陈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7

不写,就无法思考

“不写,就无法思考。”

中文版序

卡片盒笔记依赖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即缓慢而稳定的改进,促进思维产生持续、微妙的变化,并且事物间相生相依。

推荐序一 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推荐序二 外脑思考,突破思维局限的写作法

外脑思考,突破思维局限的写作法

无私地分享自己的洞见。

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我们可以不定期地提取先前的想法和事实,并将它们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正是专家们推荐的学习方式。

推荐序三 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复利

比如拒绝做知识的搬运工,必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比如需要记录的是知识,而非信息;比如不需要进行机械分类,而是让关系慢慢地自动生长出来等。

译者序

学习心理学上关于成功模仿的四要素——观察、保持、复现和动机。

很多对专业读者来说不言自明的地方,在非专业读者看来都存在疑问,

译者 陈琳


学习骇客公众号主理人

导论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而组织写作和记笔记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第一章 绪论

关于写作,你需要知道的

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卢曼有两类卡片盒:一类是文献卡片盒,里面有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另一类是主卡片盒,主要是他针对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这些笔记都写在索引卡片上,存放在木质卡片盒里。

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

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关于写作,你需要具备的能力

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

关于写作,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不仅要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或者如何使用它,而且还要知道它为什么有效,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章 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如果想把一个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就需要把它写出来,供人们阅读,以此传播下去,否则这个成果没有任何意义。

简洁是最重要的

要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关键是要分清楚三类笔记。


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


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

真正长久并广泛适用的建议是,我们必须拿着笔阅读,把思想的发展过程落实到纸上,并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我们不会被不可靠的大脑盲目编造的计划所引导,而是被我们的兴趣、好奇心和直觉所引导,这种直觉是在阅读、思考、讨论、写作和发展思想等实质工作中形成的,这是一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并从外部反映出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如果不能从长远考虑,建立积极反馈循环,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比如在完成一章后做一些喜欢做的事)哄骗自己去工作的尝试都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非常脆弱。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每一个行动都有一个后果,每一个后果又有其自身的另一个后果。

第三章 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蔡格尼克效应”的现象,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

阅读和理解

解决确认偏差的问题需要分两步: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

记卡片盒笔记

简要描述文本的主要观点,而不是收集引文。

发展想法

选择关键词时,一定要着眼于自己正在研究或感兴趣的课题,千万不要孤立地看笔记。正因为需要思考,所以这个过程不能自动化,或委托给机器或程序。

分享你的洞见

这就是进化论的原理: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不断推进,靠的不是事先计划,而是过程中的试错。

养成习惯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处理好小事情的重要性怎么夸大也不为过。我们不仅容易被世俗的思想分散注意力,而且当我们不将其外化时,我们也会经常忘记一些小而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清单对于任何重要事情都如此重要

后记

卡片盒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效率,也有助于严谨求学类内容的长期学习。

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和事实,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出质疑。

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

●输入:将写卡片当作刻意练习,尽可能多地把自己想法和感兴趣的知识捕捉下来,但避免不经思考地摘录。


●输出: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内化知识,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实践: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同时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循环。

4.1.221217 知识间的钩子:标签

一种比较容易关联起新旧知识的方法是为两者都添加一个共同的“第三元素”——标签,这是几乎所有笔记软件都有了一种基础能力,标签的介入一方面收纳了知识,另一方面使得标签内的所有知识有了间接的联系。

此外,标签打破了文件目录传统的树状结构,本身知识就应该是网状的,不应该是树形的非此即彼。

4.1.221220 笔记习惯的培养

知识管理的概念(标签,文件夹,双链,图谱)在怎么玄乎,都是建立在记笔记的基础上,没有笔记知识管理都是空中楼阁

与其体验各种app还不如坐下来找到一个主题,做这个主题的笔记。

如何培养记笔记的能力呢?每天5分钟阅读,收集一张卡片就是一种训练。只有把这个能力变成同每天都要吃饭的程度才行。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 福格行为模型,通过暗示,奖励和简单行为来进行一个行为设计。

记笔记是一个值得设计的一个行为。

5.1.221218 关于知识管理工具(器)的思考

看了《底层逻辑》这本书,刘润提出了一个公式:人生的商业模式=能力X效率X杠杆。

能力是不去做永远都不知道的事情,自己很多年在研究知识管理,有一些能力基础,但是要从那么多研究知识管理的人中脱颖而出,提升效率是非常关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是我一直坚信的。而在选择“器”的时候,总会陷入体验产品的漩涡,而忘记了真正的目标:输出

返璞归真,要做到输出需要的注意的几个环节是:

  1. 原子化(即小卡片笔记):不要长篇大论,一个卡片说一个事情,这样的话,用微信输入框天然就能暗示输入的内容要少(这段文字就是在微信输入框直接输入的,然后发给cubox的微信助手)

  2. 标签化(少文件夹):每个原子笔记都能打标签,通过标签进行聚类,无论使用哪个软件,都需要建设有一套相同风格的标签体系;个人是倾向于尽量少建立文件夹,文件夹是用来区分文件类型,比如附件、卡片盒、收件箱,自己的笔记系统基本就只需要这三个文件夹。

  3. 编码化:相同标签的卡片,需要通过标题对卡片进行排序,这里需要自己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编码体系(这是自己的编码体系).

  4. 简单化:纯文本的输入,符合markdown语法即可,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微信的输入框是最快捷的方式,所有手机都会第一时间安装微信,置顶输入框,发送文字和链接都可以记录是非常方便的.

  5. 流程化:知识管理的三个步骤-输入、整理、输出,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工作流,做到一气呵成,每个环节能连接,没有断点。

  6. 产品化:每个工具一定要有对应的适用场景和产品理念,没有产品灵魂的产品,最终都会坚持不下去;放弃大而全的产品,兼顾所有,最后啥都做不成,小而美的产品反而能做到极致.

目前自己找到的工作流是:

cubox微信助手(闪念笔记、各种网址)-》 cubox 进行阅读和标签化-》cubox的闪念笔记迁移到印象笔记(编码和标签化),迁移后的闪念笔记进行归档-》发布到wordpress的博客(利用到两个插件:Evernote Sync:印象笔记文章发布到WordPresswordpress插件MC Tap Map文章内引用特定标签的文章形成卡片盒。

支持自动更新和自动排序,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能力,可惜的是,由于发布的内容不能使用内部链接,否则发布出来的链接无法访问,就只能使用外部可访问的链接, obsidian的双链功能就无法使用。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先输出,和提升能力才是最重要,卢曼成功的时候,也没有双链,只有线性的卡片和索引(MOC),也是能成功的。 :)

5.1.221218 关于知识管理工具(器)的思考 | 酷口家读书会

5.1.221225 obsidian不能沦为一个收藏工具

Author: 酷口家读书会

obsidian应该作为写作工具,不应该沦为收藏工具

一本书50%的内容是废话,一篇文章50%的内容也是废话。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记录到obsidian

剪藏工具,不仅仅是收藏功能,背后应该还有阅读、标注、回顾、导出的功能。

基于这里理念,[[cubox在碎片化信息过程重点中的解决思路|cubox这个产品就能很好的符合]]。

cubox支持自定义动作,配合“advance URI” 可以将标注内容手动导入到obsidian, 当然支持:cubox->readwise->obsidian(自动化,但是要钱,考虑点是:过于自动化,多块记录,多块遗忘)

自定义动作的代码如下:

obsidian://advanced-uri?vault=知识库&filepath=5卡片盒/[card_title].md&mode=overwrite&data=[annote_markdown]

导入是覆盖式,保障有更新标注,重新导入不在新建一个笔记。chrome插件“markdownload”也支持用advanced URI将选中的文本发送到obsidian,不过每次都新建一个笔记,会导致内容的冗余,就没有使用。

回到问题,不一定是要一个剪藏插件, 而是如何搭建自己的工作流,和工作流对应的理念。 你要的答案可能不是要一个剪藏插件,而是解决阅读是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的将永久笔记或者文献笔记,整合到obsidian.

另外附带一个小技巧:


在cubox上标注的时候,同时记录一个标签:比如“#知识管理”,导入到obsidian直接会打上标签,方便后续的检索

7.1.221218 知识管理卡片盒

接触了obsidian之后,通过obsidian认识了很多知识管理的大佬,实践"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过程中有升级了自己的知识管理理念,为此建立一个卡片盒来记录自己的新认知,由此有了这个卡片盒:

[mctagmap show_posts="yes" post_tags="km" basic="yes" columns="1"]

9.1.221112 知识管理工作流的思考

Author: 酷口家读书会

知识管理工作流程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all in one的操作台。可以把所有流程全部融合,那就势必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将所有的环节进行连接,需要在多个软件之间进行切换。

当选择任何一个其他软件的时候,你就必须考虑。系统兼容性的问题。就跟自己跟少楠说的一样,多一个步骤。这里的工作量就非常的大

自己的知识管理工作流:

  • 收集环节:cubox

  • 整理环节:obsidian

  • 输出环节:印象笔记+wordpress

其他对比的一些思考点:

  • 滴答清单和flomo的采集功能非常强,但在知识的连接上还有写作上比较弱。

9.1.221222 建立的每一个笔记需要做两件事: 编码&标签

x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