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断舍离》原文笔记

#原文笔记

版权信息

书名:[[断舍离]] 作者:[日]山下英子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然后,翻开人生新篇章。

推荐序一: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所以每完成一个角色,对我来说,都是自身不断地被掏空。

可在被掏空之后,来自内心的巨大精神困惑,我又需要多长的时间,去把它们填充和治愈呢?

最低谷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让内心重新充盈起来。

我想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很多时候大家买一样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它、会去使用它,而是渴望拥有和获得,

我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学习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眼光。

与众多生活家、艺术家交流,分享彼此生活中点滴细节的美好和人生的感悟,转向内心,寻找缺失太久的“幸福力”。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我们断的是物品,但其实,脱离的是执念。

推荐序二: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学习放手无用之物的方法,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断舍离,即“出”之美学。

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

说起来,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都一直在做“加法运算”,总是被纷繁的信息牵着鼻子走,无形中为自己“加”了形形色色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东西成了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负担,致使我们在冗长琐碎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断舍离”则主张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斩断”“舍弃”“脱离”就属于这种减法。

它最大的目的是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物品价值观”,鼓励我们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断舍离是受到让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瑜伽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启发而生成的思维方式。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有一个需要切实认清的现实:
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
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务”的心理机制,
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
为断舍离的实践活动装上助推器。

1 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鲇鱼

本来能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香鱼,逐渐变成了水槽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鲇鱼。

居住在进水口开放、出水口关闭的“储水槽”中的我们

当把这些代谢产物彻底排出体外时,那种舒畅痛快感简直终生难忘。

就像鲇鱼总喜欢待在水槽的澄清部分,而忽略下层的淤泥一样,假如我们不打开收纳箱,不翻出来堆积的杂物废物,那么也不妨碍日常生活。

2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

只要我们不小心,“进水口”的阀门就容易松动,很可能到最后我们的橱柜里、洗手池下、衣柜中,甚至地板上都摆满了密密麻麻的根本不需要的物品。

3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4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这种案例不在少数。

理不清的不仅是这些插电用品的电线,还有住在这里的人的思绪和活动路线。

因为“眼不见为净”——只要关上门,只要看不见,就能眼不见心不烦地过日子。这种状态已经不是简单的“囤积”阶段,而是严重到连收纳都无法进行的“塞东西”阶段。

太忙了没时间”“太累了没力气”“觉得哪一件都有用”……

“如果是想留下的,咱们不扔掉也没关系。”

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逐渐打开心扉,意识到自己说的某些话其实是在为自己找借口。

断舍离讲求的就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5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这样就致使我们不自觉地把这些“以后一定用得着”的杂物、用品囤积起来,最后被它们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空间。

6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不穿的衣服”认为自身与主人的关系上存在一种“惰性”。
被一堆堆不穿的衣服塞得满满当当快要关不上的衣柜里,哗啦哗啦地冲出惰性的大洪流。被卷入这种惰性洪流中的人自然也会感染惰性,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来。

7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未雨绸缪并不是不好,但反应过度会给日常生活带来焦虑。

8 “舍”与“弃”的不同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与物,两者都是在某一个时点出现,又在某一个时点消失,区别不过时间的长短之分罢了。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太可惜了”这种感叹的回应。

9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那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根据八个技巧和五个收纳指南,
了解断舍离的工作机制和“放手”的效果,

1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观念上的断舍离1.认识现状2.停止自我否定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杂物上的断舍离1.拿出杂物,俯瞰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收纳指南1.“三分法”2.“7·5·1法”3.“1 out 1 in法”4.“one touch法”5.“自立·自由·自在法”

把“清除垃圾·废品”的状态作为“分界线”的话,那么分界线以下则是“淹没在杂物海洋”的状态。

物品的“量”和空间的“质”的现状认识

“不管怎么样,请尝试先从淤积着垃圾废品的蓄水池跳出来吧!”

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假如没有一个明确指出“如何与物质和信息打交道”的方向标,我们可能很快就会被物质和信息的洪流吞噬。

实际上,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搞清楚这个目的后,显而易见,“收拾东西”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也会变成我们实践断舍离的原动力。

杂物上的断舍离 1 拿出杂物,俯瞰

把握自己现在的居所物品过剩、无法收纳的现状后,把杂物全部摆出来,放在地板上、桌上等水平面的位置。然后从高处对杂物总量进行俯瞰。

在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单位越小,将物品从收纳柜取出来所花的时间就越少。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第一层筛子就是筛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先从已经损坏的、被弄脏的、不能使用的、已经被抛到脑后的东西,将来也用不上的东西开始处理。

垃圾·废品相当于“忘却物”,连存在本身都被忘记的东西。绝大多数的“忘却物”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东西。

经济学上有个“巴莱多定律”。它指的是“公司80%销售额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80%的成果是在所花全部时间的20%中产生的”等这些现象,又简称80/20定律。

“陌生”这个修饰词说明了它们和现在的你没有什么太大交集,在之前的人生里,不过是擦肩而过罢了。

你家里是不是住着很多“陌生的大叔”(忘却物)?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从这些角度进行杂物取舍,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上自己掌握以物品与自身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清晰地展现随着时间变化,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

看清物品本身的重要工具——“重要度轴”与“时间轴”

而以“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时,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

在实践断舍离的过程中,坦然地正视那些有违和感的思维、观念,建立以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这三类人有一个共通点——没有活在“现在”。总是不断感叹着“太浪费了”和“以后可能会派上用场”,意识总是徘徊在过去或是将来,却没有脚踏实地正视眼前的问题,以至于人生的“现在”成为一个空洞。

物品的“活用价值”得以实现是以物品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度”为前提的。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

“物品”与“我”的关联度是不是高频的、活跃的?

●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
● 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 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这些东西不过是“有的话确实比较便利,没有的话也不会太发愁”而已。

当时花了不少钱吧,现在暂时还用不到,不过以后必要的时候还能派得上用场。再说,首先扔东西难道不可惜吗……”

只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东西是“不合适”“不愉快”的。有意识地以这三个标准进行取舍选择,才能不断地磨炼自己

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断舍离,形成良性循环

她从“必要·合适·愉快”这三点开始实践断舍离。

“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

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收拾”就是对庞大的杂物量进行压缩和收纳的作业“整理·分类”+“扫除”,总称为“打扫”

最正确的“打扫”程序是首先清除那些垃圾、废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连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也只能拿出来,清理一下,再放回去,重复来重复去,工作中充满说不出来的矛盾和徒劳感,所以自己深感断舍离的必要性。

“打扫”的概念、收纳与断舍离的区别

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东西能不能扔掉,选择和决定权不是别人,正是东西的所有人——你自己。

断舍离虽没有什么规则指南,但能提供“自我轴”“时间轴”和“必要·合适·愉快”等新的思考方式。

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先把厨房中的所有东西分为“食材”“料理用具”“餐具”三部分。这次分类关键是三类不能交叉。

分类方法没有绝对答案,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建立自己的三分法。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

产生出“留白”,用于创造更加有内涵的美的空间。

反复进行这个“1 out 1 in”后,我们会深刻领会到自己收纳的东西越来越喜欢,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品位在逐渐地提升。

特地给自己制造“为难的境地”,让自己产生“决不能再随意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觉悟。这样一来,在面对可入手的诱惑时,有一点犹豫的话也不会冲动购入。

同时,“先出”的概念与新陈代谢或呼吸运动也是相通的。有意识地“先出后进”,才能唤起良性循环。

即便多么想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把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这才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因为先处理之前的关系才能切实地提升再一次的“获得”的质量。

所谓“解愿”就是当一件事情了结之后,不管结果如何,都去神社感谢神灵和陈情。

自立
在收纳杂物时要有“立”意识。

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选择自由”。

自在衣服类等无法“立式”收纳时使用的方法。

“物如其人”,杂物收纳的样子就是你本身的样子。

“自立·自由·自在”锤炼审美意识

2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而断舍离也正是要从非常简单的小地方着手的。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在“断舍离”的实践上就多给自己加分数,自我表扬“又扔掉一件杂物,成功了”,给自己的“自信心账户”一点点地转账存钱。

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庞大的整理量,三座大山横在面前,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特别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装作若无其事,半推半就地把处理杂物的任务无限期延后了。

东西多的人往往面临的事情也多,首先压缩一下自己要处理的事情。然后从最简单的一小点开始实践断舍离。

以前那位“只剩下15分钟,什么也干不了”的稀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逐渐变成了“还有15分钟呢,看看有什么地方还能做断舍离”的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

3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4 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处理掉忘却物象征清理潜意识中的沉淀混浊物。同时,把“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整理成无论对谁都能大大方方展示的状态,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自我肯定感。

“绝不糟蹋食物”固然没错,但是把食物扔进冰箱置之不理,难道就是在珍惜食物吗?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反省的。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 完全打开冰箱,拿出所有东西,摆在面前。
Step2 从过期的食物开始处理,包括那些看起来一点胃口也没有的食材,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物量。
Step3 冰箱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读书要读到最后”,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不怎么有趣的书,终于努力看完了”的人不在少数吧?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其实只要我们坦然面对自己,很多书是可以放下的。

如果书架上有这种作为“装饰”用的书籍的话,只有痛快地清理掉,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这些东西来装饰生活。

按照断舍离的铁则——勿从执念强烈的杂物开始实践断舍离,新手应该先从其他地方开始锻炼选择取舍的能力,之后再挑战书籍的断舍离。

压缩书籍量的唯一关键点就是看这本书对自己来说“好不好吃”。从这一点就能认清自己和书籍之间有没有互动性。

风水学上有“扫厕所,开财运”的说法。

厕所最重要的是“清洁感”,尽量不要放杂物。

如果玄关放满了杂物,就会影响对家的整个第一印象,所以要重点收拾玄关。

鞋柜是断舍离初学者首选的断舍离实践点。

把鞋柜上面的空间当作“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物量不超过这片空间的1成,把家的“脸”当作艺术画廊,装点成美观的物品展示点。

最重要的是做到“不要把东西放在看得见的地方”,这样才能让空间显得干净清爽。

那些看起来“必须要有”的东西,其实真的“没必要”,有时候不光是“没必要”,甚至“最好是没有”。

如果不能立刻全部清理,那就进行局部的小清理,比如说“今天可以做15分钟的断舍离,那就只清理这个抽屉吧”,规定好清理的时间和地方,逐渐完成客厅·餐厅的整体清理。

因此,为了真真正正地下定决心“不再买东西”,我们要下狠心,让自己真真切切地记住这种“痛苦”,不再重蹈覆辙。

“一放手,减压力,笑容多。

第3章 断舍离改变人生

舍得便是获得。复位人生。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和决断。重拾自信心。成就自在·从容的人生。

1 一阵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
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2 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怀着这种态度处理杂物,会让物品和内心产生更剧烈的联动性。当处理掉作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上面附着的情感越是沉重,内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叫轻盈。
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3 获得深刻的智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

4 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 Step1 “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
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 Step2 “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
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 Step3 “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
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5 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

“有舍,便有得”,是千真万确的。断舍离,人生新陈代谢的催化剂。

意识到自己的苦恼和焦躁都源于缺少对自我的肯定,断然放手曾经折磨自己的执念,迎来了新的心境和人生。

6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视视点,而是:

● 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 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能通过对居所整体的断舍离,将思维方式从物品轴转化成空间轴,掌握俯瞰式思维方式,那我们就会成为“人生达人”:与地位、名誉、学历、财力无关的人生达人之路

不仅如此,遇到任何事情,并不是仅仅归结于“幸运或不幸”,应该将其作为某种体验,能以一种从容豁达的真我视角来看待人生各种各样的不同境遇。

7 “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8 沟通力显著提升

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9 比想象更怡然的人生就在不远处

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这就是锤炼执念心的结果。

第4章 断舍离,怡然生活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镌刻心中,不断地深入断舍离,找回自由呼吸的美好空间,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

1 没有“出”,则难获自在

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

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自身要尤为注重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受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

2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生活产生“流动感”人生出现新陈代谢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不久,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

之前总是马马虎虎地过日子,而现在在摄取东西时,也能同时从时间轴(现在)与重要度轴(自己)两方面考虑问题,掌握了如何保持空间的平衡感和关系度的方法,把“此时·此地·自己”的思维方式化为己有。

3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美香女士并没有强硬地处理先生的东西,而是让丈夫感受到什么叫舒适的空间,让他主动行动。

4 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 活在当下
● 结果反馈到自身
● 给予

机 机会、机缘度 程度、力度间 间隔、节奏感

于是,她把所有的积分卡都扔掉,明确了自己买东西的标准——自己需要的不是积分卡,需要的是商品。

5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

“现在准备做的一些事项或待办事项,对于你来说都是必要·合适·愉快的事情吗?”
“日程里面是否有一些其实不过是自己想当然的事情?”

即便换成其他领域,这种“必要·合适·愉快”的三原则提问也是行之有效的。

我们把烦恼的种类进行大致分类,分为以下三种:金钱健康人际关系

把“烦恼”当作一个重大问题,并非在思考解决之策,而是不断地唠叨抱怨,却不肯改变现实,依然安于现状的情况。

断舍离并不是一个一个消灭具体的烦恼,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动解除。

“烦恼”的感觉最开始是没完没了地想同一件事情,“烦恼”的感觉,逐渐变成了对问题对象的“思考”。也就是说,自然地过渡到不断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切入点的阶段。

一烦恼就整理家务。虽然乍一看两者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整理家务也是向彻底解决烦恼迈出的一大步。

断舍离最重要的并不是使用最少量的物质,而是把多余的杂物清理出空间,恢复“生活”的流动感。

实际上,节约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金钱
精力
时间

我们经常说的“结婚”有三个观点:
精神性的结婚
动物性的结婚
社会性的结婚

家务从本质上来说是“养育生命的重要工作”。

“我们总不自觉地带着很多有形无形的‘遗憾’迎来与世界的永恒离别”。

在死亡来临之前,还有力气来做想做的事情。还能在死亡来临之前,全身心地用力生活。

尽管“人生多憾事”,我们至少要拼尽全力去努力生活,让自己临终时不再有遗憾。

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并不是“未来”,而是“当下”。

我们的终活要从塞在壁橱里的忘却物·执念物的断舍离开始做起。

6 “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断舍离,并不是充斥徒劳感的“收拾整理”,而是提升空间次元的“搬家”,同一个地方,同一所房子,却有完全不同的风景,还有崭新的自己。

7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8 恢复“呼吸空间”,获得自在人生

呼吸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吐气”。所谓“呼吸”,先“呼”后“吸”。从吐出阻塞的气体开始。呼吸又称为“调息”,发生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是“结合”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

9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10 不断地追寻“出”之美学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后记

8年时光,埋头讲述“断舍离”。8年时光,一心宣传“断舍离”。8年前,从第一本《新·整理术·断舍离》问世以来,我一直在加倍地努力实践断舍离。

曾经,仅仅是私人生活哲学的“断舍离”升华成了“人生实践哲学”,接着又成为每个人都能实行的“改变人生的断舍离”,从“哲学”逐渐升华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