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这才是心理学》 原文笔记

#原文笔记 #心理学

内容提要

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

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

心理学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大多数的心理学教科书只满足于告诉大家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知识,但从不说明为什么这些研究、发现及知识是值得我们关注和信任的。

其一是我们心理学家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心理学家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即对我们的经验、常识和直觉,产生怀疑、挑战和批评。

他们两位既是同行,也是夫妻,应该是我们心理学界不鲜见的学术伴侣之一。这可能也是我们心理学界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译者序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然遵循科学的标准,即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决的问题;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审获得认可。这三条标准也是区分科学心理学和其他伪心理学的分水岭。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心理问题和现象与每个人的关系太过紧密了,最近的需要总是要以最快捷的方式介入和解决,这就构成了快速实用和科学研究之间的一对矛盾。

有些犀利的论点足以对读者原有的知识信念构成挑战,但这种不安很快就会被知识重构的提升感和思辨的乐趣所取代。

心理学是一门很好的科学,它有着辉煌的过去、蓬勃的现在和光明的未来。

序言

1 第11版更新的内容

2 致谢

涉及人类行为和意识的不同形式,可以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这是因为,初级水平的课程通常不会讲授批判性分析的思维技巧,而这正是本书的焦点所在。

教师们(包括导论类教科书的作者)不是直接纠正这些错误观念,而是通常寄希望于学生在接触了足够多的心理学研究之后,自然就能从中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心理学的学生必须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这样才能独立地评估各种心理学信息。

简要介绍批判性思维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主题。在过去的15年间,大学里强调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呼声越来越高

所有的人都应该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3 弗洛伊德问题

现代心理学有一个统一的特征: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行为的理解。

4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许多人来学习心理学是希望学到一套能够将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统一起来并对其加以解释的宏大的心理学理论。但这类愿望经常会落空,因为构成心理学的不是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心理学的多样性使得理论的统一变得极为困难。

这类批评通常源于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所有真正的科学都必须具备一个宏大的、统一的理论。这是一个错误观念,因为许多其他的科学领域也同样缺乏一个完备统一的概念体系。

5 科学的统一性

我们很容易论证,只有以下两点能证明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一,心理学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其二,从这些知识中发展而来的实际应用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如果不是这样,心理学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基于数据的科学的行为研究

关于人类的知识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引发了对抗。然而,当人们意识到科学并没有损害我们生命的意义,反而使它更加丰富时,对抗终将烟消云散。

6 那么,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一种思考和观察宇宙万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

定义科学的三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特征:(1)系统实证主义的运用;(2)公共知识的产生;(3)对可解决问题的细查。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某种理念、理论、主张或疗法,不能在经过同行评审的学科文献中获得适当的收录时,这个信号的含义就很明显了。尤其是当某一主张缺乏证据却通过媒体进行大肆宣传时,此理念、理论或疗法显然是骗人的。

科学的进步是这样一个过程:提出理论去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实证地检验这些预测,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这个顺序通常可以描述为:理论→预测→检验→理论修正。

诺贝尔奖得主彼得·梅达沃(Peter Medawar)曾把他的一本书定名为《可解决性的艺术》(The Art of the Soluble),用以说明科学的部分创造力就在于寻找处于人类知识最前沿并将可以用实证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科学就是将玄谜变为问题的过程。

7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解释行为的内隐模型,这些模型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世俗智慧是怯懦的,因为它不用冒着被驳倒的风险。

优异的在校成绩(以及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成就)导致了高自尊,而不是反过来[插图]。

实际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多选题的答案产生怀疑时,改变最初的答案往往会更好。

所谓“心理事实”是指这样一种关于心理学的陈述:虽然不真,但是被重复了很多次,以至于一般人认为它就是一个事实。

千禧一代并不比其他人更擅长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因为研究表明,几乎所有人在多任务处理时表现都不佳。在做额外的任务时,每个人(千禧一代和非千禧一代)在主要任务上的表现都会受到影响。

还有人认为快速阅读是可行的(即阅读速度是正常速度的数倍,且理解几乎没有损失)。但事实并非如此[插图]。

心理学往往是传递“坏消息”的信使,让原本为人们所接受的世俗信念再无立足之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不仅无视这些消息,还想消灭这些信使。

8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最后,即便是简单地描述人类行为的某些事实,也经常会冒犯人。

有些人由于害怕心理学在某些人类行为领域揭示的真相会威胁到他们的信念,因而反对心理学家在这些领域开展研究。

9 小结

科学方法并不是指一套严格的规则,它是由一些非常普遍的原则所界定的。最重要的三条是:(1)科学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方法;(2)它以获取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目标;(3)它寻求的是可实证解决的问题并进而发展出可检验的理论(下一章的主题)。

第2章 可证伪性:如何打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一方面坚信自己的医学理论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缺乏对治疗结果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他将每个好转的病例都归为治疗方法的疗效,而将每个死亡的病例都归为病情的严重性。

科学只研究可解决的问题。科学家们所说的“可解决的问题”通常是指“可检验的理论”。科学家要确认某个理论是可检验的,采取的方法就是确保该理论是可证伪的

1 理论和可证伪性标准

科学理论的表述必须总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对科学有信心,不是因为它永远正确,而是因为我们有可能证明它是错误的。

科学上的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它能对一组数据做出解释,并对未来实验的结果做出预测。

事实上,当一种理论过度自我保护以免于被证伪时,它就根本不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

弗洛伊德的理论用了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该结构在事后(即事件发生以后)解释人类行为,但不做事前的预测。简而言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切。

只有当一个理论并不试图预测一切,而是做出具体的预测,提前告诉我们世界上会发生什么具体的事情时,该理论才会进步。

要将一个研究发现认定为确凿的科学事实,它的可重复性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当研究结果与以前的数据或现有的理论相矛盾的时候。

“这些不可证伪理论巨大的心理吸引力的奥秘在于它们解释一切的能力。预先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一种掌握知识的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你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情绪上的安全感”

心理学并不追求那类事后能解释一切,但事先无法做出任何预测的解释系统所带来的安逸感。

科学寻求概念上的改变。科学家试图描绘世界的真实面貌,而非我们原有信念所认为的世界该有的面貌。现代思潮中一个危险的趋势是,应避免让普罗大众知道世界的本质:一种无知的面纱是必要的,以保护没有能力应对真相的公众。

科学家们发现,可证伪性原则最具解放意义和最有用的一个启示是,在科学上犯错并不是罪过。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插图]曾说过,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在众目睽睽下犯错,希望他人能够帮助修正这些错误”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当我们的信念与世界中的证据相冲突时,我们最好是调整信念而不是否认证据和坚持有问题的想法,那么我们的社会和个人问题就会少得多。

在科学的进程中犯错是正常的,对于科学进步来说,真正的危险是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即避免让我们的信念暴露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境之中。

自我中心偏见是一种行为倾向,该倾向使得人们以一种偏向于自身原有信念、观点和态度的方式来评估证据、提出证据和检验假设[插图]。

科学家并不比任何人更公正,但他们置身于一个发现错误和交叉检查的过程,而这一点是相对独特的。

从原则上来说,一个看似吸引人但无法被证实或证伪的想法,对科学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呢?

人们似乎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容易对不可证伪的模糊性着迷。

2 科学中的错误:逼近真理

首先提出理论,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使用各种技术(我们将在本书余下的部分讨论这些技术)来对假设进行检验。如果假设被实验证实,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如果假设被实验证伪,就必须对理论做出某种改变,或者以一个新的理论来取代。

科学家只对那些处于已知边缘的自然现象感兴趣。对于确定无疑的事实,他们不感兴趣。

科学家只是对知识的边缘不确定,即科学正在取得进步的地方。科学家不会对那些已经被可重复研究证实的事实不确定。

新理论必须能够解释旧理论能解释的全部事实,再加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新事实。所以,一种理论被证伪并不意味着科学家们必须从头开始。复杂的理论不必完全正确,但可以大体正确;信念也不必绝对为真,但可以逼近真理。

这样的术语并不意味着被检验的理论错得一无是处,而只是意味着它是未完成的。

方法论上的怀疑主义不能对科学问题给出完全确定的答案(这些答案原则上可以被新的证据推翻),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知识是不存在的,而只是说这种知识是暂时性的。

3 小结

科学家所说的可解决的问题,通常指的是可检验的理论。可检验的理论在科学上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它意味着该理论有可能被证伪。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那么它对自然界中的实际事件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是无用的。心理学一直被不可证伪的理论所困扰,这也是这一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第3章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但是,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本质主义认为,只有从内在本质或者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现象做出终极解释的理论,才算得上是好的科学理论。

1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科学的独特优势不在于它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法,这些错误是我们知识库的一部分。

科学家的目的是解释现象,而非对措词进行分析。在所有的学科中,进步的关键都在于放弃本质主义而接受操作主义。这正是本章探讨的主题。

操作主义就是这样一种思想:科学理论的概念必须以某种方式建立在可观察事件的基础之上,或与之相关联,而这些可观察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科学中的概念是由一组操作定义的,而不是由单个行为事件或任务定义的。

操作性定义促使我们认真地、实证性地思考(根据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我们希望如何定义一个概念。

更好的操作性定义通常更加具体。

一个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才会有用。信度是指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如果你对同一概念进行多次测评,是否能够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概念进行多次测量时得到相似的数字,那么我们就说该测量工具表现出了较高的信度。

信度只与一致性有关,而与其他方面无关。

测量的目的是在有意义的背景下解释数字。如果没有适当的背景,一个简单的数字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具有误导性。

脱离适当的背景去解释数字,会产生深远的实际影响。

还有一些概念不是通过可观测的操作来直接定义,而是通过它们与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来定义的。这种概念有时被称为“潜在构念”,它们在心理学中很常见。

尽管理论概念与观测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但所有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与这些观测之间的联系来获得意义。

科学概念的定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相关观测结果的丰富而不断变化

有时概念有多个可选择的操作性定义。有些事物难以定义并不意味着没有真实的东西可以研究。

2 心理学中的操作性定义

原因之一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预设偏见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于人格和人类行为的直觉理论,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一直在向自己“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可是,不知何故,记者对科学术语的无知(完全可以理解)却被看成是现代心理学的问题。当话题是物理学时,记者们似乎知道,正是他们自己的无知阻碍了理解。但当话题为心理学时,他们的表现就好像心理学家应该为他们的不理解负责一样。

操作主义并非心理学所独有,它是所有科学门类的特征。

在科学中,一个知识主张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提出该主张的个体的信念强度。

科学用观察取代了权力斗争。

心理学概念不能依赖于某人的个人定义,因为这类定义可能是不常见的、怪异的或者模糊的。由于这个原因,心理学必须拒绝所有个人对概念的定义(就像物理学拒绝个人对能量的定义,气象学拒绝个人对云的定义)。

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公众要求心理学去回答本质主义问题,而对其他学科却通常没有这样的要求。

因此,心理学目前的解释是暂时性的理论构念,它比其他说法能更好地解释行为。这些构念在将来注定会被更好的、更接近真理的理论概念所取代。

未直接或间接地基于可观察操作的概念的存在,是识别不可证伪理论的重要线索。

3 小结

操作性定义是用可观察的操作来表述的概念定义,而这些操作是可测量的。我们保证某个理论具有可证伪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确保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具有操作性定义,并且这些定义是用已经被重复过的行为观察来表述的。

第4章 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由于它是一个不可证伪的理论,提出再多能证明它的证据也没有意义,因为这个理论不能排除任何可能的情况。

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几乎是毫无价值的。

1 个案研究的地位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个体或极少数个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调查。个案研究信息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研究在某个特定领域进展到什么程度。从个案研究或临床经验中获得的见解,在某些问题的早期研究阶段或许比较有用,因为它们可以提示哪些变量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孤立的事件,缺乏必要的比较性的信息来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

“其他可能的解释”这一理念,对于理解理论检验来说至关重要。实验设计的目标就是构建事件,以便在支持一种特定解释的同时否定其他解释。

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孤立的现象。它们缺少必要的比较性信息来证明某一特定的理论或疗法更优越。因此,引用某个见证叙述或个案研究的结果来支持某一特定理论或疗法是错误的。

2 为什么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安慰剂效应

无论一种治疗方法是否有真正的治疗成分,人们都倾向于报告治疗对他们有帮助,这种倾向被称为安慰剂效应[插图]。

有研究发现[插图],价格较贵的安慰剂比价格便宜的安慰剂更能缓解痛苦!

当然,在药物治疗的实际研究中,安慰剂控制并不是一种不含任何成分的药片,而是含有目前已知的对相关病症最有效药用成分的药剂。实验比较的目的在于揭示,新药是不是比目前最有效的药还要好。

大多数具有疗效的疗法都是有效治疗成分和安慰剂效应的未知组合。但是,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对于安慰剂的积极反应并不意味着病人的问题是想象出来的。

简言之,无论干预的效果如何,只要我们进行治疗干预,安慰剂效应就有可能产生。

人们很容易相信见证叙述,它们很容易理解。对它们进行批判性思考需要付出努力,而许多人不愿意做出认知上的努力。

3 “鲜活性”问题

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时,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因此,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强烈影响可获得性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的鲜活性。

由于媒体制造的鲜活性效应,我们的风险感知完全失常了。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数字而必须亲眼目睹才去相信的倾向。大多数影响我们社会的复杂因素都只有靠数字才能准确捕捉。只有当公众学会像重视图像材料一样重视以数字形式表达的抽象材料时,公众自己的立场才不会像屏幕上闪过的最新图像那样变化无常。

人类是所谓的“认知吝啬者”,因为我们天生的设定是在处理一个问题时使用最不费力的心理加工过程(称为1型加工)。这种设定具有进化上的意义,因为如果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线索来解决,那么我们会有额外的脑力去做其他的工作。然而,当这些简单的线索要么不够充分,要么远不如现有的更复杂的线索时,就会产生问题。

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泛化的个性总结是对自己准确而独特的描述。

用见证来支持某一特定的主张是毫无意义的。只有从有控制的观察中获得的证据(将在第6章中描述),才足以实际检验一个主张。

4 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机会成本”。如果你花时间做一件事,你就失去了做另一件事的时间。你失去了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机会。当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金钱,你就没有钱做其他的事了——你失去了让钱花在其他地方的机会。

科学是公开的。除了提出见证叙述作为“证据”,伪科学的从业者经常指责他人阴谋压制他们获得的“知识”,试图以此规避科学的公开可验证性标准。

当某人似乎在向你提供一种能够逃脱既定的权衡取舍的结果时,要注意提防。

著名的计算机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在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之后,无视医生的建议,将手术推迟了9个月,转而选择未经证实的水果饮食法,向通灵者咨询,并接受虚假的水疗法[插图]。

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里,你邻居的伪科学观念可能会影响你,即使你不相信这样的观念。

我确实运用了一些鲜活的例子来阐述观点。但是,我是为了阐述观点,而不是为了证明观点。

学生自己需要学会科学地思考,因为除了STEM学科[STEM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译者注],并不能保证你的大学老师实际上是在展示科学的思维方式。

5 小结

鲜活性效应是指人们过分看重更为鲜活并因此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的证据。

第5章 相关和因果:用“烤箱法”避孕

相关的存在并不表示必然有因果关系。

1 第三变量问题

当因果关系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时,当我们带着强烈的预设偏见或者当我们的理论取向支配了我们对现象的解释时,相关很容易被视为因果关系的证据。

“虚假相关”:相关的产生不是因为所测量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而是因为这两个变量都与第三变量相关(或者只是表现出一种偶然的关系[插图])。

幸运的是,还有许多复杂的相关统计方法,例如多元回归、偏相关、路径分析,可以用来解决这类问题[插图]。这些统计方法能够在去除(或“分离”“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之后,重新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2 方向性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采用某种方式操纵变量并做出合理的因果推论,就没有理由仅凭相关证据做出因果推论。

发现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幸福让人们更利他,而且利他行为也让人更幸福。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可能并不代表任何方向上的因果关系,可能只是由于这两个变量都与第三变量相关。

3 选择偏差

“自我选择偏差”一词指的是人们自己选择进入一个特定的群体,而不是被随机分配的情况

留意选择偏差的存在,避免只根据相关数据来做出因果推论。

4 小结

选择偏差是指,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他们所属的环境,因此造成了行为特征和环境变量之间的相关。

5 比较、控制和操纵

科学思维是建立在比较、控制和操纵的理念之上的。

被操纵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假定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试图操纵一个变量并保持其他所有的变量恒定的原因:为了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

随机分配可以确保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在所有变量上基本一致,随着样本量的增加,随机分配可以抵消一些偶然因素。这是因为被试的分配是由一个无偏随机化装置决定的,而不是个人的明确选择。

随机分配是一种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这样实验中的每个被试被分配到其中一组的概率相同。

随机分配程序有两个优点。第一,在任何一个实验中,样本量越大,随机分配越能确保两组在所有无关变量上相匹配。第二,即使在匹配不那么完美的实验中,由于随机分配不会产生系统误差,只要研究可以被重复,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下结论之前必须获得“比较信息”,这种思维倾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学科的训练,都包括强调控制组重要性的研究方法课程。

当对同一个实验的表述,从“控制组没得到激励”变成“我们学校有一半的人得到激励”时,人们的态度突然之间完全改变了。

聪明汉斯的例子很好地揭示了仔细区分对现象的描述和对现象的解释是何等重要。

聪明汉斯的例子显示了从行为描述过快地跳到行为模式的理论解释的危险。

简约原则的联系——该原则指出,当两种理论拥有同样的解释效力时,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个比较简单的理论(涉及较少的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论)。

仔细区分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很重要。

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通常都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联。为了将许多同时发生的事件相互间的因果影响分离开来,我们必须创设现实世界中永远不会出现的情境。科学实验就是要打破世界上的自然关联,从而将单一变量的影响分离出来。

心理学的许多经典实验都涉及这样一种逻辑,即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自然关系分离开来,以判断哪个变量是决定因素。

外行人的观念之所以是不准确的,正是因为他的观察是“自然的”,而不是像科学家的观察那样是有控制的,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对见证叙述、个案研究证据和“常规做法”的依赖,往往会让人们认识不到我们需要设置控制组来检验非正式观察所得结论的准确性。

研究表明,宗教虔诚程度与从事慈善活动、帮助处于困境的他人或避免欺骗他人的倾向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6 小结

实验方法的核心是操纵与控制。

7 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随机分配是真实验所必需的条件。在真实验中,实验人员会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当每一名被试被分到实验组或控制组的机会相等时,就实现了随机分配。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随机分配,那么它就是一项真实验。如果没有使用随机分配,则是相关研究。

大多数心理学(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应用,而是为了发展理论。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只是通过对理论的修正而间接地得到应用,这些理论再与其他科学规律一起应用于一些实际问题。

以理论检验为主要目的的研究通常被称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是把研究数据直接应用于现实世界中,而基础研究则关注理论的检验。

8 关联性原则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新的科学理论不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样才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新的理论可以用与先前理论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解释旧的事实,但必须解释得通。这一要求确保了科学进步的不断累积。

如果一个新理论否认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存在,它就不可能在心理学中发展起来,因为它与行为科学中的其他知识无法建立联系。

事实上,很多科学领域的进步靠的不是单一的突破,而是一系列难以描述的时断时续的过程。

科学是累积性的工作,遵循关联性原则。

9 聚合性证据:在缺陷中进步

聚合性证据原则提示我们去审查相关研究文献中缺陷所呈现出的模式和规律,因为这一模式的性质要么支持、要么削弱我们想要得出的结论。

聚合性证据原则要求我们将结论建立在大量略有差异的实验所得的数据之上。

正如理论是被聚合性证据所支持一样,它也要被聚合性的研究结果所否定。

科学是渐进式的,而媒体是跳跃式的

10 科学共识

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时,心中要想的是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是渐进整合,而不是大飞跃。

从广义上确定结论并不决定我们应该针对结论采取什么行动。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是一个政治上的判断。事实本身属于科学领域。事实并不一定要求特定的政策响应——或者任何响应。

这个递进的顺序是,从个案研究到相关研究,再到操纵变量的实验研究。

当我们说科学共识时,我们指的是证据在科学文献本身中的聚合性。

第9章 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人的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

人们常常忘记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他们似乎想找到所谓的“神奇子弹”——他们感兴趣的行为产生的唯一原因。

总之,一个结果是由多个不同变量共同决定的这一事实,并没有降低任何一个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的重要性——即使这一变量只能解释结果的一小部分。

1 交互作用的概念

影响行为的一个因素,会因为另一个因素的存在与否,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交互作用的概念: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大小可能依赖于另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反刍思维(rumination,指反复思考不愉快的事情,自我强制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接近于俗称的“钻牛角尖”

交互作用的概念增加了我们对某一现象的理解的复杂性。首先,一个结果可能有多重原因。其次,这些多重原因之间结合的方式可能不止简单的相加。

因果影响的最强形式是,一个自变量是影响因变量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必要”是指一个变量必须出现,效应才会产生。“充分”是指该变量本身就足以产生效应。而较弱形式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变量的效应受到同时存在的其他变量的影响。一个原因变量可能是必要的(因变量表现出效应时,该变量必须存在),但并非充分的(它要依赖于其他变量的存在才能产生效应)。最后,一个弱的原因变量可能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存在只是增加了效应的总体统计概率。

2 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

当不同的潜在原因依附于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时,承认多重原因的存在就变得尤为困难。

3 小结

有时多个因素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变量共同作用时的效应,与我们单独研究它们时所期望的效应是不同的。

第10章 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概率趋势,是指有较大的可能性,但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如此。

我们必须克服这种感觉,即因为数字是抽象的就觉得概率预测不真实。

1 “某某人”统计学

如果人们认为一个特例就可以让一个规律失效,他们一定认为这个规律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简言之,他们错误理解了这个规律的概率性质。即使是最强的趋势,也会有少数的“某某人”与之相悖。

2 概率推理以及对心理学的误解

知识不是要等完全确定后才有用——即便某些知识不能预测个体的具体情况,但如果能对群体的总体趋势进行准确预测,也是非常有益的。

3 有关概率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培养概率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了解人们在统计推理时最常犯的错误有哪些。

有一个已经被反复证实的研究结论,那就是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具体的单个事件的信息,往往会压倒较为抽象的概率信息(第4章中讨论的鲜活性问题)。

在认知错觉中,即使人们知道正确答案,他们也会因为问题的问法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当其他因素相同时,根据较大的样本总是能够更精确地估计出总体的真正数值。

较小的样本总是会产生更多的极端值。

真正的随机序列,往往在人们看起来不像是随机的,因为我们喜欢到处发现模式。

4 小结

和大多数学科一样,心理学研究得出的是概率性的结论——大多数情况下成立,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及理论所做出的预测尽管不是百分之百准确(就像其他学科中的情况一样),但它们仍然有用。

5 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

自然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系统的、可解释的因素与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我们说一件事是出于偶然时,并不一定表示它是不确定的,只是说它目前是无法确定的。

当一个特定的现象没有现成的系统性解释时,我们喜欢寻求结构的头脑不会因此停止运作,它会将无意义的理论强加在原本随机的数据上。

许多金融分析师的想法表明,在某些领域中,要想承认随机性的巨大影响是多么困难。金融分析师通常会对股市价格的每一次小的波动都做出精心的解释。事实上,这种变动大多只是随机波动[插图]。

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被称为相关错觉。

试图去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可能源于一种我们想要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这些事件的深切渴望。心理学家研究了所谓的“控制错觉”现象,即人们倾向于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插图]。

6 偶然性与心理学

概率定律确保了随着事件发生次数的增加,一些罕见匹配出现的概率会变得非常高。

简而言之,如果你等得够久,几乎任何你能想到的罕见匹配都一定会发生。

7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承认我们的预测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度,实际上反而有助于我们提高整体预测的准确性。

8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菜谱式知识是指那些只告诉你如何去使用某物,但对其基本的运作原理一概不谈的知识。

基础研究工作者试图发现自然界的基本原理,而不去考虑这些原理能否转化为菜谱式知识。应用研究工作者则致力于将基本原理转化成一个个只需菜谱式知识就能使用的产品。

尽管许多心理学研究者确实致力于将基本的行为理论转化为实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保健行动方案或有效的工业组织模式,但大部分心理学研究是基础研究,旨在发现有关行为的普遍事实和理论。

9 科学心理学受到抵制的根本原因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许多人想要的不仅仅是发表有关人类行为见解的权利,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让人们相信他们所说的话的必要条件。

·总是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假设,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强调支持其主张的证据而忽略反驳其主张的证据;·总是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支持者;·过度依赖逸事和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逃避同行评审所提供的审查;·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关联性)。

这四个标准对应了本书的主旨:(1)可证伪性;(2)概率性预测;(3)经过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4)建立在聚合性和共识之上的科学知识。

并非人人都是心理学家,但人人都能将心理科学所发现的事实和理论付诸实践,以丰富我们对全人类的理解。

10 结束语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决的实证问题取得的。这种进步是不均衡的,因为心理学由许多不同的子领域构成,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难度更高;
2.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拥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有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公共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这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征;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心理学家最终所揭示的行为规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概率性的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在众多实验数据的缓慢积累之后获得。虽然这些实验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它们总能聚合于一个共同的结论。